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人民日报
㈠ 人民日报村干屯干乱写乱评,真正贫困户口不得到扶贫,反而给了生活富裕,有车有房的人得到扶贫金,希望中
用别人的号码注册登陆微博,用匿名的方式在微博上反映发帖!发出去!浏览量大了自然会去查!要不然一个字难!四个字难上加难!
㈡ 俄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俄语作为中俄石油合作的桥梁之一,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对促进中俄进一步合作有着重要作用。俄罗斯和中国曾确定2009年为中国的俄语年、2010年为俄罗斯的汉语年。俄罗斯语言在中国的研究历史其实比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更加古老。它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
早在1708年,中国就开始了对俄语的学习以及培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许多大学的院系都开设了俄罗斯语言及俄罗斯文学等专业。近年来,随着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迅速扩大和加强,使得 “俄语热”在中国有所回温。
当前,《人民日报》以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互联网上开始发布俄文资料以及其他俄语类板块。自2006年以来,很多网站也逐渐更新与俄语及俄罗斯相关的信息。
与此同时, CCTV俄语频道基本每天都有关于中国或者俄罗斯的新闻, 黑龙江大学还定期出版关于远东经济贸易的报纸,这些都为俄罗斯人在中国提供了很多方便。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据BP资料显示,2011年,俄罗斯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第一位,石油储量占世界第六位。俄罗斯是我国的邻国,俄罗斯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也一直占据着两国各自的重要位置。中俄不仅在地理上毗邻,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同样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苏联是第一个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苏联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国互派大使。从1949年10月至今,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贸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力量。据俄罗斯海关统计,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进出口额为884.0亿美元,增长29.4%,其中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额度增长了12.54%左右,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增长了7.6%左右。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如今,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以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中国与俄罗斯国家元首之间的接触变得更频繁, 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其他首脑会议中进行着多双边甚至多边的接触。2015年5月20日,中俄两国发表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这表明着双方的合作意愿进一步加强,积极寻求共同点。回顾过去,中俄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尤其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等方面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2013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第一位是矿物燃料,占比一半以上;第二位是木材和木材产品;第三位是矿石、矿渣;第四位是有色金属;第五位是化工产品;第六位是鱼类和贝类。综上可以看出,2013年俄罗斯出口中国的产品中,资源类产品占绝大多部分。
2013年,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产品中第一位是机械设备,第二位是化工产品,第三位是纺织服装,之后是鞋帽与皮草。综上可以看出, 2013年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产品中, 轻工业占了绝大多部分。
所以,不管是从两个国家的国际大国地位, 还是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我们都不难发现俄语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人对俄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例如, CCTV 增加了俄语频道,一些中国高校还举行俄语大赛。虽然俄语是小语种,学习俄语也是颇为困难的,但是在当今社会俄语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中国与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正在逐年加强,它不仅能带动国家的发展,更能带动大学生加强学习俄语的信心。著名的俄罗斯学者、政治经济学家斯维特拉纳曾经指出,中俄政治经济关系正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对俄语学习是一件跨文化交流的事情,它有助于中俄各项合作的加深及发展。俄语作为一个小语种,它不仅可以加强中俄双方本文由手机论文网http://m.lw54.com收集整理的合作、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让更多的俄罗斯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使两国人民之间能够进一步的互相理解,增加两国人民及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沟通,培育出更多传播中华传统、亲近中华的力量。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有机会了解俄语、喜欢俄语,愿意学习俄语,并深入了解俄罗斯国情及文化,让俄语这座友谊的桥梁能更紧密地连接中俄友谊并有助于中俄经济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m.lw54.com/Russian/20160805/6261002.html
㈢ 人民日报评论:“扶贫攻坚”改“脱贫攻坚”,有何深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㈣ 2008年4月16日人民日报两头猪扶贫政策
听谁说的什么问题
㈤ 人民日报:有子女的独居老人该不该被扶贫
你好,这个不是有没有子女的问题,还要看老人的子女是否有能力、有条件去赡养老人,如果没那个条件和能力的话就应该被扶贫啊。
㈥ 人民日报: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打好扶贫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保证。确保党在农版村脱贫攻坚工作权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切实把党管“三农”工作烦要求落到实处,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完善机制,强化考核,确切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加强建设基层党委的农村工作部门,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参谋、研究、落实、督查等方面的作用,各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指导,强化支持,形成乡村振兴工作的合力。
依靠党组织队伍建设优势,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扶贫攻坚的课题之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把农村真正管理好才能取得扶贫工作的胜利。
㈦ 什么是兜底保障
兜底保障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生领域,“兜底”指的是政府制定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兜底、医疗兜底、教育兜底、养老兜底。
1、住房兜底,保障群众住有所居。城乡贫困人口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只能依靠政府“兜底”来解决。
2、医疗兜底,保障群众病有所医。扎实开展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在提高医疗保险待遇的同时,加快完善《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医疗救助制度,构建医疗综合保障体系,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相互衔接。
3、教育兜底,保障学生学有所教。坚持城乡统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教育扶贫结对帮扶体系,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建立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入学的长效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办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重点办好职业教育。
4、养老兜底,保障群众老有所养。进一步强化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医养融合养老新模式。
5、兜底保障对象:主要成员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即纳入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的家庭);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因病因学造成刚性大额支出且符合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条件的困难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困难家庭供养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