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地方治理
Ⅰ 西周采用了哪些礼乐制度治理天下
内容: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要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
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周礼.春宫》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宫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晋”.教学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由于结合礼教,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在春宫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鎛师等传授器乐技艺.周代如此重视音乐教育,无疑会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各种相关的措施也推动和保证了音乐的发展,从而使周代宫廷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其配合礼教的作用,也给于音乐以很大的束缚,而不能很好发挥其艺术特征,以至到春秋后期,随着新思潮的兴起和民间乐的发展这种典礼音乐便日益衰颓不振了.
西周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作用: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Ⅱ .相较于商朝, 西周的社会治理以事鬼敬神为主,宗教气氛特别浓厚 (1分) 正确 错误
错误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Ⅲ 夏商西周治理国家的手段是什么和什么
夏商西周治理国家的手段:
1、建立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礼仪教化专配合暴力镇压属,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2、宣扬天命神权,躬行天讨天罚;以礼作为社会等级制构建的基础,根据等级不同,遵行不同的礼;、以礼作为调控人们行为的手段,礼成为习惯法的基础;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当然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是巩固王权的根本和基石。
建立井田制把人民控制在贵族手里,以大大小小的封建形式建立统治秩序。
等等
Ⅳ 西周时周公子怎么治理国家
西周实抄行地方诸侯分封制度。
周天袭子从实际出发,实行这样的制度。
1,在周天子之前的夏商时期,就已经实行分封诸侯制度,并且西周灭商,会盟时有号称八百诸侯参与,这些商时期便存在的诸侯,在西周立国后,实力仍旧强大,为了避免这些诸侯威胁中央政权,西周也必须继续实行分封制。
2,周天子立国后,地方诸侯反叛时有发生,这时候为了加强周的统治,天子必须分封自己的兄弟和亲戚到地方去建立诸侯国,从而掌握地方诸侯势力,从侧面保障了周王朝的统治,加强了统治基础。
3,夏商周三代都是奴隶制度社会,不存在人民是统治基础,谁掌握诸侯国,谁就能掌握中央政权,周继承商的制度并发扬光大,严格限定了诸侯国的定义,即掌握一定军队和国土,按时向周天子进贡,通过中央政权征召军队与外作战和诸侯上供制度不断消弱诸侯国的势力。
所以周王朝从传统继承夏商的制度和现实诸侯威胁等实际情况出发,和自身的局限性,实行分封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大环境的。
Ⅳ 西周灭后,春秋如何开始
到战国时期进行了一半才算是真正的脱离了周王朝,即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抑或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56年,周朝才正式灭亡;
至于为何是公元前475年,因为公元前475年周敬王崩,周元王即位,处于一个先王去世,新王即位的象征点,而这一年正好也处于周王室愈加衰微,诸侯愈强,战国已初现端倪的时候;
另一说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的转折点;
周朝不是西周灭了才是东周,西周和东周是同一个周朝,只是史学家为了研究方便,将周平王东迁之后的王朝称之为东周,事实上无论西周、东周,这两个名称都是“史称”,西周和东周的国号均为“周”;
不过平王东迁确实是周朝历史的转折点,东迁之前周王为天下共主,力量强大,各地诸侯要向周王定期纳贡;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名义上虽然仍然存在,但真正实力还不如一地方强大诸侯;
【镐京被攻破】其实是时任周幽王的岳父为了保住女儿的皇后地位和外孙[即周平王]的储君之位而出的下下策,之后平王东迁也是因为外祖申侯勾结的犬戎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并在京畿地区烧杀抢掠,将周王朝搞得一团糟,不得已而为之;
而东周时代,亦成为春秋战国时代;
“镐京被攻破,不会就这样诸侯就开始争霸了吧”,是;
如上述,周朝最终的覆灭是“周赧王59年,驾崩。是年,秦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时年公元前256年,在此之前诸王都在周王朝名义上的统治下进行争霸的;
Ⅵ 夏商西周兴亡更替带来的启示,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有何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处理民众与国家权力关系,建立完备法律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使社会制度与时俱进。
Ⅶ 简述西周初年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 快呀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奴隶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专分公属、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业仍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周王分封诸侯到地方去管理,初期巩固了统治。
分封制http://ke..com/view/41060.htm
Ⅷ 周朝为什么把地盘分封给诸侯而不自己治理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西周的分封制和井田制问题
(1)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4)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崩溃。
Ⅸ 西周采用了哪些制度治理天下
西周治理国家采取了分封制。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回起源时间已经难答以考证,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分封制。西周更完备了,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Ⅹ 西周时期的治国模式是什么
西周时期的治国模式是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版央权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