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治理人心

治理人心

发布时间: 2020-12-11 21:06:36

㈠ 当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代表什么

应该是有调查了解,掌握实际情况,敢于说出实情,可以引起重视,得到广泛的支持,有内助于问题的容解决,成为事情除弊向好开端,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们通常会感受到一些事情,与听到的,看到的不一样,如:被就业,被平均?这些为公众熟悉的用语,反映出公众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探讨!

电视上一些“高大上”的形象,为什么无法征服观众,就是因为天上有地下难找。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感觉!

接地气是一种通俗的形容。能赶上的,跳起来能够到的,有根植的一些人与事。比如:租购同权,这事如何落实,这是“同权”如何“接地气”,需要落实的细节,规定与流程,看得到、摸得到!而不是仅仅是几个成功的案例!

接地气是指久违了的传统工作作风。比如:现在落实的长者饭堂,就是很接地气的惠民敬老政策,这种传统的得人心的做法就是接地气!形容从天上又回到地面哟!

接地气应该是有为能干的一种举措。比如:广州的河涌治理,用科学治水方式,具体事务“河长”负责制,得到群众的拥护,比起以前只做表面功夫而言,群众称之“接地气”!

㈡ 天下大乱,人心浮躁,怎么治理

治的是善,违了天道,强压失德,官迫民反。

㈢ 更振奋人心的词语有哪些

踔厉风发 踔厉:精神振奋,言论纵横;风发:象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

蹈厉奋发 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奋:振作;发:激励。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奋发蹈厉 奋:振作;发:激励;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鼓舞人心 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激昂慷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精神抖擞 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

慷慨激昂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慷慨激扬 激扬: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励精图治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摩拳擦掌 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

意气风发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振奋人心 振奋:振作奋发。使人们振作奋发。

擦拳抹掌 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同“摩拳擦掌”。

踔厉奋发 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砥节励行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砥,磨练。励,振奋;振作。

㈣ 网络治理关键是要凝聚人心吗

网络治理看上去是治网,本质上是做人心的工作,这意味着要更好遵循社会治理的规律,内最大限度凝容聚人心。

不管是赞许鼓励还是批评打压,是客观深刻还是偏颇肤浅,都要用心甄别、辩证对待。属于学术问题的,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加以引导;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的,要温和宽容、团结转化;属于政治问题的,就要针锋相对地斗争。赢取人心,才是舆情应对的根本目标。来源:人民日报

㈤ 李世民这人厉害在哪里

李世民这个人厉害在他笼络人心的手段,他的心狠手辣和他的高瞻远瞩。虽然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但是从实际上讲李世民才是为唐朝打下基业的那一位皇帝。李世民拥有一个开国皇帝应有的气质和特点。李世民能征善战,聪明伶俐,有政治头脑。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2位皇帝,李世民作为皇帝的那段时间,被称为“贞观之治”,可见李世民治理国家的手段不是一般皇上可以比的。李世民手下多名大将为他出生入死,为当皇帝手腕强硬,治理国家井井有条。接下来我简单讲一讲李世民厉害的这三点。

三、李世民高瞻远瞩,治理国家井井有条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明君。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呈现了盛世之状,也被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李世民为唐朝的后世繁华打下了基础,在贞观之治之后又有了开元盛世。

㈥ 社会是人心的反映,为什么雾霾难以治理

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治理雾霾。
雾霾村来源来看主要还是燃煤电厂,钢厂,化工厂。回虽然答媒体上主要针对汽车,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汽车比较好治理而已。现在汽车实行限号基本上把这方面能够采取的措施已经做到头了。在深化下去只能禁止汽车了,可惜就算是禁止汽车其实也是没用的,该来的雾霾一样还是会来。因为你总不能不发电吧?工厂全部关闭?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治理污染排放,加强排污环保措施的投入。可是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负担。现在国内的工业实体产业利润基本上已经被盘剥到了最极限的悬崖边上了。很可能只是一个百分点的利润损失都很可能导致整个工业基础轰然崩溃。这可是比什么传说中的金融危机厉害千万倍的灾难。社会产业利益调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这些东西也只能慢慢来。 挥之不去的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有危害美国进口普卫欣京.东有效减少雾霾的吸入。

㈦ 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清乡村治理规律,把握“三治”辩证关系

认清乡村治理规律,关键是认清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社会关系网中的地位,处理好党的基层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正如《条例》所强调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加强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既体现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时代要求,又体现了“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使命担当。前者要求确保发展的政治性和长久性,后者要求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就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好农村自治组织的主导作用、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以及个体成员的主人翁作用,实现各治理主体间相互平衡、相互支撑、相互制约。

认清以上规律,正是把握“三治”辩证关系的关键。要把握“三治”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根本要求,必须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为根本前提;要把握“三治”结合不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简单加总和随意组合,而是因时因地制宜,激活整体功能、系统功能的复杂过程;要把握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补充。

把好自治方向,为法治德治打下坚实基础

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的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村霸”等现象,正是由于基础不牢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必须首先打牢这个基础,而打牢这个基础的关键就是加强政治建设,把好自治方向。

突出政治建设,严格执行党的意志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新时代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作为联系党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层组织;党的意志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必须紧紧围绕的理论核心。严格执行党的意志,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才能使农村社会紧跟国家发展步伐。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严格执行党的意志,关键是要做到“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维护核心”,就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服务中心”,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物质保证;“凝聚人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农民、依靠农民,让农民切实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各环节,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民心保证。

突出政治功能,发挥“能人组织”作用

就农村社会而言,“能人”是比普通村民拥有更多知识、经验、声望或关系资源,在村内影响力较大的成员,党员是“能人”的主要组成;而“能人组织”则是在村内影响力较大的组织,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无疑是影响力最强的“能人组织”。“能人组织”和“能人”是决定社会发展尤其是制度变革的关键主体,也往往是发展和变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农村“能人组织”和“能人”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效果。

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主要应从三方面发挥其“能人组织”功能:一是突出政治功能,把自身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一功能源自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以及党的执政地位。二是继续发挥自身作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参与农村治理,改变了过去“皇权不下县,县下行自治”的状况,促成了农村社会网与外界、特别是政权的相互交流,为法治在农村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充分发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及其党员引导农村社会发展方向、制度选择以及变革的作用。作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肩负着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取幸福的历史重任,因此,要不断提升组织力,在选择既定的情况下,以“能人组织”的身份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㈧ 概括朱熹在哲学思想及政治治理方面的主张 亲帮帮忙吧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政治治理方面:
(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

(二)罢黜和议;

(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