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淝河治理工程
『壹』 治水始末是怎样的
在清代,屡屡酿成水患的有黄河、永定河、长江及浙江海塘。从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清政府拨巨帑对上述水患进行治理。
治理黄河。
清代治河,必兼治淮、治运。
淮河在历史上很少为患,自从南宋绍熙年间(十三世纪九十年代),黄河在阳武决口,即奔腾而南,汇入淮河,从淮河入海。黄河入淮既造成水流量剧增、水位迅长,也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河水倒灌洪泽湖,暴涨的洪泽湖水时刻威胁着扬州、泰州、淮安、高邮等富庶之地。
自元代开凿南北大运河以后,从清口以上漕船在黄河中,行一百八十里后再入运河,漕运畅通与否又直接关系京师粮食的供应。
李自成行宫清初,黄河屡屡决口同明末战乱有直接关系。在李自成围困开封时,明守军决朱家塞口淹义军,李自成亦遣人决马家口淹开封,两口并决,泛滥成灾。顺治元年七月,清朝廷任命杨方兴为河道总督。杨方兴勤于职守,深入治河工地,指挥堵塞决口。继杨方兴出任河道总督的是朱之锡(顺治十五年上任),朱之锡上任不久,河决山阳,朱之锡随即率河工堵塞决口,“疏浚堤渠”,“驰驱南北”,“及至积劳成疾”,死于任。
康熙十六年(1677年),黄、淮泛滥,从砀山至海口,两岸决口七八十处,洪泽湖上的高堰大坝,决口三四十处;翟家坝被冲成四段,山阴、高邮、宝应、盐城、兴化、泰州、如皋等州县已被洪水淹没。沟口运河因河水四溢,反淤为陆地。
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在视察灾区后提出:“沟口以下不浚筑,则黄、淮二水无所归;清口以上不凿引河,则淮水之流不畅;高堰之决口不尽封塞,则淮水派分无刷河之力”;“黄河南岸,不筑堤防,则高堰危险,北岸不加防闲,则山东必受冲击,故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但有先后,而无缓急。”并提出利用疏浚河道的淤泥在两岸筑堤,修浚连接洪泽湖与黄河之间的运河,加固洪泽湖东岸高堰一带堤防,修复周桥闸至翟家坝被冲毁的堤岸,加深淮阴清口至高邮清水潭段运河等具体建议。
康熙十七年,靳辅的治河方案付诸实施。在十年的时间内,高堰、王家冈、武家墩等处决口得到堵塞;清江浦至云梯关的河道得到疏浚,且筑堤一万八千丈;在清水潭以西筑堤九百二十丈,以东筑堤六百余丈;在徐州、宿迁筑减水坝十三座,建毛家铺减水闸、王家山减水闸、大谷山减水闸,又在归仁堤、拦马河、清口建石闸。靳辅还组织挖掘一段运河,自骆马湖凿渠,经宿迁、桃源,至清河仲家庄山口,名曰中河,全长三百里,使得漕船不必再经黄河入运河。
在疏浚下游的过程中,因“下河形如釜底,近海转高,浚之水不能出,徒令海水倒灌为患”,靳辅受到郭绣等人的弹劾,并因此被夺官。此后康熙在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途中,巡视高堰、洪泽湖、徐家湾、翟家坝等治河工地,实地考察,仍未能找出疏浚下游、使河水尽快入海的有效办法。
康熙年间的治河,虽未从根本上解决黄水水患,但在一定时间内还是减轻了水患的程度。乾隆即位后,黄水为患又日趋严重:乾隆七年(1742年),黄河在丰县石林、黄村决口,“民田俱被淹没”;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河在铜山张家马路一带决口,江苏、安徽数十州县“数百里内,皆成巨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河又在老坝口决口,板闸、淮安俱被淹;自乾隆四十三年以后,更是连年决口,甚至一年数决。大规模治河再次提到清朝统治者的议事日程。
由于黄河屡屡决口,堵塞决口已成为经常性的事务,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仅仪封决口就堵筑五次,耗帑五百六十万两。青龙冈决口,屡堵屡塌,只得另开引河一百七十里,导水下流,此次工程耗帑九百万两。
在砀山县毛城铺建减水坝,开凿引河,使一部分黄水流入淮水,经安徽宿州、泗川、流入洪泽湖,此段引河全长六百里。黄水分流减轻徐州段河道的压力(徐州段河道狭窄多弯),黄水在分流后在洪泽湖内可得到沉淀,再从清口流出汇入黄河。
屡次修筑、加固高堰,自武家墩至蒋坝的一万七千余丈,全部改建为石堤。为了控制洪泽湖的水量,乾隆在第三次南巡时(乾隆二十七年)“阅清口”,提出“大扩清口”,“于五坝设立木志,如增长一尺(指水位增长),即将清口之坝拆开十丈,递长递拓,永成定式”。自行此法,“十余年来,高、宝遂无水患”。为防止黄水倒灌清口、淤塞清口,乾隆坚持开凿陶庄引河。陶庄引河全长一千六十丈,宽三丈,深一丈余,“永免倒灌之患”,“为一劳永逸之计”。
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被泥沙堵塞,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疏浚河道。其中河南省疏浚干河四条——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巴沟河;又疏浚支河三十四条。该省每州县“所开沟自十数道至一百数十道不等,长自里许至数十里不等,宽深自数尺至丈不等,皆足以资蓄泄”。山东境内疏浚河道亦取得可观成就,鲁西南疏浚河六十余条;胶东疏浚河三十余条;江苏省疏浚石羊沟、董家沟、廖家沟、芒河;安徽省疏浚淝河、茨河、沙河、浍河、睢河。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直隶总督孙嘉淦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就曾提出引黄河北上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的建议,孙嘉淦认为“大清河东南皆泰山基脚,其道亘古不坏”,不会发生决堤、改道,所经“只东河、济阳、滨州、利津四、五个州县,即有漫堤,不过偏灾”。此后二十八年,河决青龙冈,经赵王河入大清河归海。然而乾隆认为大清河不能容纳黄河全部水量,又恐黄水北流运河受阻、影响漕运,驳回改道入海的建议。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流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证明孙嘉淦等人建议的合理、可行。
治理永定河。
永定河又名无定河、浑河,素有小黄河之称,河水中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的河床上,致使下游经常决堤、改道。正像乾隆在一首诗中所描绘的,“永定原无定,千古冲帝京”。
康熙时期,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永定河进行治理。筑永定大堤,固定下游,并把河水引入三角淀,使河水中的泥沙得到沉淀。至雍正时期,因三角淀积沙过多,河水不能及时排泄入海,河患又日益严重,至乾隆中叶,永定河已“六改道”。
为治理永定河,乾隆多次视察永定河,他认为“永定河之所以为患,独以上游曾无分泄,下口不得畅流,经行一路,中梗磅礴”,提出在其上游蓄洪拦沙,中游疏浚分流,下游改移下口的综合治理方案。
乾隆初年,采纳治河名臣高斌的建议,在永定河上游的宣化黑龙湾、怀来和合堡等地修拦洪滞沙大坝,“就近取石,堆叠玲珑水坝,以勒其凶暴之势”,“层层拦顿,以杀其势”。
对中游的治理,则采纳鄂尔泰、方观承等人的建议,修建金门闸减水坝,改建其他草坝、土坝,疏浚河道,分流减水。
在对下游的治理上,意见最为纷纭:顾琮主张筑堤、散流、匀沙;鄂尔泰主张建闸坝、开引河;孙嘉淦主张引河南行,复其故道;方观承则主张改移下口,另寻沉积水中泥沙的处所。直至乾隆二十年(1765年),乾隆才作出大规模改道的决策。当河水流经永清县贺尧营后,折向东流,挖引河二十里,把永定河引入凤河,再流入沙家淀,沙家淀方圆百余里,永定河水中的泥沙在淀中沉淀后流出,使得下游不致很快被淤塞。
治理长江。
在历史上,长江很少为患。迨至乾隆中叶,由于人口的剧增,对上游森林的砍伐,使得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游又由于围湖、沿堤造田,水道日益狭窄,致使长江自乾隆四十四年之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三次决堤,其中尤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最为严重,决堤的江水冲入洪州城,衙门、兵营、民房、仓库俱被淹没,城内积水近二丈。此次决堤酿成湖北三十六个州县被淹,“死者以数十万计”。酿成此次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富户勾结官府在江中沙洲上种植芦苇,芦苇环洲而生,芦根固沙,使沙洲面积愈积愈大,侵占江道,阻塞江流。
乾隆在得悉长江三次决口的原因后,谕令地方官对沿湖、沿江围田者进行清查,以保证江水的畅流无阻。不得“狃于目前之利”,“与水争利”。并要求地方官员“间一二年,即将有无占筑情形,详悉具奏,永以为例”。
疏浚各省河道。
清统治者对疏浚河道非常重视,各省水利工程纷纷修建:
乾隆三年(1738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开凿自都匀达常德、自独山至广西怀远的水道;
乾隆四年(1739年),发帑修巢湖一带堤堰及六安、滁、泗一带溪壑;
乾隆六年(1741年)。在河南中牟开凿一条六丈五尺长的新河,以分贾鲁河水势;
乾隆九年(1744年),在冀中开挖河道;
乾隆十一年(1746年),疏浚直隶庆云、盐山一带的河道;
乾隆十四年(1749年),利用万泉庄、云泉山水系,疏浚通惠河;
乾隆十八年(1753年),用木槽引南山之水,灌溉巴里坤一带屯田地亩;
乾隆二十四年(1755年),加固都江堰及大渡河、金沙江堤坝;
乾隆二十八年(1759年),疏浚吴淞江、东江娄江,清理河身,铲除河中所植芦苇;
乾隆三十一年(1762年),筑子牙河堤;
乾隆三十三年(1764年),筑正定新堤;
乾隆三十五年(1766年),疏浚常熟白茆塘、徐六泾河;
乾隆三十六年(1767年),在北运河筑减水坝,解除天津水患;
乾隆四十年(1771年),在武昌筑濒江石岸;
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修陕西四十七州县渠堰;
乾隆四十五年(1776年),在长沙筑新堤,以防止湘江泛滥;
乾隆四十七年(1778年),治理云南弥苴河、龙川江、清水河、浑水河;
乾隆五十年(1781年),在宁夏疏浚汉延、唐来、大清、惠农四渠;
乾隆五十三年(1784年)浚漳水、卫水;
乾隆五十九年(1790年)建沙市大坝。
治理浙江海塘。
为防海潮浸灌,江、浙沿海筑有五百里的堤塘,亦称之海塘。钱塘江出口处系海塘工程的重点。在钱塘江出口处,原有供海潮出入的南大亹(靠近上虞)、北大亹(靠近海宁)以及在南北两大亹之间的中、小亹(门,山峡中两岸对峙如门)。康雍时期,南大亹因沙滩淤积被堵塞。乾隆初年,中、小亹相继被堵。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潮水出入全靠北大亹,海宁一带塘堤被冲,“海塘之内,皆属寸土寸金之地,一有冲决,民命攸关。且卤水一入,数年之内,必致颗粒无收”。
乾隆下令加固海宁一带海塘,从浦儿兜至尖山头鱼鳞,筑石塘六千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亲至海宁视察,因该地沙土浮活,决定修缮柴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六次南巡时,乾隆拨款五百万两,“著将柴塘上土之后,顺坡斜做,并于其上种柳,俾根株盘结”。
海塘工程,历时久、耗资大,石料来自绍兴、武康及太湖的洞庭山;柴料来自富阳、建德;木材来自钱塘江上游及长江上游。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清代,上述治水工程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水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患造成的危害。
『贰』 涡河的水位和水质
涡河(guō hé),是淮河中游左岸一条支流,淮河第二大支流,淮北平原区主要河版道,呈权西北东南走向。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于蚌埠市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长380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与之相通。涡河历来是豫、皖间水运要道。历史上屡受黄河决口泛滥之害。支流惠济河口以下的中下游河槽,原本宽深,排水能力较好,有“水不逾涡”之说。20世纪50年代将邻近排水困难的西淝河、茨河、北淝河等上游部分积水,改道排入涡河。60年代后,为发展灌溉,干支流普遍建闸蓄水。随着总投资13.04亿元的涡河近期治理工程的全面展开,安徽亳州正努力把沿涡河两岸建成经济密集带、城镇密集带、文化旅游带和生态建设示范带。
『叁』 中国水路运输业的历史和现场分析,有条理,最好写成报告类似的,要求有数据支持,资料要新。
交通运输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作为人和物位移手段的运输方式,从手提肩扛、利用牲畜驮运发展到现代化的铁路、公路、水上、航空和管道五种主要运输方式,这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而出现的人类社会的多次分工逐步演变而来的。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根据考古的发现与证明,我国祖先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使用船只,4600多年前已有了舟车,4500年前也曾设过掌管道路的“司空官”。古代人们大都沿河而居。随着火和石斧的应用,为适应捕鱼和渡河的需要,便创造出最早的水上运输工具——独木舟。人类在利用天然的河、湖、海航运的同时。很早就挖掘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航运范围。我国早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就开凿了邗沟运河;秦朝时挖掘的灵渠把湘江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唐代以后逐渐开始了海上贸易。宋代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从1405—1433年先后7次渡洋远航,沟通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关系。
值得重视的是,大约在11世纪,我国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这种技术,不久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对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
一、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变化
(一)、 奴隶社会
进入奴隶社会后,交通多恃水道,并始用木板造船。夏、商、周各代的国都,为便于诸侯朝贡和人员往来,均务求舟楫之至。另据史载,当时长江、黄河与淮河都已通船。如在黄河流域,船只可溯航至禹门口一带,并经汾水可通至山西曲沃,经渭水可通达秦都雍(今陕西凤朔、宝鸡间);在长江流域,船只西可通达四川的宜宾和成都(溯岷江),北经汉水转唐白河可抵河南的南阳,南分别经湘水及其支流来水可通到广西全州和湖南郴县。通过海上,同附近的日本和越南也时有往来。
(二)、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仍主要发展水运,先后开凿有沟通江、淮两大流域的邗沟运河(今苏北里运河的前身),和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等,使我国东部形成有黄、淮、江三大水系相互连接的水运交通网,进而也推动了原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吴、越等地的开拓与发展。
(三)、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在河运方面,此时最著名的建设工程有:秦时开凿的沟通长江、珠江水系的灵渠,以及东汉末年曹操在河北修建直通冀东北滦河下游的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一系列运河。从而到3世纪初,在我国东部广大南北方之间,便出现有滦、海、黄、淮、江、珠六大水系相连通的伟大水运壮举。在海运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航船已利用舵来操纵航向,并出现有碣石(乐亭)、转附(芝芣半岛)、琅琊(胶南)、吴(苏州)和番禺(广州)等有名港口。同日本、朝鲜的海上往来更多了,并开辟有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航线。
(四)、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我国造桥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隋代所建河北省赵州安济桥(亦称赵州桥),跨径长达37.37米,气势雄伟,结构合理,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先进的,该桥至今仍相当完好,比欧洲同类桥型的出现要早千余年。此外,在沿海,除广州港外,扬州、华亭(松江)、杭州、明州、温州、福州、泉州、潮州、密州、登州、楚州(掖县)、平州(卢龙)、都里镇(旅顺口附近)等港口与城镇,也都发展到一定或相当的规模。我国同海外通商的地域范围逐渐在扩大。内河水运已建成有以洛阳为中心的,东北至涿郡,东南到余杭,总长达2700余公里的南北大运河。
(五)、宋元明清
时至宋元明清,我国交通运输业又有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如内河水运,通过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等等的开发,也将举世闻名的,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建成通航。再如海上交通,随着我国指南针的发明和海图的出现及其应用,为发展我国远洋国际航行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而便出现有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及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地,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促进了我国同这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从而也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举。由于海运事业的辉煌成就,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广州、泉州和明州等港,都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海港,特别是泉州港,还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与最著名的海港。
正是由于宋、元时代倡导的开放政策和鼓励海外贸易的做法,加上设置管理机构市舶司实行有效管理,使得泉州港等成为国际性贸易大港,中国对海外的贸易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南宋年间,市舶司的收入一度占国家总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明代的海禁和清代的“迁界”政策,尤其是顺治十八年(公元1161年)的大规模强迫沿海民众内迁,严重阻碍了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其后果则造成私商贸易漫延,并形成内地向东南亚大规模移民。
二、水路运输业现场分析(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
(一)、航道
淮河是贯穿本县东西的主要河流。境内流程95.2公里,流域484平方公里。经蚌埠东郊入县境,途经4区1镇16乡,抵浮山。过柳巷、盱眙入洪泽湖。淮河年平均宽度300—400米,水深为13米;汛期平均水面400—600米,水深18.5米;冬季平均水面200米左右,水深为12米。一年四季都可通航,是个天然的好航道。
北淝河属于淮河水系。本县境内流程12公里,全在沫河口区境内。在北淝河治理工程流域规划中,将上游窑集以上流域面积600平方公里划入涡河水系,而将澥河流域面积890平方公里和本县浍河地区流域面积562平方公里划入北淝河水系,作为北淝河灌溉区。县境内部分可通10吨以下的小木船和挂机船。
浍河 为漴潼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固镇县九湾合澥河入县境内,由园宅集向东至五河北店子进漴潼河。县内流程43.8公里,流域557平方公里。浍河流至西坝口,另一支流经旧县湾分洪闸控制入淮,船舶通过船闸可往来。浍河航道宽度30米,常年能通行10吨左右木帆船。汛期可行驶30—50吨挂桨机。航道内杂草多,浅滩多,影响航行。1957年7月,本县水运社对钟阳等渡浍河槽疏浚清理,开拓航道200米,宽30米,深1米。翌年8月,对钟阳集至四陈一段浍河槽进行疏浚,开拓航道长1.8万米,宽14米。1963年,对园宅集、沙湾、管家渡3处浅滩施工疏浚,计开拓航道500米,宽30米,深1米。1983年7月25日始,省疏浚工程队从钟阳集渡到北店子一段又进行一次疏浚。由于固镇节制闸的堵塞和浍河航道滩多偏浅,影响大批物资的中转运输,浍河港口航道还必须进一步治理。
沱河 亦为漴潼河水系一大支流。沱河由固镇县濠城北流入县境,抵胡集向南与沱湖交汇,到五河北店子合浍入漴潼河。境内沱河上游水位15.8—16.2米,下游与浍河相同。正常情况沱河仅有少数渔民捕捞和零星运输,胡集供销社曾包1只船进货运输。近年来由于北店控制闸阻塞和汽车运输业的发展,沱河航道很少利用。
漴潼河 系1952年内外分流时沿漴河及潼河故道新开航道。从五河北店子受浍沱二水合而为一,经杨庵东入江苏窑河到泊冈进洪泽湖。1978年后有私营小轮船通航,流程20公里。该河一般只起滞洪作用,暂无运输业务。
淮河可通行大小轮船和拖船,上达蚌埠、阜阳至河南省,下至上海、江苏各地。其他河流皆可通行吨位大小不同的木船和挂机船。建国前后,水路交通运输是本县主要交通动脉,80年代以后,公路增多,汽车运输业发展,航道的运输作用逐渐减弱。
(二)、港口码头
五河港轮船码头1950年始建有木架栈桥。1953年,置趸船与栈桥相接。1973年10月,省拨款30万元以扩建外河口轮船码头。东为客码头,为悬岸式,水泥地坪,南北长120米,宽10米,设有雨棚900平方米,百吨驳泊位1位,泊位置水泥趸船1条,长24米,宽8米。西为货码头,为顺河悬岸式,水泥地坪,东西长155米,宽15米。其上建有两台固定式吊机、9个货台,可供堆货1000吨。泊位为百吨驳4位。年吞吐量为20万吨。是年,港口疏浚投资15万元,挖长70米、宽60米客运船坞1个。
新集站轮船码头1953年投资0.8万元,始建宽8米台阶码头。翌年,被大水冲塌。1958年,投资1.1万元重建趸船浮动码头。1978年,投资1.1万元,在新集新街南堤外,建起1个宽10米的水泥块石台阶码头。设置了航运站和趸船,有船1000多吨。该站为沿淮乡镇重要港口之一。
沫河口站轮船码头1958年设置趸船,建成浮动码头。该港有船近100只,4000吨左右。亦为沿淮乡镇重要港口之一。是年,还建成小溪、王嘴趸船浮动码头各1处。
自建国后至1985年,对港口码头建设计投资共88.25万元。县境内建成1个港口、4个客运码头、10个停靠站,保证了主要航线的正常运营。五河港己有拖队9个,约5000吨,挂机150只,约7000吨,合计1.2万吨,从而保证了货物迅速运出和集散。
(三)、工具
木船 本县木船分木帆船和无帆木船两种。木船的种类甚多,其特点亦不尽相同。常见的木船有五河县建造的划船,分单桅双桅两种。头窄后宽,稳定性好。载重10—15吨,夏季运输,冬季用于捕鱼。有怀远建造的良划,亦分单桅和双桅。上窄下宽,稳定性好,吃水浅,载重为10吨,适用于内河航行。有灵璧县建造的双棹船,中间有瓦形楼,吃水浅,有风扬帆,无风划桨,航速较快。载重6—8吨,适用于浅水小河航行。有江苏省太州建造的关驳船。船形窄,口小肚大,不易装卸,重载不稳。1956年改形,载重8—10吨。有江苏金湖建造的鱼鹰船。形长而窄,不易装卸,载重8—10吨,不宜淮河航行。
据统计,本县清末船民208户,民国17年(1928年)登记船民680户。1952年4月,登记木帆船293只。1956年成立水运合作社。翌年,淮光社有船94只,载重1465.5吨;浍光社有船74只,载重4515吨;漴光社有船39只,载重305吨;先进社有船42只,载重303吨;公私合营船队有船28只,载重995.5吨。1958年4个水运社合并为水运高级社,有运输帆船262只,载重2573吨;捕鱼船158只,载重356吨。
木船的操作,建国后亦在不断革新。1958年8月水运社船厂为木帆船安装明轮拨水推进器,时速平均6公里,运输效率提高50%以上。改装15条天平式麻板,比前效率提高2倍。是年,还建造出一只40吨位的大木船,这在本县造船史上还是首例。
机动船 宣统元年(1909年),正阳关赵备五、胡渊如在蚌埠成立利淮轮船公司,客轮途经五河各站,本县首次出现机动船。民国8年(1919年),县劝学所购远江客轮1只,开航于五河至临淮一段,为本县有机动船之始。翌年,凌惠民、邓春芳、赵志作合购华顺号、福太号小客轮于淮河航道对开。建国后,途经本县的双沟至蚌埠航线,就有客轮9号、10号、勤俭、三八、淮光、淮伟、淮大等于淮河航运来往。1958年,水运社成立造船厂,翌年制成拖轮2只。1972年造出17米长水泥拖船1只。1976年生产出挂机船,获交通部铜制奖章1枚。这种挂机船,将木帆船或水泥驳尾部安装1—2台12匹马力柴油机和一二个挂桨机,靠机械动力航行。载重一般15—80吨,目前载重40吨的居多。现已普遍推广。造船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机驳船,船体为钢板和钢筋水泥制成。舱口大,稳定性好,有货舱、机舱、驾驶室。载重一般40—100吨,适应较大河湖运输。还有一种拖轮,身短头高尾低。前上部为驾驶室,后底部为轮机部。马力大,航速快,液压控舵,机械起锚,装有三色指示灯的125匹马力柴油机,为当今航行中主要牵引动力。70年代本县仅有机动船舶28只,载重972.83吨。1985年,全县已有拖轮8艘,驳船79只,载重4530吨;挂机船123只,载重3333吨。还有乡村挂机船156只,安装195型柴油机184台,载重5761.5吨。
(四)、运输
客运清末,本县帆船运输均为客货兼运,始有远江号小轮客运。民国初首有合股经营小轮客运。福太号、华顺号每日由五河至临淮往返1次。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小客轮被国民党军队拉差装运军火,从此淮河客运中断。
1949年9月8日,蚌埠至柳巷航线,途经长淮卫、沫河口、十里程、临北、毛滩(今大新)、新集、安淮、小溪、五河、朱顶、黄盆窑等站,每日对开1班,先后有淮光、淮伟等7只大轮正常航行。遇逢年过节另有加班。1959年,水运公司将船厂自造的拖船改造后命名为先锋号客轮,客运于从五河到固镇的浍河航线。时逾年余,因浍河冬季水位枯竭、夏季杂草丛生,通行不畅而停航。1978年后,实行开放搞活,有私营挂机小轮从杨庵到浍南管家渡开辟新航道经营客运。有时从杨庵开到五河北店子,时行时止,班次不定。
货运清末,淮河为皖苏北境货运大动脉。民国初期津浦铁路通车后,改变淮河货运旧秩序,减少了货运量。但本县货运仍以水路为主。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本县货运任务一直较为繁重。1952年,仅木帆船货运量达4.36万吨,周转量达345.8万吨公里。1978年后,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开放搞活日趋扩展,货运量在逐步增大。1985年河内航程159公里,拖驳轮运货量达12.5万吨,周转量3349万吨公里。木帆船运货量达2.9万吨,周转量1576万吨公里。合计运货量15.4万吨,周转量4925万吨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加2.5倍、13.28倍。港口货物吞吐量,1966年进口9.8万吨,出口5.7万吨。最高年份1973年进口89.8万吨,出口11万吨。1985年,由于陆路交通发展,港口货物吞吐已有减少。是年,进口7.17万吨,出口9.98万吨。
『肆』 治理淮河流域洪涝 措施
治理洪涝措施:
修建大型水库。
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干支流上除“淮河流域已建大型水库指标表”所列32座水库外,已建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还有狮河的花山、泗河的贺庄、青河口的小塔山、蔷薇河的安峰山水库。
此外,正在复建的有水毁工程石漫滩水库。该水库位于洪河支流滚河上,总库容1.26亿立方米。计划兴建的大型水库有:淮河干流上的出山店水库,总库容36亿立方米(或选择上游44km的红石潭水库,总库容16亿立方米);淠河支流漫水河上的白莲崖水库,总库容5亿立方米;沙河上的下汤水库,总库容11.7亿立方米;澧河支流甘江上的燕山水库,初期库容15亿立方米;沙河支流北汝河上的前坪水库,总库容6.9亿立方米。
开辟入江入海水道。
解除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开辟入江入海水道,现已形成一个入江入海的工程体系。
淮河水系方面:洪水通过洪泽湖枢纽控制,大部分经入江水道分入长江,一部分经苏北灌溉总干渠入海,一部分经淮沭河分淮入沂。这3条水道的排洪能力分别为12000、800和3000立方米/秒。此外里运河还可分泄少量淮河洪水入扛,废黄河可分泄部分淮河洪水入海。
洪泽湖地区及其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不到百年一遇。为使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规划沿灌溉总干渠北侧开挖新的入海水道,水道全长163.5km,设计排泄流量8000立方米/秒。现已按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开工兴建。
沂沭泗水系方面:经过多次整修,现已有新沭河和新沂河两条水道和l条分沂入沭的水道。新沭河和新沂河的捧洪能力分别为4000和7000立方米/秒。分沂入沭的安全泄量为3000立方米/秒,现仍泄入老沭河。这个地区仍只能防御十年一遇左右的洪水。为了提高到防御50~100年一遇洪水,计划实施“沂沐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新建和加固堤防。
流域内新建和经过整修加固的重要堤防有:淮北大堤,全长238.4km 蚌埠市围堤,全长10.4kmt入江水道大堤,左堤199.7km,右堤221.7km,总长421.4km;洪泽湖大堤,全长67.25km;里运河大堤,左堤157.5km,右堤156,9km,全长314.4km 小洪河两岸堤防总长405km,汝河两岸堤防总长369.9km;大洪河两岸堤防166.5km,沙颍河干堤,河南段全长525.5km,安徽段全长363.93km;涡河西堤长113.37km,东堤长173km;苏北总干渠两岸堤长313.2km;分淮入沂水道两岸堤长41km;沂河干流堤防全长316.25km;新沂河堤防全长279.3km,沭河和新沭河堤防长度分别为394.2km和132.8km,总长527km,泗河堤防全长138km,东鱼河干流堤防全长158.13km;诛赵新河干流堤防长278.9km;韩庄运河两岸堤长79km;中运河两岸堤长296km,邳苍分洪道两岸堤长148.6km。
新辟排洪排涝河道和分洪道。
新开的河道和分洪道主要有以下几条:茨淮新河全长134.2km,计划分泄颍河洪水2000立方米/秒,使正阳关至怀运的淮河中游的排洪能力由10000立方米/提高到12000立方米/秒;怀洪新河全长127km,上口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结合接纳12000h㎡面积的排捞流量,下游设计排洪流量4700立方米/秒,新汴河全长127.1km,排涝流量90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洪河分洪道和蒙河分洪道全长80km,分洪流量750~950立方米/秒;邳苍分洪道全长77km,它既可分泄沂河洪水、又可排泄两岸涝水。进水闸(江风口闸)设7孔12m×6.5m弧形闸门控制,设计过闸流量2000立方米/秒,东鱼河全长172km,沿途共入了万福河、洙水河、大沙河等上游0.592万k㎡的高地洪涝水。其南支、北支分别长52和96km,共承担0.273万k㎡地区的排水;洙赵新河全长140km,共拦截西北部高地0.42万k㎡的洪涝水。
蓄(滞)洪区。
利用平原区的洼地,在四周筑堤,在大洪水时,临时分蓄一部分洪水。
行洪区。
行洪区是扩大淮干中游泄洪能力的一种工程措施,它是淮河洪水河槽的一部分.位于岗地或淮河大堤与中泓之间,利用沿河的湖泊洼地修建的,筑有行洪堤,保护区内农业生产,一般情况下不行洪,在淮河洪水达到规定高程时,在行洪区卜口开口或漫堤行洪,经行洪区下口又流入淮河。最多时行洪区达到21处,现有17处。
控制枢纽。
临淮岗枢纽位于淮河中游正阳关上游的临淮岗,其目的是控制正阳关以上淮河洪水,减少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防洪负担,并取代1954年大水冲坏的润河集枢纽。该枢纽控制流域面积4.35万k㎡,占正阳关以上流域面积的1/2。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坝上设计水位28.4m~28.6m,相应库容93亿立方米,较天然滞洪状况可增加洪量33亿立方米;校核水位29.6m时,相应库容120亿立方米。
蚌埠枢纽:位于蚌埠市西的淮河上,由节制闸、分洪道、船闸、电站等组成。作用是抬高淮河枯季水位,以利灌溉、供水和通航。设有28扇宽10m、高7.5m的闸门,泄洪能力10140m³/s。运用水位为16.0~18.0m。分洪道设计流量2860m³/s。
韩庄枢纽:位于南四湖南端的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是南四湖主要出口韩庄运河的控制工程,由韩庄闸、伊家河闸、老运河土坝等组成。韩庄闸装有17扇12m* 7.2m闸门和14扇12m*9m闸门,微山湖水位33.5m时,泄流能力为2050立方米/秒。伊家店闸设有3扇7m*5m闸门,泄量250立方米/秒。
洪泽湖控制枢纽:主要建筑物包括洪泽湖大堤、三个出口处建筑物(入江水道的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的高良涧闸、淮沭河口的二河闸),两个灌溉引水涵洞(洪金洞、周桥洞)。它兼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和发电等综合效益。其中三河闸共有63孔宽10m、高6.2m的泄洪闸,设计泄量]2000立方米/秒;二河闸共有35孔宽10m、高8m的泄水闸,设计泄量3000立方米/秒,该闸还可反向引沂济淮,设计流量300立方米/秒;高良涧闸设8孔宽9.2m、高4.0m的泄水闸,设计流量800立方米/秒; 两个灌溉引水橘洞,总设计流量6S立方米/秒。
南四湖二级坝枢纽:位于山东微山县昭阳湖腰最窄处,包括拦湖大坝、溢洪堰、1号、2号、3号、4号节制闸和船闸,全长7360m。拦湖大坝坝顶高程39m,长4113m,坝高一般为6.5m;溢流滚水坝,堰顶高程35.1m,长300m;l号闸设39扇6m×4m平板门,设计泄量4500立方米/秒;2号闸设55扇5.25m×3m钢丝水泥平面升直门,设计泄量3300立方米/秒;3号闸设84孔6.4m×4.3m钢丝水泥壳面直升门,设计泄量4620立方米/秒;4号闸设134孔6.3m×4.5m钢丝水泥壳面直升门,设计泄量4490立方米/秒(待湖腰扩大工程完成后才能运用)。
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床疏浚,结合堤防建设对河道截弯取直、局部调整和拓宽堤距,还包括河道清碍,以扩大河道本身泄洪和排涝能力。先后进行整治的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王引河、黑茨河、西淝河、濉河、沱河、渫潼河等。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公里,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
『伍』 茨淮新河的工程内容
工程包括平地开挖河复道130公里制,建上桥、阚町、插花、茨河铺共4个枢纽,枢纽建节制闸和五级航道船闸,在上桥和阚町分别建有120和40立方米每秒的提水站,沿河建有9座大桥,并对茨河、西淝河支流治理等。 运用茨淮新河分洪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茨淮新河出口以上淮北大堤和颍河左堤的防洪压力,同时要兼顾涡河口以下淮北大堤的防洪安全。
根据茨淮新河控制运用办法,正阳关水位在24.0米以下时,茨淮新河原则不分洪。当预报正阳关水位接近警戒水位24.0米时,茨淮新河应根据颍河来水情况相机分洪,但分洪要保证涡河口以下淮北大堤的防洪安全。 茨淮新河调度由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
『陆』 安徽省蚌埠市2012年拆迁范围!
蚌埠市年城市大建设规划指导意见
各区政府、有关单位:
为顺利推进2012年蚌埠市城市大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大城市,依据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特制订2012年城市大建设规划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做大体量、提升质量、打造皖北中心城市目标,以政府投资为核心,充分发掘企业投资潜力,注重务实性和操作性,重点谋划2012年度城市大建设项目,进一步明确大建设目标和任务,以科学规划引领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遵循完善体系、突出重点、塑造特色、保障民生、城乡统筹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适度超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新区建设为抓手,推动老城更新提升,做大总量、提高品质;以承接产业转移与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五大组团建设,完善功能,拓展空间;以村镇建设为抓手,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以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建设宜居城市。
三、总体要求
(一)要按照城乡规划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人居环境的要求,进行项目谋划和建设。
(二)要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滨水公共空间体系建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宜居城市。
(三)要依托城市总体规划,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为双平台,进一步明确城市近期建设方向,确保城市近、远期建设相协调。
(四)要注重城乡统筹和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空间指引
按照打造皖北中心城市的要求,继续实施“东进、西联、南拓、北跨、中优”的空间布局战略,明确重点开发地区、重点改善地区、重点生态整治恢复地区、重点储备控制地区四类重点地区,有效推动城市近期发展。
(一)重点开发地区
2012年城市大建设的重点开发地区:滨湖新区、高铁新区、城南新区、高新区及其拓展区和淮上区。这些地区可作为明年大建设项目落地的主要空间,在原有大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发展,产生规模效应。
1、滨湖新区经过两年建设,框架已基本拉开。2012年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城市景观,展现滨湖现代城市形象。
2、高铁新区随着京沪高铁开通,区位交通优势凸显,城市大建设要依托高铁枢纽打造城市东部新城,重点建设新城中心的各类配套设施,增强区域发展动力和支撑。
3、高新开发区及其拓展区作为已晋升为国家级的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高新区亟待向西、向南拓展,2012年大建设要鼎力支持,重点开发建设。
4、城南新区腹地纵深,发展潜力较大。黄山大道以南城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随着二中、二院等市重点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南新区必将成为2012年大建设的重点谋划地区。
5、淮上区作为跨河发展的城市北部中心,随着两桥收费取消、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发展潜力得以充分释放,2012年大建设应将淮上区作为重点开发地区早谋划、早建设。
(二)重点改善地区
重点改善地区:老城区的棚户区改造地区、工业企业退市进园地区、滨河西片区、东片区沿淮整治地区以及淮上区小蚌埠、吴小街中心亟待改善地区等。
(三)重点生态整治修复地区
重点生态整治恢复地区:一是位于城市生态廊道控制范围,亟需生态修复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地区,如迎河—张公湖—席家沟、八里沟;二是现状生态环境良好,通过进一步提升可以凸显山水城市特色的地区,如龙子湖水系、老虎山—陶山—燕山山系。
(四)重点储备控制地区
重点储备控制地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备用地,要适时启用。一是方邱湖地区;二是长淮卫和秦集镇;三是天河新城和淮上区北部拓展区。
五、项目建议
(一)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城市道路桥梁、公用事业、排涝、治污、供热工程以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改善地区为主要空间进行布置。一是淮上区以西部工业园区拓展地块和中部职教园区为主;二是高铁新区以高铁站向东、向南为主;三是高新区以开建和续建的南部基础设施工程为主;四是城南新区要进一步完善二中新校区、花鼓灯嘉年华等公共设施周边的基础设施项目,并向南、向东延伸。五是老城区内重点关注民生工程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打通一批断头路,如治淮路西段、国强路南段、淮滨路、解放三路等;新建、拓宽一批城市道路;开展滨河大道前期研究;改造新船塘等排涝能力不足的排涝泵站等。
(二)综合交通项目
按照市委市政府“塑造大城市、彰显大交通”的发展战略,“十二五”交通规划中,提出了公路通畅、铁路扩能、水运提振、民航通达四大工程。
2012年城市大建设综合交通项目:一是高速外环线和城市中环线部分段,包括外环中的蚌淮高速连接线、蚌五高速以及中环线东环段,为东进战略增加交通优势,加速高铁新区发展。二是城市东出口工程,逐步完善城市对外交通和出口形象。三是水蚌线改造项目。四是中环线跨淮河桥项目。五是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六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七是蚌埠新港二期工程项目,启动长淮卫港口物流园的前期工程项目,为打造淮河水运中心奠定基础。八是启动民航建设的前期工作。
(三)水利建设项目
2012年城市大建设水利建设项目:一是启动淮河小蚌埠切滩工程;建设王小沟排涝泵站,以保证淮上区蚌埠工业园向西拓展区的水利安全。二是继续实施北淝河流域治理,加固淮上区北部部分圩堤,为淮上区扩区打下良好基础。三是整治中心城区内淮河中段河道。四是实施八里沟和迎河上游治理项目,续建席家沟北段防洪堤工程。五是方邱湖地区综合水利工程,包括堤防退建、鲍家沟整治等。
(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
2012年城市大建设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一是建设城市南部污水处理设施,以保障城南新区和高新区南部污水处理需求。二是对张公湖上游的迎河水系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减少和避免张公湖夏季偶发的污染情况。三是启动北淝河、天河沿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五)市容景观项目
2012年城市大建设市容景观项目:一是龙子湖东岸景观提升改造、锥子山佛教文化园建设、淮河北岸大堤景观改造工程、淝淮新河景观提升改造前期工作、植物园、动物园项目前期等一批重点市容景观项目。二是老城区内重点关注便民游园的建设,见缝插绿,可利用棚户区拆迁中经济效益不高的畸状用地、小面积用地或道路交叉口街角空地等建设一批方便周边居民游憩的小游园,开展小黄山公园、黑虎山公园前期工作,着手小南山公园整治工作。
(六)保障性安居工程
按照《蚌埠市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布局规划》和《蚌埠市住房保障规划》,继续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问题。
(七)城市综合开发项目
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主要由区一级政府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谋划、实施。2012年,建议将淮河路商业中心、滨湖新区文化中心等一批市级综合中心项目列入大建设项目,鼓励区政府申报区级商业、文化中心,在关注商业、文化和房地产项目的同时,引导各工业园区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
(八)文化旅游和社会事业项目
2012年城市大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沿淮河文化风情带建设,打造淮河文化风光轴;启动天河文化产业圈、淮上文化产业圈部分项目;续建城南文化产业圈内项目。
2012年城市大建设社会事业项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医疗和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影响力;加强旅游基地建设,打造旅游品牌;加快高档宾馆、酒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2012年城市大建设科技事业项目: 建设完善产业研发服务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加速器,完成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并投入运行。
『柒』 淮河的南北,风景不一样。真的吗
哪儿呀,你老师是扯淡(胡说八道)就。要不,就是夸张
你想一想啊,要版是过了一条河,风景就权两个样子了,那么,河流要多宽啊(绵延1000,还是2000米?)不可能的。
我家就是安徽淮南的,穿越淮河到淮北就和过一条普通的河流一个样。有什么变化的啊。扯淡就。
如果要说变化,就是你从淮河北到了淮河南,然后再往南驶,这就会发现变化了。 注意气候植被带,都是有个过渡的,这个过渡带,同样是很大的。绝对不是一条河流就可以的。如果说,是这条河流的流域,还差不多。
『捌』 南淝河的政策措施
建立保护区扶持基金。①市财政每年预算投入1000万元;②对调整农业结构营造生态林的农户,每亩每年补贴500元;林权属于集体的,聘用当地农民担任护林员,按月发给护林员工资;林权属于农户的,则该户享有林木收益权。
南淝河截污及水质改善工程概算1.79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是对南淝河上游段(二环西路~当涂路桥)17.3公里河道分步实施综合治理。第一阶段(2007~2008年)实施截污、新建泵站及改造工程,实现污水不入河;第二阶段(2009~2010年)实施河道综合生态治理,包括清淤、赋氧、补水、生态浮床建设,进一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该工程于2007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08年年底前全部完成。106个排污口已截污76个。配套工程二里河、清Ⅰ/Ⅱ冲泵站及清Ⅲ冲排口箱涵已开工建设,蜀山叉东渠、63号排口泵站工程招标已结束,计划2008年5月中旬开工建设。
在南淝河的下游,有关部门会将南淝河与二十埠河综合改造结合起来,将瑶海工业园区等区域的污水拦截,送到朱砖井污水处理厂接受处理。
环城河以内老城区因排污量大,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准备出台针对性的系统治理方案,保障城区南淝河水质的优良。合肥还打算结合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在河道两侧管网覆盖不到或建设成本太高的地方,布局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并开展“中水回用”。
『玖』 毛泽东时代的水利工程
回顾毛泽东时代的水利建设
作者:穷乡亲
建国初的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江河水患肆虐。全国大大小小上千条河流,每年都会发生多场洪水泛滥,河堤决口,洪水淹没和冲毁良田,村庄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祸患。其次是干旱,北方广大地区缺少雨水,土地不能灌溉,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正常年景下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当时农业完全处于靠天吃饭、受大自然摆布的状况。因此,治理江河水患成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建国初,中央政府召开最多的会议是水利工作会议,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全国性会议,研究解决治水的问题。
1950年的6—7月,淮河流域又发生水患,中、上游支流先后漫决。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还有豫东部分县均受淹。广大地区里的村庄被淹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而死,或在树上被毒蛇咬死。有的因船小浪大、翻船而死,共约计489人。豫皖两省受灾面积4000余万亩,受灾人口共1300余万。当时毛泽东看到灾情报告后,脸上浮现出沉重的表情,难过地落了眼泪。面对洪水灾害,毛泽东一方面指令大力组织人力、物力防救,同时下决心把根治水患提到国家的重要日程。围绕治淮工作,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全国治淮会议8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方案、应办工程等作了反复研讨。之后又集中各地的意见,对治淮计划进行了修改、充实,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的方针,当时主要工程是加固和修筑堤防、疏导泄洪河道,并修建水库和拦河大坝,以增强蓄洪和灌溉能力。当年11月成立治淮委员会。接着,苏、豫、皖数十万民工先后开赴各治淮工地。治淮工程就这样开始了。刚刚经过土改、翻身分得土地的广大农民,像当年支援淮海战役一样,如今又勇跃地奔赴治淮工地。淮河两岸红旗招展,夯声不断,场面热火朝天。民工们使用最简陋的工具:铣、锹、条筐、独轮车、夯,完全靠肩挑手推,奋战在各个工地上。
以治淮工程为标志,新中国由此开始了一场向大自然宣战、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
治理江河水患,是几千年人类历史上的头号难题。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像大禹治水、李冰夫子修筑都江堰那样的个别英雄事迹,但却从未有人对整个水患根治过。为什么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就首先选上了这一重大难题,迫不及待地把根治水患的重任背在肩上。尤其是在当时,朝鲜战争、台湾海峡战事正在紧张,国内物质条件十分缺乏,百废待兴。可以说形势是外患内忧。但在那种困难情况下,毛泽东和共产党竟然又敢于向大自然宣战!这是一种什么气魄,一种什么自信!如果不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的政党,如果没有真正关心人民疾苦、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信念,这是可能的吗?如果当时就想着“让少数人先富起来”,或有“没有钱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庸俗观念,能发动那种战天斗地的状举吗?
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1953年新沂河嶂山切岭、苏北导沂整沭、淮安杨庙穿运、三河闸、刘老涧节制闸等陆续开工或完成。安徽省以修筑淮北大堤为主,实施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在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上修建涵闸 防洪排涝工程;疏浚了西淝河、濉河等重要支流;完成了西淝河、茨河、北淝河等支流的水系调整和截源改道工程。1954年佛子岭水库完工,该水库可蓄洪水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0多万亩,并可减轻淮河的洪水威胁等。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但由于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作用,洪水东注黄海,南入长江,顺畅下泄,没有发生水患。1956年淮河中游史河上游的梅山水库拦河大坝建成。大坝全长558米,坝高84米,大大增强了水库的蓄水能力。
此外,全国各地的治水工作也都全面展开。1950年河北省渤海区灌溉工程的四大重点之一的蓟运河灌溉工程开工;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汉水治理工程开始;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可蓄洪水22亿立方米,将大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灾。)1951年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开工,1953年完工。该工程包括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改道等主要部分。这一工程的完工,完全解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从此根治黄河的工程提到日程。1953年河南省境内的引黄济卫(卫河)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筑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
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始建,1953年完成。该工程包括修筑黄天湖大堤、修建进洪闸(太平口)和节制闸(黄山头),加固堤防,整理分洪区渠道等,分洪区总面积921平方公里,围堤周长208公里,建成后分洪区蓄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
1954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 北京市郊区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该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成后蓄洪水22亿多立方米,大大减少了水患威胁。
1954年夏,长江、淮河中下游由于雨量特别集中,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岸边的大城市武汉告急。但由于几年来治水工程的成效,以及当地党政、民众奋力抗洪,终于使洪水没有酿成灭害,确保了武汉的安全。事后毛泽东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1955年7月国务院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1956年3月新华社报道,全国兴修农田水利的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仅大大减少了水患,而且实现了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达800万公顷,比原计划480万公顷超额约40% 。这标志着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治淮工程持续到六十年代初。1958年起兴建了从洪泽湖到新沂河的淮沭河工程。河长100公里,宽1.04公里,并建造了二河闸、淮阴闸、沭阳闸等控制工程,跨淮河和沂沭河两流域调水,达到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和淮沂互济的综合治理目标,增强了调度排洪的能力。到六十年代,共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和官沟、 响水坝等一大批中型水库以及几百座小型水库;先后开建了城西湖、城东湖、蒙洼和瓦埠湖4个蓄洪工程;沿淮开辟了18个行洪区;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区也开工兴建。至此治淮工程的预定目标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中游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从建国初治淮以后到七十年代末虽然发生过多次大洪水,但却再没有酿成重大水患。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经过“三大改造”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
从农业上来说,大跃进是以贯彻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发端的。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四、五、八”的目标,即: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由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够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不再受原来县、乡区划的局限;同时大大增强了劳动力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开展大协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国的水利化建设。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有许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设是在三年大跃进时期实施的。
在大跃进中,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至今遍布全国的水库,其中有半数以上始建于大跃进时期。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就是在1958年修建的,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曾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库,如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治水的规模大、力度强,是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一个特证。由过去的筑堤、导流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气壮山河。这在历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如:1958年实施和竣工的海河拦河大坝合拢工程,把华北五条内河入海河道切断,使淡水不再流入大海,海水不再上溯内河;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于1957年开始,1958年截流成功,是根治和综合开发黄河的主体工程。截流后,可造成647亿立方米的库容,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从此再无发生过水患。同时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可灌溉农田4000万亩;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根治和综合开发汉水的主体工程,1958年胜利截流、第一期工程完成;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截流,大坝截流后,可形成蓄水49亿立方米的水库,可灌溉农田1500万亩;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合龙截流。该工程是一个发电、灌溉、调节黄河水量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控制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黄河凌汛,并形成宁夏地区一个面积1000万亩的灌溉网。
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计其数,气势豪迈。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兴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工程,可谓功绩卓著。如果不是在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这样的状举是不可能有的。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1975年一年的投资就有45.3亿元。从建国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据万里在1980年10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活) 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
这时期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
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 该渠于1960年动工,1969年全部竣工。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跨越沟涧274条,架设了152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220座,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岗南、黄壁庄、密云等18座大型水库和60多座中型水库。建蓄滞洪区20多处。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海河完全被治理。
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始建于1958年,七十年代初竣功。建成了包括龙门口水库等五大水库在内的新灌溉区,使安徽西北部10个县的耕地得到灌溉,可灌溉农田900万亩。被称为可与都江堰齐名的伟大状举,使安徽人民世代受益。
对黄河的治理,1974年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工程,以及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完成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处。扩大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由此黄河完全被人所征服,变水害为水利。
长江流域的丹江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该工程是由我国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升船机及湖北、河南两座灌溉引水渠等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大坝长近5里,坝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亿立方米。建成后使汉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历史上汉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堤防三年两溃,所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状况从此结束。— 发电厂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0万千瓦时。升船机可提升裁重150吨的驳船。鄂豫两条引丹灌渠,年均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灌溉效益共5亿余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为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的碧口、柘溪、凤滩、石泉等大型水库工程,这期间也先后竣工。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开始建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270万千瓦,到七十年代末接近尾声。到这时,对长江水患的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80年夏秋之际,长江发生了25年来最大的洪水,但由于新建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广大军民的协力抗洪,千里干堤无一处溃口,确保了两岸人民的安全。
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如:1970年横贯豫、皖、苏三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 开挖新汴河、治理沱河的工程竣工;河北省治理大清河中下游工程竣工,该工程可使天津、保定、沧州等地区14个县免受洪涝灾害,并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1971年四川省都江堰灌溉渠系改造工程完成;海河水系工程之一的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工程完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哈素海灌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可灌溉农田29万亩。1979年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关闸截流。该工程于1975年开工,规模仅次于湖北的丹江口水电站和葛洲坝工程。水库蓄水量可达29亿立方米。1977年巴彦淖尔盟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渠扬水站建成,每年排水4.5亿立方米,可担负灌区400多万亩农田的排水任务。1978年江苏谏壁大型电力抽水站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可灌溉农田200多万亩,排涝农田400多万亩。(以上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97-221页。)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务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年福建晋江山美水库竣工,建成后可蓄水3.9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60多万亩。1976年湖北省黄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水库库容12.28亿立方米,水电站年发电量7.59亿千瓦时。还有湖南省的欧阳海水库、双牌水库等等。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十多年。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孰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只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创造出来!
原载:人民网强国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