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贫困户照片
『壹』 我是宁强县流溪沟村,现在村官权力大低保贫困户都是村官说了算我们老百姓无奈,想给谁就给谁这符合政策吗
村委会组织法相关规定:
第三十六条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贰』 陕西省汉阴县漩涡镇田凤村三组吴大安是不是贫困户
这个汉阴的那个五大安应该是贫困户。
『叁』 宁强县县委书记张雁毅是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张雁灵的弟弟吗
张雁灵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临危受命,带领各地解放军医务人员临时组建小汤山医院,这群版军队医疗战士权冒着传染危险救了许多人,可敬。
张雁毅的情况不了解,但从媒体看他在地震中的表现也非常好。
两个人都不错,但这两个人应该不是兄弟。分析一下简历:
张雁灵河北唐山迁西县人,1952年1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3年4月入党,1978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荣立过三等功4次。曾历任解放军266医院内科医生、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北京军区八分部卫生处处长,北京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2000年任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2003年2月进入国防大学进修深造,2003年4月29日被中央军委紧急任命为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2003年7月后继续在国防大学深造,2004年1月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2006年8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200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2008年任总后卫生部部长。
张雁毅,男,汉族,生于1962年12月,安徽寿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88年10月入党,1981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宁强县委书记。
两个人籍贯不在一起,年龄、学习和工作经历也差得比较远。
『肆』 宁强县燕子砭镇潘家坝村二组贫困户公示名单我想知道,结束
亲你好,这里是全国性平台,这里不办理公务,在这里你是找不到你村的贫困户名单的
祝你好运!
『伍』 2019宁强县陕南贫困户搬迁旧房拆除吗
、精准搬迁对象。明确搬迁程序选准搬迁对象是异地扶贫搬迁成功的前提,一定要因地制宜,偏远山区条件艰苦、人口分布分散的农民,可根据条件,实行整村搬迁。
2、了解农户基本现状。进村入户登记与倾听驻村小组意见相结合,普查工作要深入细致,切实做到普查到户、逐户建档立卡、完备档案资料,确保应搬迁群众全部登记造册。普查工作要尤其注意对符合搬迁条件而又缺乏搬迁能力和意愿的困难群众进行详实的调查摸底,建立专门的普查档案。
3,严格执行工作程序。要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群众申请、初定对象、张榜公示、民主评议的标准化工作程序确定移民搬迁安置对象。对于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的深度贫困群众,搬迁意愿特别强烈,将他们作为为搬迁安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走“先难后易,整村搬迁”路子。
4、科学布局。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重点和规模,结合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优先安排搬迁深度贫困户。制定搬迁考核标准,不能只用单一指标衡量农户是否贫困。围绕困难群众的搬迁安置要逐户建立档案、落实责任、严格考核、验收销号,防止工作中出现避重就轻、避难就易、“搬富不搬穷”的问题。
5,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着力“微型金融产品”的开发。即开发适合穷人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村镇银行发展、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用贷款,继续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最后,社会资金支持。加大公益资金支持力度,在所得税前减免用于异地扶贫搬迁等扶贫事业的捐赠。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推动市场开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鼓励内外资企业进驻新村,并为之提供优惠政策。
『陆』 宁强是什么地方,太次了吧,房价又那么贵
[编辑本段]区域概况
宁强位于陕西省西南角、汉中西部,介于东经105°21′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2〃之间,地界三省、毗邻八县,东邻勉县、南郑县,南接四川的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西连甘肃的康县、武都区,北与略阳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汉源镇,邮政编码724400,电话区号:0916
全县总面积3246.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水田6.6万亩。总人口33.96 万人,其中农业人j口30.55万人,有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近千人。辖26个乡镇269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超过2万人的乡镇有6个,其中3万人以上的2个,低于5000人的乡5个。宁强属中低山区县,北属秦岭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属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县委、县政府驻地海拔800米。毛坝河镇三道河九垭子主峰海拔2103.7米,为全县最高峰;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海拔520米,为全县最低点。宁强是汉江发源地,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68亿元,财政总收入7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元。
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地形多呈“V”形构造,最高海拔2103.7米,最低海拔520米,分为谷坝、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个地貌类型。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宁强县辖12个镇、14个乡: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乡、庙坝乡、南屏乡、宽川乡、巩家河乡、东皇沟乡、曾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巨亭乡、安乐河乡、禅家岩乡、黄坝驿乡、二郎坝乡。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宁强原名宁羌。古属梁洲,为氐羌据地。唐朝初年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宋乾德三年直属京师,南宋绍兴三年设大安郡,辖三泉县。明洪武三十年在县城建宁羌卫,后置宁羌州。1935年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2000年,宁强县辖11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339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31121 高寨子镇 17971 大安镇 24369 代家坝镇 18774 阳平关镇 25946 燕子砭镇 26830 广坪镇 9880 青木川。镇 7260 毛坝河镇 12309 铁锁关镇 13704 胡家坝镇 14793 舒家坝乡 8802 滴水铺乡 5963 庙坝乡 5422 南屏乡 6172 宽川乡 6042 巩家河乡 6763 东皇沟乡 4251 曾家河乡 7160 双河乡 4893 竹坝河乡 3297 太阳岭乡 6600 苍社乡 4426 巨亭乡 3778 安乐河乡 5641 八海乡 4038 关口坝乡 6236 禅家岩乡 5664 黄坝驿乡 4014 茅坪沟乡 3729 二郎坝乡 4218 水田坪乡 3329。
[编辑本段]优势资源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矿产、水能资源是宁强的三大优势资源。全县林木资源丰富,有树种28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连香、杜仲等7种。林业用地316万亩,森林覆盖率49.8%,活立木总蓄量达419.8万立方米,有五丁关、红石梁两大林宁强天津中学场。已初步形成以杜仲、天麻、西洋参为主的中药材,以木耳、香菇为住的食用菌,以核桃、柿饼为主的干鲜果等七大生产基地。生漆、油桐是宁强的传统项目,历史悠久。“宁强雀舌”、“金牛早”等名优茶叶,享誉海内外。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种,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0种。宁强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养殖。养牛、养羊、养猪、养禽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县上的优势产业。
宁强地处宁略勉三角地带,成矿条件优越,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列汉中市第二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1种,矿石量26840万吨,潜在价值达132亿万。其中金属矿藏5种,42个矿点,主要有铁、铜、锰、锌、金等,经初步探明,单黄金储量既有3万多公斤。非金属矿藏占全县矿藏的94%,构成本县矿藏的主体,主要有石棉、磷、硫、重晶石、大理石、花岗石、海泡石、菊花石等。
县境内有嘉陵江、汉水两大水系,蕴藏水能资源17.46万千瓦,已开发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3万千瓦,正在建设中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二郎坝水电工程计划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宁强原名宁羌,系卫、州旧称,古属梁洲,县境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秦汉为葭萌县地,唐初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宋乾德三年三泉县直属京师,开我国历史上中央直辖县之先河。1935年红军长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分别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于佑仁提“安宁强固”,改名宁强。1949年12月11日宁强解放宁强夜景。宁强历史文化沉淀甚厚,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这里撞击,秦蜀风情在这里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鲜明。历代文人骚客对宁强多有题咏,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陆游,明代的薛宣、杨慎,清代的曾国藩、何绍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罗章龙等人,都曾写下赞美宁强的壮美历史篇。李白有诗曰:“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道,锦城长作帝王州。”三国名将赵云曾在阳平关子龙山驻扎军队,古时入川险道“金牛峡、五丁关、西秦第一关”等遗迹犹存。诸葛亮经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强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书画、文学、音乐名家,其中多名书法人才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中获奖,这一现象被界称为“宁强书法”现象,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
[编辑本段]名优特产
绿笋针茗茶
产于汉水之源的宁强县境内,是采摘清明前后的细嫩芽头,要求芽叶紧包,长短基本一致,不采病芽、虫芽、紫芽,经杀青、理条、做形、烘干、拣剔精制而成的高档名茶。此茶冲泡方法也相当讲究。取克茶叶置透明杯中,将杯倾斜,用开水(温度在95℃以上)沿杯壁冲下,使芽叶在水中翻滚,然后放平茶杯,不加盖,不摇动,先是茶叶悬堕于上,后芽叶舒展如绿伞徐徐下落,待完全泡开后,鲜活的芽叶如绿笋一般玉立杯中。即可见“绿伞下降,春笋玉立”之景象。
“绿笋针茗”茶是宁强县农业局2000年新研制开发的针形名茶,同年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品质鉴定,为陕西省唯一一枝针形名茶。全国著名茶专家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主任、全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品“绿笋针茗”茶后,挥毫题字:“碧汤绿笋,嫩香针茗”。
宁强雀舌
来自汉江源头,茶叶生长在海拔800米——1200米间,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云雾缭绕,是生产有机茶叶的理想基地。
“宁强雀舌”茶是宁强研制出的扁形名茶。该茶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1芽1叶初展,不能采紫叶、病虫叶、展开叶、对夹叶,不带鳞片、鱼叶、茶蒂、茶果、老叶及其它夹杂物。制作分杀青、理条、做形、烘焙、简易分装等工序完成,外形微扁挺秀,色泽翠绿,银毫披露,形似雀舌,汤色绿亮,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可谓茶中至宁强茶园宝,人间仙品。 1992年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质鉴定,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茶叶含氨基酸3.34%,茶多酚24.7%,水浸出物44.11%,咖啡碱4.07%,产品面市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主销汉中、关中、广元、陇南等地,远销上海、北京,出口日本。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奖,同年被选为国家特需用茶,1997年,参加97ˊ中国(北京)国际茶技术和茶文化交流会,并在茶业展会上荣获银奖,2004年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其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为证明商标。
宁强麻辣鸡
在陕西宁强,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风味凉盘,高档的宴席少不了它;老百姓的餐桌上时常见到它;朋友来了一定要吃它;给人馈赠也常常选它。它就是鼎鼎大名、享誉西北的宁强地方风味小吃王家麻辣鸡。
王家麻辣鸡又名王婆麻辣鸡,2002年以当今掌案人王素云之名注册商标,全称是“王素云麻辣鸡”,上边有她的头像。
王婆是王家麻辣鸡的创始人。
王婆本名李玄珍,为本县高寨子人。因其夫家姓王,在城里住的时间长了,年龄渐渐大了,辈份高了,家族中有人叫她婆婆,街房邻里的小孩子开始也跟着叫,而大人们呢习惯以小孩的称呼为称呼,前面再冠以夫姓,所以都叫她王婆,把她做的麻辣鸡叫王婆麻辣鸡。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都这样叫,久而久之,“王婆”竟叫成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王婆生于1910年,卒于1992年,享年82岁。从仅存的一张照片上看,王婆长得很富态,五官端正,满脸福相。她的丈夫王荣晋,大约生于1907年,卒于1981年,享年74岁。王家是经商世家,据说祖上还出过贡爷。但王家家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后辈儿孙只准经商,不许做官。有趣的是,宁强两大地方名吃“王家核桃馍”和“王家麻辣鸡”都是出自同一个王家。王婆结婚后,王家家道已经中落,为了生计,王婆开始自己做小生意糊口,比如卖腊汁猪肉、凉拌牛肉什么的,后来又添加了鸡肉。到了公私合营时,王婆进了公私合营店。1958年,王荣晋在大炼钢铁中因意外受伤导致半身不遂,合营店就劝王婆回家自谋生路。于是,王婆夫妇俩便认真地做起自家的小吃生意来了。
宁强与四川毗邻,口味上喜食麻辣。王婆便琢磨做些麻辣鸡来卖。开始,味道也不怎样,王婆就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时时征求顾客意见,并不断改进。在火候上,在调味上,反复实践、钻研、总结,终于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麻辣鸡制作工艺。到了上世纪60年代,王婆麻辣鸡的名声开始在县内渐渐传播开来。
据王婆的儿子王柏寿(1946——)回忆,小时候,家里就在卖麻辣鸡。母亲做,父亲卖。每当夜幕降临,父亲就提一只竹篮,里面放一个大盘子,盘子里盛着刚拌好的麻辣鸡。父亲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挎着竹篮,走街窜巷,沿途叫卖。也到一些小酒馆去卖,比如宁一中路口的小酒馆,水观楼的小酒馆,喝酒的人喜欢用麻辣鸡下酒。两根鸡爪子,几截鸡肠子,都能下一顿酒呢。每当父亲出去卖麻辣鸡时,我便跟在父亲的身后,提着马灯,听父亲边走边吆喝,看那些大人、小孩从家中跑出来争着买我们家的麻辣鸡。有的接过就吃,有的拿回家才享用。尤其是小孩子,性急得不得了,抓在手里就开吃,弄得嘴巴周围甚至脸颊上也糊满了红油,麻的嘴唇“突突”直跳,辣的口中“唏唏唏”的,涎水长淌,仍一个劲地嚷着“还要,还要!”我上中学后,喜欢做木工活,就自己设计制做了一个手推车,有装钱的小抽屉。最上边是一个长方形的放盘子的平面,左上角还有放马灯(又叫罩子灯)的地方。母亲很喜欢,有了这个小推车,就可以省不少力气,顾客不用弯腰,看起来也比较漂亮。
随着王婆麻辣鸡名声的不断扩大,喜欢的人愈来愈多。县城里有七八户人家也学王婆做起了麻辣鸡生意,解决了一批人的温饱问题。不过,王婆自有一批老主顾,他们认准了王婆麻辣鸡的那个特殊味儿,其他谁家的也不要。听说有个司机,让别人帮忙买了一些王婆麻辣鸡,准备带回家去,拿到后总不放心,半道上又跑回王家询问,确认是在这儿买的才放心地走了。有个小孩贼精,吃惯了王家的,再也不吃别人家的。有一次,王婆的麻辣鸡卖完了,大人就给他买了一点别家的,哄说就是王家的。可小孩才吃一口,“呸”的一声就吐了,说大人骗他,哭着闹着非要王婆的麻辣鸡。有的人买麻辣鸡不看东西只看人,只要王婆坐在那里,就毫不犹豫地去买,若是王婆的家人坐在那里,就产生疑问,打听一下这是不是王家的?得到肯定答复后,才决定购买。
王婆有3个孩子,两女一男。大女儿远嫁西安,小女儿在本县工作。儿子上了铁路运输学校后,分配在铁路部门工作直至退休。由于耳濡目染,王婆的两个孩子都学会了做麻辣鸡的手艺。尤其是小女儿王际英,哥哥外出上学以后,她就一度成为妈妈的得力助手。
1969年,王家迎来了一个新媳妇。这是王婆的儿子王柏寿的妻子。巧的是,她也姓王,名素云,生于1949年,初中文化,娘家也是高寨子的。
王素云嫁到王家后,就跟婆婆学做麻辣鸡。那时,婆婆已经很有些名气了。摊子虽然摆在家门口,但王素云却很少在摊前露面,一则是她害羞不好意思做生意,二则是顾客只认王婆这个活招牌。王素云成年累月在厨房辛勤劳作,得到婆婆的口传心授,慢慢掌握了麻辣鸡制作的全套技术。从选购原料到杀、洗、煮、切以及调汁、拌和等一系列工序,无一不精。后来,婆婆因为年事已高,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干活不大方便了,王素云就独当一面,这时她才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前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麻辣鸡的需求量逐步增大。从一块两块地买,到半只鸡一只鸡地买。有的顾客还要现场看他们操作。于是,王素云就购买了冰柜、电风扇、真空包装机等一些现代化设备,按照顾客的需求,为他们选取大小合适的鸡,然后当着顾客的面,手起刀落,两三分钟剁完一只鸡,又极快地调好料汁,拌好,装好,递与顾客。她让每一位买麻辣鸡的人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2007年5月11日,是个星期五,下午3点多钟,我前往位于宁强县城羌州路的王家麻辣鸡店“暗访”。远远望见“王家麻辣鸡”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进得店去,窗明几净,买鸡的男女络绎不绝。操作间里,一个高个子、干净整齐、手脚麻利的中年妇女正在忙活。每来一个买鸡的人,她都热情地询问人家要多大的?是要乌肉皮的还是白肉皮的?是现在吃呢还是带走的?当她从冰柜中取出煮好的整鸡,放在一个菜墩上,先一刀纵剖为二,再去头,去翅,去腿,三五两下,就把一只鸡剁好了,那刀法娴熟精到,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刀技表演。她将剁好的鸡块放在一个专用盆子里,浇上调好的料汁,拌合拌合,就成了。这时,有忍不住的顾客伸手便到盆里抓起一块放进了口中。
这位能干的女主人就是王素云。当她转身含笑问我要什么样的鸡时,我才道出了我是要“渔”的,不是要“鱼”的。这样我的“暗访”也就变成了“明察”。
王素云性情直爽,对麻辣鸡的制作工艺毫不保守。不仅当场给我示范,还领我看了她们的操作间。哪是煮鸡的大锅,哪是晾鸡的家什,煮时用什么调料,拌时浇什么料汁,一一道来,还边说边让我品尝、感受。我“偷”此艺并非为了做生意,而是想搞明白为什么王家的麻辣鸡如此有魅力?其中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原来,王婆创制的这个麻辣鸡,选用的都是本地土公鸡,煮鸡用的又是一锅几十年的老汤,汤里每天要换一个调料包,包中的调料有肉桂、草果、沙仁、白蔻等,十多种精选的上等药材按比例配方装成。鸡肉只能煮到七成熟,这样既入了香味,肉质又细腻嫩脆。我特意吃了一块没有浇汁的“白肉”,不仅肉香,连骨头都十分有味,吃完了肉还舍不得把骨头扔掉,总觉得“弃之可惜”。我想这奇特的香味才是人们魂牵梦萦的原因,才是王家麻辣鸡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而麻辣鸡的麻辣味则来源于最后一道工序——拌汁。这汁取自煮鸡的原汤,加入花椒粉、辣椒油、姜汁、味精调制而成,让鸡肉既有了麻辣鲜香,又仿佛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油光金亮,真是可赏可食。
王素云不愧是新一代的掌案人,她秉承了传统的工艺,改革了销售的方法,还学会了保护自家的知识产权。如今,她的丈夫、大儿媳、小儿子都在家给她帮忙,孙子、孙女老爱围着她转,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代“王婆”。买麻辣鸡的人现在又认她这张名片,加之需求量越来越大,过去一天卖一两只,现在一天卖几十只,逢年过节一天则要卖上百只,年销量在万只以上。县内的人买,周边县市的开着车来买。她们没有做广告,但吃过的人都是活广告。王素云快乐地忙碌着。她说,她的小姑子在老城开了一家店铺,生意红火;她的小儿子很热爱这个事业,刀法比她还娴熟……说话间,自豪、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看得出,王家麻辣鸡后继有人,一代又一代“王婆”演绎的麻辣人生将更加精彩!
[编辑本段]工业经济
历程:宁强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制陶业,唐宋时期有酿酒的记载,明朝时期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已经得到开发,清代逐渐兴起了纺织、印染、土陶、冶炼、火柴等工业,民国年间出现了以米面加工、酿造、缝纫、制鞋、木器、砖瓦、造纸为主的手工业,解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宁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对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挂牌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企业包抓联系制度、“绿卡”制度和挂牌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发展增速、效益增高的良好态势。
现状:“十五”期间,依托矿产、水能、生物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加大资源开发,盘活整活原有企业,先后建成了汉中长江公司、陕西金燕锌业、汉中金燕公司、山坪铅锌矿、天洋制药公司、丁家林金矿、球溪矿业、大关峡电站、永康油脂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县域工业由矿产资源开发拓展延伸到水能、生物资源开发,工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矿产采选冶炼、水能开发、生物加工为主的三大工业支柱体系。同时,“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汉中长江公司2万吨电解锌技改、天洋制药公司GMP生产线技改、球溪矿业公司西矿区和尾矿库技改、西秦建材公司10万吨粉磨站、丁家林金矿环保技改等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976万元,年均增长11.4%,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8.03亿元,年均递增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09亿元。2006年,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9.29亿元,其中26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6亿元。
前景:宁强地域宽广、物华天宝,是一块发展工业经济的热土。县境内矿产、水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开发潜力。今后,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坚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通过改造提升和整合扩张,逐步壮大矿产采选冶炼、水能开发、生物加工三大工业支柱,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依托矿产资源,抓好代家坝、广坪、巩家河、庙坝等工业小区建设,建成一批矿产企业群;依托水能资源,重点启动嘉陵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依托生物资源,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宁强绿色食品工业品牌;依托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环保、循环、高效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力争五年内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以上,完成金燕、鑫燕、同强公司和火烽垭金矿等工业企业技改项目。同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强化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把全县打造成低门槛、高回报的投资“洼地”,力争五年引进到位资金5亿元以上。到2012年,力争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以上,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6户以上,其中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户,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户。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近年来,宁强县按照“打造魅力绿色宁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以建设“人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型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改造旧城和开发新区并重,完善功能和加强管理并举,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县城常住人口达到4万余人,县城建成区拓展到5.2平方公里,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
聚集各种社会资金,先后投资4亿元,实施了上关街、河街、等15个片区的拆迁改造和校场坝、王家坝等5个新区开发,完成拆迁12万平方米,新建商住楼34万平方米,建成了河滨小区、石狮小区、宁兴花园、永惠小区和山水嘉苑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区,二郎坝商住楼、羌城明珠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县城骨架不断拉大。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人民广场、羌州公园、供水工程、天然气工程、永惠桥、永宁桥和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改建、硬化城区道路13.4公里,2007年又完成了云书西堤、临溪东路拓宽改造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羌南路、永惠北路、梁家巷拓宽改造及人民广场扩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自2005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玉带河县城段综合治理一、二、三期翻板闸工程,县城形成了近20万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极大地改善了县城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拆墙透绿、破硬植绿、见缝插绿工程,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
2006年,被建设部通报表彰为“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县”。在狠抓县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乡镇集镇建设,胡家坝、高寨子、铁锁关、大安、代家坝、燕子砭、广坪、青木川等一批小城镇蓬勃发展,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柒』 怎样填写宁强县四支队伍遍访贫困户统计表
怎么填写宁强县四支队遍访贫困户?统计表,你把这个有哪些互把他统计一下,然后访问了哪些有哪些问题,然后做些记录
『捌』 我是宁强县巨亭镇,鸳鸯池村五组的,我们这个小组还是十年前人工挖的
现在的路,政府出高价办小事,随便挖机过一下就说几万,几十万,花了大价钱办了微小之事钱溜腰包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