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漠的植物
❶ 搜集治理沙漠的植物
沙生耐旱植物有:
1,沙漠玫瑰:大而美丽,观赏花卉。
2,斑纹犀角:花具版褐色斑纹。观赏植权物。
3,大犀角:花形奇特,极具观赏价值。
4,绿之铃:沙生耐干旱植物,常盆植作观赏植物。
5,仙人掌:仙人掌植物原产美洲或非洲,国内大量引种,
少数逸为野生。作为观赏植物仙人掌品种繁多。
6,骆驼刺:易存活,多用于治理沙漠
❷ 中国现在采用哪几种治理沙漠方法可行度如何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防风固沙
2.1.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其治理的方法:
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
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
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2.3.2输水。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
①渠道引水。这是我国农业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30%-40%,即输水损失率高达60%-70%。
②管道输水。该方式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流失,其输水损失率仅为20%-30%,且输送量大。
2.3.3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
❸ 怎么治理沙漠
1.工程治理措施
沙漠造成的危害,归根结底还在于风沙流的风蚀、搬运、堆积的作用。为了防止沙丘的移动,首先应该控制沙丘表面疏松的沙粒不被风蚀吹扬。可以利用杂草、树枝以及其它材料,在沙丘上插设风障或覆盖在沙面上。凡此一类的措施,都属于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措施的优点是能够立即奏效,但是由于成本高,费工大,又不能长期保存,故不宜大面积地推广,只能施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而遭受流沙威胁又十分严重的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城镇居民点等局部地区。
工程治理措施因材而异,种类繁多,一般最常见的有草方格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卵石固沙、粘土固沙以及沥青乳液固沙等十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和粘土沙障。
(1)草方格沙障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施工时,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要使沙障与当地的主风向垂直。再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用板锹之类的工具置于铺草料中间,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使草的两端翘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约20厘米~25厘米。再用工具拥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根据试验,草方格沙障的规模以1米× 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种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于保护交通干线尤其成功。假若乘火车从包头到兰州,当列车经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时,可以看到沿线沙丘上密布着像图案一样的方格,这便是草方格沙障(图9)。这条沙障,带宽500米~600米,总长达16千米,铺设了近万亩的面积。使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海的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这是我国治理沙漠的一项重大成果。
草方格沙障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使2米厚的沙层含水率从1%增加到3%~4%以上,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
(2)粘土沙障 粘土沙障是在用粘土压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人们用粘土全面铺覆在沙丘上,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费用太昂贵,而且雨水很难渗到沙丘内,影响沙丘的水分条件。以后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改进,将粘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厘米~30厘米的土埂,间距1米~2米。土埂的走向与主风向垂直,流沙有喜风、喜干旱,怕水、怕草、怕树的“两喜三怕”的特点。米的土埂,间距1米~2米。在多风向的沙漠地区,可以设置成方格状的粘土沙障.
甘肃民勤和内蒙古磴口等地的经验表明,粘土沙障施工简便,节省劳力,固沙效果与保水性能都比较好。
粘土沙障可以使20厘米高度上的风速削弱20%左右;0~50厘米沙层内的含水量比无沙障沙丘的含水量提高25%以上,干沙层的厚度减少了一半。
总之,工程治理措施,是一种临时性的防沙措施,对于流沙的危害,仅仅起到固沙“治表”的作用,若要彻底根治,达到“治本”的效果,还必须采用“植物治理措施”。
2.植物治理措施
用植物来控制和固定流沙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不仅能长期地固定流沙,而且还能改变沙区的生物环境和气候条件,以至达到沙漠土壤改良的最终目的。
我国沙区各族人民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总结出流沙有喜风、喜干旱,怕水、怕草、怕树的“两喜三怕”的特点。水是沙漠的命脉,有了水,可以长树、长草,可以阻挡风沙。所以“三怕”,最终还是怕树、怕草。根据沙漠的这些弱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治理措施。
固沙造林利用人工栽植的办法,根据需要,在沙漠里的不同地区与部位植树造林(图11)。由于沙漠里自然条件差,植物生长困难,必须选用效果良好的沙生植物品种,同时还要加以人工的抚育和管理,精心培育。
在沙漠里植树造林有两种方法,是将苗圃里培育出来的实生苗、插条或是从沙漠里挖出来的天然实生苗,有计划地栽到沙丘上,这叫植苗造林。二是用插穗或者枝干栽到沙丘上,叫扦插造林。两种方法.目前都在广泛地使用。
根据不同的情况,植树造林又有不同的种植部位。一般大都采用“前挡后拉”的种植布局。所谓“前挡”,就是在沙丘前进方向即沙丘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起阻挡沙丘向前移动的作用。所谓“后拉”,就是利用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把它们种植在沙丘的迎风坡上,固住松散的沙粒,“拉住”它们不被风吹走。一般在迎风坡上种植的部位不超过沙丘高度的三分之二,这样使沙丘的顶部暴露在风力之下,得不到植物的保护,沙丘顶部很快被风削平。而这部分被吹起的沙子,又受到“前挡”的树木的阻拦,使它们沉积在沙丘背风坡的低洼地上。久而久之,不仅能固定住流沙,还能将高沙丘削低,低洼地填平,使起伏的沙漠夷为平地。然后,再在夷平的沙丘顶部继续植树造林,使沙丘得到彻底的改造。
营造防风林“风起沙扬,风止沙落”,风是形成沙漠、驱使沙漠扩张的根本动力。所以,防沙应先防风。在沙漠内及沙漠边缘地带营造大面积的防风林带,可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而达到阻止沙丘移动的目的(图12)。
营造防风林的防风沙效果十分显著。在林带中,若以离地面1米高度的地方,降低风速10%为防风沙标准的话,林带的背风面最大防护距离可为林高的30~40倍.甚至可达50倍。林带前的逆风面防护距离可在林高的1~10倍。防风林带的效果和林带的高度有直接关系,林木越高大,防风沙效果也越好。此外,还与林带的疏密结构、透风性能有关。
根据林带的疏密和透风情况,可分为三种林带结构类型:
①紧密结构林带 林带上下紧密,枝叶生长很稠,不透风。林带常是由乔木和灌木多层组成。这类林带,像一堵挡风墙。当气流通过时,只能越过林带顶部,越过后,气流随即在林带附近的背风处下沉。在林带周围形成涡流。气流到了林带背风面40倍林高的距离处,即可恢复原来的风速。
②疏透结构林带 林带上下多少透风,为1~2行的乔木组成,林带两侧无灌木,或灌木稀疏。当气流通过时,一部分气流越过林带顶部,一部分可从林带内通过,使气流在林带背风面距离林高1倍的地方产生涡流,于是防风效果改善,常在林带背风面距离林高45倍的地方,风速才恢复到旷野的情况。
③通风结构林带 林带上部树冠稠密,基本不透风,而下部为裸露的树干,通风性能好,林带通常由3~5行高大的乔木组成,林内无其它灌木。当气流通过这种林带时,上部气流只能越过林带顶部,而下部气流则通过林带的树干之间的空隙,气流通过时发生收缩,从而形成小股涡流,抵制了上部气流袭击林带的背风处。结果在林带背风面5?7倍林高的地方,才能形成涡流,使通风结构林带产生的涡流,较其它林带产生的涡流距离更远,防风能力更强,一般在林高50倍的距离上才能恢复到旷野的风速。
可见,树不在于种得多,而在于种得巧,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为了提高防风林的效益,以营造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的林带为最好。
自然界中,一种事物,往往和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林带中,由于削弱了风速,不仅起到防风沙的作用,而且减少了空气与地表的热量交换和水分的蒸发,从而引起地温、气温和温度等一系列的变化,大大地改善了林带周围的气候。例如新疆沙漠地区,在防风带的保护下,春季地表温度可增高0.7%~3.5%,5厘米~10厘米深的土温可增高0.4℃~1.0℃。 1米高处的气温降低0.1℃~2℃,减小了沙漠地区温差变化的幅度,相对湿度提高了3.5%~14%,水分蒸发减少了14%~41%,使沙漠地区的气候变得湿润。可见,防风林带对改变干旱气候有着多么明显的作用。
❹ 中国治理沙漠主要采取哪几种植物呢
猴面包会水土不服吧。。。。毕竟非洲和我们气候差距太大。虽然都是沙漠,但是我们的沙漠可是晚穿棉袄午穿纱啊,你不能给猴面包树晚上穿上棉袄吧。
还是选择适合我们纬度的植被比较好。不然劳民伤财白忙一场啊。
❺ 沙漠里有一种植物,不管干枯多少年,遇到点水就立刻开花结果。请问是什么植物
肉苁来蓉属列当科濒危种,别名大源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梭梭、红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是一项较有前景的产业。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也是历代补肾壮阳类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补益药物之一。
❻ 我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了大量植物,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我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了大量植物,现在达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效果。
其次,国家还修建了公路。一是方便物资运进沙漠,而是方便将石油等资源运出沙漠。当然,沙漠的恶劣情况会加速公路的毁坏,所以在公路两旁也种下了两排合适的树种。这些树木不仅保护了公路,变成“公路卫士”,还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路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越来越繁荣,是一代又一代塔克拉玛干人民奋斗付出的结果。现在塔克拉玛干里很多地方长出了美丽的植被,成为了旅游胜地,还种下了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名贵药材。我们祖国的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自然,将荒芜变绿洲,值得全世界的学习和赞美。
❼ 生长在沙漠的植物有哪些
沙漠的植物通常属于深根性植物,一般根系比较发达.而且叶退化为针状.最重要的就是其耐旱性非同一般植物。
常见的是 仙人掌、胡杨、红柳。
仙人掌:(学名:Opuntiastricta(Haw.) Haw. var.dillenii(Ker-Gawl.) Benson ),是仙人掌属的一种植物。别名仙巴掌、观音掌、霸王、火掌等,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为丛生肉质灌木,上部分枝宽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花辐状,花托倒卵形;种子多数扁圆形,边缘稍不规则,无毛,淡黄褐色。仙人掌喜强烈光照,耐炎热,干旱、瘠薄,生命力顽强,生长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及东南部沿海地区、西印度群岛、百慕大群岛和南美洲北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干旱地区。[1]
仙人掌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共有70-110个属,2000余种,具体可以分为:团扇仙人掌类、段型仙人掌类、蟹爪仙人掌(螃蟹兰)、叶型森林性仙人掌类、球形仙人掌。常生长于 沙漠等干燥环境中,被称为“沙漠英雄花”,为多肉植物的一类。
❽ 世界独一无二的专利技术找投资人怎样去找治理沙漠,一次浇水,百年不用担心沙漠里的植物,能让沙漠变绿
需要多少的投资,
❾ 沙漠里种植什么植物有效益
沙漠植物属于深根性植物,通常根系比较发达.而且叶退化为针状.最重要的就是其耐旱性非同一般植物。
主要品类
肉苁蓉、大犀角、芦荟、秘鲁天伦柱、蒙古沙冬青、管花苁蓉、绿之铃、金琥、红皮沙拐枣、生石花、中间锦鸡儿、盐生苁蓉、仙人掌、白刺、泡果沙拐枣、巨人柱、胀果甘草、光棍树、花棒、新疆沙冬青、河西菊、短穗柳、紫杆柳、沙棘、斑锦变异、长穗柳、沙葱、白麻、沙漠玫瑰、罗布麻、胡杨、梭梭、裸果木、斑纹犀角、骆驼刺怪柳、霸旗佛肚树、海星花、棒槌树、盐生草、红柳,芨芨草,沙芦、沙枣、复活草。
沙漠植物特性
原产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常具有在干旱季节休眠的特性,雨季来临时,它们迅速吸收水分重新生长,并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它们的叶子变异成细长的刺或白毛,可以减弱强烈阳光对植株的危害,减少水分蒸发,同时还可以使湿气不断积聚凝成水珠,滴到地面被分布得很浅的根系所 吸收;茎秆变得粗大肥厚,具有棱肋,使它们的身 体伸缩自如,体内水分多时能迅速膨大,干旱缺水 时能够向内收缩,既保护了植株表皮,又有散热降 温的作用。
气孔晚上开放,白天关闭,减少水分散 失。茎秆大多变成绿色,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食物。通常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正是这些形态结构与生理上的特性,使仙人掌类植 物具有惊人的抗旱能力。
沙漠植物种类
广义的多浆植物(又称多肉植物)包括仙人掌科,番杏科及景天科,大戟科,萝藦科,百合科等50多个科的部分植物,它们多数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干旱地区。植物的茎、叶肥厚而多浆,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全世界共有多浆植物1万余种。
大戟科的多肉植物有几百种,都含有毒的白色乳汁,能提取有效的药用成分,还是提取碳氢化合物的能源材料。主要分布于南非和纳米比亚的干热砾石荒原中的番杏科,全科都是多肉植物,有将近2000种之多。叶片肉质化程度高是其共同特征,生石花、露子花等均属番杏科。
景天科的多肉植物分布范围广泛,莲花掌、伽蓝菜、瓦松、景天、青锁龙等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姿态优美,是重要的观赏植物。龙舌兰科中有8-10属植物都是多肉植物。其中,原产美洲的龙舌兰属和原产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的丝兰属植物是重要的纤维,极耐腐蚀植物;还有一些种类是酿酒的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❿ 外来有害植物可否治理沙漠
生物系统是一个由一系列基于食物链关系组成的网,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外来物种的突然到来因为打破了这种平衡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一定程度的破坏,因而造成一定的危害。部分物种相对于本地种而言,因为缺乏天敌的抑制而显得竞争力更强,也有些外来物种因为耐受性更强而占领当地种的栖息地,许多时候同生态位的物种都被破坏,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因而危害极大,如入侵植物中的凤眼莲,大薸,紫茎泽兰,加拿大一枝黄花等
但植物对环境的耐受性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沙漠表现为水分和有机养料的极度缺乏,昼夜温差巨大,白天蒸腾作用厉害等特征,目前我国发布的百种外来植物,还没有能适合沙漠环境的,因而并不适合用于治理沙漠。
其实植物并不是生存能力强,就一定竞争能力强,竞争能力是与许多因素有关的,比如对环境的耐受性,繁殖能力的大小,种子传播速度,他感效应以及是否有天敌及寄生病等,一般而言,植物只在自己竞争能力相对较大的地方大量分布,并不是大量分布于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虽然危害很大,表现为传播速度快(一截断的枝条就可以在一年内繁殖一大片),他感效应明显,无天敌,但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人为干扰力度较大的地方以外的地方竞争力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在南京的几个生态功能区调查时就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植被较好的地区明显竞争处于劣势,加拿大一枝黄花之所以在我国大量疯长,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为破坏严重,导致当地种无法正常生长,而加黄恰恰繁殖力和生长力都极强,所以在当地种还未完全恢复之前就很快占领了次生裸地。因此,外来入侵种并不是你想象得那么无敌,任何环境都适合,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外来种或许连入侵的机会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