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典故
Ⅰ 比喻坚守信约除了尾生报柱还有哪些典故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回常高,许答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Ⅱ 田单复齐是什么意思典故
【背景】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见乐毅破齐之战)。时齐愍王被杀,其子法章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
【内容】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伍,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乐毅投奔赵国。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 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三十六年,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5000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
【意义】
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Ⅲ 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上方谷的大雨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正史上看,没有哪里提及到到上方谷战役,有没有还是个未知数,权当没有吧。诸葛亮和司马懿正面交锋只有几次,一次是卤城大战,司马懿大败;一次是空城计,诸葛亮退却,再一次就是巾帼之辱,司马懿坚守不战。
司马懿剧照
那么按演义的说法,既然都算准不会下雨的天气为什么还会下雨呢?我们从今天的科学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上方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深谷,两边高山林立,出入口很小,适合藏一些东西在里面。
其次这个季节正是雨季时候,经常下雨,所以上方谷里面肯定有充分的水气,比较潮湿。
再次,当诸葛亮的火点着之后,温度的升高导致这些水汽慢慢升高,最终形成水滴云,又因为是谷地地形,也没有风势,这些水滴云没办法从其他地方散去,最后越积越多,形成了雨降了下来,最后成为了一场人工降雨。
演义里面的诸葛亮手段已经很通天了,但是利用的都是现有的天气变化得出的结论,完全没有想到通过这样的方法也能够降雨,最终诸葛亮归咎为上天的安排。
Ⅳ 古人坚持自己梦想、追求的例子
1、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
”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2、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3、博格斯的理想
黄蜂队的一号球员博格斯从小酷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斗牛”。当时他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打NBA。
博格斯身高只有1米60厘米,在东方人里也算是矮子,更不用说在即使身材高大的NBA了。
博格斯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神准,甚至在高个队员面前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人们每次看到博格斯像一只
一样满场飞奔,心里总忍不住赞叹,他的表现不仅安慰了天下身体矮小而又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内心的意志。
4、陈涉“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一次,他停止了耕作,走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如果我们中间将来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别人。”别的雇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地,怎么会富贵呢?”陈涉叹息说:“唉,燕雀哪里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
,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6、茅以升立志造桥——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 他小时候, 家住在南京. 离他家不远有条河, 叫秦淮河. 每年端午节, 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 到了这一天, 两岸人山人海. 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 船上岸上
, 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 茅以升跟所有的
一样, 每年端午节还没到, 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 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 茅以升病倒了.
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 只盼望
早点儿回来, 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直到傍晚才回来. 茅以升连忙坐起来, 说;"快给我讲讲, 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 ? "
低着头, 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 "" 出了什么事? " 茅以升吃了一惊. " 看热闹的人太多, 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 好多人掉进了河里 !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茅以升非常难过. 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小的, 景像凄惨极了. 病好了, 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 默默地看着
发呆. 他想; 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 造的大桥结结实实, 永远不会倒塌 ! 从此以后, 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 平的, 拱的, 木板的, 石头的. 出门的时候, 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 他都要上下打量, 仔细观察, 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 看书看报的时候, 遇到有关桥的资料, 他都细心收集起来. 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 他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经过长期的努力,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7、拿破仑的“理想之星”——在拿破仑还是一个单纯的小朋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叔叔问拿破仑,将来长大想要做什么?拿破仑在听叔叔这样问他之后,马上
地发表了心中构想已久的伟大抱负。小拿破仑从他立志从军开始,一直说到想带领法国的雄兵,席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并且让自己成为这个大帝国的皇帝。不料,叔叔听完小拿破仑的抱负之后,当场大笑不已,指着小拿破仑的额头,嘲讽道:“空想,你所说的一切全都是空想!想当法国皇帝?那是不可能的!依我看,你长大之后,还是去当一个小说家,反倒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迷梦——”小拿破仑被叔叔这一阵抢白,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静静地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天边,认真地问道:“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这时还是正午时分,拿破仑的叔叔诧异地走到窗前,茫然地答道:“什么星星?现在是中午,当然看不到啊!孩子,你该不会是疯了吧?”再次面对叔叔的质疑,小拿破仑却是依然镇定而冷静地说道:“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到,它依然高挂在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了我而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
就永远不会破灭——”事实上,那颗希望之星从未高悬天际,它一直躲藏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凭借内在希望之星的引导,终于使得拿破仑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
8、班超投笔从戎——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东汉时,有一个叫班超的著名人物。他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一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叹息说:“
纵然没有别的大志向,也应该学习
,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建立功勋,以取得封侯。怎么能老是埋头于
之间呢?”不久,他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
而得到了升迁。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9、鲁迅弃医从文——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课间加映的日俄战争的
上,看到中国人被说成俄国侦探而被砍头,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决心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 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10、皮尔??卡丹的选择——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根本拿不出钱来送他上舞蹈学校。皮尔的父母将他送去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他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苦闷。
皮尔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准备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他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皮尔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收下他这个学生。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在一个星期内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了。
很快,皮尔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布德里在信中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因为家境贫穷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跑江湖卖艺......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醒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从23岁那年起,他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就是皮尔.卡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皮尔.卡丹说,其实自己并不具备舞蹈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是少年轻狂的一个梦而已。
字数你可以自己总结,
Ⅳ 关于坚守约定的历史典故(紧急,不要太长的,最好有3个)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之一。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的历史典故:王宝钏本是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儿。三姊妹中她才貌最为出众,但寻觅许久终是无法找到合心顺意的,众人以为是千金小姐心高气傲,实则王宝钏心中自有一套择夫标准,她一不慕权贵,二不贪虚名,一心只求嫁个有才有德的如意郎。无奈那些豪门之后,不是花花公子,就是酒囊饭袋,怎么能让她看上眼。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 千余岁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 愚公移 山的历史典故: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 “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可乎尸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 “投诸渤海之尾, 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丈,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龉;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甚矣! 汝之不慧。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