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
Ⅰ 要求对审计发现问题必须整改到位
要狠抓审计整改落实。一要健全整改责任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二要加强整改督促检查,要将重要问题整改纳入督查督办事项。三要严肃整改问责。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整改不到位的,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四要公开审计整改结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倒推”、“倒逼”的机制,通过公开促整改。五要形成整改合力。整改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加强配合、协调一致、共享信息,认真抓好审计整改责任落实,形成审计整改监督合力,促进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要组织精干力量,盯紧审计发现的重点问题不放,跟踪监督,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审计部门要与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在惩治与预防腐败中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工作机制,共享监督信息资源。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把握新形势,适应新要求,积极配合和支持审计工作。
Ⅱ 如何做好审计的整改落实工作
一是明确审计整改第一责任。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是审计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内对容涉及的审计整改事项,要及时了解进程,限期督办解决,以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审计整改工作合力。加强涉及审计整改单位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定期汇总交流整改工作情况,形成监督合力。
三是完善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剖析问题的原因,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及时建章立制,用制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加强审计整改的督办力度。将重要审计事项及审计决定的整改和落实情况纳入督查范围,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整改问责,对整改不力的采取相应问责措施。
五是健全审计整改通报机制。通过村务公开栏、政府网站等媒介,逐步扩大审计整改的公开范围,以公开促整改。
Ⅲ 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怎么写整改
这得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写整改报告
一般内容包括:审计情况及问题,整改过程(整改方案的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内容等),整改效果,总结
Ⅳ 后续审计针对已经整改,部分整改和尚未整改这三种情况应当实施什么审计程序
一、 了解审计结论, 准确落实后续审计工作责任
在开展后续审计前, 审计部门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要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意见进行认真分析, 全面收集审计资料, 包括审计所需要的来自有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总之, 资料的涵盖面要广, 以便掌握全面而详细的信息。 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整改报告)进行清理。找准审计决定和意见中的重要、 疑难问题, 逐项列出后续审计清单, 要对所搜集资料按照审计目标进行整理和分类, 这对确定审计重点有直接帮助。 在审计资源及审计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根据成本效益关系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和重要关注点, 将后续审计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为现场审计打好基础。
二、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 以便选择后续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和建议做出的答复, 是执行审计决定和意见的一种强制性要求。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报告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是落实审计决定的具体体现。对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检查主要分以下三种: 一是完全没有报告整改情况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报告整改情况, 要作为后续审计底稿的报告内容。二是在检查审计回复时, 要重点检查审计回复是否充分; 对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 要分析被审计单位整改的方法是否正确、 措施是否有效、 整改是否彻底。三是对审计回复中未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 要看是否有未整改的原因等详细说明, 未整改的理由是否充分等。在进行后续审计时,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应: 包括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报告中提出来的对发现和建议的回应书面文件, 以及被审计单位口头回应或者被审计单位保留意见的方式。具体指:①不回应;②回应不充分;③被审计单位存在分歧和偏向;④被审计单位将不采取纠正措施的详细说明。 有效区分和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结论的各种意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回应” 说明了被审计单位经过反复斟酌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作出的各种反应, 内审人员还可通过回应选定今后的方向和重点( 或者澄清事实, 或者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三、 重视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后续审计时, 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 要重视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检查被审计单位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 有没有移花接木、 瞒天过海的现象,有没有整改了一个问题又产生出新的问题的情况。二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与审计回复中已经采取的措施 (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相比较, 看是否一致、 实现程度如何。三是有无存在根本未整改, 而审计回复中称已经整改的情况, 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对已经整改到位的, 要做好复印、 笔录等审计取证工作, 并作为后续审计资料保存。
四、 重点审查未整改部分并分析查找原因, 对症下药, 督促整改
对在审计决定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 要作为后续审计的重点。对未整改的问题, 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主观故意不进行整改的, 在交换审计意见时要督促其落实整改责任; 对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未整改到位的, 要说明情况并有详细实在的整改方案; 对因政策变化使问题不需要整改的, 不应作为未整改问题; 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 因某种原因出现漏审或错审的情况, 审计机关在后续审计时应及时修正。
五、做好后续审计记录, 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一)审计人员自身产生的记录。包括工作信件以及描述后续审计性质及结果的记录, 如审计日记、 审计工作底稿、调阅资料清单等。审计底稿要写明检查出的问题出自哪个审计结论, 并说明被审计单位是否在回复中报告等。(二)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等结论性资料。(三)被审计单位以审计回复的形式产生的书面记录。包括对计划采取纠正措施的描述及对审计报告中确认的采取整改措施的文字资料等。(四)各种检查取证资料。对于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 所进行的复印、 记录等调查取证资料, 也要作为后续审计资料进行收集归档保存。(五)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 也是对审计工作效果的反映。后续审计报告要说明后续审计的目的、重申以前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 概括采取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时的审查结果, 以及审计人员对纠正措施的评价。
Ⅳ 求一篇关于:“我国内部审计目标及其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谢谢!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
的发挥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机构的设置、人员
的配备、职权的界定最初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尤其是我国内部审计机
构往往被要求代表国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在此意识指导下,企业内部审
计产生的动因使其成为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仿佛是国家安插在企业的“线
人”
。受这种惯性认识的影响,加之内部审计的无作为表现,我国企业管理当
局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所持的麻木不仁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按照规定,
内部审计机构应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
展工作。
而实际状况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数由总会计师或财务副总经
理领导,有的企业至今仍然没有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其并入财会部门
或纪委监察部门。这表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还很不合理,从而大大
影响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过低,相关部门人员认识存在误区
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但在某
些情况下,被审计的部门可能会存在抵触情绪,对内部审计工作不支持,不配
合,该提供的资料不提供或少提供,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随着国家审计的建立、发展而产生、演化的,属于“监
督导向”型的“检查系统”
,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审计,即过分
强调其监督的职能,而忽视其评价的职能。显然,这种侧重事后监督,而不会
解决问题的内部审计模式无法满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不利于企业改善
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多数来自于企业财会部门或者其他部门,
这部分人虽然基本上有大专以上学历,但专业知识面窄,不具备现代内部审计
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另外,内部审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现象严重,也
阻碍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内部审计毕竟是企业的内部事务,
企业内部的事务终究要靠企业自身来解
决。发展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单凭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
企业管理当局的积极呼应。
只有企业领导尤其是最高决策层的领导转变对内部
审计的认识,才会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企业的各级领
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公司治
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所从事的是总经理或总
裁想做而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的第二纪委,而是企
业管理当局的参谋或顾问。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和机构
对于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应当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
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未明确规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
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另外,
可以在单位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
配备总审计师。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权限,澄清错误认识
首先,
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应当制定相应规定以确保内部审计机
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如由单位一把手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内
部审计的结果直接向最高领导人汇报。其次,还要在单位内部加强内部审计工
作的宣传和教育,使各部门认识到,内部审计旨在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
标,并不是针对某个部门、某个人的“查错纠弊”
,使各部门都能积极配合内
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实施参与式审计方式
由于内部审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其最终目标是为本组织增加价值,所
以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
即由
过去的“检查系统”向“控制系统”转变,从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
评估转变。相应的,在审计方法上也要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
全过程审计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
为主转变。
(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
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聘用应该优先选用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从业人员,
以此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其次,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
的结构。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凭借原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已不能适应现代
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尽快充实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
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以改变内部审计主要由财会人员所构成的这一不
合理现状。最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面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
新要求,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接受培训和教育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
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有关部门应通过绩效考核、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形式,
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学习、进修及深造的条件,力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
计队伍,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