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风沙区
『壹』 治理"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国外治理沙尘暴的方法
美国五招降服“黑风暴”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小麦价格昂贵,开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进行农垦旱作。农场主大肆开垦这片广袤的处女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开垦地的肥力耗尽后,他们马上撂荒,转而开垦新的生疏地。结果,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连年干旱而发生的风蚀作用,垦区沙漠化过程异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为沙尘暴频发的“沙窝”,2000万公顷的草原土壤被刮走了1米厚的沙土层。
1934年5月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强劲的沙尘暴。那年5月12日,美国堪萨斯、阿克拉何马、科罗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风暴,尘霾蔽天不见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000米、长1440000米、宽400000米的沙尘带,影响范围遍及美国本土三分之二的区域。3亿多吨土壤被吹进了大西洋数百公里外,16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离开了大平原。
据美国土壤保持局的统计资料,1935年到1975年的40年间,美国大平原地区每年被沙尘暴破坏的面积达到了40万公顷,最多达到60万公顷,南部棉田因风沙问题每年的重播面积为80%,载畜量由刚开始的2000万头降到了后来的1100多万头。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总的说来,美国治理沙尘暴主要有“五招”:
招数一:“天地结合”。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招数二:固沙有方。把植物纤维、旧报纸纸浆与粘性物质搅拌在一起,与绿色染料混合喷洒在沙尘表面,既固定了沙尘,又可美化环境。另外可将粘性的沙尘固化剂喷在沙漠上,其渗透可达1厘米,且表层不怕压,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车,非常结实,喷洒一次可锁沙尘一到两年,且成本比植树种草要低得多。
招数三:严惩不贷。沙漠土地拥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围人为制造沙尘或不采取措施控制沙尘,每天罚款500美元。如拒不执行,每天增罚2000美元。对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单位负责人和员工在开工前至少上4个小时的环境课,要求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用水消尘。如果达不到要求,将勒令其停工或给予罚款。
招数四:提高农耕技术。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并使用特殊的农机具浅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尘暴。
招数五:休牧返林。政府鼓励农户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返林面积达15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数的10%,全美土壤侵蚀面积约减少了40%。
中亚地区播绿治沙
前苏联的北哈萨克斯坦草原占了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与我国东北大草原和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并称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之一。该草原年均降水量255到317毫米,并集中在5到9月份,而年蒸发量却在650到750毫米之间,几乎没有无风天。
1954年以前,北哈萨克斯坦草原人口还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尘暴发生。1954年以后,前苏联提出要在这里建立“东方商品粮基地”,开始大量向这里移民开荒。1954年到1961年间,从乌拉尔河流域到西伯利亚西部一带共开垦草原4150万公顷,1963年又开垦了617万公顷。
1959年,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人口就剧增到了275.3万人,随后更是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增加,他们大量伐木垦草作为燃料,进行深翻耕。对大自然的掠夺,终于使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变成了世界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刚开始,这里被卷起来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长时间风蚀盐碱化后,则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尘暴。
为了治理沙尘源区,前苏联政府开始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草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式治理沙尘暴,他们沿着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营造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带。到1985年,已营造防护林约550万公顷。同时,前苏联政府还采取飞机播绿、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进行沙尘暴的治理。
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后,现在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虽然还有沙尘暴,但与大开荒时相比,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规模都较以前大幅降低。
澳大利亚围绕牧场治沙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广大的平原地区也是澳大利亚的沙尘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沙尘暴专家杨根生介绍,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一、严格实行轮牧。杨根生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就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二、大力推广圈养。杨根生说,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三、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杨根生告诉记者,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的法制很健全,执法也非常严格,对违反法规的人一向是严惩不贷,从而保证了上述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包括西亚和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来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东地区,开始大量开垦牧场。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大面积垦荒,导致那里天然植被的破坏,荒漠化加速,沙尘暴经常发生。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一、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二、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据了解,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最近几年花了数十亿美元在城市内外建造花园和绿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用于绿化项目的费用居世界之最。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色就是一块黄金。
三、进行植树造林。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计划"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建设工程。上世纪70年代初,这项规模浩大的绿色坝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这条绿化带的主要工程在阿尔及利亚境内东北部,同时也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五国的跨国工程。截至1986年,绿色坝工程已种植了70多亿株松树,总面积达35万公顷,整个工程将延续到21世纪。
四、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进
『贰』 简述风沙地区土地整治的特点
华北地区风沙的治理措施:
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版。
恢复植被,加强防止权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叁』 怎样治理城市风沙过多的问题
想要治理城市风沙过多,肯定就是要多增加一些绿色植被了,比如可以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多种植一些树木或者是一些绿色植被,因为树木和绿色植被对防沙治沙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觉得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
『肆』 防治沙尘暴的方法
大家知道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沙尘暴,其实这是伪科学,因为沙尘暴是发生在很高的地方,什么样的树可以长到那么高?
但目前的办法也不多,也可以说防止的方法也就那么几种,当然植树造林也算方法之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目前国内防止沙尘暴的方法为以下几4种!
1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2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3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4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
『伍』 华北地区风沙的治理措施
华北地区风沙的治理措施:
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回来。
恢复植被,加答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陆』 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治理了
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消息称,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百万亩平原造林等工程不断推进,全市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治理,沙化土地全部被绿荫覆盖,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统计,自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全市在门头沟、怀柔、密云等区累计完成造林营林812万亩,构建了首都北部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52%、林木绿化率达72.8%,分别比2000年增加12.2和15.4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2018年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其中林业项目包括困难立地造林2.4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预计2019年6月底前完工。
与一期工程相比,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更加注重打好生态“补丁”,提升森林质量,因地制宜种植油松、侧柏、落叶松、元宝枫等乡土树种。同时,加大栎类、桑树等景观和食源树种种植的比例,以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柒』 我国治理风沙危害的措施
我知道的 在西北地区种植防护林 比如三北防护林 在沙漠边缘种植梭梭 与 红柳等
『捌』 治理沙漠
防治土地沙漠化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水是西北地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水资源对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和发展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决水的问题,才能实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改善。多年来我国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资源为前提,优化水资源配置,采取综合措施,科学防治,走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
西北地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缺水是其主要特征。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发量在1000~2800mm之间。根据《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成果,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1563亿m3,可供维持人类生存利用的水资源量1071亿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34亿m3。维持天然生态系统需水量为271亿m3,可供生活和生产发展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亿m3。现状生态用水短缺21.6亿m3,生活和生产缺水量47亿m3。到2010年,在大力节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产发展需水量将达到853亿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实践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成功,谱写了绿色颂歌,充分体现了水是生态的命脉和生态建设的根本;说明恢复生态、建设生态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为龙头,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库、灌区、机井等各类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滋润着林草植被,灌溉着沃野良田,改造着沙化土地,生机盎然的绿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着土地沙漠化扩展,改善了环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发展了地方经济。 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将长城沿线的水蚀、风蚀交错区(即农牧交错区)部分地区的40多个县列为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范围,包括毛乌素沙漠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地区,范围达20万hm2,开展了连续、集中、大规模的综合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黄土高原地区、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部署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涉及310个县,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扩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以水治沙的优势,综合治理。
——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地区,采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把大面积沙荒地改造为良田,同时,围绕井、渠、田、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在沙漠边缘的沙丘起伏区,采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滩地,适度建设基本农田。特别是在干旱缺水地区,大力推广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柠条、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黄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发展高效农牧业。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态水源及节水配套工程建设,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库伦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
三是加强预防保护,遏制沙漠化扩展。
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在风力侵蚀地区加强预防监督和植被恢复保护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依法对风沙区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次是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西部大开发重大工程如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以及石油、煤炭的开发,都执行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落实防治措施。
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针对风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
三是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重点是实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同时发展草库伦,建设高产优质的灌溉饲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复、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设一小块、保护一大片”,给草原以休养生息机会,达到自然修复的目的。
四是对于农牧交错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
『玖』 应该怎样治理沙漠
使用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我知道大哥或大姐你会采纳我的)谢谢!
3.1 加强草场管理
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具体措施包括:
(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
(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
(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
(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
(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区农民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明白了?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
1.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2.耐旱基因资源的开发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对植物耐旱机理的研究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来自植物脱水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已从我国特有的物种中克隆出一种与耐旱耐寒相关基因的片段,有的转基因植物已表现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显提高。这些节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强的植物可以成为阻遏沙漠化进程的先锋。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够抗拒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杆力量阻遏我国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趋势前景可观。
3.5 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
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据1999年统计,保水剂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推广已百万亩,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干水”,是透明无毒无污染的胶体,在土壤里能为植物提供3个月的有效水分,使树木在极为严酷的干旱条件下越过枯萎死亡威胁、保护树苗成活。
4 总结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现状来看,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则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网络,以便掌握荒漠化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尽快走出“贫困——破坏资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提高全民的意识。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关键词 水土资源 沙漠化综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km2增加到190.67万km2,净增3.06万km2;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km2,增加到112万km2,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km2,增加到87万km2。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3060km2;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罗斯的 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0.05hm2的警戒线。1996 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6.67万hm2的速度在减少。
二、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反映得更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1972年以来,大西海子以下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根据1959年和1983年航片资料分析,24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明显,上升了22%,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9.67万hm2,农业灌溉用水量从50多亿m3增加到153亿m3。
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580m3,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1000m3左右,最高达每亩1400多m3,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碱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水资源短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
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
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 2~3年后,薄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666万hm2,产草量下降了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
『拾』 对于风沙的治理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方法写出两个并说明理由
你好 ! 1。风沙的治理还是以种树为主,在起沙点控制,同时沙化严重的源头禁止放牧。2取土。3因为沙漠地区干旱降雨量非常少,地下水资源不足或者没有,建议种杨树最好,叶片小的品种速生的品种。
因为叶片小自然数的挥发量就少。速生的杨树生长周期短,前期5到6年保证给水,树苗生长起来后,慢慢自己形成生态链。 4养护好,比如考虑树苗的给水可以用20斤水袋根部滴灌,每株树一个水袋,同时也好加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病虫害的防治,可以直接定期喷洒农药,或者长期挥发式药品防虫。5保护好树苗的人为破坏,6经济链的循环,当绿化防风带初步成效可以同时在树空种植农作物,例如土豆,黄豆等杂粮,以保持
地面的水分。 对土地的改良起到相关作用。
7。扩大再生产,前期投入的资金,用于培育树苗和养护管理,后期经济作物的收入,用于生产在循环,虽然收入短期不会见成效,但是后期收入非常可观。(10到20年)如种植葡萄,适合沙地生产的水果蔬菜,在当地都会有个好的价格,因为例如二连浩特地区所有的果蔬都是外地汽车运输。
8。这个沙漠化治理不适合个人运作,因为前期投入的资金可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都未见得会有回报。因为沙漠地区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曾经有过在二连浩特育绿化树苗的经验,一场7到8级大风,路上飞沙走石,大棚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