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念内涵
Ⅰ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其内涵有何区别
管理是把现有的人和物有规律有计划地安排好,治理是把有问题的人和事处理好
Ⅱ 公司治理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
企业领导对于公司治理重点在于权利下派,给员工很多的自由,让其同时感到责任的存在,让员工有归属感,是最成功的管理者,当然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社会经历的就另当别论了,最重要的是笼络人心,和气才能生财,存在严重内耗的公司永远不能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
Ⅲ 社会治理的内涵表述正确的是
社会科学具有两大功能。第一是描述和说明社会的变化,第二是探求社会变化的应对方案。世界万物总是处于变化当中,这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社会转型、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可以看作是这一普遍原理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具体体现。社会科学研究认为,如果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那么,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变化和社会的制度化就成为决定社会秩序的两种相互博弈的力量:一方面,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变化引发既有秩序的变动;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化力量又会将这些变化“规制”在一个可接受、可容纳的范围和程序之中,从而保持社会变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现代化的发展变化挑战了既有的以国家为单位的治理秩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性需要认真对待:第一,流动性挑战传统的属地化管理,需要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全国统一的管理体系;第二,复杂性挑战传统的科层制管理,需要构建扁平化的管理结构;第三,民主化(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不仅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且还要做国家的主人)挑战传统的家长式统治型管理,需要打造开放的、协商的、包容的政治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
现实变化已经显示,后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至少为传统政府管理带来如下几方面的挑战:首先,税务财政系统受到了挑战。税收财政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本保障,现代国家普遍采用主要是以企业为征税对象的管理体制,而后工业社会基于网络的私人定制化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以企业为生产单位的国家财政税收体系。
Ⅳ 简述现代公司的治理内涵是什么
(一)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综合而言,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主要是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以保护股东利益、保护包括股东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两个主题展开的。
1.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的界定
(1) 股东、董事和经理关系论。马克·J·洛(1999)
(2) 控制经营管理者论。斯利佛和魏斯尼(1997)
(3) 对经营者激励论。梅耶(1994)
2.围绕着保护股东利益的界定
(1) 控制所有者、董事和经理论。普罗兹(1998)
(2) 利益相关者控制经营管理者论。希克(1993)
(3) 管理人员对利益相关者责任论。布莱尔(1999)
(4) 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狭义:钱颖一(1999)
广义:科克兰和沃特克、李普顿
(二)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1) 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相互制衡论。
吴敬琏(1996)
(2) 企业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等同论。
张维迎(1996)
(3) 保护所有者利益,监督激励经营者论。
周小川(1999)
(4) 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杨瑞龙(1998)
(三)公司治理内涵的定
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公司治理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把公司治理的目的理解为相互制衡,而忽视了科学决策。二是只关注公司治理结构,而忽视了公司治理机制。
要准确地把握公司治理的内涵,必须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从相互制衡转向科学决策;二是从公司治理结构转向公司治理机制。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都是从老师课件上拷的)
Ⅳ 简述治理理论的基本涵义和主要内容
作为英语国家的日常用语,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引领导航”(steering)一词,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它隐含着一个政治进程,即在众多不同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认同,以便实施某项计划[2] 。
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在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对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3] 。
Ⅵ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内涵是什么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其主要内涵是: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安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③把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放在安全生产工作的首位;
④要依法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的责任
(6)治理理念内涵扩展阅读:
安全生产法出台的目的及意义:
《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工作格局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管理、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参与”。
一是明确国务院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政府各工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和职能,具体体现在第一章《总则》第8、9、10、11、13、14、15条和第四章《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以及其他相关条款之中。为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公开、公正执法提供了依据。
二是依法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法》对各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特种作业人员的资质、安全投入、安全建设工程和安全设施、从业人员的人身保障等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做出了严格、明确的规定。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企业负责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是明确了工会、村民委员会、从业人员和新闻机构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协助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查处安全违法行为。《安全生产法》专门规定了工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的权利义务,从而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监督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延伸到城镇街道和农村,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工作格局。
Ⅶ 中国之治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之治”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1、“中国之治”根源于政党之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担当是“中国之治”的最基本保证。一方面,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核心,没有成功的党的建设,也不可能有成功的国家建设,所谓“中国速度”其动力就在于党的引领。
我们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保证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走在复兴之路上。可以说,党的自我建设与中国的治理成功密切相关。
2、“中国之治”体现在大国之治。《决定》提到,中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之治”正是实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腾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实现良好的治理,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的最佳证明。
3、“中国之治”本质是人民之治。“中国之治”的一大优势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一方面,“中国之治”是以人为本的治理,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人民是“中国之治”的参与者、贡献者,“中国之治”在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可以说,“中国之治”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治理。
4、“中国之治”承载着文明之治。“中国之治”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更意味着对一个文明的治理。“中国之治”实际上承载着一个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命题,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这种革新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的秘密所在。
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吹响了“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当代政治文明话语体系建设的号角。中国的治理模式激励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治理模式,也启迪西方社会走出治理困境,为人类文明演进贡献中国智慧。
(7)治理理念内涵扩展阅读:
“中国之治”是大历史的有机统一。“中国之治”首先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有机统一。在旧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树立了有强大凝聚力、号召力的政治权威,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了医疗与教育水平,而这些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与社会的活力,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的同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了国家治理理念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
Ⅷ 公司治理内涵是什么
下载领68元
网络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公司治理的内容和意义
我来答
2条回答
461792404
LV.4 推荐于 2017-10-05
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例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Ⅸ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中的综合治理的内涵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生产方针从二个方面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一是在原来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它的政治、文化、社会和道德的功能;二是在原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深化.推进综合治理进程必须做到:一是要从安全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和提高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自觉性;二是必须坚持以安全发展为主题,坚守发展红线;三是应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