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听证
① 清初和清末御门听政有哪些变化
清代御门听政以康熙最为勤谨。康熙朝初期,几乎每日举行。随着社会的稳定、政务减少,御门听政的次数也相应减少,或二三日,或三五日一举行。如御门听政日赶上雨雪亦可改期。冬天,皇帝会关照置火盆给大臣们取暖;夏日,皇帝会赏扇给大臣们消暑。有时御门听政结束后,皇帝还会率诸王公大臣去太液池泛舟观荷。因天气、祭祀、庆典等各种原因,御门听政往往会暂停改期。但是,一旦谕旨令某日御门办事,各部院官员却不可迟误不到。清朝前期,曾有个别官员因此受到处分。到清朝后期,御门听政已无当时威严。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二月初十日,御门听政时就有尚书、协办大学士、侍郎等6人误班,另有各衙门堂官亦未到齐。道光大怒,斥责“实属不成事体”,当即谕令查办。结果查出另有杜受田、阿灵阿、倭仁等宗室、尚书、侍郎20余人误班。道光令严加议处,分别给以罚俸2~4年等处分。一叶落而知秋,这一事件正是清政权衰微没落的征兆。到了咸丰朝御门听政已是徒具形式,最终还是消亡了。
② 清代御门听政即在哪儿进行
清代御门听政即在乾清门进行。
清代皇帝于宫中乾清门听取官员奏报及版处理日常政权务的制度,亦称乾清门听政。凡部院所进呈皇帝的题本,及未经奉旨如何处理的折本,即于御门听政之日,由大臣们当面奏呈,与内阁大臣等商决裁夺。凡御门听政,于乾清门正中设御榻及本案等。
黎明时分,各部院奏事大臣及陪奏官属集于庭内。皇帝升座后,侍卫左右立,起居注官列于西阶,部院官列于东阶,各就本位跪,由尚书一人将本匣跪陈于案,退入班内,口奏某事。奏事毕,即率属退出。各部院衙门依次进本奏事。
(2)门听证扩展阅读:
各部院的奏事次序是:宗人府有事最先启奏;其次,户、礼、兵、工四部轮流启奏;刑部(三法司) 常列第三;翰林院、詹事府、科、道及九卿会奏者列部院之后;吏部排于尾。每至吏部奏事,兼带领各部引见属官,然后一并退出。由内阁侍读学士二人至御案前, 奉本匣。
翰、詹、科、道及侍卫俱退。退毕,大学士等至御案前承旨,由满学士一人宣读折本,皇帝降旨宣答。大学士等承旨后,与记注官并退。皇帝还宫。咸丰以后,此制渐停。
③ 御门听政的介绍
皇帝亲自到皇宫奉天门,主持朝廷会议,聆听内阁及各部院大臣的奏报或奏言,进行议商,做出决断,发布谕旨,贯彻实行。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④ 御门听政的说词解义
《论语·颜渊》曰:政者,正也。政字右偏旁为攴,《说文解字》曰:攴,小击也。这是字源学的颇有意思的解释。在这里,政主要是指军政大事、官员任免等。
总之,御门听政一词,通俗地说,御就是皇帝, 门就是奉天门(清时移至乾清门),听就是听取各部院官员的奏报,政就是议商决定军国政事。也就是说,皇帝亲自到皇宫奉天门,主持朝廷会议,聆听内阁及各部院大臣的奏报或奏言,进行议商,做出决断,发布谕旨,贯彻实行。
⑤ 康熙“御门听政”为什么非得在外面
“御门”二字已说明地址所在,且只有广场大小之地才能容纳那么多的文武百官啊。
⑥ “御门听政”指的是什么
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御门听政在我国汉唐时期就有先例。明代为何要在乾清门搞听政呢?明永乐十八年(1420)禁城建成,次年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当时前朝三大殿叫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但朱棣御新办理政务不到百日,前三殿便遭火灾烧毁。朱棣惟恐“违背天意”而不敢重修,只得将奉天门(今太和门)作为皇帝常朝和听政的重地,后来至英宗正德六年(1441)将三大殿重建后,但有的皇帝仍愿在此听政。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凌晨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 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1644年清灭明后,清代第一帝顺治,便是在该门听政时发布大赦令的。后由康熙移至乾清门。
参考文献:网络
⑦ 御门听政的意思
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怎么办?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门。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
⑧ 玄烨御门听政的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实为君之大本,怠荒实亡国之病源”。清朝的皇帝,从天命汗到光绪帝(除同治帝外)都是勤政的。从康熙开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门听政,就是在皇宫乾清门前,由皇帝亲自主持御前朝廷会议。因为最初康熙听政主要在乾清门,所以称作御门听政。即使在康熙十八年发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门听政。康熙从亲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听政的。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 爱新觉罗·玄烨,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帝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康熙帝为强化皇权,上演了一场智擒鳌拜的历史大戏。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此时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黄锡衮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庚戌以协助圣祖统兵征剿获胜、平定‘三藩’克振军威有功,九年八月遂赞襄机务协助国朝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劳绩茂著,深受圣祖倚重。康熙九年十月,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时兼武英殿总裁官专心指导玄烨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铲除鳌拜。
为进一步巩固皇权,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并逐步形成了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政治中心,加强了皇权。
然而就在康熙帝集中皇权的11年后,1688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开始形成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推行民主。自此东西方的政局差距越来越大。
在政治上,康熙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他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治方式为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件专制达到了顶峰。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⑨ 有人说皇帝御门听政是因为故宫三大殿经常起火,为什么
一切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皇帝懒啊,如果说御门听政是因为故宫三大殿经常起火的话,那按道理这样说,皇帝应该坚持下去才对,结果就算是御门听政皇上也没有坚持多久。
虽然说当初的御门听政起因的确是因为紫禁城内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烧毁,所以导致当时的顺治皇帝登基大典在太和门举行。
作为一个皇帝,还得借助来自各个大臣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在朝堂上还要进行决断,那皇帝也太累了吧。而且不现实的是,作为一个皇帝,他拥有绝对的选择权,所以很多的政治行为很多的决策都是皇帝私底下找大臣商量出来,然后就直接颁布的。更加不可能在早朝上商量出一个决策,估计如果大臣不满意的话,作为一个皇帝都要被大臣们的口水给淹死了,这样子的皇帝多窝囊,谁还做呀?
⑩ 衙门听政 是什么啊
清朝的朝廷会议,特别是康熙以后,“衙门听政”就是朝廷会议,皇帝亲自主持,六部尚书加上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叫做“六部九卿”,每天早上聚会,讨论朝廷大事,能决定当时决定,定不下来就是再议,经过下面酝酿以后再讨论,这是行政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