法律的坚守
㈠ 如何坚守法律底线
在冲破道德底线之前
㈡ 道德和法律相冲突的时候,哪一个更应坚守
道德和法律是同一伦理体系中两个不同区段的东西,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回道德的底线,它们只会混淆不答会冲突,如果冲突,那一定是有人混淆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应根据最普遍的民意重新认定我们道德的底线规定我们法律的边界,重建更合理的法律体系,然后不折不扣的执行法律。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法律脱离道德而建立,这种法律是没有民意基础甚至背离民意的,就像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观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专制宪法一样,它们南辕北辙,法律和道德因不在同一个伦理体系之内而发生冲突理所当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应果断选择坚守道德,废除并重建法律。
㈢ 朋友圈中如何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
看自己的意志力了,你只要想坚持,有足够的毅力就可以。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可言的,也不会走的长久。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们主动去遵守行为规范,法律永远只能是使人们被动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和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人才与道德应该是相对应的两个范畴,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养应该与知识的培养、能力的塑造同步进行,而其中若是出现道德的滞后,最终的结果可能会给社会、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
首先,重塑道德不能自下而上,只能自上而下。作为上层建筑的
道德表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立法与执法上要做到公平正义,二是上层人物的思想要高尚,道德操守要规范。假如我们的执法人员克己奉公,政治官员恪尽职守,就不可能出现民怨沸腾、道德沦丧的状况。而现在的问题是,上层建筑改革滞后恰恰为有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现在,在一个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社会,在一个体制改革尚不完善、执法环境尚存问题,媒体导向崇尚媚俗的时代,并且可怕的政治\\\"双重人格\\\"又流行于世,这样的社会环境道德的滑坡在所难免。
其次,可以通过道德立法来解决。道德立法的实质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是法律成为道德建设的权力支柱。通过法律规范来强化道德约束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思想的混乱、理想失落、信念动摇、信仰迷失等现象,能够促使人们普遍的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面对如今现实社会遭遇的道德困境,道德立法显得尤为迫切。
单靠某个人某个群体的道德自省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必须把这个当做一个全民的工作来做才会有效果。真心希望,以后我们的的国民素质会提高,道德的力量会战胜人们心中的贪欲,那样,中国才真正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真正让人尊敬的国家。
㈣ 如果在一件事上法律与道德相悖 是该依照法律还是坚守道德呢
依照法律,如果依照道德行事,国家就得不到很好的管理.相反,凡事都要顾虑道德问题,那成千上万的案子到什么时候能结束.
㈤ 我国法律规定的"罪刑相当"坚持哪六个原则
主要是罪复刑法定原则和罪行相适制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只要是要实现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有的称之为罪刑均衡、罪行相应(相称)。最经典的表述为: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㈥ 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坚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这个很简单,在人际交往中只要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礼貌待人,就是坚守了道德规范。不做法律所禁止的事就是坚守了法律的规范。
㈦ 如何坚持学好法律
一、学习法学,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法学有精深的研究。他们曾经以相当大的精力深入研究和探讨了诸如法律的理论和历史,当时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他们的科学法律观,是法学思想史上的伟大的革命性飞跃,是我们学习法学和法制建设的指南。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它决定于经济基础,反映经济基础的特点和要求。民法是比较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民法中的所有权关系,就是反映了所有制关系;债权关系,就是反映了商品交换、流通的关系。学习民法学,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研究我国民事立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揭示我国民法的本质与特征,阐明民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所固有的规律和作用。学习民法学是这样,学习其他课程也是这样。
二、学习法学,应当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我国社会主义法学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内容。自学法学首先对法学的体系和基本内容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法学专业开考的课程中,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法学基础理论是关于法律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部门法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婚姻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是属于部门法学(或称应用法学),公证律师业务是学习公证律师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中国法制史是属于法史学。
准确地掌握法学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即"三基本")是学好法学的关键。法学中有不少基本概念,记住它们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死记硬背,重要的是理解概念,明确这一概念对于阐述基本理论的意义,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认识它,也才能记得牢、用得活。例如,刑法学中的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记住这个定义之后,还须进一步掌握犯罪未遂的特征是什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它和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有什么区别等知识。学习理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正把道理弄懂、弄通。
法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专业性比较强,比较严谨,决不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必须经过深入思考,准确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例如民法是通过民事法律关系来实现其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职能的。因此,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学习民法学,就必须注意研究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和客体的基本理论。民法中的所有权关系、债权关系、继承权关系、著作权关系以及发明权关系,都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表现,抓住了这一关键,也就把握住了民法的概要。这对于理解和掌握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习法学,应当把法律作为主要学习材料,明确法律规定。
法学是以研究法律和法律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法学的产生是以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学习法学,必须以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为依据,在法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地分析、研究立法规定,理解、掌握立法精神。如果学习仅限于教材,忽略法律的规定,就不能达到学习目的。
以刑事诉讼法为例。我国目前既有独立的、体系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又有立法机关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相继制定的单行的决定、规定,如《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关于刑事案件办案期限的补充规定》等等。这些法律规定科学地总结了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把党和国家成熟的政策法律化、制度化,是司法机关和各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刑事诉讼法教材的学习、研究必须以这些法律规定为依据。学习法学一定要在牢固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谙熟有关的法律规定,随时注意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文件,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
四、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做到融会贯通。
例如,宪法具有国家其他法律完全不同的特征。它在所规定的内容、法律效力、制订和修改的程序方面都与普通法律不同,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学习宪法学的其他内容时,要注意把这一特征与有关问题联系起来加以理解。这样,我们就能从理论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在宪法中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为什么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宪法的一项原则而加以强调,在宪法中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所规定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对于保证宪法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又如,经济法的税法部分具体地阐述了税收法律制度的特征,刑法中规定了偷税、抗税罪,联系到我国现行宪法中把依法纳税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就会进一步理解这样规定的必要性,以及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对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意义。
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对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这对于加深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国际法中的司法管辖与刑法中的空间效力,刑法中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与民法中的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刑法中的刑罚与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刑法中的缓刑与刑事诉讼中的监外执行等。
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法律规定和法学原理都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同实践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学习法学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联系我国的社会实际、立法与司法实际。这样才能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学得生动活泼。联系实际的方法很多,如收集报刊上发表的材料,旁听对案件的审理,有条件的可以办理一些案件,比较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实际案例来学习。例如经济法中的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购销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加工承揽合同;民法中的对所有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名誉权、财产继承权;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共同犯罪、数罪并罚等等。
㈧ 为什么坚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㈨ 当道德与法律冲突,是该坚守道德,还是维护法
这个看个人,有时候你坚守道德,如果触犯了法律,那么就要想好自己的法律责任如何承担。
打个很简单例子,人肉搜索。
去年到现在的三个涉及人肉搜索的案件:摔狗案、唐山车祸案、江歌案。大家都痛恨摔狗女、黄淑芬、刘鑫,受害者狗主、赵勇、江歌母都把对方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家住地址公布到网上,然后网友们群起攻之,甚至上门围堵着骂。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三位受害者苦主,都已经违法犯罪了。
当然,黄淑芬和刘鑫没有报警和起诉。
而摔狗女却报警了。于是警察把她们两人都处以10天的拘留(警察也放水了)
拘留摔狗女,是因为她损坏了狗主的个人财产(我国法律上,宠物属于个人财产)。而拘留狗主,是因为她公布了摔狗女的个人信息。
其实抠起法律条文,两人也应该是三年以上五年以下的。
㈩ 在法律落后的情况下,是否还需要坚持法律
法律没有落后性,但有滞后性,而法律的滞后性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版我们要坚持权法律。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应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经济快速发展,而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法律的滞后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手段,使法律得到补充,使之适应、促进经济的发展。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