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与风险管理
1. 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这三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各自实质的理解:
1.1 战略管理为达到内部控制中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控制手段或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控制方法;
1.2 风险管理为实现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目标,进而对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一种风险评估机制;属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评估要素;
1.3 内部控制实质为一种由全体员工为合理保证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详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2.各自关系
2.1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目标实为实现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作为内部控制的五大控制目标之一,涉及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问题,因此战略管理其实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为实现战略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2.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实为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大要素即是“风险评估”,其实为达到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评估机制,如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2.2.1 目标设定
2.2.2 风险识别
2.2.3 风险分析 (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实为对风险属性的确定
2.2.4 风险应对 (如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承受)
3.总结
以前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提到的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实质内容来看,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实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一种有效控制活动和管理工具,从属于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如果你所指为CPa教材中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书,我想可能是作者从有利于读者理解的角度,从不同唯度来阐释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理念。
另外,财会〔2012〕3号 《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的通知》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也进行了解释:
4.如何协调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充分吸收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统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二者都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由不同机构负责。对此,企业可以对有关机构和业务进行整合,从工作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工作执行的方法、程序等方面,将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避免职能交叉、资源浪费、重复劳动,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供参考。
2.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3.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财务风险。而风险管理范围广的多。
按照风险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1)企业外部风险包括:顾客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等;
(2)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产品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等。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应用于会计领域最广泛的制度。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1] 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
4. 内控风险和风险管理有何区别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充分吸收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统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二者都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5. 审计,内控,风险管理,三者是什么关系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共同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日标的实现。风险管理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也为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内部控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控制乎段,也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审计对象;内部审计不仅直接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检查和评价的对象,而且通过审查、评价帮助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和优化。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如何有效的辨识、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便构成了风险管理的内容。这里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类。
内部控制是指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风险的控制。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企业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一个机构实现其目标
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较为形象的说明风险管理、内控、内部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某人开车从A地到B地去,那么他的目标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到达目的地。
在这里,把汽车作为一个主体,那么在由A到B的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这一目标实现,即存在各种风险,既包括来自车辆自身的内部风险,对于汽车自身而言的风险无处不在,如车身质量、油电系统、动力系统、制动系统等都会影响由A到B目标的实现。也包括汽车之外的风险,如天气、道路状况、其他车辆等。概况起来说,存在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因此,为了顺利到达,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首先,从车辆本身角度来说,强化车身结构,保证车辆整体性,限制最高车速,进行事前控制。
需要加装刹车、ABS等制动保障系统,胎压监测、防爆胎系统等进行事中管控;加装安全气囊等进行事后控制。
制定、掌握正确的驾驶方法、流程,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对驾驶人员的监管和奖惩。
以上基于车辆的控制,被视为内部控制。
其次,除了汽车自身的存在的各种风险,天气、道路状况、其他车辆等外部风险也可能影响到出行目标的实现,对此,可以通过提前观看天气预报、收听道路信息等,进行提前掌握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防范和应对措施也就是对外部风险的管控。
从以上可以看出,既包括内部控制,也有外部风险管理,这些构成了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就是识别、分析存在的各种分析因素,检查、评佑,内部控制、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定期检查风险情况、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及剩余风险等,以此来改进、完善风险管控水平和能力,以便目标更好的实现。
对于企业而言,正因此存在各种风险影响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规范各项流程、制度等,提高内部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规避、降低各种存在的风险,提升企业的绩效。因此风险的存在是内部控制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内部控制并不等同于风险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控制只能控制一部分内部风险,对于政策变化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等外部风险,内部控制很难达到一个好的控制效果,需要进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采取风险管控措施来规避、降低这些风险。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比内部控制更广泛、更全面的管理理念。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是紧密联系,二者共同为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障。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为内部审计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面对各种内外部风险,企业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辨识、分析、评价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措施,规避、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的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内部审计,则独立的对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审查,通过对风险管理有效性和剩余风险的检查、评价,不断改进、完善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独立地位,是对风险管理的监控。
6. 如何理解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就是风险。
首先,要辨识影响企业目标达成的种种风险;
其次,对种种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度,采取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包括有风险承受(就是不采取措施控制此风险)、风险分担(将风险分担给其他第三方)、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风险规避(就是不从事这业务了)、风险控制(采取控制措施去降低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风险对冲,等等。
再次,企业决定要对此风险进行管理,就采取内部控制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控制的落地手段。
最后,还要对种种风险进行监控。
好了,针对题目回答。风险管理,就是包括了风险辨识、评估、应对、监控等等一系列的动作。风险控制,就是风险应对策略的其中一种,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到企业风险承受范围内。内部控制,就是实现风险控制的落地手段,当然不仅仅包括流程和制度的规范,也包括了职责分离、业务授权、分权等方式。
7.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现代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各不相同,但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该组织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依据COSO委员会 2003年7月完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联系:1)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COSO2003年7月公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地指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内控作为一个子系统。从时间先后和内容上来看,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拓展和延伸。
(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部分运营风险,或者说对于在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区别:(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不仅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
(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3)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一致。在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视为机会),将风险与机会区分开来;而在,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
(4)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也是其所不能做到的。
8.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什么区别
目前这方面的理论不是很清晰。有人说,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可以看很流行的内部控制模型COSO五要素中有一要素是风险管理。也有人说,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可以参考全面风险管理模型ERM模型中的要素包括内部控制;也有人说,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或者换句话说,内部控制不是无源之水,是为了进行某些风险的管理,我们才设计了某些控制,不是纯粹的为了控制而控制。所以理论上怎么解释都有支持的依据,重点还是实务,现在说到内部控制鲜有不谈风险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