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台湾的治理
① 清朝对台湾的统治
乾隆二十抄六年(1761)设斗六门巡检(道光十五年改为斗六门县丞,至光绪十三年云林县成立时裁撤),乾隆二十九年,诸罗县辖区由原四里十四庄四十社,划为四里四十六保十八庄三十三社。这时候的古坑乡疆域,属他里雾堡与斗六门堡管辖,乾隆五十三年平林爽文后改诸罗县为嘉义县。
② 台湾归入清朝版图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
1885年,又设置了台湾省,
刘铭传成为首任台湾巡抚。
对台湾进行全版方位的管权辖,
它的设立意义重大,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同时有利于台湾本土的发展,
更有利于东南沿海一带海防的加强,
总体来说,
有利于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对我国的整体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 清朝对台湾的管辖
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设置行政机构
B.抵御外国入侵回
C.实行改土归流
D.册封宗答教首领
【解题思路】本题是2002年上海高考题,考查学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以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是学生应突出掌握的重点.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即今台湾;清朝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后于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答案]
A
[应试技巧]
应着重掌握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并对同一地区进行纵向归纳.
④ 清军如今台湾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
前期: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3个县,都归福建省管专辖. 刚开始清属政府禁止大陆人移民台湾.但那时候在大陆,由于耕地少,战乱频繁,饥荒连年,福建闽南和广东嘉应州一带的大陆居民,照样一大批一大批地向台湾迁移.清明政府没办法只好逐渐放宽限制,直到最后取消禁令,允许大陆人携家带口迁居台湾.
后期: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后的1874年5月27日,派遣沈葆桢来台,显著地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并革新台湾行政、以积极政策使台湾发展.
1885年,中法战争,让清朝更加重视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1885年,清朝将台湾从福建分离出来建立福建台湾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⑤ 清朝是如何在台湾建制的有什么重大意义吗
1683年清军攻来占台湾 台湾源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步入了新的社会历史时期
⑥ 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制是怎样的
清政府远征台湾, 澎湖决战,完成统一大业,康熙“因剿寓抚”统一台湾
清朝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3个县,都归福建省管辖。
⑦ 清朝是怎样收复台湾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 福建 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 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684年(清 康熙二十三年), 清朝设置 台厦道,台湾与 厦门共署,设一 府三 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 府治设在今 台南,下辖 台湾县(今 台南)、凤山县(今 高雄 左营)、 诸罗县(今 嘉义), 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
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727年, 台厦道分出 台湾道, 道署移至今 台南,设一 府四 县二厅。
(7)清朝对台湾的治理扩展阅读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⑧ 清朝对台湾的统治与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有什么区别
国家观不同,立场不同,讲道理也不愿意听。
前者是中央对叛离或未归附的地方进行收复与统治。
后者是外来入侵者的殖民统治。
⑨ 元朝和清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地区管理的有何意义
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台湾划归中央政府的管版辖;
清朝先是派兵收权复台湾,1683年,施琅领兵平台,次年郑克爽投降,1685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⑩ 清朝前期,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管理的
签订了《日内瓦条约》和《尼布楚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