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污染治理措施
㈠ 国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减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
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版合治理。
三、权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㈡ 如何治理农业污染
我觉得不用家药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㈢ 如何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转变农业环境污染管理方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能仅仅依靠各类工程措施,更应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运用治理工业点源的工程治理思路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只能起到一时一地的污染防治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应在遵循统一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差别化原则和配套性原则基础上,建立农业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农业源头投入总量控制制度;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业产业准入制度)、农业环境友好的三级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农业环境政策体系。根据农业污染特点和治理难度,从有利于源头控制的角度考虑,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准入、农业技术政策、生产规范标准、农业绿色补贴等方面着手,确定农业环境污染管理方式,以便有效支撑农业污染物减排、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相统一。
㈣ 农业防治的方法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性品种、轮作、深耕灭茬、合理回施肥、合理灌溉、调节答种植期、采用嫁接技术等。如合理轮作能够预防土传病虫害,也就是通过与病原菌的非寄主作物轮作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轮作的作物可以是蔬菜,也可以选择其他作物。嫁接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减轻和避免土传病害、克服连作障碍。如茄子的主要土传病害有青枯病、黄萎病、枯萎病等,某些砧木高抗黄萎病,比较抗青枯、枯萎病和线虫病,抗重茬,嫁接亲和性好,根茎发达,长势旺盛,是茄子嫁接的适宜砧木。另外,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栽培的发展,黄瓜、冬瓜、苦瓜、西葫芦等蔬菜也相继采用嫁接育苗,报道比较多的是以黑子南瓜作为砧木。
㈤ 农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环节加以适当改进,创造有利于南瓜、西葫芦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条件,从而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或减少为害,是进行无公害生产和丰产丰收的根本措施。农业防治最能体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其常用措施包括:
(1)选用抗病虫品种,提高种子质量 南瓜、西葫芦不同品种对同一种病害或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防治病虫,实质上是利用其本身遗传上的免疫力或抵抗能力来防治病虫,因而具有治本的作用,对于防治病虫害、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具有明显的效果。在生产过程中要针对当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主要病害的类型,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具有较强抗病性的良种,最好选用高抗、多抗的优良品种,这对于防治病虫害、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具有明显的效果。目前,各种主要蔬菜基本都培育出了具有抗一种或几种病害的品种,在生产上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由于种子是病害重要传播途径,使用无病种子或脱毒无性繁殖材料,自然会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所以要提高种子质量,使用无病种苗并建立无病留种田。无病留种田应给以最好的栽培管理,并要彻底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2)合理安排播期及轮作倒茬①合理安排播期,避开病虫害出现的高峰期。通过提早或延缓播期,使生长期错开病害、虫害为害的高峰期,同时要注意躲过病虫易发生的气候条件,从而避免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②改革耕作制度,合理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耕作制度是作物种植制度以及相应的用地和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因地制宜地确定轮作、间作、套种、复种等制度,在有限的土地上既可提高当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的多样性,又有利于互补,降低自然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控制化学物质的施用量,减少污染;处理好用地和养地的关系,可全面改善农田营养物质循环、耕层结构,减少和避免土地劣化进程;合理调节和保护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作物可持续增产。
轮作倒茬是南瓜、西葫芦无公害生产、防治病虫害的有力措施,尤其是对土传病害和单食性或寡食性害虫防治效果显著。对于病原物来讲,每种病原物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合理轮作换茬可以使病原物得不到寄主而数量减少直至消灭。此外,轮作倒茬还有调节地力、改变根群微生物种群的作用。因此,合理轮作倒茬能使植株生长健壮,发挥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③翻耕土壤,合理耕作,消灭害虫和病原物。翻耕土壤可以直接消灭或减少土栖害虫及土传病害的病原物。深翻可以把残留在地表面的病残体、菌核、表层土壤中的害虫蛹等翻埋到土壤深层,促进病残体的分解腐烂,使潜伏在病残体内的越冬病原物加速死亡,使菌核不能萌发出土,使害虫蛹不能羽化越土。同时,翻耕土壤还可以把许多土壤中的害虫和病原物翻到地表面,使之暴露在不良的气候条件和天敌的侵袭下。
(3)科学地栽培管理①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科学合理地灌排水。平衡施肥技术详见施肥问题。而水对各种蔬菜作物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灌水、排水的目的是保持菜田良好的土壤水分状态。土壤缺水,易使土壤中盐分增多,矿质元素的移动性降低,使蔬菜缺水的同时出现缺素。而灌水过多或下雨后排水不畅出现积水,不仅直接影响土壤中病原菌、害虫的活动和扩散,而且会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并增加菜田小气候的湿度,诱发和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因而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水方式,推广滴灌浇水、膜下暗灌浇水、渗灌浇水等浇水技术,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②合理密植与植株调整。合理的密度是丰产丰收的保证,必须有合理的栽培密度,达到既有利于个体发育、又有利于群体生长。密度过稀,产量不能保证;密度过大,植株徒长,枝叶幼嫩,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和害虫为害,同时,密度过大造成植株间通风透光不好,湿度加大,能诱发和加重一些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要在甩蔓时及时吊蔓,并去除老叶,如不及时绑蔓搭架和整枝打杈,就会造成叶片间互相遮荫,增加植株间湿度而诱发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③中耕除草,清洁田园。中耕可以改变田间小气候,使植株生长的环境得到改善,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也有直接消灭一些病虫害的作用。中耕还是除草的重要手段,中耕消灭了田间杂草,也就随之消灭了在杂草上越冬的多种病虫。
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病叶时,应立即拔除或摘除,防止传染其他健康植株,这在设施栽培条件下更为重要。也可用药喷施中心病株及其周围的植株,对病害进行封锁控制,避免整个棚室内用药,以免空气湿度过大,又给病虫害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
④适时采收,合理贮运。南瓜、西葫芦果实长成以后应及时采收,此时果形、果色、口感俱佳,如采收过迟,果实过于成熟,其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下降迅速,容易受软腐细菌侵染而腐烂。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碰伤和压伤,贮藏要保持低温、通风、干燥的环境。
㈥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防治措施:
(一)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针对全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发展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引导养殖户向小区聚集。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适时控制养殖规模,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对新建、改建养殖设施实施“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
(二)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范,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管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三)加强无害化处理污染物力度。在农村积极推行“一池三改”,加快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加快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建设必要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因地制宜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四)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城镇和农村人畜饮用水源地规划建设,制定严格保护措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五)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观的原则,开展村镇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心村、中心镇群落。房前、屋后和庭院栽花种草,农户基本都能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等洁净能源。加强农田林网建设,绿化村庄,提高林木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6)农业污染治理措施扩展阅读
污染来源:
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和农药、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秸秆、水产养殖及农膜等。
2005年中国化肥年施用量高达470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量35%,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
2005年中国农药消耗145.99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60~ 70%散落于环境中,残留农药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进入水体中,会导致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一些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超标检出率达30%,残留农药还会破坏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中国集约化畜禽业发展很快,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粪便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含量近8000万吨,约为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5倍,在2003年1月1日《畜牧养殖废弃物排放标准》正式实施时,有90%左右的大型畜禽养殖场达不到排放控制标准,大量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不断增加,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随着乡镇、农村迅速发展和广大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及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居住日趋集中,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据估测,到2010年,中国村镇污水排放量约270亿吨,绝大多数生活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倾倒、丢弃和排放。
㈦ 农业面源污染怎样有效防治
转变农业环境污染管理方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能仅仅依靠各类工程措施,更应建专立在科学管理的基属础之上。运用治理工业点源的工程治理思路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只能起到一时一地的污染防治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应在遵循统一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差别化原则和配套性原则基础上,建立农业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农业源头投入总量控制制度;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业产业准入制度)、农业环境友好的三级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农业环境政策体系。根据农业污染特点和治理难度,从有利于源头控制的角度考虑,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准入、农业技术政策、生产规范标准、农业绿色补贴等方面着手,确定农业环境污染管理方式,以便有效支撑农业污染物减排、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相统一。
㈧ 针对农业污染的解决办法
要进行科学种田,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使用低残留的农药或者使用物理、专生物杀虫,多使用属有机肥和农家肥,对于农业垃圾(杂草、废旧薄膜、农药化肥包装)尽量回收利用或集中科学的处理。具体的措施,还要根据具体污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