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吏风
『壹』 清朝名吏李卫其人,其事 真实的
李卫
《直隶总督传略》张淑霞主编2000年8月第1版中国文史出版社(页三十七至四十六)
李卫(1681-1783),字又玠,世居江南徐州丰县,寄籍江苏铜山。李卫十岁而孤,读书不多,惟好习武。成年后,“尤其锐意经世之务。”初捐纳为员外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补兵部,迁户部郎中。六十一年(1722年),由怡亲王允祥举荐,被雍正帝特授为副使衔云南盐驿道。因改革盐课积弊得雍正帝赏识而迅速升迁。同年十二月,监理铜厂。二年(1724年)二月,升云南布政使仍管理盐务。三年(1725年)擢浙江巡抚。四年(1726年),命监理两浙盐务。五年(1727年)十一月,特授为浙江总督兼巡抚事。七年(1729年)加兵部尚书衔,十月,加太子少保衔。到十年(1730年)调任直隶总督时,李卫在浙江任职达六年之久。六年期间,他集督、抚、盐政于一身,还破例参与本籍江南督抚得事务,权柄之重,“前所未有”。李卫为报答天子得知遇之恩,“愈自刻励”,凡是“勇往直前,无所顾瞻”,在浙江任上。“莅政开敏,令行禁止”,取得了一项项令雍正帝比较满意的业绩。
李卫在浙江期间,在全省全面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这种初级富户利益的改革,在李卫到浙之前。浙江巡抚曾试图推行,因富户阻挠而作罢。李卫抵任后,明确表示坚决改革的决心。四年(1726年)七月,制止了一伙不甘心改革的富户制造的骚乱,终于使这项延搁已久的措施得以实施。这项改革是李卫在浙江的主要业绩之一。
在浙江任上,李卫着重办理了浙江海塘事宜。海塘即海堤,是江浙两省沿海居民用来抵御海潮侵袭的重要设施。海塘工程主要集中在江苏的浙江和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四府,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最为险要。李卫很重视修筑海塘,几乎每年都要奏请整治。六年(1728年)七月,皇帝因不满意江南总督范世绎对松江海塘改土易石工程的办理,令李卫赴工查勘,并采纳了李卫的修治方案,由李卫同江南督抚稽查治理。海塘工程系由政府财政开支,但所拨款额多不敷用且必须先经奏准,然后兴办。李卫在浙江多方面自筹资金,“除应动用正项之外,皆系每岁设法盐务等类节省额外盈余陆续抵用”。七年(1729年)五月,因海宁塘工紧急,李卫破例借用“盐政节省钱”抢修,创立了塘工“抢修名目。”
李卫监理盐政,对两浙盐务进行了治理。浙江是清代产盐大区之一,所征盐税是清朝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长期以来,盐政弊端丛生,走私贩运现象十分猖獗。李卫到任后,大胆改革。首先按“摊丁入亩”的方法改变灶丁的课税征收方式,“灶丁课饷,归并灶地征收”。同时选派家道殷实、情愿效力的候选同知、通判、州县等官分往盐场办理盐务,以此提高盐官的官品地位以强化管理。又在浙江私贩出没的“适中孔道”——海宁县长安镇设官兵巡缉查私,并令常镇道及京口将军,军标副将等官员督饬将吏水陆巡查,严防两淮私盐从镇江府入侵浙盐行销区,以此保障浙盐的销路。与此同时,坚决打击盐枭的肆虐活动。李卫采取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食私盐者少”,增加了课饷银两,而且由于在缉私中打击了盐枭和匪类,社会治安也随之焕然一新。
李卫在浙江任上注意清查土地,随时调整租赋,并开发了温州府乐清县以东海面的玉环岛,在岛上设营增兵,以防缉外洋盗匪。为防止开拓者中混进“奸徒”以及将来垦熟后有私人贩米出洋,他还拟定了一系列强化管理的方案。雍正帝极力称赞李卫的开发筹议,甚至在奏折上批道“此筹是,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此时,天下督抚与朕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
李卫长于治盗。“凡盗之巢薮、火伴,访制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并往调教,即时擒获。所到处江湖千里,如枕席行舟。”经过几年的治理,“东南数千里无盗贼之警”,“拐逃、假银、扒手。赌博等犯”作案锐减,社会治安明显改观。李卫银治盗有方,六年(1728年)七月,雍正帝对江南苏、松等处的治安状况不满意,认为江南总督范世绎及巡抚“非缉盗之才”,命“江苏所属七府五乡盗案,令卫管理”,同时根据办案需要,江苏文武官听其节制调遣。七年(1729年)正月到九月,李卫还逐步侦破了一起以江宁人张云如、甘凤池为首的反清复明集团,张云如等人被逮捕并被判刑问斩。
『贰』 整治吏风,怎么就让老百姓更没活路了呢,真想不明白
整顿吏治,原本目的应当是要求该官吏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但现在的情况是:贪渎官吏的多或寡,都与百姓的切身利益脱钩。
『叁』 故宫博物院中所有宫殿名字
宫殿的名字:
乾清宫、坤宁宫、宁寿宫、斋宫、长春宫、翊坤宫、景仁宫、承乾宫、永和宫、钟粹宫、景阳宫 、寿安宫、寿康宫、建福宫、慈宁宫、咸福宫、重华宫、储秀宫、永寿宫、毓庆宫、延禧宫、景福宫、咸安宫。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但是有的宫殿是太监和宫女居住的,并没有名字留下来。
(3)整治吏风扩展阅读:
现代状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
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2013年8月15日,寿康宫在进行原状陈列后,也正式展出。而位于慈宁宫的雕塑馆在2015年5月31日开馆。而按照2015年规模,到2020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76%。紫禁城正在进行文物古迹修缮、环境整治、扩大陈列展览的开放区域。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宫吉祥物首度对外亮相,该吉祥物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形象,分别为龙“壮壮”和凤“美美”。
2015年10月11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对观众开放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等新的区域,使故宫的开放面积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
2016年2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由故宫博物院主办“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 2016年4月1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的开放面积再增11%,达76%,并开放多种形式的新展览。
同时,“洛阳牡丹与故宫博物院牡丹题材文物联展”在故宫开幕。有1.2万盆从洛阳抵京的牡丹被分散布置于慈宁宫花园、乾清门广场、慈宁宫、寿康宫、永康左门—右门、隆宗门外等区域,重现了清代紫禁城牡丹花开盛况。
2018年5月24日,故宫博物院决定自2018年6月开始实行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肆』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历史
战国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元明
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明代大力治黄,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黄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
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朝
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4)整治吏风扩展阅读:
“治国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标志着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堤坝设防标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减灾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屏障。
『伍』 穿越者王莽和位面之子刘秀是什么梗
刘秀是光芒诞生者(据说他出生时行宫为光芒所照),陨石召唤者,东汉的开创者,历史的修正者,汉高主九世之孙,昆阳的战神,赤眉军征服者,华夏史上学历最高的帝王,新朝终结者,奴婢刑徒的解放者,度田制推行者,豪强抑制者,倭国赐名者,强项令赐名者,穿越者之敌,华夏全境之王。
『陆』 历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终导致了大祸
很多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会引发非常大的后果,就像小小的蝴蝶煽动翅膀,却能引起大风暴一样,因此小事情也是不能忽视的,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这种小事情引发大动乱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下面就给大家举三个例子,都有哪三件事情呢?
但是碍于大唐皇帝的面子,没有将此事闹大,然而此时的张虔陀还不知收敛,更是给阁罗凤编造了一些罪名,最终导致阁罗凤怒气冲天出兵攻打姚州,就为了杀死张虔陀。张虔陀虽然死了,但是他所带来的是无法改变的祸端,原本交好的大唐与南诏,由此引发了兵乱。
此时杨国忠想要立功,便带领十几万唐军去攻打南诏,把南诏逼到投靠了吐蕃,并且这十几万唐军也因此丧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接下来便引发了安禄山的反叛,叛军杀来之时,唐朝竟然因为之前大军损失惨重而无兵可用,直至唐玄宗被安禄山给逼出了长安,至此,唐朝的繁荣不复存在。
『柒』 雍正的反腐和改革,为什么到乾隆上台就无疾而终了呢
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历经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帝王。
但是坊间一直有句话“康熙打天下,雍正治天下,乾隆玩天下。”这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三位帝王,虽然不是那么严谨,但其实足以说明问题了。
可笑的是和珅时不时还会为乾隆揪出一两个大贪官,以示大清仍然在继续反腐,仍然在高压下清除害群之马。但是这些人跟和珅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其实乾隆后的腐败,已成为体制性的腐败,这是基于制度而产生的,靠人治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捌』 中国古代刑罚内容都有什么越全越好谢谢
中国古代肉刑的废除与恢复中国在汉代由于社会进步,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在世界上率先废除了肉刑(改用笞刑(打竹板)代替肉刑),与肉刑一同废除的还有秦朝的“连坐”罪。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制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汉文帝的刑罚改革措施:
首先废除肉刑制,取消黥、劓、刖刑,将黥刑改为髡钳为城旦舂,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其次,取消肉刑与徒刑并施制,改肉刑与徒刑并施为髡、耐与徒刑并施,如完(耐)为城旦舂。
第三取消无期徒刑制,恢复古代最高刑期为3年的制度。
由于对罪罚较重的犯人施行三、五百下的笞刑(打竹板),容易造成罪犯的死亡,于是公元前156年和前144年汉景帝继续减轻笞刑,将笞五百先改为笞三百,进而改为笞二百;将笞三百先改为笞二百,进而改为笞一百。并制定《 令》,对施刑过程加以种种规范,限定刑具的规格,行刑部位只能笞臀不能笞背,以及规定行刑者不得换人(越打越累,自然越打越轻)。
不过此种刑罚制度的弊端在于废除了国家刑罚体系的中间部分,只留下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死刑和笞刑轻重相差过于悬殊,由此造成对犯罪事实的量刑困难,对于中等程度的犯罪,归于死刑则太重,归于笞刑又太轻。因此汉代乃至其后的魏晋都有人提议恢复肉刑。但由于整个社会的舆论形成,恢复肉刑会有残暴的恶名始终没能恢复。例如东晋时社会动荡王导等人恢复肉刑之议,但当时真正掌握实权的王敦以“逆寇未殄,不宜有惨酷之声,以闻天下”为由否决了这一提议。
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蛮族入侵执政肉刑又普遍恢复,当隋朝的建立肉刑又被废止。(这里要提一下在汉景帝时期曾有规定某些死刑可用宫刑代替,到隋文帝时,宫刑亦被废止於刑律之外,之后各代的刑律中亦再没有见到宫刑,直至明朝)。
唐太宗时,采戴胄、魏徵议复肉刑,“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旧唐书/刑法志》)。很快又觉得肉刑残酷于心不忍,对王珪萧瑀陈叔达等谈及,认为当修改,但他们都认为这是“以生易死,足为宽法”,后又有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又驳律令不便于时者四十余事,太宗令主事者参此奏章删改律令,以“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代替刖刑。流刑对肉刑的取代作用由此确立,唐以后相沿不改。
宋朝虽倍受异族的践踏勒索,但宋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至封建社会的颠峰,宋朝开国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士大夫阶层,后人也常以此非议宋朝的“重文轻武”。宋代对士大夫的重视最突出地表现在宋太祖立“誓碑”,藏于太庙。以毒誓告诫子孙“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故有宋一代言论宽松,对大臣的处罚一般是贬为偏远地区的地方官。
由汉至宋1400年间,多数时期肉刑废除,虽然象唐朝的武后时期,为打击反对势力任用酷吏,发明创造与引进海外种种匪夷所思的酷刑,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但仅限于武则天时期而且属于非法的刑讯。而在此1400甚至其后几百年间的西方社会种种酷刑依旧五花八门,中国汉至宋封建社会时期法定的刑罚基本固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笞刑,即用法定规格的荆条责打犯人的臀或腿。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等,用于惩罚轻微或过失的犯罪行为;杖刑,即用法定规格的“常行杖”击打犯人的臀、腿或背;徒刑,即在一定时期内剥夺犯人的人身自由并强迫其戴着钳或枷服劳役;流刑,即将犯人遣送到指定的边远地区,强制其戴钳或枷服劳役一年,且不准擅自迁回原籍的一种刑罚。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分为三等,每等加五百,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较重的刑罚;死刑,即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种,分为斩、绞两等。
崖山一役,宰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自尽,十几万宋朝军民随之跳崖殉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繁华的江南成为了一片废墟,经蒙元屠杀,元初四川行省不过数十万人口。
蒙元时期实施极端民族压迫统治,统治阶层除了蒙人多是些色目人。蒙元的刑法的特点:①公开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蒙古族为一等,色目人为二等,汉人为三等,南人为四等。国家机构主要职务 只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当。实行同罪异罚,维护蒙古贵族贵族地主的利益。
②维护僧侣特权地位。崇尚佛教,特别是黄衣喇嘛教。
③保护奴隶制。
④为了压制汉人巩固统治采用大量的极端酷刑(断手足、挖眼、拨皮、陵迟...)(明朝刑罚残酷就是受蒙元直接影响,而满清不但全面继承还有创新)。
明朝由于受蒙元残酷统治的直接影响加之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的残酷,立法指导思想为: “重典治国”,发挥刑法的威慑力。 其刑罚制度:① 死刑。凌迟列入《大明律》,与绞斩并列;②恢复肉刑,刑罚残酷;③充军刑;④枷号。
满清入关后颁布的清律不但全面继承元、明的酷刑,还有所创新。其刑罚体系除继承“五刑”体系外,规定了凌迟刑、充军刑、迁徙刑、枭首刑、戮尸刑、枷号制度、刺字刑、发遣刑、立决与监候制度。
而清律的主要内容无非是:维护清酋的绝对权力;对汉族和其它民族实行政治、思想高压统治。继承“十恶”制度,实行极端残酷的“文字狱”;维护满族绝对特权地位;以及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从中国刑罚历史,我们可以见到一个文明的国家,如何在“一夜”之间由文明昌盛变成生灵涂炭的人间炼狱;文明如何崩溃,野蛮如何取代文明,甚至让我们也以为祖先也都是如此野蛮!!……
本文来源『兴华论坛』 http://bbs.1911.cn
『玖』 明朝刘基详细资料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内文成县)人,容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拾』 雍正为什么要处死年羹尧呢
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於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人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但翌年(1725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雍正四年(1726年)赐自尽。
事态的变化深深刺痛了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的心,她为哥哥的不检点而不安,也为世态炎凉而感到可畏。郁闷、惊吓、悔恨,种种不愉快的情绪把她压跨了!她终于病倒,雍正帝虽早已决计整治年羹尧,但又不便在年氏病笃之时动手,不忍在她垂危伤痛之刻雪上加霜,那毕竟是他专宠数年的贵妃啊。这年十一月,年氏病危,雍正加封地为皇贵妃,并表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面的小心恭慎;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裳内政”。加封、表彰并未挽回年氏病情,可怜的她一病不起,当月死去。
年氏死后,谥曰敦肃皇贵妃。乾隆初年,使其从葬于泰陵。
年氏死后仅仅一个月,雍正皇帝便下手了,没等这一年过去,年羹尧即被赐死。咤叱一世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