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内控
A. 生产成本核算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哪几项内容分类
财政部等5部委来颁布的《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将企业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借鉴COSO框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归纳为五个方面:(1)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2)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3)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4)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B. 内部控制具体是指什么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C. 生产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以下供参考
直接原料、间接原料成本之计算必须符合会计制度成本会计交易处理准则、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税法之相关规定。
查核当期直接材料、间接材料耗用数量及单位用量。
查核领用退库程式及计价方法是否符合一致性原则处理,会计人员应注意报表金额是否有异常情形。
会计人员应充分了解公司产品制程的特性以评估生产成本之汇计及分摊方式是否合理且可供决策者参考。
外包费用是否符合规定。
生产及服务(非生产)部门制造费用发生之数量是否在预算范围内,有无超支情形。
制造费用报支,是否依照会计制度及税法之范围报支。
生产成本之计算应求其正确无误。
D. 生产制造企业内控管理最首要问题是什么
生产制造企业内控管理最首要三个问题是1.制造流程是否规范?
2.过程是否依足规范?
3.利润是否达标?
E. 生产企业如何实现内部控制
首先,你必须认识和理解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1.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专事会、管理层和属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制度和程序的总称。该等制度和程序能为企业达成以下类别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1)经营运作有成效和效率;
2)可靠地对内对外报告和传递信息;
3)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
2.
以上定义包含以下的重要概念:
1)内部控制是一个流程,是一种达成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
2)内控是由企业每个层次能影响到内部控制的人员去执行的。
3)内控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
4)内控是为达成企业经营、报告以及合规性三大类别的目标而制定的。
其次,可根据你所处生产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具体情况,参考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设置各层面(包括集团公司、分公司、事业部、职能部门等等)的业务流程和控制制度。
最后,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持续的监控、评估,适时进行调整、改进、提高。
F. 如何对生产循环与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方法/步骤
1、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该审查哪些文件?
因为生产与存货业务循环中设计的凭证和记录有:生产通知单,领料与发料凭证,产量和工时记录、工薪汇总及工薪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成本计算单、存货明细账、存货盘点报告表等。所以审查时需要审查该类文件。
2、存货控制措施有哪些?
有职责分工,比如采购部门与验收、保管部门相互独立;有信息传递程序控制,比如通过授权程序;有实物控制,比如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存货;
3、生产与存货循环内部控制测评有哪些?
a、调查了解生产与存货内部控制,
b、检查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果职责明确分离,相互牵制则内部控制风险相对较低。
c、抽查部分存货入库、出库业务,追踪其业务处理
d、抽查盘点记录,了解盘点是否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或仓库保管员以外的人员监督执行
e、产品生产、成本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审查
f、对成本核算和会计入账环节的审查
g、评价生产和存货业务内部控制,确定什么时候存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
4、生产业务审计目标有哪些?
证实生产成本的真实性;证实成本形成的合规性;证实截止期正确性;证实计价正确性;证实成本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5、存货业务的审计目标有哪些?
证实存货的真实性、所有权与完整性
证实存货计价正确性
证实存货采购和销售业务的合法性
证实存货账务处理和存货记录截止期的正确性
证实财务报表中存货披露的正确性
6、对生产成本合理性进行分析的指标有哪些?
分析比较近期各年读和本年各个月份主要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月及其构成变动情况;分析比较个月材料和产品成本差异率,判断是否存在认为调节生产成本和存货余额的可能;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待处理财产损益,判断其总体合理性;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度各个月份制造费用总额及其构成,判断制造费用及其构成总体合理性;等
7、存货周转率波动的原因有哪些?
可能是存货储备增加或减少;存货成本发生变动;存货核算方法发生变动;销售额发生大幅度变动。
8如何对标准成本系统进行审查?
审核以前年度工作底稿对标准成本系统的描述,询问该系统在本年度发生主要变化,检查上起工作底稿与本年度的差异账户,以此为基础确定有标准成本会计系统确认的差异额,考虑该差异是否意味着应对标准成本系统进行修改。查看厂房设备,记录成本中心、工厂的大致布局、存货的储存。随机抽取几个产品的标准成本构成,审查产品的成本构成,工薪记录,制造费用发呢跑方法的合理性。等
9、如何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监盘?
1、审计人员应要求企业成立材料盘点小组,将要盘存材料的已发生经济业务全部入账,结出余额。2、监督盘点工作的进行。3、抽查材料盘点记录4、鉴定材料的所有权。5、验证材料明细账余额的正确性。6、将盘点结果与材料明细账余额核对。7、查验存货质量。
10、什么对存货进行截止期审查?
存货截止期审查。检查截止到12月31日所购入并以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抽查决算日钱或的购货发票和验收单或入库单,凡是决算日或决算日前购进的货物,应检查其相应采购发票是否在同期入账,对于未收到采购发票的入库存货,食肉单独存放并暂估入账。查明材料有无提前入账或延期入账的问题。
G. 急需一些有关制造业生产线上内控方面的流程及资料
生产管理制度: 4.1 生产计划的确定 4.1.1生产部、产品开发部、营销部共参与评审,按《产品要求评审管理程序,《订单评审管理办法》组织对客户订单评审,评审我公司是否有能力完成,确定能否接单。 4.1.2生产部对通过评审的《订单评审生产单》制定《生产计划》,并下发各部门、车间。 4.2 生产计划的实施 4.2.1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并负责检查执行情况,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重点完成如 下工作: a)组织生产前的准备; b)控制生产进度,衔接在制品的储备,抓好产品配置,均衡生产,保证生产顺畅,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 4.2.2车间生产物料准备依据《生产过程物资控制程序》及《仓储管理控制程序》进行领料作业。 4.2.3生产过程中,各作业车间按照《工艺管理程序》《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程序》进行生产。 4.2.4如因客观原因(如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等原因)影响生产计划完成时,生产车间必须马上到仓库检查库存情况,当库存不能保证及时供应时,须及时向生产部与物控部、营销部进行报告,营销部及时与顾客进行沟通、协商,并通知生产部是否需要调整生产计划。生产部在《T+2日生产计划》及《月度生产滚动计划》中体现。 4.3 品管部依据《检验和试验管理程序》进行首件确认、过程巡查。 4.4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依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5生产设备依照《设施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6生产中测量与监控设备依照《监视与测量装置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7生产作业员及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依照《员工培训管理程序》进行。 4.8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标识依照《产品标识和与可追溯性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9生产过程中的搬运,包装及防护依照《搬运、储存、防护、交付管理程序》进行控制。 4.10产品入库前,由品管部检验员按照《检验和试验管理程序》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产品依照《仓储管理控制程序》进行入库。 4.11生产部每天对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形成《生产日报表》、《欠产分析情况》每周、月用书面形式分析生产情况,形成《周、月生产情况》并上报公司相关部门和领导。 (详细内容在QQ中给你。)
H. 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建立的使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产物。
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的基本要素:
明确合理的职责分工制度。
严格的审批检查制度。
健全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
严密的保管保卫制度。
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胜任的工作人员。
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需不断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I. 如何强化生产环节的内部控制审计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的方式:
(一)提高领导层对内控的重视度,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是制度真正落实的有效保障。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董事会、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企业财务管理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点,使企业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机制。二是要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控制方法,组织机构,外部环境影响等。因而为了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提升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转变其管理观念,使之增强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力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明确审计方向,确定审计目标,掌握审计重点。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审计活动,完善审计内控制度,维护企业资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在审计内容上内部审计人员要通过查阅法、调查表格法等审计方法,了解企业管理信息和流程(传递沟通方式、制度汇编、职责分工、岗位规范和标准)等相关资料,进一步向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企业的相关业务及财务资料,对企业主要业务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测试分析,掌握这类控制点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在审计方法和手段上要全面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重视风险分析,保证内控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企业还要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队伍训练培养基地,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和审计专业技能,为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团队。
(三)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执行与监督职能。
内控制度要发挥良好的作用并且得到有效执行,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人员及资源,使其能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并且应选拔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对员工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的内部控制中,通过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企业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加以技术修正或改进,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