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小区整治
Ⅰ 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的措施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有什么借鉴
(一)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二)合理谰整区内生产力布局。版
(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权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四)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
(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议,重塑田园都市风光。
(六)设立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
(七)突出调整改造思路反重点。
(八)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授助政策。
(九)实行国家支持下的就业政策转移。
(十)支特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
Ⅱ 写出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新工业区的区位因素
以鲁尔区为例
鲁尔工业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使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其中,内河航运尤为重要,因为,鲁尔区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经荷兰的鹿特丹通过内河运入,而工业产品的输出也主要依靠这条运输线.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由煤炭工业开始,随后是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为主导,高度集中于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渐下降,从而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的下降,这是造成煤炭工业的衰落的主要原因.炼钢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是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1)产业结构调整.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甚至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3)加强交通建设.鲁尔区有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莱茵河的水运也很便利.(4)发展科技.这是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环境.通过治理工业污染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改变了重工业区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
Ⅲ 德国的政府如何整治鲁尔工业区的它对我国鞍山工业区的发展有何借鉴
(1)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①积极发展高科技,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
②重点放在精细化工方面;
③治理污染,综合利用;
④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工业。
Ⅳ 鲁尔工业区的发展条件,衰落原因,和整治措施,详细点
鲁尔工业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使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其中,内河航运尤为重要,因为,鲁尔区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经荷兰的鹿特丹通过内河运入,而工业产品的输出也主要依靠这条运输线。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由煤炭工业开始,随后是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为主导,高度集中于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渐下降,从而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的下降,这是造成煤炭工业的衰落的主要原因。炼钢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是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1)产业结构调整。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甚至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3)加强交通建设。鲁尔区有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莱茵河的水运也很便利。(4)发展科技。这是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环境。通过治理工业污染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改变了重工业区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
Ⅳ 工业园区规划如何治理环境污染
工业园区已占到如此大的经济体量,但行政管理机制仍然模糊——对上分属于科技部、商务部、工信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管理,对下没有执法权,只是机构而非机关,这是导致环境管理难的根源。
已有的工业园区相关制度主要围绕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展开,涉及这两类问题的措施具体且系统。而直接针对环境管理的政策较少,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管制型特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管制和“结果导向”的考查。
2018年伊始,一组工业园区数据引人注目。根据环保部通报,截至2018年1月底,全国共有涉及废水排放的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2356家,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的完成率分别为94%和91%。
这是一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的成绩单,大限是2017年底。逾期未完成的,将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
根据通报,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等9省份已全部完成任务。其余22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208家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未按时全部完成。
自1979年第一个蛇口工业区挂牌以来,中国工业园区种类繁多,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多种类型。
“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地,贡献了中国GDP的近50%。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产值超过50%来自园区,西部地区的新增产值50%来自园区。
规划环评未完成、超标排放……快速、粗放的发展背后,工业园区逐渐沦为污染集中区,中央环保督察中频被点名。笔者统计2011-2015年间环保部公布的环境案件中,由于工业园区内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案件数量逐年递增,在所有案件中占比由20%上升至34%。
闭合性的内部管理
工业园区是通过行政手段划出的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工业集约化,企业享有园区内的特殊政策,也具有共同的排污特征。
——地理区域性。企业地处同一园区,共享公共基础设施,例如集中供热、供电、污水纳入公用管网,执行相同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
——同行业属性。企业若处于同一行业内,如纺织、汽车行业等,其原辅料使用、工艺使用、特征污染物等具有相似性。
——供应链的关联性。若企业产品或工艺存在上下游关系,污染物会在企业之间传递,上游企业的污染易转至下游企业的管理成本。
可见,园区内的企业在治理污染中,“单打独斗”较难达到最佳目标,需要借助企业之外的环境管理,但相对应的园区环境管理机构却不尽完美。
目前工业园区主要包括管委会、企业型和混合型三大类体制,且绝大多数采取的是管委会模式。
在管委会模式中,园区管理机构作为当地政府派出机构,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备处罚企业的职能。大部分园区没有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独立队伍,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只由三四个人兼职管理环保。
2018年5月,《江苏省开发区条例》将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省级“园区法”。而国家级独立的开发区法律法规仍然缺乏,这导致管委会没有相应的监督权和执法权,也就没有相应的执法队伍。
另一方面,园区管理者直接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得到授权较大,全权处理区域事务,从而表现为:闭合性——管理决策内部化;集中性——除了主要领导由城市政府或更高一级机构任命外,一般管理人员由园区自己决定;矛盾性——园区市场的盈利性和作为管理者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
理论上,园区规划可以指导工业园区选址、定位和发展趋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管理机构对园区环境规划的准入条件缺乏认识,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引入各种企业甚至降低环境准入标准,突破了当地环境容量
不少工业园区已经逐渐提高环境准入标准,但由于产业转移,仍有园区管理者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开绿灯。从环评的执行率看,根据环保部2015年对全国162个工业园区的督查,规划环评编制率和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分别只有50%和61%。
而且,由于对中小型废弃物利用的企业扶持政策较少,园区对于配套的中小废弃物企业重视不足,导致园区内未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一些循环经济园区名不副实。
最终,园区内部缺乏专门机构、闭合性和集中性的管理又导致信息公开缺乏,第三方平台和公众难以参与,近年来引发了众多环境群体性事件。
“自上而下”“结果导向”的外部政策
中国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并不算晚,并伴随环保问题越发重视而不断完善。
早在1993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即对工业园区的区域环评和污染物控制提出了目标。2013年,“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治国思路,多个部门都参与到园区的绿色化建设中。查阅环保部等各部委网站及相关年鉴,到2015年,笔者选取了64项关于工业园区的代表性环保政策进行分析。
分析发现,相关制度主要围绕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展开,涉及这两类问题的措施具体且系统。而直接针对环境管理的政策较少,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管制型特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管制和“结果导向”的考查。
一般来说,环境政策工具类型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自愿型,这64份文件中,三者占比分别为64.1%、31.9%和4%。
这与国内环保注重管制型思路一致。64份文件中,命令控制型工具中以目标规划和指标体系类最多,比如“法规”“环评”“规划”等词汇的出现频次达到30%。
虽然这有助于管理人员完成既定目标,但与园区内的产业环境管理发展过程等结合不够。
比如,大部分环境政策针对的是末端控制,中间产品或副产品的管理没有控制。即使提及也大都是定性考察,更没有重要性的排序。
同时,过于偏重宏观性的政策管理,例如规划、理念、计划等,忽视了园区作为地区性经济聚集区的特性,对于“园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园区政策与上层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包容性”等问题少有提及,这就造成了在园区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诸如“产城矛盾”等问题,无法在园区内部解决,也难以与当地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联动。
经济激励型政策占31.9%,比例不算低,但主要是用于环境质量改善税收的补贴政策,若把关不严,容易造成部分企业以“绿色”或“新能源”的招牌进园而“骗补”。
在人、财投入方面,相关政策占比仅为5.1%和4.7%,容易导致顶层设计上有很好的制度框架,但缺乏配套的人财实施计划,政策落地难。排污权交易可以提高企业的主动性,目前工业园区内替代政府进行环境资源交易市场组织者和中介的机构还较为缺乏,配套的政策也不多。
像入园前签订环保协议等自愿型政策更少,仅占比4%。这导致实现企业主动性不够,且难以培育环境监测、“环境医生”第三方环境服务市场。
一园一策,量身定制
工业园区的管理之难,根源在于园区的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在政策设计层面没有进行有效分析。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有以下建议。
首先,要完善园区环境管理的统筹性,突出园区环境管理的个性化。为了避免多部门管理造成的责任主体模糊,建议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统一的园区协作平台,统筹政策的制定主体,环保部、水利部、工信部等专业主管部门能信息共享、职能协作。
另外,园区一直没有专项法律依据,建议逐步从法律法规、技术细则、行业管理等层面完善整个政策体系,一园一策,设立园区量身定制的规范标准。
其次,优化工业园区的政策类型,弱化行政强制,引导经济激励型政策,深化经济杠杆作用。例如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园区的运用,培育园区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市场,对违规运营企业进行信息公开,引进第三方环保服务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主性,变“园区-企业”为“园区-行业协会-企业”的管理,从而下沉管理重心,赋予企业更大的自治自由。
再次,要以数据为抓手,强化全过程管理和跟踪。将企业基础信息如经营数据资料、环境信息网络资源等数据库,在过程管理中分时间段、分行业不断进行历史数据的对比,作为后续动态管理的参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此前的政策文本分析中,从未出现对园区环境管理收益测评和工业园区管理成本的指标,这可能造成为达标而成本过大,或是引入了所谓不相干的“绿色企业”以创建“绿色园区”。所以,分析“成本”有效性,在园区环境管理中非常迫切。
Ⅵ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的
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大决策。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由此我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于是,利用我在瑞士圣·加伦大学工作的机会,赴德国鲁尔工业区实地考察,希望从德国成功的经验中悟出一些道理,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献计献策。
不同的社会体制
相似的经济问题
国际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凡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地区走向相对衰退,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较为不利的经济结构。德国鲁尔工业区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虽然相距万里,但由于具有同样的资源优势,所以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即:由资源开发到经济繁荣,再由资源枯竭到经济衰退。问题的关键是衰退后的鲁尔工业区经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人们生活和谐宁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蔚蓝色的天空下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该地区的经济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朝气蓬勃蒸蒸日上。那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回顾历史,温故而知新。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二战前由于煤炭资源丰富,钢铁市场需求强劲,就业情况良好,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随着战争的爆发及结束,战败后的德国经济一派萧条,加之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重化工经济结构的弊端越发明显,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大批的工人开始下岗失业。据有关资料介绍,1957年至1968年原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47.8%,而鲁尔区只增长了80%。截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煤炭工业就业人数已降至7万人左右,钢铁业减少了4万多个工作岗位,造船业职工人数减少2/3,失业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此相对照,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政府集中了30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创建的“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老工业区也是以资源型的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见长,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由于国家投资政策上的失误,在过去几十年建设中对东北地区的工业建设只抽血而不输血,只重视对重工业建设规模的投资,而忽视了对传统企业的改造,特别是忽视了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的转产改造工作。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有4个资源型城市,现在都面临着资源枯竭、下岗失业情况严重的局面。其中,抚顺市资源开采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占失业总数的16%,资源开采业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仅矿区就有3.6万户,占总数的54%;本溪市资源开采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占失业总数的2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总户数达3.8万户。四个城市享受低保的人较多,有的已占市区人口1/4。这种情况使城市的第三产业很难衍生,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多渠道加快开发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是对资源型城市就业工作的重大挑战,也是相当紧迫的任务。
此外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老工业城市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地陷区职工住宅转移安置、贫困下岗职工子女教育、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Ⅶ 如何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具体措施和有关要求: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了切实抓好此项工作,按照“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促全面”的原则,经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研究,成立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加强宣传,搞好教育。开展集中整治宣传活动,在园区悬挂集中整治活动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动员企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园区综合整治活动中来,通过政企联合的工作方式,采取积极有效、连片集中的整治活动,进一步促进园区整体环境不断优化,形成“园区环境提质、企业发展增效”的良好共赢局面。
3、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责任人及责任单位要按照领导小组的安排,积极开展工作,定期汇报工作;要充分调动各企业的积极性,顾大局、识大体,主动承担任务,加强沟通与协作,不推诿扯皮,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同时,管委会专人负责监督综合整治工作的进度及质量,每周一通报,对个别不执行管委会要求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要会同、环保、住建、工商、税务等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对不能及时完成厂区绿化和综合整治的企业,按照要求征收土地闲臵费,并在建设、立项上不予申报、审批。特别注重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的建立。
4、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47等内容。
Ⅷ 传统工业区整治的核心
调整产业结构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对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一般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