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国家战争
⑴ 抗日战争中的坚持
语文不好有点语无伦次敬请谅解
外国人评论中日战争是日本人晚打了五年国民党早打了五年这一点历史不能在给重演一次也没办法知道早打或晚打有什么区别 但是自从9.18后 国民党还是积极备战的这点毋庸置疑 从国耻薪到全民捐款建立空军到和德国要装备80个德机师要反攻东北就能看出 当时的国民政府确实是不想打也打不起政治局势很乱有guo党有地方半割据(李宗仁 阎锡山 冯玉祥)当时的国民政府有3个底线 1不承认满洲国 2冀察华北保持现状 3划定疆界可以,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
77事变 其实是日本人超过了 国民政府的底线 抗日是不可为而为之的战争 日本叫嚣3月灭亡中国在当时的外国眼里这确实有可能 当时的日本战略是由北向南直接切断国民政府退路 在南边消灭国民政府 当时的国民政府看出了这一战略 之后才有的淞沪会战目的是让日本分兵 让日本由北向南的战略 改成两面作战拉长战线也为后移留出空间 看出这就是坚持 国民政府准备长期抗战了不抱有任何幻想了
在接任史迪威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一直的魏德迈报告中写道(目睹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艰苦奋斗的情形,说出了他的感受:“我开始领会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惊人的坚忍与耐力,绝非如史迪威及他那些记者朋友所描述的不愿作战。法国在德国发动攻击之后六个星期即告屈膝,而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七年后,中国在一九四四年仍在苦撑。当我对局势了解更多,我认知到中国悲剧的一部份,是我们美国人对中国在一九四一年之前为遏阻日本而作的自我牺牲,大部份时间皆表现漠不关心。”
说:蒋一直是四面作战:对抗日本;对抗以中 gong为代表的sue;对抗以前军阀或半独立省份文武官员所代表的离心势力;对抗“西方帝国主义者”,尤其是英国。美国人大部份的时间不是拒绝承认蒋介石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对中国战后的命运毫不关心。我们主要的目的是确定中国必须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不管她的精疲力尽及其人民的惨重牺牲与苦难。当我奉派前往中国战区,军部给我的指令中所使用的就是这些字眼。
对于蒋中正的个性及领导风格,魏德迈曾做过相当透彻的分析:在我与蒋中正两年的相处中,我确信他是一位正直无私的领袖,对其人民的福祉极为关切,并渴望建立符合孙中山理念的宪政体制政府。在我看来,蒋中正最大的弱点是他对朋友及旧属的忠诚。在他那群僚属中,有些既腐败又无能的人。如果他不能接受劝告而去掉他们,中国局势将会变成怎样实在难以臆测。我曾告诉他,他的僚属中很多极为腐败无能,这些人一日不去,则其为人民所构想的良好计划将永远不能实现。因为这些人使他无法接触到不少中国最爱国能干的人才并获得他们的支持。我承认蒋在政治方面极为机敏,有合理的思考力与坚强的个性。但他却被儒家强调忠于家人朋友的哲学所限。他不愿舍弃他周围那些党同伐异的人,因此疏离了不少中国最好最能干的人才。 )1937不得不打(没法不打啊2次大学生加上西安事变和日本人已经逾越了 国民政府的底线了 虽然还没有准备好)
1941以前苦守待变(到这个时候啦 中国已经是相当的精疲力尽了 牺牲太大了只能苦苦的撑着这个国家不灭亡有写“叫兽”“砖家”说国民政府刚刚开始抗日积极后来消极可是你也要有东西和人家拼啊当时的战争储备只够打1年半不到 可是我们在没有外援{当时是有点苏联的外援可能那都是我们在战争中拿我们可怜的粮食换来的为的是让我们在亚洲牵制日本后来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停止了对华援助}在国际被孤立{英日条约把我们最后的国际输送线滇缅公路切断了}还能坚持4年能打出长沙会战的打胜仗让世界跌到眼镜)
1941—1944我们的负担(我加入了同盟国要分担同盟国在亚洲的负担出兵缅甸{第一其实也是保护我们的国际生命线}当时出于对同盟国的信任{其实就想多要点美援}要美国拍一个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 可他太刚愎自用 自以为是 志大才疏 {东北话“啥都不是穷装犊子”}葬送了中国当时最精锐的10远征军第二次远征缅甸只是为了让他能有机会发挥他的才能当时中国国内的兵员已经相当缺乏了10个人里就有三个身体合格可是有被他拿到缅甸去发挥他的才能了中国军队在日本的001计划下节节败退他在缅甸节节胜利成对比其实当时他在缅甸一个什么小地方呗围了 有个团长吧叫什么忘了去把他就出来了结果他说他不听命令不听指挥要救把他办理了丫的真气人后来应为这个人和当时的2个军长闹翻了说你们自己打好了 我不管你们了{他那个时候就联系马希尔给罗斯福发电要蒋介石的权了想当中国战区最高总司令应为1944年中国战区节节败退他收复缅甸的计划去在两个军长自己指挥下节节胜利啊这个胜利还不是他指挥打的不要脸了点}
1944最后的坚持 这一年有衡阳守卫战 这个时候国内已经没有精兵了{都在印度和缅甸}日本缺执行了他们一直没有执行的001计划当时的衡阳保卫战9万多人伤亡日军6万多 拖住了日军的2个月攻击给 中国命运的转折点独占保卫战争取了时间 {贵阳是重庆的大门贵阳没了重庆也就完蛋了 当时的国民政府是要迁都到西康去的现在的西昌其实我挺佩服蒋介石的 你越欺负他他就越不服输都打成这样了还能撑着} 独山保卫战胜利了 国民政府没有倒下
1945黎明前的黑暗“这个不想多写了都是盟友出卖啦什么的没啥好说的 你就知道 知道我们胜利也没有得到我们作为战胜国应该得到的 原因你应该能想到”
打了怎么多字给加点分就当劳务费了哦不嘻嘻…
⑵ 古代中外战争中,坚守时间最长的城池是哪座
如果论时间长,就不用去考虑守城的意义了。
要塞的话,
东方,钓鱼城坚守36年,南宋都灭亡了,他还没有被攻破。
西方,法国圣米歇尔山,英法百年战争,119名法国骑士在里面坚守了24年。
城市的话,由于不是主要用于军事,所以一般不会很长。
襄阳守了6年。
特洛伊守了10年,传说。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守了20多年吧,好像,但实际上受到的攻击并不多。
城市一般不是用于防御的,人口又多,城防又弱,因此很少有城市能够在持续不断的攻城战中幸存。战斗往往在城外解决或者等待战术支援。
一般守的久的都是一些军事要塞或者天堑险地。
中国古代长时间守城战的案例更少,因为本身要塞就少,通常只有封建制国家才修建坚固的要塞,例如日本和德国。郑成功打台湾的时候,就无法攻克荷兰人的城堡,最后还是德国人给他出的主意。
另外持续的攻城或者守城,在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是围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给养,在前线原地不动的军队,最多在第一年能在当地收集给养。通常,根据战力,援军,给养来判断,趋于被动的一方就会逃窜或者进攻了。
真正的守城市的战斗是在二战中吧,因为生产力和交通运输发达了。列宁格勒吧,3年。
⑶ 中国近代历史上五次侵华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2、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3、中法战争
1881年7月,由法国总理茹费理主导的法国议会通过了二百四十万法郎的军费用于越南。1882年3月,法国政府命交趾支那海军司令利维耶(李维业)指挥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占河内城砦,进而以兵船溯红河进行侦察,直到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
次年3月,又攻占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军应援。清政府鉴于形势变化,命令滇桂两省当局督饬边外防军扼要进扎,但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
1881年5月19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三十余名军官、两百余名士兵被击毙。法军被迫退回河内。
法国利用李维业之死,随即宣布要“为她的光荣的孩子复仇”,拨给东京法军350万法郎,竭力煽动全面的侵越战争,除增援陆军外,成立北越舰队,调兵遣将,积极部署。
8月间,法军一面在北越加紧攻击黑旗军,一面以军舰进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顺化。1881年8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
南向法国屈服的《顺化条约》签订后,中国成为法国占有越南的唯一障碍,法国决定消除这一障碍,立即禁绝了越南与中国的一切关系,并强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军在内的抗法军。于是造成了与中国直接对峙的形势。
法国首先想用外交方式达到其目的。1882年9月15日,法国政府向中国提出一个解决越南问题的方案,即以划出一个狭小的中立区的办法使中国撤出驻越军队,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并向法国开放云南的蛮耗为商埠,为法国打开云南门户。
方案为清政府拒绝,谈判毫无结果。这时,鉴于中越两国的特殊关系和法国侵越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促朝廷采取抗法方针;但掌握清政府外交、军事实权的李鸿章却一意主和。
清朝最高决策机构举棋不定,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训令清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
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图通过谈判或第三国的调停达成妥协。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大大便利了法国的侵略部署。1882年10月25日,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受命为北越法军统帅。12月初,决定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
随着战事的进行,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战争。
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越南北部陆上战争也在继续。
后战火延至中国本土,1884年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书。
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抵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
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台北进攻;法舰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
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
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
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
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法国议会以306对149票否决军费追加案,总理儒尔·费里旋引咎辞职。但是法国立刻又向越南法军支付五千万法郎,国内舆论一片要向清国宣战之声。
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方面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
也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
1885年2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赴巴黎促进中法和议。4月4日,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
之后,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慈禧太后颁发了停战诏令。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1885年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十款。
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
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885年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4、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大清帝国之实。
侵华军队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
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大清帝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⑷ 历史上的十大战争
按时间顺序排列:
mjR4Hj〗
一。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年—前449年。
(一)。战争的性质: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二)。战争概述:
1。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是希波战争的起因。
2。公元前492年波斯王马多尼乌斯入侵希腊,仅占领色雷斯后失利。
3。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在马拉松会战中大败而归。
4。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率波军第三次出征希腊。普拉塔亚一战,希腊都市国家联军(约6万人)击溃波斯陆军(7—8万人)。几乎同时,波斯舰队在米卡莱角战中失利。
整个战争以波斯的失败告终。
(三)。评论:
希波战争的入选在于:
1。希波战争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第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战争。
2。战败的结局完全改变了伊朗人的命运。否则,占据今天整个西亚和北非的说不定是他们而非阿拉伯人。
3。对于发展战术和组建军队,希波战争意义重大。希腊军队创造的方阵是早期著名的战斗队形之一。并最早体会到保障战斗队形最要害部位——翼侧的必要性。
二。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
(一)。战争的性质:古罗马与迦太基先争夺西西里,后争夺地中海整个西部地区统治权的侵略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故名布匿战争。
(二)。战争概述:布匿战争共三次。
1。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了战局,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
2。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周,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但在公元前202年的决定性的扎马战役中迦太基人战败,并失去地中海的统治。
3。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前146年)。迦太基战败于努米底亚王国后,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6年,罗马人冲进迦太基城,将之夷为平地。存在了400年的迦太基被灭国。
(三)。评论:
布匿战争的入选理由是:
1。它不仅时间跨度大,作战地域广,而且它奠定了白种人侵略扩张主义的萌芽。之前,古罗马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城市之间的部落内斗,而此战则是白种人首次与外种族以争夺土地和资源为目的的生死冲突。它发展了白种人向西(阿拉伯半岛)~向南(非洲)的扩张信心和战略企图,是十字军东征和1500年起的西欧殖民世界的预演。
2。造就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古罗马帝国。
三。阿拉伯人的征服战争。公元634—730年。
(一)。战争的性质:阿拉伯帝国形成后(参见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哈里发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634—656年)从征服拜占庭和伊朗开始。阿拉伯人在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亚会战中获得大胜,尔后轻而易举攻取伊朗国都克特西亚。阿拉伯军连连战胜伊朗军队,夺占摩苏尔和讷哈万德城,从此伊朗并入阿拉伯哈里发国版图。640—641年,阿拉伯军长趋直入占领埃及。641年占领上美索不达米亚,642年9月,根据同亚历山大城当局订约不战约定而进据该城。尔后于642年攻占昔兰尼加,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占利比亚,647年夺取拜占庭的非洲领地。661年,倭马亚王朝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横跨欧、亚、非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
2。第二阶段(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继续征讨外高加索、中亚细亚、伊朗东部和小亚细亚,甚至达于欧洲边界。705—715年阿拉伯军队战胜中国军队及其同盟者,巩固了哈里发在中亚细亚的统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区)。他们的军队不超过6000人,但连续击败印度人以后,将穆尔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并入阿拉伯帝国。732年阿拉伯军队同查理·马特统率的法兰克军队举行会战,结果败于法兰克人。迫使阿拉伯退出高卢,暂时停止向欧洲的进军。但仍长期占领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评论:
1。 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建立了以哈里发国为首的、神权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阿拉伯的征战,阿拉伯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各个被征服国家得到了传播。
2。阿拉伯军所到之处,掠夺大量财物(金、银、绸缎)、马匹和牲畜。丰富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以后抵挡十字军东征起到了一定作用。
3。阿拉伯对欧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直接对立。两者间的对抗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矛盾冲突。
eMZWRx〗
四。十字军远征。1096—1270年。
(一)。战争的性质:西欧封建主发动的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的侵略战争。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
(二)。战争概述: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在这里只作简述,以免篇幅过长。第一~四~六次东征欧洲人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塞浦路斯王国等几个十字军国家。其他东征都以失败告终,欧洲人只掠夺了大量财富,但未能实现占领土地的愿望。十字军远征中最有影响的恐怕得算是第三次,埃及苏丹撒拉丁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大决战被拍成了电影,我记得5~6岁时看过,片名就叫《撒拉丁》。片中那宏大的战争场面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
(三)。 评论:
十字军远征的意义不在于它通过战争强行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我个人的看法是:战争的平局,使欧洲人发现他们很难向西拓展阿拉伯半岛和向南经营北非大陆。使他们产生了从其它方向搜寻并获取利益的思想,于是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有了欧洲人从1500年起对整个非洲~美洲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疯狂殖民史。
五。英法百年战争。公元1337—1453年。
(一)。战争的性质: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抗,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
1。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英军先在斯吕斯海战(1340)~后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击败法军,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2。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
3。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迫使法国于1420年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4。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法国人民进行了游击战,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三)。 评论:
虽然这场战争的延续时间是一个吸引点,但无论从其规模和影响看,都排不进世界战争史的前二十位,似乎不应入选。但在 看来,人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英国借此确立了对欧洲大陆的基本战略——欧陆平衡战略。
英国是孤悬在欧陆之外的岛国,由于没有领土和欧洲小国接壤,无法对它们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因此挤身欧陆成为它的早期发展目标。但在法国的败退,使英国认识到它无法在欧洲大陆取得立足点,但它又不甘心放弃对欧洲的影响,于是它在保持对欧陆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努力防止欧陆上出现一国独大的情况。因为出现了此种情况时,欧洲将臣服于一个中心国家,而英国将失去对欧洲的影响力,从而被欧陆国家所彻底孤立。
在这个战略下。英国联合普鲁士~俄罗斯~奥匈帝国粉碎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企图;联合法国~美国等阻止了德国统一欧洲的梦想;俄罗斯在与土尔其帝国交战,以打开向南的海上通道时,英国也是极力阻挠。而当前,英国则是借助美国,来全力降低以法~德为首的欧盟的影响,尽管它自身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已不情愿的加入了欧盟。
--------------------------------------------------------------------------------
-- 作者:Preussen
-- 发布时间:2005-9-9 7:00:00
--
六。蒙古人的西征。1200——1300年。
(一)。战争的性质:游牧民族掠夺财富和人口的血腥战争。(据说成吉思汗曾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在胜利之中: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二)。战争概述:
战争持续了几代人。
1。早期征服。1219至1221年,成吉思汗占领了花刺子模。居民们被大批屠杀,只有熟练工匠幸免于死,被送往蒙古。之后在中东和印度取得惊人的胜利。接着转而向北进攻高加索,在那里打败了格鲁吉亚人。随后,继续向乌克兰挺进,1223年,打垮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80O00俄罗斯军人。
2。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继位为大汗。在位期间(1229-1241年)继续对欧洲征战。1237年秋,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兵15万进攻俄罗斯中部各公国。1240年夏占领了俄罗斯古都基辅。1241年进入波兰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亚的利格尼兹,大败德意志军3万人。然后,穿过冰封的多瑙河,占领萨格勒布,最后到达亚得里亚海岸。至此,蒙古军队控制了从亚得利亚海到日本海的欧亚大陆广大地区。
3。忽必烈在战胜宋朝后,又发动了新的战争,从陆路侵略印度支那和缅甸。
1258年横扫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鲁特(叙利亚发源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转折。1260年,埃及马木鲁克军队在那里大败蒙古人。失败的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污的去世使团结的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这次战役挽救了伊斯兰教世界,标志着蒙古帝国衰亡的开端。
(三)。 评论:
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过100万人,这最多只能为成吉思汗提供出12500O名军人。然而就是这样少的一支军队却征服了半个世界。难怪侍奉忽必烈17年的马可·波罗这样写道:忽必烈是“从我们的祖先亚当到现在,人世间前所未有的最强大的统治者,他拥有的臣民最多,土地最广阔,财富最充裕。”然而人口稀少也带来了问题:蒙古人发现他们无法保住已经征服的地区。因此,他们一旦从马上下来,在征服的地区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这方面,蒙古人与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这一语言和信仰为属国人民所乐于采用,并成为帝国统一的强有力的纽带。蒙古人没有阿拉伯人先进,丝毫不具备这种优势。恰恰相反,蒙古人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其帝国创立后不久即崩溃的根本原因。
蒙古帝国的兴衰揭示了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质量的重要性。我国现在变成了“世界工厂”,正是因为拥有了大量高~低质量的劳动力(前者为大学毕业生,后者则是民工),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吸引了巨额外资的投入。当然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还很漫长,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七。拿破仑欲称霸欧洲大陆的战争。1799—1815年。
(一)。战争的性质: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
1。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交战中,拿破仑击败奥军(参见马伦哥战役)。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但是,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1805)中的失败,使拿破仑不能在不列颠岛登陆。
2。俄国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1805)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俄军司令官库图佐夫巧妙地实施机动,才使其军队免遭合围。但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中,俄奥联军遭到失败。奥地利遂退出战争。但俄国拒绝与法国媾和。
3。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在耶拿—奥厄斯泰特战役(1806)中,法军击溃了普军。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1806)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但是,拿破仑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兰一战中获胜,继而前出到俄国边境。1807年7月,在季利济特缔结了法俄和法普和约。俄国参加了大陆封锁,并于1807年10月对英宣战。缔结季利济特和约后,拿破仑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
4。1807年,法军经西班牙开进葡萄牙。占领比力牛斯半岛。
5。1811年,一个幅员辽阔的拿破仑帝国在连续不断的侵略战争中形成。帝国居民计有7100万。
6。1812年拿破仑征募了60万军队,调集了1372门火炮,远征俄国。但在俄国彻底惨败。之后尽管法军在德累斯顿战役(1813)胜利,并未改变其不利的战略地位。莱比锡战役(1813),法军败北,尔后开始向莱茵河对岸撤退。1814年初,同盟军攻入法国,3月30日,进入巴黎(参见巴黎战役)。拿破仑在退位诏书上签字,被放逐到厄尔巴岛。
7。1815拿破仑复辟。维也纳会议参加国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俄国、大不列颠,奥地利和普鲁土等),决定出动70万军队同拿破仑作战。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战争的最后一役)中,法军遭到彻底失败。7月6日,同盟军进占巴黎。拿破仑再次退位。
(三)。 评论:
拿破仑战争决定了十九世纪前半期军事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正是拿破仑天才的大师级的战役指挥艺术,使法军几乎席卷了整个欧陆。但在战略上,他确是一个矮人。
拿破仑的错位就在于他以一国之力攻击强大于自己的敌对集团。从而在基本战略方针上发生了错误。
从这一点上讲,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后来的希特勒在战略的制定上比起中国人来都差一大截:
1。我国的战国时代,其情形非常类似于一战~二战及拿破仑时期的欧洲。东有齐,北有晋,南有楚等老牌强国。但新崛起的秦理智的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之术,从而完成了统一。如果秦同时与六国交战的话,则恐怕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2。这里要重点提一下毛泽东主席。在国内大革命时期,无论是共产国际还是在上海的党中央,都把中国斗争的焦点放在了城市,只相信工人阶级,结果面对着强大的反动军队,数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独有毛主席认识到了最广泛的团结农民的重要性,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之路。可以说当时唯有毛主席认清了敌友,从而在革命的道路上取得了先机。
3。当前,能在战略上与中国蓖美的只有美国人。
(1)。美国与同种族的西欧国家结成盟友。充分利用西欧北拒斯拉夫人,向东则阻挡阿拉伯伊斯兰势利的扩张。
(2)。在中东与以色列结盟。利用这把插入阿拉伯半岛的尖刀,在局部造成长期的冲突,从而削弱伊斯兰势利并借机控制石油资源。
(3)。在亚洲,通过在东盟~阿富汗~日本的驻军,形成对中国的包围,竭制中国的军事影响。
(4)。近期又有插手格鲁吉亚,进而控制中亚和合围俄罗斯的企图。
可以说美国从最早的门罗主义到现在的利用地区小国合围区域性大国的战略部署是十分成功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并相应的做出反制措施来。
dl6d9I〗
八。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一)。战争的性质:德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投资场所,为奴役其他民族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争概述:
对于一战和下面要提到的二战,大家已熟的不能再熟了。 只提供几个图表和数字来做一小结。见文末的附表一和附表二。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国家的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1917年1月,两个集团的军队有3700万人,德意志同盟国家动员了2300余万人,协约国动员了2750万人,其中包括近600万殖民地国家的居民。大战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950万人,负伤的有2000万人。
(三)。 评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最为巨大。战前,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严重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表明,欧洲仅靠自己的力量甚至不能解决欧洲自身的问题。欧洲需要美国、日本、英国的海外领地和其他国家的参与,需要它们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支援,才能最后定出战争胜负。
2。北美洲通过一战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取代欧洲经济统治地位的是美国。美国的工厂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地发展起来。在1913年至192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产量增长了22%,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美国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一)。战争的性质:全世界民主力量与妄图称霸、奴役世界的法西斯主义之间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斗。
(二)。战争概述:
这场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它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战争的漩涡,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收入的60%~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三)。 评论:
1。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的结果是,德、意战败,英、法削弱,整个欧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政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国之所以获胜,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法西斯轴心国。因此有远见的政治家由此看到,强国之本首先在于发展科技和经济。国家的安全和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已不单纯决定于军事力量的大小,而是要看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治家们愈来愈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广大人民在经历困苦的战争年代之后,强烈要求把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科技用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这样,发展经济和保卫和平就成为战后世界的主要潮流。
3。德国的失败教训值得好好总结。做为新兴起的势利,怎样与已存在的老牌国家甚至是利益集团抗争,的确是一门学问。德国之路表明,单纯依靠军事力量蛮干是行不通的。我中华文明欲复兴并打破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需要国家领导层充分发挥政治智慧,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Q83MTb〗
十。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7日。
(一)。战争的性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的军事打击。
(二)。战争概述:
1。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开始了。美军首先对伊拉克进行了持续38天的空中行动。成千上万的飞机和导弹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机场、 导弹阵地、指挥与控制中心、化学和核武器工厂、储存设施等) 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多国部队空军已经完全获得了空中优势。300多架伊军飞机被击落, 另有许多飞机被炸毁在掩体中。
2。萨达姆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共有4个军、两个坦克师、7个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师和12个步兵师。共有54.5万军队,装备4200辆坦克、2800辆装甲运兵车、3100门火炮和160架直升机。多国部队的组成包括50万美国人、2万叙利亚人、3.5万埃及人、4万沙特阿拉伯人、3.5万英国人、1万法国人、 7000科威特人、1000加拿大人,还有其它国家的1.68万军队。
空中打击后,2月24日美军的地面部队出击。他们进行了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攻击。4000人乘直升机飞行60英里进入伊拉克境内。之后用了仅仅100小时的地面作战,伊军即完全溃败了。海湾战争地面作战阶段取得的战绩令人瞠目。伊军战俘高达80000至100000人,3700辆坦克和大量的伊拉克大炮及人员运兵车被摧毁。伊军42个师被击败。美军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战中死亡:28人被“飞毛腿”导弹炸死,23人死于空中战役。
3。地面战役为何如此成功?美军对此总结的经验是:
战争全过程中,连续不断的空袭使伊军从心理上受到震撼,使他们断粮、断水、断通信联络,缺医少药,士气低落。多国部队空军共飞行了11万架次。
空陆一体作战理论的应用及美军在高科技军事建军方面的成功。
萨达姆对形势错误的估计,认为美国不会大规模出兵,美国人民不会支持战争。
另送中国十大最惨烈战争
第十名:南麻、临朐战役
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南麻、临朐发生激战。连续进攻十天,未能攻克两地,伤亡达五万多人,歼敌仅二万多人,被迫撤退。
第九名:广昌战役
1934年4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红一方面军一、三、五、九军团在江西广昌地区筑垒阻击国民党军进攻。苦战18天,被迫放弃广昌,伤亡5093人,歼敌仅2626人,其中红三军团伤亡2705人,约占全军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八名:西府战役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向宝鸡发动进攻,连克数城,初期大胜。但国民党军迅速组织反击,解放军反陷入重围之中。后转战一千余里,突出重围,弄得极为狼狈。此战歼敌二万,自身伤亡一万五千。
第七名:第一次四平战役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保卫四平之战。坚守一月,歼敌一万,自损八千,被迫后撤,被国民党军追了上千里,一直撵过松花江。
第六名:血战湘江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转移,与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冲过湘江脱险,但此战损兵三万余人,全军从长征开始的八万六千减至不足三万,损失惨重,而歼敌仅七千余人,几遭全军覆灭之险。
第五名: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之战
1951 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战役进攻歼敌阶段完成后,志愿军参战各兵团开始向北转移。因过于轻敌,掩护计划不周密,遭到美军的快速反击,一时陷入被敌分割包围之中。后主力部队脱险,但三兵团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损失大半,几乎覆灭。整个战役歼敌八万二千,中朝方损失八万五千,其中志愿军损失七万五千。仅转移阶段失踪就达二万多人,后证实其中一万七千余人被俘。其余估计在战地死亡。
第四名:兵败怀玉山
1934年末,方志敏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在江西怀玉山遭国民党军几十个团的围攻,最后弹尽粮绝,遭到溃灭。全军2万多人仅千人突出重围,方志敏和军团长刘畴西被俘牺牲。
第三名:皖南事变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2个纵队在皖南地区遭国民党军8个师围攻,经10天战斗,全军九千余人除二千余人突围外,余全部阵亡或被俘。军长叶挺被俘,政委项英牺牲。
第二名:西路军之战
1936年末,红军四方面军部队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渡过黄河西征,组成西路军。在几个月的转战中,遭优势的青海军阀马家军围攻,因战略错误,苦战不脱,最后全军覆灭。全军二万一千余人中,一万余人战死,六千余人被俘,余下大部逃散,最后冲到新疆的仅四百余人。
第一名:金门战役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十兵团二十八军对金门发起进攻。因战役发起过于仓促,渡船被毁,后援不济,苦战三天后,全部主攻部队共9086人,除数人渡海逃回外,全部牺牲或被俘,是解放军战史上成建制覆灭的最惨烈之战。
⑸ 为了坚守国家统一,美国历史上爆发了什么战争
为了坚守国家统一,美国历史上爆发了南北战争。
1.战争的起因:美国废除奴专隶制度的属势力加强,美国共和党人,林肯虽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认为蓄奴不人道,反对扩大蓄奴,因此南方仇视他。1860年,他当选总统,对南方而言,无异联邦向蓄奴制宣战,南卡罗来纳州在1861年首先宣布退出联邦,并用武力将驻守在那里的美国军队驱赶,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随后,其他的一些南方州也退出联邦,建立美国南方邦联,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开始。
2.战争的结果:1865年,北方收复了南方大部分地区,南方军队由于补给不足,许多士兵饿死。最后罗伯特·李向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请降,南方邦联瓦解,战争以国家重新恢复统一而结束。
3.战争的影响:南北战争给美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并让美国人吸取教训,更加团结了,此后美国一直没有发生内战。
⑹ 世界战争史上哪座城市坚守时间最长
如果论时间长,就不用去考虑守城的意义了。
要塞的话,
东方,钓鱼城坚守回36年,南宋都灭亡了,他还没答有被攻破。
西方,法国圣米歇尔山,英法百年战争,119名法国骑士在里面坚守了24年。
城市的话,由于不是主要用于军事,所以一般不会很长。
襄阳守了6年。
特洛伊守了10年,传说。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守了20多年吧,好像,但实际上受到的攻击并不多。
城市一般不是用于防御的,人口又多,城防又弱,因此很少有城市能够在持续不断的攻城战中幸存。战斗往往在城外解决或者等待战术支援。
一般守的久的都是一些军事要塞或者天堑险地。
中国古代长时间守城战的案例更少,因为本身要塞就少,通常只有封建制国家才修建坚固的要塞,例如日本和德国。郑成功打台湾的时候,就无法攻克荷兰人的城堡,最后还是德国人给他出的主意。
另外持续的攻城或者守城,在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是围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给养,在前线原地不动的军队,最多在第一年能在当地收集给养。通常,根据战力,援军,给养来判断,趋于被动的一方就会逃窜或者进攻了。
真正的守城市的战斗是在二战中吧,因为生产力和交通运输发达了。列宁格勒吧,3年。
⑺ 英烈们为什么会坚守国家
从人的本性来讲,当你处在战争环境下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家破人亡的情况,回那时候你不能安居乐业了,答就会想办法解决威胁因素,然后就会参军打仗了。国家的产生也是因为人们追求安稳的生活,如果这一根本被破坏了肯定要保家卫国啊。
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保卫国家的故事
莫斯科保卫战(1941~1942年)作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被永久载入史册。重温其中的一些真实故事,可以让我们再次领略苏联军民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机智与勇敢。
故事之一:以二当九,以少胜多
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10个真实故事什科夫驾驶两架歼击机在莫斯科西区进行巡逻时,在帕夫什诺区与德军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遭遇。虽然以少对多,但两名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同敌机顽强周旋,成功地捍卫了莫斯科空中安全,并击落敌机一架。
故事之二:骑兵PK坦克,创造战争神话
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亚特尼察村时,别洛夫少将率领的红军第一近卫骑兵军摧毁德军16辆坦克,创造了骑兵PK坦克的战争神话。
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敌追击
别洛勃罗夫上校率领的苏军第78师曾在离伊斯特拉市3~4公里处构筑防线,以掩护第16军撤离。当时,德军已经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上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万分危急时刻,第16军指挥部下令打开水库闸门。3米高的水流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泻数百公里。水库水位急剧下降,使上面的冰层迅速塌陷。德军被迫停止前进的步伐,延误了数天的战机,而此时苏军已经占据了新的有利阵地。
故事之四:装甲列车上前线
1941年11月28日夜,德军第7坦克师占领了亚赫罗马以及伏尔加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将10辆坦克调遣至伏尔加河东岸。时任苏军第1突击军军长的库兹涅佐夫中将命令第73号装甲列车出击迎敌。结果苏军的这些铁道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一举歼灭德军10辆坦克和700多名士兵。
故事之五:43名阵亡烈士
1941年11月16日,德军用两个坦克军的兵力攻打苏军第316步兵师的前沿阵地。在杜勃塞科沃铁路会让站附近,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反坦克手击退了德军50辆坦克的攻击,击毁了其中18辆。28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全部战死疆场,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就在同一天,在离杜勃塞科沃1.2公里处的别捷利诺区,15名战士在消灭了德军5辆坦克和约1个排的德军后,全部殉难,事后只有政治指导员维赫列夫获得英雄称号。这些顽强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驱铸起牢固的防线,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故事之六:拯救莫斯科的“鸡毛信”
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沦陷后,莫斯科以完全处于德军重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从1941年11月30日起,德军开始向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调遣炮兵部队,其射程可达到20公里。当地学校的女教师叶莲娜.戈罗霍娃偷偷给苏军指挥部寄送了一张便条,上面准确地标出德军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便条送到前线部队后,苏联官兵如获至宝,迅速组织炮兵反击,一举端掉了德军的一个炮兵连。
故事之七:“苏联版的王小二”
1941年12月11日,莫斯科谢列布里扬诺—普鲁斯克区的老饲马员伊万.彼德罗维奇将一支由40辆汽车组成的德军车队带入了大峡谷中,结果德军被“搁浅”在谷底,进退两难。恼羞成怒的德国鬼子残酷地将伊万杀害。
故事之八:奇妙的气球之旅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为了干扰德国的轰炸机,苏军在莫斯科上空放置了数百个气球。1941年12月6日,一个哨位的气球绳索突然断裂。负责守护的中士德米特里.维里古拉反应迅速,一把抓住绳索的断裂处,几分钟后,便随气球一起上升至1500米的高空。当时夜里的气温下降到了-38度C,但是维里古拉凭借顽强的毅力,沿绳索攀至气囊处,拧开专用气阀,放气后气球开始缓缓坠落,最终在离原哨位110公里处的地方顺利着陆。为表彰维里古拉誓死捍卫军队贵重财产的可贵精神,上级授予他红旗勋章。
故事之九:孤身奋战震敌胆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在离杰多夫斯克城两公里的涅费多沃村,发生了一场最不可思议的坦克战。12月7日,帕维尔.古德济中尉驾驶一辆KB-1坦克同德军18辆坦克交火。KB坦克摧毁了敌军10辆坦克。敌其余坦克仓皇逃窜。帕维尔因战绩辉煌而被授予列宁勋章。
故事之十:“两个卓娅”
卓娅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苏联女英雄。她是苏军9903特种部队的侦察员,1941年11月29日被捕后遭德国鬼子杀害。1942年2月16日,卓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其实,在11月29日那一天,还有一位苏军女侦察员、卓娅的战友沃洛申娜也英勇就义。但是一直到1994年,沃洛申娜才被追授英雄称号. 霍尔姆的108天的故事:
在德军闪击苏联未达目地后,苏军在冬季发动反击,包围了在霍尔姆,一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镇里的6000名德军。近百万苏军轮流攻打小镇108天,每天都发动数次进攻,一支部队打累了就换下去由新的顶上。而德军非但只有极少的补给,而且由于房屋被全毁,伤员无法恢复。结果在108天后,苏军未能攻下小镇,德军待援军到达后又坚守了一年,最后在大撤退时放弃小镇。
⑼ 历史上有名的战争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