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听证
『壹』 申诉听证时,能申请鉴定吗
人民法院再审申请案件审查听证会须知 :
一、听证当事人收到听证会通知书后,应当按时参加听证、遵守听证秩序。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会的,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二、听证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加听证。听证当事人委托他人代理参加听证的,应当向听证法官提交有效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裁明委托事项及权限。
三、根据一定的事实和理由,听证各方当事人均有权要求出席听证的法官回避,但是否同意,由庭长决定。
四、再审申请人在听证会上有权陈述再审申请的理由和请求,其他当事人有权进行抗辩。
五、听证当事人经听证法官允许,可以就案件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答辩,也可以向到场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但未经听证法官允许,不得发言、提问。
六、听证须围绕再审申请的内容进行,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涉及案件的物证、书证和其他证据材料,应当在听证会上出示。对于新证据应当特别提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当事人提出的相关证据,应按照听证法官的要求和规定的期限提交,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或者没有按规定的举证期限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七、听证会结束时,听证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应当核对听证笔录,并予签名或者盖章。
八、听证期间不得喧哗、吵闹、吸烟和随意走动,不得开启或者使用移动电话和寻呼机。未经听证法官允许,不得录音、录相和摄影。对违反法庭规则的行为,听证法官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规定予以处罚。
九、听证当事人对案件的意见和请求,必须在听证会上提出。听证会结束后,非经听证法官要求,法庭不接受任当事人的材料、说明或者来访。
『贰』 我投诉对方律师,律协通知我参加听证会,什么意思
听对方律师辩解,
『叁』 民事案件申诉立案后招开听证会是什么意思
是听取双方的意见,到底能不能进入再审程序。
行政处罚法规定: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3日内提出
『伍』 对上级政策不满意可以要求本级部门进行听证吗
同一信访事项,按照法定程序,经过三级行政机关依次作出处理意见、复查意见、复核意见后,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终止受理该信访事项,该信访事项处理终结。信访人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一)信访事项的处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对已经受理的信访事项进行研究论证和调查核实后,依照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定作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必须书面答复信访人。 处理意见的送达。办理机关应主要采用邮寄送达方式,也可以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 处理意见的执行。处理意见作出之日起即可执行。 (二)信访事项的复查 《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 30 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 30 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复查机关是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如果原办理机关是非垂直领导的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复查机关可以是办理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是办理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如果办理机关是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则复查机关为其上一级主管部门;如果办理机关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复查机关只能是上一级人民政府。 复查的程序:信访人必须向复查机关提出复查请求,复查机关才能受理并对下一级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处理意见进行复查。 复查的条件:一是信访人不服信访事项原办理机关的处理意见;二是有具体的复查请求和事实依据;三是属于信访复查的范围,并且无法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救济;四是属于该接收申请机关的职权范围;五是在申请复查的期限范围之内。 (三)信访事项的复核。 《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 30 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 30 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复核机关是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与信访复查机关一样,根据不同情况,复核机关可能是上级主管部门,也可能是一级人民政府。 复核的程序:信访人必须向复核机关提出复核请求,复核机关才能受理并对下一级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复查意见进行复核。复核的条件:一是信访人不服复查机关的复查意见;二是有具体的复核请求和事实依据;三是属于信访复核的范围,并且无法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救济;四是属于该接收申请机关的职权范围;五是在复核申请的期限范围之内。复核机关可以按照《信访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举行听证会,经过听证的复核意见,可以依法向社会公示;听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信访条例》所规定的复核期限内。
『陆』 信访未做答复的情况下可不可以先进行听证
听证需要向信访局申请你在未得到信访投诉的答复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信访局的听证批准吗??
『柒』 高院申诉再审,高院通知听证,请问听证和开庭一样吗
不一样。
听证指的是行政机关在作出有关行政决定之前,听取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质证的程序。听证是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重要法律程序。
开庭审理是法院审判程序的核心阶段。审判程序可分为开庭审理前的准备、法庭审判(即开庭审理)、生效裁判执行等基本阶段。
开庭审理的结果就是裁判(即判决或裁定),法院做出的裁判在满足生效的条件后即成为生效裁判,生效裁判进入执行程序予以执行。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组织听证程序的,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 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只要在法定的审理时限内均属于正常,一般情况下是三个月审理完毕,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延长时限,对于听证完何时再开庭法律上没有时限规定,由审理法院自行决定,但不能超过法定时限。
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
第十八条人民法院对以下列事由申请再审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听证: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第十九条合议庭决定听证的案件,应在听证5日前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条听证由审判长主持,围绕申请再审事由是否成立进行。
第二十一条申请再审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询问、听证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出的,裁定按撤回再审申请处理。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不参加询问、听证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出的,视为放弃在询问、听证过程中陈述意见的权利。
第三十二条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再审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审查完毕,但鉴定期间等不计入审查期限。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经本院院长批准。
(7)投诉听证扩展阅读:
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的程序所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
听证是一个带有现代民主政治色彩的制度。1946年美国制定《联邦行政程序法》,第一次规定听证程序为行政程序的核心。它的基本精神是:以程序的公正,保证结果的公正。
中国最早引进听证制度的是深圳市。真正在全国普及是在1996年,《行政处罚法》将听证制度纳入行政执法程序。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的听证:
第九十九条在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一)责令停产停业。
(二)吊销许可证或执照。
(三)较大数额罚款。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违法嫌疑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其他情形。
较大数额罚款是指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对单位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对违反边防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个人处以6000元以上罚款。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举行听证。
『捌』 行政再审申诉的听证会申诉人应注意的事
人民法院再审申请案件审查听证会须知 :
一、听证当事人收到听证会通知书后,应当按时参加听证、遵守听证秩序。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会的,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二、听证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加听证。听证当事人委托他人代理参加听证的,应当向听证法官提交有效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裁明委托事项及权限。
三、根据一定的事实和理由,听证各方当事人均有权要求出席听证的法官回避,但是否同意,由庭长决定。
四、再审申请人在听证会上有权陈述再审申请的理由和请求,其他当事人有权进行抗辩。
五、听证当事人经听证法官允许,可以就案件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答辩,也可以向到场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但未经听证法官允许,不得发言、提问。
六、听证须围绕再审申请的内容进行,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涉及案件的物证拦链野、书证和其他证据简喊材料,应当在听证会上出示。对于新证据应当特别提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当事人提出的相关证据,应按照听证法官的要求和规定的期限提唤蔽交,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或者没有按规定的举证期限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七、听证会结束时,听证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应当核对听证笔录,并予签名或者盖章。
八、听证期间不得喧哗、吵闹、吸烟和随意走动,不得开启或者使用移动电话和寻呼机。未经听证法官允许,不得录音、录相和摄影。对违反法庭规则的行为,听证法官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规定予以处罚。
九、听证当事人对案件的意见和请求,必须在听证会上提出。听证会结束后,非经听证法官要求,法庭不接受任当事人的材料、说明或者来访。
『玖』 法院对刑事案件申诉进行听证意味着什么
我国实行的是二审终审制,二审法院判决后案件就发生法律效力。
如果你对判决不服,或者明显存在错误,可以依法向上级法院申诉。 如果你申诉后半年上级法院没有答复,你可以向更上级法院或者人大投诉。 但是,你也要做好准备,你的这类案件是不一。
『拾』 刑事申诉公开听证是不是必须双方当事人同意
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