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加特林机枪与马克沁机枪相比有哪些优劣之处
当时,先是加特林手摇机枪,然后再发明,并被马克沁取代。从结构来讲,加特林虽然实现了连发,但是通过手摇不停旋转枪管(现在是电动)轮流击发六根枪管中的子弹,每枪管有独立的击针和闭锁,然后抛壳,开锁,填装,闭锁来实现连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武器,而马克沁利用了火药发射的反作用力和复进簧来实现反复的击发,抛壳,开锁,上膛,闭锁,击发。所以加特林的定义是第一把手动机枪,马克沁则是第一把自动机枪,后者对世界影响深远。
Ⅱ 看战争片好奇 马克沁重机枪(水冷)没有扳机,怎么开枪啊
准确的说,真正的马克沁是有扳机和握把的,你问的应该是勃朗宁重机枪~;射击方式是,保险用拇指往上推,然后两手握住握把往前推~~;现在的好多重机枪如M2依然用这种方式~下面这张M2的图片不是很清楚,希望你能明白~(M2其实与老式的重机枪没区别,只是取消了水冷~)
Ⅲ 马克沁的马克沁机枪
自1884年第一挺马克沁机枪问世以后,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马克沁机枪,大的小的都有,大的是需要两个人抬着行军的重机枪,小的有一只手就能拎起来的轻型机枪。比较典型的型号有1893式马克沁机枪、英国0.303英寸MK1式马克沁机枪、俄罗斯M1910马克沁、奥匈帝国“schwarzlose_07-12”、和德国MG08/15式马克沁轻机枪等。
1893式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药燃气为能源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武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冷式机枪。这挺机枪的问世,是世界武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0.303英寸(7.7mm)MK1式马克沁机枪是英国皇家轻武器工厂生产的的一种中型机枪,是在1893式机枪上改进而成的。从外形看,它与1893式机枪的主要区别是在水冷管外增加了散热槽,机匣外形也稍有改动。实质上,两枪的架座、连接箍的形状和结构也完全不同。MK1式机枪采用盘形架座,可装在轮式枪架上,便于携行,而且此枪的结构动作可靠性比1893式机枪要高得多。
MG08/15式7.92mm马克沁轻机枪是在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枪与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主要区别是:加装了一个两脚架和一个枪托;机匣和枪管节套进行了局部改进;弹链装在一个有卷轴的弹鼓内,发射时弹鼓挂装在机匣右侧;两脚架是活动的,可以固定在枪口附近或弹鼓前沿,击针簧盒上有一个击针簧力指示器。
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后,在战争中等到了应用。1891年,英国殖民军在罗得西亚与祖鲁人发生战斗。一支50人英军小分队,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击退5000名祖鲁人进攻,使3000名祖鲁人丧命,充分显示了重机枪威力。

Ⅳ 马克沁重机枪的具体参数是什么
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内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容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 马克沁重机枪图1
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Ⅳ 加特林机枪和马克沁机枪有什么区别啊
加特林是转膛多管外力驱动枪,由于有多个枪管轮流射击,因此射速极高,所有上弹、抽壳动作都是由外力驱动,因此即使有哑弹也可直接跳过,所以可靠性、射速、连续射击时间都极高,但是精度差,体积大,并且需要外来动力驱动。
马克沁机枪才有肘式枪机,水冷及链式供弹的单管枪,可以通过自身后坐力自主发射,枪管可更换,水冷强度大,持续射击能力强,但是体积笨重,机动能力不足,而对于飞机及舰艇而言,射速又显得不足,所以现在已经被各型通用机枪所淘汰。
Ⅵ 这个是加特林机关枪还是马克沁机关枪
最后的武士的剧照吧,这是加特林,上面高高竖起的就是弹夹,马克沁每分钟射速600发的,而且1884年才发明的,广泛应用要到20世纪初了,电影里的时代背景,马克沁还没有发明呢。
Ⅶ 马克沁机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受枪械射击后坐现象的启发,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药燃气为动力的机枪。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前一发子弹射击时产生了火药气体后坐力,利用这种后坐力可以使枪膛闭锁机构打开,弹壳弹出后,下一发子弹进入枪膛。然后复进机构回转封闭枪膛,同时引动击发装置,再次发射子弹。因此只要扣住扳机即可连发不断。供弹方式以弹链式为主,也有弹夹式和弹鼓式。
马克沁的发明也为自动步枪、自动手枪等自动化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为了能使机枪紧随步兵作战,1902年丹麦人麦德森研制出轻机枪,这种机枪有两脚支架,带有枪托,可以抵肩射击。
Ⅷ 马克沁重机枪的发展历史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所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9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该枪还在试制阶段时,清政府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开始引进仿制,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期。
由于当时该枪尚处在雏形,使用黑药铅弹,经仿制后发觉不甚适用,于1893年停造,仅生产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鲜战场。
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德军一线部队由于步坦协同的需要开发了MG34通用机枪和MG42通用机枪,但MG08式马克沁机枪仍然在德军二线部队中服役。在中国,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Ⅸ 马克沁机枪在那些战争中出现过
马克沁机枪一诞生,立即在战场上显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罗得西亚名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结果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马克沁机枪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累累。
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打击。
但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俄双方激烈的机枪对射才使机枪的运用受到主流战场的重视。那次战争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日军使用另一种著名的机枪——哈齐开斯机枪。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大战中,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枪射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机械的强大威力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机械设计师都投入到机枪的研制之中。手枪设计的泰斗、美国人勃郎宁也不甘人后,先后推出了多型机枪。
其中,勃朗宁m1901机枪的改进型在一战后期随美国军队进入欧洲主战场,但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为质量问题,它的机匣后坐板强度不够,以至于连续射击时后坐板断裂。后来,勃朗宁将机匣后坐板加了两个支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开战初期,比利时军队靠着军犬的力量拉着机枪匆忙撤退。马克沁机枪的重量,使它不易于机动。
曾经与马克沁机枪在日俄大战中打得旗鼓相当的哈齐开斯机枪在一战中也被广泛应用。当时,由于射击频率太高,摩擦产生的高温很容易使冶炼和金属材料技术尚不成熟的枪管变形,开始,人们想到了更换枪管,后来便发展出一战时广泛流行的水冷式机枪。这使枪管在外观上看起来又粗又圆。
哈齐开斯机枪的典型特征,就是水冷式枪管前端有一条细水管,以便于水的循环。后来,为了扩大散热面积,人们还在冷却管上加了一些褶皱。
当时,每挺机枪普遍需要4人来完成操纵与射击。一个瞄准,一人供弹,一人进行观察瞭望,一人协调指挥。但这种配置并不是绝对的,必要的时候,3个人2个人也可以完成射击。
一战中,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甚至“齐柏林”飞艇上都装有马克沁机枪。人们将机枪安装在摩托车上,以便机动地进行对空射击。这显示出机械化部队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反,比利时部队的狗拉机枪,则是畜力战争没落的一个证据。
大战刚爆发时比利时军队在德国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时,正是一大群忠实的军犬,拉着机枪完成了撤退。但不论是摩托车还是军犬都反映出马克沁机枪机动性能较差的缺点,当时,马克沁机枪重达27.22公斤,哈齐开斯机枪重达14.97公斤,一战中最著名的德国马克沁mG08机枪则重达26.54公斤。对于火炮而言,这一分量无足轻重,但对于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机枪,士兵就不胜负荷了。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单人使用的轻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