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整治
⑴ 你对治理生活污水,倡导人们节约用水有什么建议
中国的节约意识太淡薄。水资源的浪费很大。加上现在有很多家电都是用水厉害,如洗衣机、抽水马桶等,我想现在卫星都能造出来,为什么节水家电不能造?比如洗衣机的水可以翻到抽水马桶的水箱里,这不知会节约多少水。另外还要通过行政手段,停止生产旧的费水家电,这样可以造福与民。至于说到水污染,那难度可就大了,估计一时半会也难以克服,对此我相当悲观。
⑵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旱片综合治理模式
由上所述,水资源是制约岩溶平原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岩溶平原汇水盆地的水资源有效利用,总体应采取以地下水调控为主的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方式,水资源开发—节水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相结合,即采取抽水、挖井、节水灌溉与发展高效农业的综合治旱模式(图版Ⅵ)。
(一)挖井钻井,建设抽水型地下调节水库,解决区域性、年际性干旱问题
区内碳酸盐岩之上土层覆盖厚度为0~10m,在土岩接触带附近及以下10m范围内存在一个岩溶发育相对较强的岩溶带,岩溶形态以溶沟、溶槽和溶蚀裂隙为主,赋存有地下水,但储水量不大。可采取打浅井和开挖大口径井方式,分散利用此类水资源。井深一般10~20m,井间距50~100m。由于流域内地表水利设施不完善,无供水渠网,采取该方式开发表层岩溶系统地下水,可有效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而且成本低,带来的环境问题少。岩溶平原类型区具有浅层岩溶化强、储水性和透水性好的特点,岩溶含水层调蓄功能强,在农作物需水的干旱季节过量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形成调节空库容,雨季来临后通过天然入渗而恢复地下库容,因此开挖大口径井和机械钻井的条件比较有利,开发投资少、周期短、取水成本低。
(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实施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
水系统的物质循环,最重要的是水的循环,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在一定尺度空间下产生水量的交换和运移。地表水与地下水通过岩溶裂隙、管道相互转化,并且随季节而变化。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成为河道的基流;丰水期,地表水通过岩溶管道倒灌,补给地下含水层,使地下水位升高,当降水补给量超过其储集能力时,地下水溢出地表,通过地表径流排出系统。在枯水季节,大气降水急剧减少,区内新埠江地表水均由地下水排泄所补给,上游支流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干枯、断流,这段时间是该区旱情高发季节,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惟一供水水源。在此条件下,开展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在地表水断流前尽量采取泵站提水,增加灌区回归水对地下含水层的补给;地下水则兴建与灌渠或耕地配套的浅井群网,建立水田-旱地复合灌区。在旱象发生时或枯水季节,采用浅井抽取地下水,保障农田和旱作蔬菜、瓜果生产供水。
(三)寻找径流带打机井,解决分散居民供水和规模养殖场供水问题
流域内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一般3~4km有一个自然村,每个村200~400人。原居民饮用水源为地表低洼水塘和少量大口井,旱季干枯,农田和生活污染 严重,水量和水质均得不到保证。区内泥盆系上统(D3)和石炭系中、下统(C1+2)岩性较纯,发育有富水性较好的条带状蓄水构造,在岩性接触带和断裂部位形成了地下径流带或地下河,从而具备了打深井供水的条件。可在分散自然村每个村打1口机井,集中供应饮用水。井深一般60~80m,水质较好;井间距3~4km,不会引起大面积水位下降及地质灾害问题。
(四)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提高取水和供水经济效益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要在源头上寻找水源,合理开发,而且要在利用方式上进行攻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具体措施有: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应用喷灌、滴灌、移动式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鉴于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分散,在耕作时多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通过引导和鼓励蔬菜种植户,配备适用小规模种植的小型抽水和喷灌农机具,实行灵活机动的喷灌方式。通过修建一定密度的地头水井与节水灌渠相结合,提供灌溉水源;进行土壤改良,提高持水能力、保肥能力,包括生物蓄水保肥和保水材料应用,同时引进需水量少的高效、优质品种,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增强抗旱、减灾能力;进行产业化开发,提高取水和供水经济效益。
(五)调整用地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和推广旱作,水资源调蓄-高效种植-高效养殖-生态建设相结合
包括改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关系,调整用地结构,扩大经济果林面积;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效旱作如瓜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营造生态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涵养水源功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平原区小气候等。
在示范核心区吴江村的桥美示范片,开展岩溶平原区水资源有效利用与高效节水农业开发综合治旱模式的示范区建设。吴江村现有人口3 370 人,耕地面积5 450亩,其中:水田1 900亩,旱地3 355亩,园地195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728元,比2001年人均纯收入1 818元增加910元,年均增长率为12.5%(表5-4)。2001~2005年,先后投资320万元,分别完成了:地表-地下水资源联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包括两级地表水提水站、五处地下水井;水资源调蓄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果园区新建100m3的蓄水池和固定式节水管灌系统,稻田和蔬菜地的三面光节水灌溉引水渠道6 000m;产业或种植结构调整,建设200亩的经济果林示范基地、良种肉猪养殖场1个、优质蔬菜基地2 000亩;为了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改稻-稻种植为稻-旱或稻-菜-菜种植、果-菜间作;采用有机肥、保水改土剂、榨糖滤泥及秸秆改良耕地等,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彻底改变了该村以往“靠天吃饭”的状况,确保了农田的正常灌溉,同时完成了农村道路(四级,10km)改造,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通过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并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该村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并以“桥美萝卜”为特色品牌打响全国各地。由于得到良好的灌溉,玉米平均亩产450kg,比2001年平均亩产300kg增150kg;2005年种植白萝卜、胡萝卜3 000多亩。其中白萝卜平均亩产4 100~4 620kg,比2001年平均亩产2 590~3 360kg,普遍增产1 000kg以上;胡萝卜平均亩产3 520~3 940kg,比2001年平均亩产1 720~2 250kg,普遍增产1 500kg以上,实现增产增收,家家建起了“萝卜楼”(表5-5、表5-6)。
表5-4 吴江村项目期间收入情况表(人口: 3370 人)Tab.5-4 Income of Wujiang Village ring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六)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集约化或规模化农业产业经营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逐步显现,生产缺技术,经营规模小,销售缺信息的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引导和扶持组织成立具有产业特色的农业协会,形成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树立名品牌,带动示范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农业专业协会为会员提供经济和技术服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协会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一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各类农村产业协会的产生,对帮助农民及时将产品推向市场,减少产品积压起了重要作用。二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才能产生效益。各种产业协会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因此各种协会根据其经营范围及时为农户提供的市场信息,引导基地农户调整生产布局和引进品种成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指挥棒”。三是提供技术服务,按照市场对产品类型、品种、品质的需求,指导新品种引进、生产技术培训。四是为农户协调市场管理。各产业协会起到中介作用,制定行业规范,成为客商与农户交易的中介环节,稳定产品销售和生产发展。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先后成立了黎塘莲藕专业协会、龙胜大白菜专业协会、桥美萝卜专业协会、汇农萝卜专业协会、高岭西瓜专业协会、三择凉薯专业协会和新圩马铃薯专业协会等。并注册了“荷塘月”黎塘莲藕商标和“汇农”胡萝卜商标。通过协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联动市场机制,2004年由协会组织营销蔬菜交易量达1.2×108kg。
表5-5 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产量及收益情况Tab.5-5 Statistics of output and income from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
表5-6土壤改良示范项目产量及收益情况Tab.5-6 Statistics of output and income from soil improvement demonstration project
⑶ 爱护水源要从什么方面采取措施 如何做到节约用水 如何预防和治理水体污染
维护水源地生态平衡,节约用水不是你我能做到的,这个还是要看大家素质和对水的认识
在治理水体污染方面可采用生态生物修复技术:
主要是利用 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 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建立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种技术处理效果好, 工程造价相对低廉,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打了这么多,望采纳为最佳答案,谢谢!
⑷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14年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思想理论的发展,对推进治水兴水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⑸ 新疆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一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
水资源合理配置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运用系统分析和优化方法,以综合效益为目标,按流域和区域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根据资源共享、高效经济、统筹协调和持续利用的原则,采取除害与兴利、水量与水质、开源与节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以供定需、以水定地、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利用各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全疆、流域、地区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调配,力求水资源与其他资源配置合理,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要满足五方面的需求:一是优先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用水要求,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改善公共设施和生活环境,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基本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对防洪的要求,基本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防洪安全。三是基本满足粮食生产对水的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安全提供水利保障。四是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用水要求,保障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逐步增加生态环境用水,不断改善自然生态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与协调。
三、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任务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任务是:一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二是满足用水需求;三是保持供需基本平衡;四是控制水环境污染;五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六是制定合理水价;七是确定合理的工程布局;八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九是提高供水效益;十是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与方法。
四、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水资源合理配置要遵循4 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资源共享原则。资源共享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水资源为国家所有,属于“公共资源”,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乃至不同代际的人们对水资源都有共享的权利。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维持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各种形式水资源的利用要求要统筹考虑,相得益彰。二是高效经济原则。高效经济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通过水资源配置工程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开发效率,减少工程系统在水资源调控过程中的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提高单位水资源的经济产出;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能力建设,采用高科技和水利信息化,提高水资源配置的速度和效率;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统筹协调原则。统筹协调和有效管理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协调;区域之间、用水目标之间、用水部门之间的协调;近期和远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水的需求之间的协调;不同类型水源之间的协调;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的协调;水量与水质之间的协调;四是持续利用原则。可持续利用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流域是水循环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组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要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二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预测的2010年需水总量为591.654 亿立方米,较现状供水量增加了105.754亿立方米。
一、新建和在建水利工程规划
目前正在实施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主要有: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引额调水工程、引喀调水工程。这些工程规划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必须在本次水资源配置中予以考虑。
塔里木河综合治理:根据《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送审稿)》资料,到2005 年,通过对“四源一干”(四源: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一干:塔里木河)进行综合治理,新增灌区节水量13.8 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8.44亿立方米、减少水库损失水量3.37亿立方米、退耕减少用水3.99亿立方米,在保证当地各项用水的基础上,“四源流”向“干流”输水51.00亿立方米。详见表3-3-1。
表3-3-1 塔河综合治理供需平衡分析表 单位:亿立方米
续表
二、水资源配置方案
本次研究提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主要考虑了以下问题:一是基本保持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规模不变(国际河流利用除外),不增加地表水的供水能力;二是充分考虑新建或在建的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三是充分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次研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见表3-3-2和表3-3-3。
表3-3-2 水资源供需分析表 单位:亿立方米
表3-3-3 水资源配置平衡分析表 单位:亿立方米
续表
方案说明:
(1)规划地表水开发利用量说明:①以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格局为基础,对地表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阿勒泰地区、伊犁地区进行调整。阿勒泰地区按地表水开发利用40%考虑,加上污水处理回用量;伊犁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中的数据;塔城地区以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量为准,加上外调水量和污水处理回用量;②南疆地区以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量为基础,对塔里木河四源流所在地区按塔河治理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③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水资源供需严重失衡,本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全部利用外,供需仍然达不到平衡,上述地区只有通过跨区域调水解决需水矛盾,规划昌吉州外调13.655 亿立方米,乌鲁木齐市外调1.2040亿立方米,克拉玛依市外调22.5477 亿立方米,石河子市外调13.6761亿立方米。
(2)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量说明:①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石河子市、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现状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因此,本次研究规划开采量维持现状开采量不变。②塔里木河四源流所在地区按塔河治理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共增加地下水开采量8.4亿立方米。
(3)水资源配置方案:预测2010年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需水总量为589.9995亿立方米,规划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491.2616亿立方米(包括污水处理回用12.3268亿立方米),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88.7418亿立方米。
第三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对策与建议
根据新疆水资源分布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经验、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需求等,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方面,首先要全面节水,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跨流域调水与当地水联合调度、蓄引提水工程相组合、多种水源联合开发利用等多种模式共同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节水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
面临新世纪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的挑战,必须把节水减污、提高水的利用率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通过加大节水力度、挖掘节水潜力,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措施建设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社会。节水措施建议:
(1)各级政府都应制定节水规划和节水年度计划,并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之中。
(2)努力增强全民节水意识,鼓励群众参与。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并建立健全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多形式、多层次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树立节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3)要尽快健全节水法规体系,加强法制管理。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尽快制定相应的节水法规。
(4)要坚强节水工作领导,严格监督管理。节水规划、计划制定的目标应作为硬任务列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构,理顺关系,强化职能,明确措施和责任人,定期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以推动各部门和各行业的节水工作。
(5)要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国家、地方、用水户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建议各级政府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资金及水利建设基金、城市建设三项费用中安排节水资金。符合贷款条件,具有偿还能力的节水项目,银行要优先安排贷款,各级政府对农业节水项目安排财政贴息。国家和地方应考虑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国家和地方节水基金,用于支持节约用水技术改造和管理。
(6)要建立节水型用水标准化体系。对已有的行业用水标准,要进行一次清理,并根据新制定的国家或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尚未制定行业标准的要尽快组织制订。
(7)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在报送取水许可申请时,必须附具节水设施设计任务书和相应的节约用水措施。节水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供水部门,根据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水的供求计划,编制供水计划,报同级计划主管部门批准,下达执行。
(8)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促进节水。比如采取分质供水,优质优价;按用户性质,区别定价;限额供水,超额高价等措施,逐步使水价达到最合理、最优化的水平,控制需水量的过速增长。
(9)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水。建立研制生产节水设备、机具、原料、软件的节水产业,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研制、开发节水的高技术、新技术、新途径、新产品。
(10)以节水示范单位为样板,狠抓推广工作。建立全疆节水信息网,重视节水示范工作,狠抓一批节水城镇、节水灌区、节水企业,并予以奖励;大力推广已有节水新工艺、新产品,包括引进消化国内外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核心
新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重地表水,轻地下水的现象比较突出。地表水利用量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90%左右,但由于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缺乏骨干控制性水利工程,多数已建的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工程设施老化,效益低下,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普遍达不到规划设计水平,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无法实现适时适量供水,春旱夏洪问题严重。
水资源合理配置必须建立在水资源统一管理基础之上,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上游与下游、源流与干流、兵团与地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统筹管理、统一调配。
1.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方案
天山北坡经济带:该区域是新疆经济稳定高速发展带,集中了全疆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疆的40%以上,城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好,是我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对新疆经济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然而这一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仅占全疆水资源量的7.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已无进一步开源潜力,严重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通过节水、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区域调水实现合理配置。
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该区域自然条件好,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巨大,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人为干扰轻,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水资源控制能力低。该区域应以重点控制水利工程建设为龙头,并注重小流域治理和灌区配套工程建设,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水资源保障。
塔里木河流域:该区域降水稀少,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利设施薄弱,季节性缺水严重,管理水平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性缺水与水资源浪费严重;源流及上游用水不断增加,干流及下游来水持续减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塔里木河下游,近300千米的绿色走廊消失,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即将合拢。该区域应加强流域管理,通过节水、结构调整、发展精确农业、生态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协调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保证向塔里木河的输水目标;建设源流山区控制性水库,逐步替代平原水库,实现灌溉、防洪、发电、生态和提高水利用率等综合治理目标;加大地下水开发力度,以缓解地表水年内分布不均、春秋季缺水矛盾,控制地下水位、改良和防止土壤盐碱化,保护绿洲内外依赖于地下水生存的天然生态;近期以源流和干流综合治理为主,中、远期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使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得到根本解决,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吐鲁番—哈密盆地: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瓜果品质优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地下水严重超采,绿洲内部和边缘生态系统退化。该区域应以建设节水型社会,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石油化工和节水型经济特色农业经济,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应积极研究从外流域调水的可行性。
2.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方案
根据流域的不同地貌单元,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可分为:
(1)山前倾斜平原中上部,属流域(灌区)上游,水利设施齐全,干、支渠引水系统配套较好,地表水引用具有天然优越条件,不存在土壤改良的任务,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地表水,地下水仅用于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此地带以建设河灌区为主。
(2)山前倾斜平原中下部,流域的中游,属冲洪积扇缘溢出带,水文地质分区为富水区,该带地下水埋深浅,一般在10~30米;含水层颗粒以砂砾卵石、砂砾石、砂为主,透水性强,水质良好,井深70~120米,机井单位涌水量大,单井出水量40~100升/秒;井群运行费用少,方水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大规模集中开发建立水源地。井水即可就地灌溉,也可经水库调节后向下游灌区供水,实现灌区间调节。这种在流域(灌区)两水统一管理、联合调度下,一地打井,全流域(灌区)受益的效果,已为实践证明。例如叶尔羌河流域1997年3~6月春季大旱,上游区叶城、泽普、莎车三县水源地抽取地下水1亿立方米就地灌溉,把原分配给三县的地表水输向下游麦盖提县、巴楚县,调去近2亿立方米,解决了全流域的春旱问题。
新疆10个大型、特大型农用水源地及井灌区就处于该地段,构成地下水开发的主体及方向,属重点开发利用区。
(3)冲积平原及细土平原,属流域中下游地带,地下水埋深—般小于5米,土壤盐渍化分布范围广,地下水类型以多层结构的承压(自流)水为主,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渗透性较差,富水性较弱,单井出水量小于35 升/秒,井深150~300 米,建井成本高,不适宜集中开采,以面状分散开发为主,宜建立以潜水与承压水混合开采的分散布井区。灌溉以地表水为主,井水为辅,季节性开采。但沿河流古河道可线状布井,建立中、小型水源地。
该带应推行渠系防渗及节水灌溉,建立竖井排灌区,配合灌溉周期进行井渠双灌,既解决春旱和季节性缺水问题,又能实现降低地下水位,改良盐碱地,达到改善综合环境的目标,新疆部分大型灌区普遍采用这种开发利用方式。
现今的大型水土开发项目,一般都位于流域的中、下游,本着开发治理相结合,以开发带动治理的原则,应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改土治碱,使分散井的建设效益、水资源效益有了提高,分散开发形式有所更新。
3.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方案
在行政规划区内,按照各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埋藏深度、开采条件及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按流域划分成重点开发利用区、限制开发利用区、不宜开发利用区。重点开发利用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井深度小(70~120 米),单井出水量大(40~80升/秒),适宜建多个大型水源地或井灌区,该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游地带各县。限制开发利用区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城市,因地域面积小,占有可开采资源量少,不能过量开采,以防产生环境问题;二是流域下游分布咸水资源的广大地域,潜水不能开发利用,能够开发利用的只有中、深层承压水,但可开采资源少,成井深度大(150~300米),单井出水量小(20~40升/秒);三是潜水、承压水水质都极差,不宜开发利用的地区。不宜开发利用的区,包括各山前冲洪积平原潜水深埋带(水位埋深小于50米),潜水、承压水矿化度大于2 克/升的不宜人畜饮用和农业灌溉地带的沙漠、荒漠分布区。
⑹ 请问谁有关于黄河治理和节水以及将来发展问题的论文
黄河治理方略
摘要: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关键词:黄河 治理方略 泥沙
1 引言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在历朝历代,治黄方略如何制订均是我国安民的决策课题。倍受后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黄成功事例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改进了共工和鲧“ 围堵障水”的作法,采用“疏川导滞”之策,平息了水患。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先民治河的总结[1]。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鲧、禹之后较早提出创见并且见于正史记载的重要治黄方略。贾让当时面对的黄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悬河”,堤防宽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乱,所以他最不主张的下策是筑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一策。”中策主张开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他选定行河路线较优的线路,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并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取得了无重大改道变迁的成就,一直倍受后人赞赏。但是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大量的泥沙淤积,至少隋唐五代出现了泛滥决口,更不可能有“千年无恙”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与实践。他主张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统,如用缕堤束水攻沙,用遥堤约束洪水泛滥,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为防御大洪水,又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并且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两个转折,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仍继续淤高,泥沙灾害日益积累,以致于1855年发生了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剧变。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多少前辈的治河实践,一直未能改变黄河这条泥龙恣意游荡的脾气。史书上清晰出现着2600多年里黄河泛滥1500次、改道26次的记载。下游决口泛滥范围,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而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加,母亲河的忧患仍在。由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减,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滩面漫水机遇已与1855年铜瓦厢决口前的情况接近,河道已趋于预警高度,悬河形势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生发出季节性断流的灾患,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2,3],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
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
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
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左传》引用周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黄河已是相当浑浊,因为黄河沙多的自然现象应该比这句周诗要早得多。她所流经的中游地区,特别是现代界定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中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即是自然条件极为严酷、水蚀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可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为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该诗生动地描绘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时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的自然景观。再如《禹贡》中所称:“禹别九洲, 随山浚川”,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人们才会产生“随山浚川”(亦即随着山去导滞,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设想。原始的或常规的生产方式很难保证植物生长有良好的立地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具有一定覆盖度的植被状况[5]。无论如何,对古代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状况的估计一定要考虑自然气候的制约影响。《诗经·大雅·云汉》描述了周宣王时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
⑺ 谈谈你对新时期水利方针“节约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理解”
谈一谈我对这种水立方真没有意见,如果有意见的话我已经当上了。政治官员了啦!不清楚。
⑻ 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 节水 污水处理 环境整治
水资源治理与检测——实抄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生态环境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自九五规划,我国就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发展战略。自“十二五”规划之后,环保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⑼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中两手发力是什么意思
保障水资源安全,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守”即严守生态红线,依法打击专流域生态破坏行为;“退属”即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湿、退渔还水、退房还岸,尽可能把人类活动侵占的高价值生态区域退出来;
“补”即加大对自然的生态补偿力度,做好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预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等管理制度衔接,探索建立水陆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机制。
(9)节水整治扩展阅读
2017年,贯彻落实“水十条”仍是主线,严格督导考核、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仍是重点。对2016年度“水十条”实施情况进行考核,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将按有关规定实施约谈和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同时,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完善“水十条”配套政策措施及相关标准、规范。
水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流域治污要有定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通过逐年改善、持续进步,最终实现我国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