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无为而治理念

无为而治理念

发布时间: 2020-12-08 05:36:04

㈠ 有人说,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

无为而治是达到相当高的地步出现的现象,那时候人们的素质都很高了,不需要什么法律来治理了。人不同于动物、自然界的是人有人性,不能像大自然那样随其本性变化,就比如药家鑫,犯了事,不治理他,社会会怎样?

㈡ 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异同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相同点: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整顿吏治,提倡节俭;抑制豪强,重农抑商;改革管制,加强皇权。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不同点:


文景之治是大一统后第一个盛世,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理念,轻徭薄赋于民休养生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自由经济时期;光武中兴实际上是新王朝的开创,是昭宣后又一次将法儒道杂而用之的成功范例。



(2)无为而治理念扩展阅读:


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而光武中兴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的治世。


文景之治时期的西汉政权是不稳定的,国家内部生产力不佳,经济脆弱,国家外部还有匈奴虎视眈眈,所以西汉初期的皇帝为了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国家政权,他们每一步都走得特别的小心翼翼。他们重视农业生产发展,重视农民的力量,且励精图治,所以创造了一个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这个盛世局面的产生与文景之治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光武帝刘秀是汉室之后,但是西汉末期王莽篡权自立,窃取了国家,刘秀是好不容易夺回江山的,所以他总结了西汉政权被夺的教训,励精图治,整顿朝堂,赏罚分明,所以东汉皇室会有光武中兴这个盛世的产生。


总结这两个盛世局面产生的缘由,与皇帝的励精图治有着很大的关系,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这两个盛世的产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与光武中心一样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延续了王朝的统治与强盛。

㈢ 无为而治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家应如何把握这一理念

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吗?如果“无为”果真能够达到“治”的效果,也只能说是领导风格中的一种吧?很难说,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请参考以下有关领导风格的概念:

领导风格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goleman_leadership_styles_zh.html

第五级领导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collins_level_5_leadership_zh.html

魅力领导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collins_level_5_leadership_zh.html

签名:商榷

㈣ 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是谁

道家的老子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回事,行不言之教”答。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 、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㈤ 道家的“无为而治”有哪些理念和制度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观点对后代具有深远影响,那么无为而治究竟包含了哪些理念制度呢?

一、靠万民自治。

无为而治的观点就是要靠万民自己认为的哪些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这个观点可以在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来,还有《吕氏春秋》中的“无为故能使众为也”可以得到论证。

四、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不能做。

这就是有所为,有所无不为。比如樵夫有为于斧,但无为于木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五、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无为就是无违的意思,完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人不应该违反规律去干预他们的发展。

㈥ 你认为在什么样历史背景中,适合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来”的历史背景,历朝自中较为明显的是汉朝的文景之治,这样的宽松政策可以说是休养生息,也可以说是放任自流,实行了70年。文帝景帝崇尚道家,其核心的政策是无为而治,70年经济大发展使得利益集团的格局出现了极其剧烈的变化。但也造成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自由商人崛起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控制了国民经济,地方诸侯势力庞大,中央集权出现旁落的迹象,权贵与商人结成同盟,极大地破坏了吏制。因此到了景帝后期,有人提出了削弱地方的极权主张。这一历史背景是在秦末以后,整个经济匮乏实行的一个休养生息的政策。可以放活民间实现繁荣。所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中央与地方的集权分权,自古难以平衡,甚至可以说是非此即彼,不可调和。

㈦ 汉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从“无为”走向“有为”呢

汉王朝上半段的发展史,是中国主要的哲学流派道家和儒家非常出色的实践过程,是汉朝最高管理层的统治方略从道家的“无为”观念转向儒家“有为”理念的大实验,而且,这一实验是很成功的,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是中国历史上几个非凡鼎盛的时期之一。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理念对于现实政治实践的指导,发挥得非常出色,展示其理性光芒的巨大魅力,而在这过程中,“独尊儒术”策略的推行,是从“无为”到“有为”的关键转折点,这个策略包涵着焦点性的理论奥妙,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董 仲 舒

早在建元元年年(公元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便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准奏。知晓汉武帝的想法,太尉窦婴、丞相田蚡积极荐举儒生王藏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和推崇儒术,开始贬斥道家,他们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理论来鼓动武帝实行政治变革,甚至大胆地提出,不要再向窦太后奏事了。窦太后知情后,当然非常不满,她于建元二年下旨罢了王藏、赵绾等人的官,并将太尉窦婴、丞相田蚡免职。这是汉王朝统治阶层最后一次守旧的窦太后对革新的汉武帝的反扑,也是维护道家抵制儒家的最后的勉强的胜利。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保守势力没有力量反补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放开行动,推崇儒家,他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此时,景帝时已是博士的《公羊春秋》专家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却汉朝当时却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异,思想不一,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于是,他有针对性地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这一建议,就是后来说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一建议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统治方略,当然很受武帝赞赏。

于是,武帝开始行动,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他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并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精通书、艺者被选拔任要职。自此,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取代了道家,“有为”理念取代了“无为”观念成为统治方略,儒家学说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在政治思想上皆遭到贬黜。

可见,“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西汉时武帝实行的思想统治方略,也是汉王朝从“无为”转向“有为”的关节点,此后儒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这主要的统治地位。董仲舒关于“独尊儒术”策论,彻底取代了汉初由叔孙通向刘邦提出道家“无为”策略,儒家取代了汉初流行的很“吃香”的道家,成为思想主流。董仲舒的“独尊儒术”适应了汉王朝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迎合了想要有大作为的刘彻的勃勃雄心,同时也是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由“无为而治”转向“刚健进取”的的标志。

“独尊儒术”在当时的条件下,有其积极的影响:第一,它促进了汉王朝思想文化的大统一,为强化中央政府,避免刘氏诸王的分裂局面提供了思想理论根据,保证了汉朝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二,它塑造了秦汉以来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宏观理论的系统构架,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第三,它的整体理论构想从哲学思想上看,超越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意识,其整体性、系统性和统一性更具深刻意义,如天人合一、伦理政治合一、哲学观念和政治举措相结合等,比之前的哲学观念更为系统周全,是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理论贡献。

当然,汉以后,对“独尊儒术”思想释解脱离了现实的历史背景,被后世儒者歪曲化发展,片面强调仁爱,过分重视伦理,一味强调一统,这窒息了多样发展的生动气息,造成思想僵化,教条横行,特别是演化成宋儒的迂腐理论倾向,影响到宋代国势软弱,这是值得深思的。其实,在中国古代,道、儒、法、墨,兵家、名家、纵横家等,是因时而宜,因世而用,因不同状况而发挥作用的,如果胡乱将其作为治国良方,必将是误国误民。

有道是“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治国方略必须适应现实的需要,并由现实需要来推动其发展。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是有用的,用得好的,成效不错,可是,到了互联网云计算的今日,再倡导穿着旧时儒生服装,参加所谓的祭孔典礼,美其名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恐怕就成了非古非今的搞笑作秀了。

㈧ 奉行“无为而治”这种理念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

会是三代社会的样子。谈及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绝对会榜上有名。他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在数千年以来,一直是不同的方式深切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时至今日,仍然对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有着重要作用。老子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该“举重若轻”,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朝野上下,奉行“无为而治”,天下就能长治久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因为孔子也是一个主张恢复周制,推崇周代制度的思想家,他甚至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述而不作”,沿袭周公的伟大传统而已。所以,他和老子才有着如此多的“共同语言”。

㈨ 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到底是法家还是儒家成就了封建制度呢

不管尊崇哪种思想,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统治阶级对这三种思想的应用

秦统一中国,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也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未起到应有作用,反而导致秦的灭亡。

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汉代以后至清末,各朝延用以儒家论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符合中国古代基本国情。

㈩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一个基本政治理念,什么是无畏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内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老子认容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