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
⑴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本质要求是始终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是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
一是领导工作要实,做到谋划实、推进实、作风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二是任务责任要实,做到分工实、责任实、追责实,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履责激励,失责追究。
三是资金保障要实,做到投入实、资金实、到位实,精打细算,用活用好,用在关键,用出效益。
四是督查验收要实,做到制度实、规则实、监督实,加强检查,严格验收,既不拖延,也不虚报。
(1)扶贫开发扩展阅读:
“精准扶贫”,首先要看是“真贫”还是“假贫”。应当承认,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地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期望成为扶持对象的自不在少数。
让政策的阳光雨露洒在“关键少数”,就要看是“真贫”还是“假贫”了。正如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所说,“扶贫对象选准了,扶贫资金与项目的针对性就增强了,才会收到应有的扶贫效果。”
总书记强调要“真扶贫”,同样具有现实指向性。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实中不难看到“假扶贫”的现象。
如“大呼隆”、“大跃进”式的扶贫,将扶贫资金用在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用在给地方政府和领导脸上“贴金”上,导致“年年扶贫年年贫”。表面上看,是工作方法问题,实质反映的是执政理念的大问题,如此岂不有悖中央政策的初衷,有负百姓的厚望。
⑵ 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的内涵有哪些
1、坚持改革创新。中国扶贫开发的突出成就是,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贫困标准下,能够有效地实现既定的扶贫开发目标。
2、坚持可持续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投资体制和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扶贫投入。随着扶贫开发进入关键阶段,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和资源迅速增长。
3、坚持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工作.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把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课题。控制贫穷不仅需要减少穷人的人数,而且还需要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
4、协同推进。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根源包括微观和宏观、个人和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
(2)扶贫开发扩展阅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科学内涵:
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瞄准特困地区、特困群众、特困家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
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象精准是前提和基础,项目、资金、措施、派人精准是手段,成效精准是目标和落脚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观察: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拓展
⑶ 什么是扶贫开发户
大概是第一家扶贫户吧,我是这样理解
⑷ 扶贫开发四个优先是指什么
1.坚持效率优先、
2.坚持富民优先,
3.坚持科教优先,
4.坚持优势优先。
⑸ 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有哪些
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搬迁扶贫安置点,一座座新楼点缀山间,分外醒目。“以前,家里的房子特别破,现在通过扶贫搬迁住进新楼房,摘了穷帽,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说这番话时,站在自家新楼前的张琼芳老人幸福感满满。
这样的生动事例,在各地的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举旗定向,鼓足干劲;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一年来,与绝对贫困的决战正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波澜壮阔的脱贫历程,正在让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告别农村绝对贫困。
“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在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⑹ 国务院扶贫开发是从哪年开始的
国务院扶贫开发是从1986年开始的。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是国务院的议事协调机构,成立于1986年5月16日,当时称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12月28日改用现名。
国务院扶贫开发的阶段:
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1994—2000年)。
这一阶段是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该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此,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扶贫工作重点县放到西部地区;贫困村成为基本瞄准对象,扶贫资金覆盖到非重点县的贫困村。
2011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这是今后10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将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6)扶贫开发扩展阅读:
扶贫开发的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分级负责。
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2、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中央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
3、部门协作,合力推进。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5、社会帮扶,共同致富。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⑺ 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是干什么的
通过扶贫产业项目,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搭建市场交易平台、技术服务平台、资金运作平台、信息支撑平台、管理咨询平台,整合资源,公益先行。
经营项目:贫困地区的产品开发、销售、代储;组织贫困地区产品交易会;为贫困地区项目开发提供咨询、技术、劳务服务;为贫困地区组织代购生产资料;汽车的销售。
(7)扶贫开发扩展阅读
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由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由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发起投资建设的服务于中国扶贫事业的实体企业。
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的国务院扶贫办直属事业单位中国扶贫开发服务中心,2008年改制,2013年进行变更。主要是以“产业扶贫”为主要工作方向,全方位参与中国扶贫项目建设,为中国扶贫开发提供服务。
公司成立以来,已先后与全国大部分有贫困地区的地市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在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构树扶贫、现代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营销与物流。
扶贫政策与资金对接等方面树立了公司的品牌,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并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扶贫产业联盟。
⑻ 什么是扶贫开发
国家拿出来专项资金,扶持已自经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解决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主要用于扶持增收产业、移民搬迁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等。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扶贫 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
第二,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
⑼ 扶贫的五个坚持、六个精准、五个一批
1、五个坚持: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
2、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3、五个一批: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9)扶贫开发扩展阅读:
1、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个国家级贫困县。后来将牧区县、“三西”项目县加进来,到1988年增加到328个国家级贫困县。
2、我国在2008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该标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此后,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
3、许多贫困地区的地下矿产资源和地表生物资源都比较丰富,有些还是国家经济建设重要的急需的资源,有计划地开发这些地方的经济,可以带动社区的发展;从全国整体考虑,开发这些地区可为将来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转移,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建设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础。
⑽ 我国扶贫开发是从1986年开始的进行了四个阶段回答对吗
这句话错了,中国的扶贫事业先后经历了小规模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式扶贫、精准式扶贫五个阶段,实现了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由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的转变。
1、1949年至1978年:小规模救济式扶贫阶段
为了改变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贫困群体、边远落后地区群体、因灾致贫群体、战争伤残群体实施了救济式扶贫。通过提供物资或现金,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2、1978年至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也进入到体制改革推动扶贫的阶段。
这一阶段实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3、1986年至2000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1986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中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制定了扶贫开发方针,确定了以县为对象的瞄准机制。1986年确定了331个国家级贫困县,1988年确定了370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到592个,提出要用7年时间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2001年至2013年: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逐渐从国家级贫困县区域向村级区域集中。
基于这一现状,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5、2013年之后:精准式扶贫阶段
2013年至今,在总结以往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精准式扶贫阶段。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6年来连续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