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治理
Ⅰ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汾河源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移民建设项目的细节--从哪查到相关公示文件
详细得信息是“谁有权利知道????”估计县委都不清楚。7200人实现整体搬迁,也许“能有效地解决汾河源头的生态环境问题",可又怎"能从根本上帮助搬迁人口脱贫致富"呢???搬迁后7200人失去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该如何生活???另外,事实上由于政府的移民计划七零八落不能科学有效的执行,许多村民已到了无家可居的地步。到山区了解一下,一个村居然只剩下三四户六七个人,而且有70岁的老人有五六岁的小孩,村里人大多数人跑到外地去打工,拖家带口,居无定所,无固定收入,他们原本是乡村的悠闲农夫,现在却成了城市的流浪劳役。农民失去了农根,不得廖生啊!还有政府的搞不清什么名堂的住房项目,给每户每人补助9千多元,可供一套住房指标,但需大约至少10万元左右购房款,没钱的只能是一家老小”租”人篱下,有钱的买了却说住不起,原来村里一把干柴可够一天取暖就要一把力,现在交取暖费要几百块,其实不是钱的问题,是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她们去哪里赚钱,能挣多少?小一代吃饱足矣,下一代的教育,上一代的养老,这都是问题。谁替他们考虑过????谁该‘为人民服务’!!!57个村、7200人不多,搬不搬?怎么搬?何时搬?好多年了吧?谁能回答?请给7200人一个安稳的家!
Ⅱ 霍州汾河治理工程2015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洪洞比霍州开工的迟多了,还重建了一座桥,一年前就完工了。漂亮的很。霍州的,怕是钱早挪用光了吧。等全国这股风过去,就是又一件乱尾工程
Ⅲ 如何治理汾河
-30日,中华环保世纪行“爱我黄河”记者采防团在山西省境内沿汾河下游临
汾地区至上游宁武县进行了采访。在管洋林区汾河源头,记者亲口品尝了甘淳清例的汾河
水。然而,在汾河中下游,河水要么被工业废水污染得发黑发臭,要么消失得无影无踪露
出了河床。被山西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汾河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汾河全长710公里,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域是山西省工业集中,农业发达的地
区,其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分别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6%和农业总产值的64%。在其下游
临汾段,流域内集中了临汾地区81.9%的人口和87.8%的工业企业。由于这一地区长期以
来侧重发展粗放型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目前,
沿岸向汾河排放废水的企业有956家,其中造纸厂77家。焦化洗煤厂402家、选矿厂243家、
化工企业8家。其他企业226家。这些企业每天肆无忌惮地向汾河排放污水,加上生活污水,
使汾河临汾段每年要接纳9100万吨污水,河水被严重污染,其化学耗氧量和氨氮。挥发酚
含量等主要指标均超过地面水最低标准3倍~40倍,部分河段的水已失去了灌溉功能。
河水污染使临汾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受害最深的当属农民。他们说,种庄稼主
要靠汾河水,水被污染了,庄稼得减产一大半。地处汾河西岸的吴村镇,村民们利用靠近
汾河的优势,近几年开发了1.2万亩耕地,使全村人均耕地增加了1亩多,然而,这些耕地
的灌溉用水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五类水标准。在部分河段,河水又黑又臭,刮风时,住在
几公里之外的居民都能闻到臭味。今年,临汾地区行署制定的《汾河水污染防治规划》规
定,明年年底前使汾河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2003年要接近五类水标准。据说,即使
实现这样低的标准,也要做出极大的努力。
与汾河下游的严重污染相比,汾河上游的水质好多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林区。这个林区,地处黄河中游晋西北风沙区和水土流
失区的前沿。它的存在,对山西水上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它,就没有汾河。新
中国成立50年来,通过封山言林和荒山造林,林区面积己从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8万亩,
其中天然林占74%,人工林占26%。去年9月,管涔林业局按照山西省委的决定,实施天然
林保护工程,停止了一切木材生产、销售和运输活动,并将原来的采伐人员全部充实到护
林队伍中。
汾河在宁武县境内长41.8公里,同时宁武又是产煤大县,这几年,宁武县加大了环保
力度,在严格限制新建企业的同时,还大力改造煤焦企业。化工企业,禁止开山采石。19
96年,宁武县狠下决心,取缔了流域内的土焦坑174个、萍乡炉3个。同时对日排污水1460
吨的东汾煤矿进行了重点治理,并建起了污水处理站。今年年初,结合煤炭行业关井压产
工作,宁武县又关闭了32对矿井。可以说,为了保持汾河源头清洁,宁武县作出了很大牺
牲。
不过,从宁武县在汾河流域所处的重要位置上看,在保护水源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第
一,管涔林业局在天然林停止采伐后,主要经济收入没有了,日前林区职工生活十分困难,
已累计拖欠职工工资达半年之久。如何管好汾河发源地的这片林地,管涔林业局面临着严
峻挑战。第二,对污染源的治理还没有完全到位。宁武县县乡联办矿地处汾河源头3公里
处,日排矿井废水1200吨、生活污水800吨。这就是说,汾河源头3公里处就被污染了。此
外,在距汾河主干流18公里处,还有一座年产煤炭9万吨的煤矿,所排废水严重超标。宁
武县政府已决定关闭该矿。
除了水污染,汾河还面临着干旱的威胁。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汾河的绝大部分河段已
成涓涓细流,甚至干涸断流。
拯救汾河,己是山西省迫在眉睫的任务。
《国土资源报》1999-7-13第二版
Ⅳ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历史
战国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元明
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明代大力治黄,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黄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
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朝
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4)汾河治理扩展阅读:
“治国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标志着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堤坝设防标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减灾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屏障。
Ⅳ 太原市汾河治理什么时候开始招投标
火车站坐太原到古交的火车,购买车票是太原到柳林河,柳林河站下车就到了。或者坐公交车到中北大学转乘去汾河二库的汽车,还可以自己开车去。汾河二库风景区距离太原市三十公里,是一座以防洪、泄洪为主并有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汾河二库风景区为了增加野外生态旅游的乐趣,汾河二库花了十几万元购回二十条竹筏,新添了竹筏漂流项目,游客在山水之间品味南国渔家乐趣。新增加的空中飞人从三十米高空失重落下,有蹦极的刺激和惊险,是目前山西唯一的高空项目,快艇、吊桥、岩洞、清泉,既有北方建筑的特色,又有野外探险的刺激。游客还可以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