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地域社会治理

地域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2-11 08:05:25

1. 如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方法或措施:
一、在法治轨道上促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1、着力建设符合云南实际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比较完备的法规和政府规章体系、高效的地方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地方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地方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地方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构成建设法治边疆的制度支撑,为促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
2、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边疆。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边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社会规范、关键人物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依法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务的能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
5、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人员带头依法办事,抓实普法教育这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二、治理的核心是确立民族间平等合作的关系,发挥传统部落组织和传统习俗及其社会治理作用,发挥宗教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真正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现代观念的植根与深入。现代理念是引导民族地区变革以往管理方式的观念支撑。从政府层面说,变革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全能主义观念和偏离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化、政治化的思维倾向;就个人与社会层面而言,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是现代公民文化的植根与深入,这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遇到的文化与观念瓶颈。
2、治理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民族地区按照现代治理理论要求,地方政府在把由它原先独立承担的责任分化转移给各种组织,包括私人部门和传统社会组织或宗教组织、公民自愿团体,形成边疆民族地区新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区域性社会政治生态。
3、法制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首先,基于治理理论对地方主体性的强调所导致的地方与中央在权力与权限划分上的需要,将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纳入国家立法进程,对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权力进行授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理论探讨。其次,在各个民族自治地方的法规建设中,制定和出台《社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充分保障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再次,充实与细化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对各级行政权力的管辖范围与职能作出明确规定。最后,修订既有的《国家安全法》与《反分裂国家法》,在其内容中增加对边疆民族地方各级政府的反分裂职能的相关规定,以法律建构强化民族自治地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能力。
4、治理机制的改革与转型。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之下,民族地区政府的民族问题治理机制发生了一元单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互动的“指导—服务”模式的转型。

2. 污水处理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哪些效益

(1)经济效益。在来农村地区自,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可作为灌溉水或其他用途使用,从而节约淡水资源。同时,农村地区环境条件的改善可降低与污染有关疾病的传播,减少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
(2)能源效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需要一定的能源消耗,如果采用厌氧分解工艺,将产生的沼气收集发电可解决部分能源问题。人工湿地或土地处理系统一般不需要消耗能源或耗能极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需要消耗一定的电能。
(3)环境效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最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当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时,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4)社会效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 地质灾害治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地方经济在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取得了连续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与土地开发为基础的产业,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安居工程的实施,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同时人地矛盾也凸显了出来。在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对一些非耕地的改造势在必行。随之而来的是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其所带来的危害也不断加大,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

一、地质灾害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甘肃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8940起,共造成1692人死亡,297人失踪,以2008年和2010年伤亡人数最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67亿元(未含舟曲泥石流灾害损失)。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遭遇了特大地震和极端天气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甘肃省地震灾区151人死亡,47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8.76亿元,地震也同时对甘肃省地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5·16”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造成7人遇难,两个单元的家属楼被摧毁;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35人遇难,330人失踪,泥石流灾害同时对舟曲县城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8·12”特大暴洪灾害造成陇南市37人遇难,17人失踪,其中以成县最为严重;“3·2”东乡县城滑坡灾害造成730人被迫转移,县城部分区域处于滑坡危险区。特别是受“5·12”汶川地震影响,全省中东部、南部的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等6个市(州)所辖38个县(区)地质灾害频发,地震在这些地区引发崩塌、滑坡、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灾害共8108起。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0629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其中崩塌、滑坡6699处,泥石流沟3580条,地面塌陷193处,地裂缝157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190.82万人,受威胁财产304.81亿元。

二、地质灾害治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遭遇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及“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事件。面对特大地质灾害的侵袭,甘肃省国土资源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及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实施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排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一系列有效的防灾减灾工程,为灾后重建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截至2010年,甘肃省全面完成了87个县(市)的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并完成兰州市、陇南市、天水市和平凉市所辖22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这些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初步建立

在全省地质灾害调查和详查基础上,全省87个县(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监测点达到1万多个。“十一五”期间,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57次,转移群众32.6万人,避免经济损失3.2亿元。甘肃省“十有县”建设都得到加强,兰州市城关区等29个县(区)进入国土资源部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名单,一批优秀群测群防员受到国土资源部的嘉奖。为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土资源部有关精神,结合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甘肃省实施了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兰州市、陇南市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专业监测网建设工作已初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全面展开,省国土资源厅与省气象局合作开展了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成功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140次,其中Ⅲ级98次,Ⅳ级42次。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加大了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投资经费,多处险情严重、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得以及时治理。通过申请中央和省级财政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包括应急治理)510余项,治理投资经费总额达数十亿元,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对危险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同时,“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得到了加强,兰州等地区地质灾害年度防治经费常规投入逐步形成。

(四)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灾后恢复治理成效显著

1.震后灾区重建成效显著

“5·12”汶川地震后,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汶川地震甘肃灾区陇南市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重建项目成效显著。陇南市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共实施314项,其中工程治理项目265项,总投资10.97亿元,基础项目(包括基础调查、应急能力建设、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等)49项,总投资2.09亿元。截至2010年底,265项工程治理项目已竣工165项,在建100项;基础项目已完成29项,在建20项。此项工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了甘肃省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的陇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和降低了甘肃省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舟曲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的《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实施,规划治理工程26项,总投资8.5亿元。该规划正在实施,计划在2012年完成。

3.兰州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步展开

兰州城市地质灾害的多发性、突发性、危害严重性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针对地质灾害频发、危害严重的状况,兰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批准印发了《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同时组织编制了《兰州市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兰州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可行性研究报告》,为科学规划、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奠定了基础。

4.东乡县城灾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展开

东乡县城特大地质灾害发生后,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东乡县城特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东乡县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初步展开,计划2011年完成。

5.永靖县二方台滑坡应急治理工程进展顺利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的永靖县二方台滑坡应急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工程实施后,将有效保护危险区内212户村民、1000余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五)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初步开展

甘肃省成立了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要负责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建设和管理,突发地质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和处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地质灾害的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的步伐。省、市(州)、县(区)均制定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六)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加强了地质灾害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强力技术支撑,主要分布在国土资源系统所属的地矿、有色、煤炭等地勘单位以及省科学院、兰州大学等院校。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

三、防灾减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有的物质运动,对于人类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既造福也可为害。如果我们承认事物的双重性,那么地球、生物、环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然在另一方面带来灾害,而减轻灾害,改善环境造福于人类,就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社会化:减轻灾害是全社会的协调行动,为取得减灾的综合效益,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需要制定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减灾规划,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2)实施减灾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减灾:减轻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安置与恢复,宣传与立法,保险与基金,规划与指导等项。减灾系统工程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突出农业与城市两大减灾重点,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和社会各种减灾力量的联合作用,进行综合减灾。

(3)开展减灾示范区工作:为了研究减灾的方法、技术,总结减灾经验,推动全国减灾工作的开展,应选择多灾频发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作为减灾示范区,在保证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探索系统减灾经验,再向全国普遍推广。

(4)综合治理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实施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力度,重大地质灾害体的治理与国土资源开发整治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5)深入开发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社会减灾的能力和水平:减轻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一项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高水平灾害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提高灾害科学研究的水平,才能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

4. 如何化解接边地区社会治理难题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行民主管理。联合党支部制定并推行村民联合议事制度,积极推动民主管理,施行干群联谊、村务联议。据统计,自联合党支部成立以来,已就计生帮扶、民生救济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低保等问题,村“两委”组织“联议”76次。联合党支部通过开展村民联合议事活动,使村级事务在村内得到充分讨论,进一步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创建良好的邻里关系打下了基础。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矛盾调处力度。联合党支部利用多种形式,加大矛盾联调力度。第一,牵头组织相关村民制定了简单易懂、切实可行且独具特色的《黔桂登晒村规民约“十要十不准”》,并将其内容刻于石碑上,体现黔桂村民共同依规治村管寨的想法。第二,在开展纠纷调处中,为妥善解决接边村寨矛盾纠纷,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寨佬”在当地的特殊身份优势,有效化解部分历时久远、成因复杂的林权纠纷。第三,成立了“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签署了《接边地区民间纠纷联合调处协定》,制定并完善《接边地区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等,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教育功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第四,开展治安联防。自2011年以来,登晒村盗窃案件发案0起,边界刑事案件0起,民事纠纷0起,无打架斗殴,成为边界和谐、民族团结的代表。
三是利用各类资源,推进资源联享产业联兴。

5. 某镇政府为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组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被告复应该是镇政府制,因为这个是镇政府成立的,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派出所也属于被告范围,综治办把人带到派出所,对其拘留罚款,这显然是派出所知道的,派出所明知道他们没有这权利,但是却默认了他们的这种权利,所以被告应该是镇政府跟派出所.

6. 什么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

7. 什么是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大整治大排查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改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社会治安状况,作为大力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性工作和“平安云阳”建设的攻坚战来抓,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参与,狠抓基层基础工作,着力解决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为我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条块联动”原则。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以属地为主,部门配合,实行“条块联动”。明确划分条块责任,凡属村(社区)解决的问题,由村(社区)解决;凡属镇部门解决的问题,由镇部门解决。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针对性的开展排大查大整治工作,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哪些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哪些治安问题。
(三)坚持“标本兼治”原则。着眼基层基础建设,因势利导,疏堵结合,以市级“平安社区”创建和“基层基础突破年”为载体,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夯实管理基础,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
(四)坚持“注重实效”原则。通过大排查大整治,找准和整治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单位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坚持“严格考核和责任查究”原则。对排查、整治不到位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恶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村(居)、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工作重点
(一)重点地区:案件高发区,边界村社,宗族势力作祟的地方,宗教场所,流动人口较多的得分,公路沿线,校园和企业周边等治安不好的地区。
(二)重点行业: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交通运输和食品药品等行业,以及废品收购站点。
(三)重点场所:娱乐休闲场所,集贸集市,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以及出租房屋等。
(四)重点领域: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物流运输、建筑工程、矿产开发等。
(五)重点人群:容易造成现实危害的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吸毒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携带艾滋病毒的违法犯罪人员等。
四、主要措施
(一)全面深入开展大排查活动。3-4月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大排查阶段。我镇要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经常性地开展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大排查,了解和掌握我镇境内的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查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广泛收集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群众反映;通过发布公告、设置举报电话和建立奖励制度等,组织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和突出治安乱点、治安问题。镇安监办要联合各村居两委逐村逐户地排查,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任何“死角”和“盲点”,切实摸清辖区内存在的矛盾纠纷和治安混乱区域部位,摸清可能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摸清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和导致混乱的原因。
(二)集中开展大整治行动。5-9月确定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大整治阶段。实行社会治安重点区域台帐管理,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管辖权限分类建立台帐,落实人员管理,明确整改时限。坚持排查和整治两手抓。对排查出的治安混乱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要认真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工作对策,逐一制定整治方案,逐一落实整治措施,逐一明确责任人。要采取“一个乱点、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和分级挂牌整治的办法,多方联动,集中整治,确保在今年内取得阶段性明显效果。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集中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团伙犯罪,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对情况复杂,经反复整治,仍得不到解决或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要及时向镇领导小组汇报,由镇党委政府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组驻点整治。
(三)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镇村组三级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作用。进一步规范义务治安巡防员、治安信息员、平安建设志愿者、护楼守院队等相关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
(四)注重源头治理。把解决和改善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群众民生问题作为重要工作,特别是要帮助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困难的村(居)民和流动人员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排查整治成果,不断减少诱发违法犯罪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努力建设新型社会。
(五)切实加强对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要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大力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无业人员、生活困难人员以及不在学、无职业等重点青少年的教育、服务和救助工作;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做好吸毒人员的排查、登记、管控和挽救工作;加强对有现实危害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员、容易肇事惹祸的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
(六)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我镇平安建设成果,继续深入推进“平安细胞”创建,完善镇“六位一体”运行机制,村社“七位一体”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
(七)建立健全大排查大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展,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和重大情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切实做到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早预防、早控制、早解决;建立台帐管理机制,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中的各类重点人员、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进行分级分类,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进度报告制度,镇要做到每半月向县整治办上报排查整治情况。
(八)认真开展验收总结工作。10月为验收总结阶段。要认真总结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开展情况,尤其要总结出好的经验和做法,镇综治办于10月25日前书面报给县整治办。

8.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体系包括哪些子系统啊它的治理体系的特殊性何在

我的设想:民族型政区按照层次分为:郡(相当于自治区)、盟(相当于自治州)、旗(相当于自治县)、苏木(相当于民族乡)

9. 1949年,国家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了一个全国“最小的省”—平原省

1949年8月20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平原省人民政府在新乡正式成立。平原省主要由原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三部分组合而成。据1952年11月28日公布的《平原省基本情况》统计,全省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是当时面积最小的省(不包直辖市、海南省与港、澳、台)。


由于连年战争和水灾,该地区人民处于极端贫困状态。1949年入春以来,平原省受灾面积达700万亩,受灾人口250万人。为了稳定该地区解放后的社会局势,治理黄河,尽快恢复生产救灾活动,有必要在此地区迅速建立起人民政权,施行有效的控制。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