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国家治理规律

国家治理规律

发布时间: 2020-12-10 19:18:31

1. 秦朝的灭亡

春秋战国时代,诸候不断混战,长期的战争,使人民生活疾苦,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而当时的现实,周室已经无法控制局面。诸候国逐渐强大,通过战争来实现统一。当时的社会矛盾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秦国的变法,是统一的选择,通过变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战争机器,只有强制性地驱动人力、物力,才能使秦国更加强大。在当时,秦国的“苛政”没有使秦国灭亡,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商鞭变革”获得秦人的支持,《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在战争的压力之下,想通过所谓的“仁政”休养生息,是不可能的。战争是残酷性,为了诸候国的生存,必需调动一切战争资源,必需有兵役、劳役,最终劳民伤财。长期的战争,更需要长期地强制性调动一切战争资源。如果用“仁政”,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就会在战场上失败,最终威胁诸候国的生存。战争是灾难的开始,又是灾难的结束,人类社会渴望和平,意味着战争必须结束。历史选择了秦国,结束分裂的战乱。商鞭的变法应运而生,是时代的选择。在长期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历史否定所谓的”仁政“,而肯定秦的变法。

但统一后,人心思定,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社会的矛盾不再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而是反抗与压迫的矛盾。人民渴望能有安定和睦的环境,而对秦朝的”苛政“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向前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必然性的。和平是历史的长期结果,战争只是短期的结果。只有在特殊性的环境下。“商鞭变革”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秦国统一后,没有及时改变政策,仍用“商鞭变法”,在“苛政”下,民不聊生,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最终被历史所抛弃。历史对“商鞭变法”否定,而肯定“仁政”。改变秦朝的命运,是陈胜起义。秦朝强制性调动人力修筑工事,因为误期不能到达,按秦法令要严罚,造成陈胜起义。点点星火,点燃全国,带起反秦势力,在浩浩荡荡的反抗之下,秦国灭亡。这就是为什么秦国在统一之后灭亡,里面有量变与质变的问题。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一切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统一前,秦的“量”是指秦地。统一后,秦的“量”是指全国。统一前,秦人经过秦国的长期治理,人心安稳。但统一后,六国之人没有经过秦政洗礼,对秦的“苛政”难以接受,人心未稳,潜伏动乱危机。《史记》记载“商鞭变法”初时:“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变法初期,秦人也抵制变法。六国之民初被秦国统治,同样抵制秦政。人民在战争结束之后,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人心思定。而秦国不反思,更换政策,仍用“苛政”。随着秦统治的扩大,反抗秦的量变扩大,而且秦政越来越苛,达破一定的度后,就会质变。被压迫的人民,终于起来反抗秦朝,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只是过去。秦先统一而后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经过了二千年的改朝换代,最终还是被淘汰,证明了事物曲折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正面了解秦朝,通过辨证分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反对“否定秦一切”的观点。

2. 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有哪些

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有:

一、第一个阶段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第二个阶段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党的十九大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

一个个时间节点,勾勒出奋进的坐标,设定了前行的节奏。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样的战略安排既实事求是,又面向未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2)国家治理规律扩展阅读:

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特征:

一、第一个阶段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二、第二个阶段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的战略安排: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遵循大城市治理规律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

为了使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正确理解和贯彻,还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和正义观。

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使这些制度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得以顺利实施;

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在为实现国家整体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使全体人民看到希望,并自觉自愿地为这一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4)国家治理规律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认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表现在:

(1)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社会主义

5. 在追求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把握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在追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我们要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在追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当中,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国家的一些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第三,我们应该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总结不易,望采纳一下。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