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概念
① 请问:“地方治理”这一概念的创造者是谁
“地方治理”这一概念的创造者?【特供自在飞花0819】
简明回答:“地方治理”这一概念的创造者是梁漱溟。
【具体内容】:20世纪30年代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21]主张中国式的地方自治应以乡村为基本单位。构建集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于一体的乡村自治共同体;实行经济合作化和文化道德化。这种方案的提出是以30年代的中国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道德化的传统礼治社会——为判断基准的,因此,梁漱溟主张,在乡村创办“乡农学校”来实行政教合一的贤人政治理想。这种理想的未能实现由其当时的社会状况所决定,但其意识,即地方治理需要一定的文化教育作基础却是值得借鉴的。
就当代中国的地方治理和政治发展而言,一方面需要各种政治结构和制度的稳定与坚固,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各个社会主体性力量之间达成某种意识和共识,从而为“善治”治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② 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是制度无法实施,原因很简单,第一没有魄力,第二无法有公正的心,就喜欢权贵受益,不把百姓当人。
③ 中国古代对地方治理方式演变趋势
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④ 宋代对地方治理的特点
首先削减州郡(府、州、军、监)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除安抚使用武人外,其他也都由文臣担任.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三年一替”.此外,南方各州郡的城墙和护城河,绝大部分被毁填为平地,例如西川路共29个州郡,只留下益州(成都)、梓州(三台)、眉州(眉山)、遂州(遂宁)四座城隘.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被分散,任期短暂,武力削弱,就不能与朝廷对抗.
其次,分割宰相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职,而且还把在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枢密使、三司使的权力是和宰相不相上下的.本来是“事无不统”的宰相,经过这番改革,只剩下有限的权力.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
其三,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检点、副都检点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夺取了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后,三衙的将领则起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但就是对这些人,也是严加控制,处处防范,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将,将无常师”,以防止军队兵变和武人拥兵自立.
其四,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放宽录取标准,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这批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的忠顺奴仆和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考试后,还必须通过殿试才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了.
其五,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重要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的贵族势力采取了被动的守势.
⑤ 形容治理一个地方治理得好,用什么词语
安邦定国、富国强兵、得道多助、选贤任能
⑥ 形容治理一个地方治理得好,用什么词语
你好
形容治理一个地方治理得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⑦ 公民如何参与地方治理
你好
主要是通过村民选举和居委会选举来实现
这是最基本的,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政治。
竞选基层干部
另外选举地方人大代表也是一大途径。
集会、结社、出版、示威、游行、言论都是基本的政治权利,
合理的运用,可以参与到地方治理之中
另外的就是给有关单位写建议信,或者拨打市长热线,为当地的建设献计献策
望采纳
⑧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每个朝代地方制度不同,汉朝治理地方制度是什么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推进,各项制度也在不断的演变。这些演变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权力的欲望。中央对地方的把控,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加强。从分封制(自己管),到郡县制(选派地方官来管),再到行省制(中央自己管),在制度层面上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秦朝之前基本采用的是分封制,把土地一层一层地分下去。王分给诸侯,诸侯再分给卿大夫。有点像把土地承包出去一样,分给谁这谁就来管理这个地方,并附属于他的上级。
明朝沿用了行省制度,分省、府、县三级。但明朝废除了宰相,没有中书省,更没有行中书省。于是,行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全国一共分派十三个布政使司,也就相当于十三个行省。
清朝仍用的行省制,但在明朝之上又有所修改。清朝的总督巡抚不再是临时的,而是固定的常设的职务。
⑨ 秦汉以来地方治理的特点
秦汉以来地方治理的特点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2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3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4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⑩ 西周时期如何实行地方治理及特点
实行分封制,以诸侯治理地方和边远地区,是权力的分散,诸侯则效忠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