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秩序
㈠ 社会治安秩序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治安秩序是社会秩序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涉及刑事违法方面的问题,如抢劫偷窃 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
㈡ 社会治安秩序包括
社会治安秩序包括国家工作秩序、社会公共秩序、公民生活秩序 ,社会治安秩序是社会秩序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涉及刑事违法方面的问题,如抢劫偷窃 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㈢ 怎样维护治安问题呢
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
“治安”是指公共安全、社会安全。“治安秩序”是指由警察法规所确认的,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权益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是国家赋予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的重要的治安行政职责,是国家机器民主职能的体现。危害社会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秩序是社会秩序中的一个特殊范畴,是国家统治与管理的全国整体一致的秩序。从本质上讲是由警察法律法规所维护的,又必须通过警察的权力,其中包括武装的、刑事司法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调整的社会关系。
治安稳定的外部表现形式为稳定、安宁、有规则、协调的状态。社会治安问题就是打破社会治安秩序的现象,表现为治安不稳定,由违法犯罪,造成国家和社会大量的经济损失、人身伤亡以及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破坏。而且那些来自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群众生活的多种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其危害性也通过社会治安秩序问题表现出来。因此,需要人民警察按国家意志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职责的具体内容
(一)依法实施治安行政管理
治安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依据宪法原则设置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代表国家执行有关法律,进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不受非法侵害的各种组织活动,根据《人民警察法》第6条第的12项具体规定,行管理职责包括: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户政、国籍、入出境、边防、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特种行业、道路交通、消防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枪支弹药、危险物品、安全警卫等管理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定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各行各业和全体公民。公安机关通过治安行政管理,为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公民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各行各业和全体社会成员要对治安行政管理给予支持与合作。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具体职责。
(二)严厉打击危害治安行政管理的违法行为
打击一切危害治安行政管理的违法行为,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手段,警察机关及警察人员通过严厉惩处违反警察行政法律法规的违法人员,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三、维护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
(一)维护公共场所管理的职责
公共场所指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到达、停留或者往来涉足,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警察机关把人员特别集中、流动频繁、情况复杂,容易发生违法犯罪活动和治安灾害事故,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场所,称为公共复杂场所。由警察机关具体实行治安行政管理的公共场所主要有:公共娱乐场所;公共交通中转场所;参观游览场所;商品交易场所等。
警察机关管理公共场所的基本职责要求是:依法查处公共场所内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督促指导公共场所搞好治安防范,保障场所内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保障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具体要求是:严格依法审批发证或对其变更、注销进行备案登记;指导场所及其负责人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协助、督促场所维护自身秩序,预防影响秩序的行为和事件的发生,监督、检查危险物品的保管、使用和运输的安全,查禁场所内的违禁物品;对场所内有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人进行依法审查;对在场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和灾害事故进行现场处置;协助有关部门查缉罪犯、堵截逃犯,侦破一般刑事案件;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等。
(二)公共娱乐场所的条件和范围
公共娱乐场所的条件和范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娱乐场所是指“向公众开放的、消费者自娱自乐的营业性歌舞、游艺等场所”。纳入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娱乐场所,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向公众开放的营业性场所。娱乐业的经营主体,是必须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注册的单位或者公民。
根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设立娱乐场所,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单位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有确定的经营范围和娱乐项目;有与其提供的娱乐项目相适应的场地和器材设备;公共娱乐场所的安全、消防设施和卫生条件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公共娱乐场所管理范围包括:演出、放映场所,如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歌舞娱乐场所,如舞厅、卡拉OK厅等,以及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如电子游戏厅、台球室等;专业性健身、休闲场所,如保龄球馆、汗冰场、桑拿浴室等。
(三)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
1、严格开业审批制度,取缔非法开业场所,经营娱乐业必须具备三证,即治安合格证、文化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
2、加强监督和检查。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应经常对辖区内的公共娱乐场所进行监督和检查。
㈣ 治安秩序管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有什么意义
治安管理主要的四项工作任务
2012-02-17 16:37
治安管理的任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治安管理机构及其人员担负的治安管理责任的总和的概括,是治安管理职能的具体化。治安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维护社区治安秩序 维护社区治安秩序,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的重要保证,是治安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任务,它体现了治安管理职能的本质要求。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基本内容, 是做好各项日常业务工作,包括公共复杂场所(地区) 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监督、道路交通管理等。(二)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活动 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活动,是治安管理的重要的、长期的任务。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直接危害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公共利益,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区安定,是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主要因素。(三)辅助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故, 处置治安事件 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故,处置治安事件,是治安管理日常的艰巨的任务,它对于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减少、挽回损失和防止进一步危害,都有着重要意义。 治安案件,是指违反治安管理,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应当受到处罚,由公安机关依法立案查处的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治安事故,是指违反治安管理法律和有关安全规定,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的灾祸, 包括火灾、爆炸、中毒、车祸(交通事故)、挤压伤亡、翻沉船、放射性事故。治安事件, 是指群体或个人出于某种需要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特定场合引发并导致冲突加剧、事态扩大,扰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越轨行为。例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聚众包围、冲击重要机关、部门、机构和单位, 聚众堵塞交通,非法占据公共场所,聚众哄抢,在文体商贸活动中聚众滋事,聚众械斗,聚众闹丧等。(四)为民排危解难 为人民服务,帮助群众排危解难,是物业保安的管理职能决定的。治安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为民排危解难的工作,可以奠定治安管理的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此,要经常了解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尽力予以帮助或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解决;在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之下时,应当立即救助;对人民群众提出的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迷路儿童、老人要帮助其返家;要帮助港澳台同胞、华侨、海外华人寻找亲友;对走失人员和下落不明人员要负责查找,并处理非正常死亡事件;负责受理、查找遗失物品;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
㈤ 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因素
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宗.教、法.制、教育、卫生、资源等等都可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简单说明:
经济发达与落后会触发不同的社.会问题。如高失业率往往伴随高犯罪率。
政.治是否清明对社.会影响巨大。这个不必多说了吧。
军事方面。发动战争或遭受侵略必然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
外交政.策会对国内经济、政.治、军事等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宗.教也不必多说,国内外例子多的很。
法.制。法.律的制定、滞后缺失、执行等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的缺失或偏差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公共卫生事.件也会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如非典、禽流.感等 。
资源。能源、矿产、粮食的匮乏、储备、价.格变动等也可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㈥ 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两者有什么法律关系
我家的安全和社会的治安秩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我们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才有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
㈦ 治安秩序管理意味着什么
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治安秩序,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秩序,二是管理,即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保证良好的治安秩序。
㈧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在社会秩序管理中的作用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实质是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及时对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多环节防治,根本目的是立足预防,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和治理,不断减少和消除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社会矛盾和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长期稳定。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建立在警务现代化、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防控立体化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化防控体系,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参与力量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环环紧扣,相辅相成,仅仅靠公安机关一家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借助各种手段,科学配置社会管理资源。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动态社会治安防控的主体是公安机关,静态防控则主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主要的组织形式和手段有群防群治、科技防控等。群防群治,就是将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调动、凝聚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动态巡防工作,努力形成全民巡防格局。采取分层级、分区域、分时段的办法,开展24小时动态巡逻,在大街小巷编织一张巡逻网络,扩大路面布警的覆盖面,一旦发现警情,迅速进行处置。警力主要投向重点时段、重点地段,推行网格化巡逻机制,明确责任归属,提高街面见警率、盘查率、管事率和抓获率。科技防控,就是将社会单位的视频监控与公安机关的监控体系结合起来,形成部门联动,进一步消除视频监控盲点,及时发现、防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㈨ 论述中国古代治安秩序的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国家对基层社会秩序的控制都要通过基层治安制度来实现。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完善程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人民的控制程度,把握基层治安 制度的运行状况是了解古代国家权力如何统治基层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把握古代基层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基层治安理论上所形成的许多治安 措施、治安思想和治安原则,对于现实的治安实践活动依然有着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挖掘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基层治安状况梳理基层治安制度内容从而总 结归纳出中国古代基层治安制度的特点,剖析这些特点所形成的原因,并思考中国古代的基层治安治安制度对当今的基层治安制度的影响,以古为鉴,提出控制流动 人口、重视综合治理、治安预防等完善当代基层治安制度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