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报备
Ⅰ 行车过程中关于骚扰乘客的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性骚扰事件广泛存在于职场、校园和公共交通等领域,如何预防性骚扰一直是国际难题。在网约车安全领域,司乘之间的车内敏感冲突,情况更加复杂多样。
有借酒劲骚扰女司机的烂醉狂徒,也有无视车内录音录像,坚持索要女司机微信的“牛皮糖”;有以把脉为借口骚扰乘客的冒牌“老中医”,也有人在行车过程中播放不雅视频,引起乘客不适。无一例外的是,以上情形经查实后,相关人员都受到了平台乃至司法机关的严厉处罚。
案例一:醉酒男乘客骚扰女司机
一位女司机将醉酒男乘客送到目的地后,男乘客拒绝下车,还强行搂抱,女司机挣脱后下车报警。平台积极配合警方调证,并派处置小组前往看望女司机。根据滴滴平台用户规则,对该乘客永久停止服务。据警方信息,该乘客最终因涉嫌猥亵被警方给予治安拘留的处罚。
案例二:男司机谎称“老中医”借把脉骚扰
男司机和女乘客聊天时表示自己是医生,可以给乘客把脉检查身体情况。乘客同意后司机借给乘客把脉的机会多次触摸乘客,乘客发现不对劲立即下车后报警。平台积极配合警方调证,经警方查实,该司机并非医生,并对其不轨行为进行处罚。根据滴滴平台用户规则,已对该司机永久封禁。
案例三:男乘客索要女司机微信
男乘客在行程中多次索要女司机微信,女司机提醒乘客平台禁止司乘互相索要联系方式。在告知车内有录音录像后,男乘客仍不听劝阻,甚至邀约女司机“一起出去玩”。女司机向平台投诉,平台核实后根据滴滴平台用户规则,对该男乘客暂停服务30天。
案例四:男司机播放不雅视频被投诉
男司机在接单过程中播放不雅音视频,被乘客投诉。核实后,确认司机违反平台规定,并根据滴滴平台用户规则对该司机账号封禁30天。
聚焦车内性骚扰
公共交通、职场和校园当前被普遍认为是性骚扰的高发区。2015年,中国青年报对18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4%的受访者曾在公交车或地铁上遭遇性骚扰。
性骚扰事件不仅破坏公众安全感,还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如何预防性骚扰一直是国际难题。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探索与性骚扰、性侵犯相关的信息披露、职业禁入法案。
为了营造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滴滴承诺:性骚扰事件一经核实,不论性骚扰者是乘客还是司机,平台都将从严治理。此外,滴滴也希望能够探索公示车内性骚扰者的可行性。
然而,很多人“难以启齿”的性骚扰事件,平台到底应该以哪种形式公示,才能既保护隐私,又能实现足够的震慑?车内性骚扰事件到底要公布哪些信息,才能起到预警作用,从而加强司机和乘客的防范意识?作为安全预防难题,公示到底能不能降低发生率?这些都是平台在探索中面临的复杂难题。
Ⅱ 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办案民警应当在( )内报所属公安机关备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经办的人民警察应当在作出决定后24小时内报所属公安机关备案。
法律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的,可以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
第一百零一条 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人民警察应当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出示工作证件,并填写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有被侵害人的,并将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前款规定的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被处罚人的姓名、违法行为、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公安机关名称,并由经办的人民警察签名或者盖章。
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经办的人民警察应当在24小时内报所属公安机关备案。
Ⅲ 网吧需要报备治安大队嘛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经审查,符合条件版的,发给同意筹建的批权准文件。
申请人完成筹建后,持同意筹建的批准文件到同级公安机关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和消防安全审核。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经实地检查并审核合格的,发给批准文件。
申请人持公安机关批准文件向文化行政部门申请最终审核。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据本条例第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经实地检查并审核合格的,发给《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对申请人的申请,文化行政部门经审查不符合条件的,或者公安机关经审核不合格的,应当分别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Ⅳ 未经公安部门许可,举办大型集会活动如何处罚
对于抄未经公安部门许可,举办大型集会活动的,有可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一经认定,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一经定罪,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对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体情况,请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确定。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五十五条煽动、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不听劝阻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六条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未依照法律规定申请或者申请未获许可,或者未按照主管机关许可的起止时间、地点、路线进行,又拒不服从解散命令,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对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Ⅳ 治安管理处罚法用人单位不及时报备人员信息
各种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活动,如爆炸、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相对于犯罪活动,社
会危害性较轻,但其对社会治安秩序的影响和危害性也是比较严重的,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相对于犯罪活动而言,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发生的数量较大、涉
及的面也非常广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大量发生在广大群众身边,直接影响着群众生活,影响着群众对社会治安秩序的感受,影响着社会安全感。比如扒窃、飞
车抢夺少量财物、随意殴打他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行为,就个案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程度而言,都相对较轻,但是如果大量发生,就会严重影响群
众的正常生活,使群众缺乏安全感。无法做到安居乐业。因此,要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必须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打击各种违反
社会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与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侵犯的客体都是社会治安秩序。行为的表现形式是相同或
者类似的。虽然社会危害性不同,但违法和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不及时予以教育和惩戒,使其改正错误,将来很可能会走上犯
罪道路。同时,对于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起的矛盾和纠纷,不及时依法妥善解决,就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甚至酿成犯罪。从这种意义上讲,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管
理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
保障公共安全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法的立法目的之一。
公共安全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的安全,而妨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都是有较大危险性的,可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本法中
专门规定了"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一节,而且其中规定的妨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都不要求造成实际后果。只要实施了本法规定的妨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
为一如涉及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和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违法行为,妨害航空安全、铁路行车安全的违法行为等,就要依照规定予以处罚。
Ⅵ 治安管理处罚法无证未报备开锁怎么处罚
该法无此罚则。
无照经营的,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虽然有营业执照,但未依法备案的,相关罚则散见于有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例如《吉林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公共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江苏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南宁市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