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❶ 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生物措施
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
指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扩展阅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有计划地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在水力侵蚀地区,应当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风力侵蚀地区,应当采取开发水源、引水拉沙、植树种草、设置人工沙障和网格林带等措施,建立防风固沙防护体系,控制风沙危害。国家鼓励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者联户承包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行承包的,应当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木及其果实,归承包者所有,因承包治理而新增加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约定继续承包。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业事业单位负担。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在水土流失地区建设的水土保持设施和种植的林草,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对水土保持设施、试验场地、种植的林草和其他治理成果,应当加强管理和保护。
❷ 综合治理措施总体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1)应根据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2)应根据规划区不同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展工作的需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期分批进行。
3)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应以小流域四周分水岭为界,进行全面规划,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4)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应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的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布配置不同相应的治理措施。
5)治理保护应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各类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设防地部署各项治理措施,而各类治理措施的产品又要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坡改粮梯等基本农田建设,解决群众粮食问题;通过造林、种草和营造果园、经济林,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等问题,并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建成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6)不同类型地区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应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7)小流域综合治理可分别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流域面积20—50km2),进行典型治理措施规划。
❸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综合治理
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综合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
①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②水土保持工作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③在布置治理措施时,使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林草措施面积比例可以小些;
④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⑤讲求实效,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主要有: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的根本途径。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小流域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按流域成立了管理机构,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 1 综合分析是指对治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要着重分析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动植物区系)等要素的现状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社会经济系统要着重调查分析人口(数茸、质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科技水平等。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在一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在难以解决的地区,要采取“生态移民”措施。
2 综合规划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再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规划是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上,它使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优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观上。具体安排各种治理措施于适宜的地方,制定详细的治理实施计划,指导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17前,在黄土高原采用的规划方法有:经验规划法、线性规划法、多目标规划法和非线性规划法。上述4种规划方法的规划手段虽有不同,但是其规划程序和步骤是人致相同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结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提出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至今仍然是各种规划方法的基础。因为,缺少准确的、落实到地块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就不可能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也不可能对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经营。保证综合规划的实施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重要任务。
3 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I)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足实现流域可持续洽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可发挥林术特有的牛态屏障功能,二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护埂林(地埂造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应根据区域自然历史条件和防灾、生态、经济建设的需要,将多崩途的各个林种结台在一起,并布设在各自适宜的地域,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护整体。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是防止水上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治理措施。
(3)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度、地而覆盖和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上壤、提高产量等目的的措施称为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有沟垄耕作、等高耕作、坑lH等。以增加农地覆盖为目的的措施有暨茬,月{秸秆、地膜或沙卵石镱盖田面等。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降水人渗。增加土壤抗蚀力的措施有免耕、少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综合开发利用是指在全面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及市场经济特点,确定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人的产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综合效益凡采用了以上所述综合措施,冶理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小流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盎,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
❹ 为了水土保持我们可以做哪些措施
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生物措施
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
指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扩展阅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有计划地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在水力侵蚀地区,应当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风力侵蚀地区,应当采取开发水源、引水拉沙、植树种草、设置人工沙障和网格林带等措施,建立防风固沙防护体系,控制风沙危害。国家鼓励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者联户承包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行承包的,应当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木及其果实,归承包者所有,因承包治理而新增加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约定继续承包。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业事业单位负担。
❺ 水土保持的三个工程措施是
水土保持工程是在小流域内修建工程设施防治水土流失,是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门应用工程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自然科学。
一、山坡防护工程
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
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鱼鳞坑、山坡截留沟、水窑(早井)、蓄水池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二、山沟治理工程
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口冲积扇不造成灾害,拦泥淤地生产。
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和淤地坝工程,其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拦蓄和调节径流泥沙,巩固抬高侵蚀基准,削减山洪洪峰流量。
三、小型蓄水引水工程
目的是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采取拦蓄引措施,充分利用,合理调配,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其主要措施包括小型水库工程、山地引洪灌溉工程、引洪淤滩造田工程等。如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漫地、引水上山等。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扩展阅读:
水土保持工程是在小流域内修建工程设施防治水土流失,是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门应用工程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自然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坡面与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研究在水力、重力、风力、冰川等多种外营力和各种侵蚀形式的作用下,水和土的损失过程及采取防治的工程措施。
就是通过各种措施改变小地形,达到改变径流流态,减少和防止土壤侵蚀,拦蓄利用径流泥沙的目的。防护和拦蓄是水土保持工程的两大主要作用。
❻ 初步设计中如何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措施布局
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生物措施
---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这也是我所学过的,不知道能否有帮助,呵呵
❼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是(高中地理)
1.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④有计划做好煤矿的土地复耕工作。
2.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保持水土:保塬 护坡 固沟
❽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技术措施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措施
主要有: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的根本途径。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小流域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按流域成立了管理机构,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
措施体系
1 综合分析是指对治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要着重分析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动植物区系)等要素的现状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社会经济系统要着重调查分析人口(数茸、质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科技水平等。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在一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在难以解决的地区,要采取“生态移民”措施。
2 综合规划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再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规划是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上,它使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优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观上。具体安排各种治理措施于适宜的地方,制定详细的治理实施计划,指导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17前,在黄土高原采用的规划方法有:经验规划法、线性规划法、多目标规划法和非线性规划法。上述4种规划方法的规划手段虽有不同,但是其规划程序和步骤是人致相同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结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提出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至今仍然是各种规划方法的基础。因为,缺少准确的、落实到地块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就不可能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也不可能对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经营。保证综合规划的实施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重要任务。
3 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I)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足实现流域可持续洽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可发挥林术特有的牛态屏障功能,二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护埂林(地埂造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应根据区域自然历史条件和防灾、生态、经济建设的需要,将多崩途的各个林种结台在一起,并布设在各自适宜的地域,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护整体。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是防止水上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治理措施。
(3)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度、地而覆盖和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上壤、提高产量等目的的措施称为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有沟垄耕作、等高耕作、坑lH等。以增加农地覆盖为目的的措施有暨茬,月{秸秆、地膜或沙卵石镱盖田面等。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降水人渗。增加土壤抗蚀力的措施有免耕、少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综合开发利用是指在全面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及市场经济特点,确定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人的产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综合效益凡采用了以上所述综合措施,冶理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小流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盎,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
❾ 水土保持治理类型区划分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15772—2008),本研究“河南水源区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将河南水源区划分为3个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详见表5.1),以利于水土保持治理中采取不同的措施。
表5.1 河南水源区水土保持治理类型分区
综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河南水源区水土流失均以水力侵蚀为主,且主要为面蚀,局部地区存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侵蚀。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残林地,其中坡耕地流失最为严重。根据已有的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以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以坡耕地改造和坡面水系建设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防治体系,是水源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根本措施。
❿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1-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这样可以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2-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可以蓄水保土,实现多种经营;
3-农技措施
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可以蓄土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