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治理能力
① 如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势力
1、结合打击暴恐活动的回专项行答动,构建预防和打击暴恐势力的群防群治机制。
2、要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切断暴力恐怖势力思想渗透的渠道。
3、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压缩暴力恐怖主义势力的国际生存空间
(二)积极探索化解影响社会安全各类矛盾的长效机制
1、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理念。
2、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力度解决就业问题。
3、加快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市场机制完善,将全体国民整合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4、加强国家认同、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教育。
5、规范和引导宗教活功。许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教,宗教活动是民众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6、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
② 如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方法或措施:
一、在法治轨道上促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1、着力建设符合云南实际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比较完备的法规和政府规章体系、高效的地方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地方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地方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地方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构成建设法治边疆的制度支撑,为促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
2、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边疆。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边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社会规范、关键人物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依法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务的能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
5、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人员带头依法办事,抓实普法教育这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二、治理的核心是确立民族间平等合作的关系,发挥传统部落组织和传统习俗及其社会治理作用,发挥宗教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真正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现代观念的植根与深入。现代理念是引导民族地区变革以往管理方式的观念支撑。从政府层面说,变革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全能主义观念和偏离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化、政治化的思维倾向;就个人与社会层面而言,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是现代公民文化的植根与深入,这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遇到的文化与观念瓶颈。
2、治理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民族地区按照现代治理理论要求,地方政府在把由它原先独立承担的责任分化转移给各种组织,包括私人部门和传统社会组织或宗教组织、公民自愿团体,形成边疆民族地区新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区域性社会政治生态。
3、法制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首先,基于治理理论对地方主体性的强调所导致的地方与中央在权力与权限划分上的需要,将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纳入国家立法进程,对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权力进行授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理论探讨。其次,在各个民族自治地方的法规建设中,制定和出台《社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充分保障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再次,充实与细化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对各级行政权力的管辖范围与职能作出明确规定。最后,修订既有的《国家安全法》与《反分裂国家法》,在其内容中增加对边疆民族地方各级政府的反分裂职能的相关规定,以法律建构强化民族自治地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能力。
4、治理机制的改革与转型。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之下,民族地区政府的民族问题治理机制发生了一元单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互动的“指导—服务”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