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治理
①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② 中国在治理气候变暖上有什么失败的案例不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
2012年10月14日,英国《周日邮报》借英国气象局名义宣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同年,16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③ 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中国展现引导力了吗
当地时间11月18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波恩会议)在推迟一天后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名为“斐济实施动力”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就《巴黎协定》实施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形成了谈判文案,平衡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诉求。带来“搭桥方案”的中国为会议成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建设性作用,受到各方普遍好评。
会议期间,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作为也受到各方“点赞”。“德国观察”等欧洲3个独立机构发表报告,赞扬中国“正走在超预期完成2030年减排目标的轨道上”。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高度肯定了中国在清洁能源等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举措上的决策力和行动力。“中国会再次掀起清洁能源的技术革命。”比罗尔列举了中国在风电、太阳能、电动汽车诸多技术上的成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中国确实在积极行动”。
解振华指出,过去10多年实践证明,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2005至2015年,中国以年均5.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5%的增长。在此期间,中国GDP增长了1.48倍,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72%下降至6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7.4%增加至12%,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4%,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8.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亿吨,森林蓄积量增加了30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扭转了多年来二氧化碳快速增长的局面。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政策与项目高级司长马丁·弗里克表示:“在每一次气候变化会议上都有南南对话的身影,举办南南合作对话是联合国和中国的共同意愿。我想感谢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国的重要作用,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把唯一分部办公室选择设立在中国北京。“中共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历史性的声明,再次强调了‘绿水青山’的重要性。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变革,我相信世界必将从中受益。”
气候确实应该受到关注.
④ 中国的环境生态治理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烦请专业人士回答,谢谢。
生态环来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自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你说的是哪方面的生态业务?
⑤ 中国为气候治理做了多大贡献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基本原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具有强制减排义务。即便如此,中国近年 来自主自愿采取减排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并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此外,中国还主动与多国展开气候合作,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为推动气候谈判 注入新动力。
作为气候谈判的基石,《公约》明确指出,与有义务率先减排的发达国家不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因此发展中国家可根据各自国情,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自主采取力所能及的减缓和适应行动。
出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以及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担当,中国近年来在加强本国气候治理方面频有“大动作”,对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大手笔”。
今年6月,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提交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中国还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
这份“绿色答卷”成色如何?专家估算,上述60%至65%的减碳目标,意味着2005年至2030年间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须维持在3.6%至4.1%。 而美国和欧盟1990年以来的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均约为2.3%,低碳转型表现突出的英国和德国也仅为3%和2.5%。
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8个非政府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已超过其“公平份额”,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承诺的目标与其历史责任和能力不相 称。比如,美国和欧盟的行动目标相当于其应承担“公平份额”的五分之一,而日本的行动目标只相当于其应承担份额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努力和决心,让《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不吝赞美: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并采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榜样意义。
除了加强本国气候治理,中国也没有忘记其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应对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今年9月,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对此深表赞赏,认为中国这一举措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展现了大国风范。
也有评论指出,与中国相比,一些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的国家,只是将原本用于发展援助的资金改用气候变化援助的名义重新“包装”,或是开出“空头支票”。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为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做出积极贡献。
从去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今年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两个大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让世界惊喜连连。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加强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意义重大。
国际组织“绿色交流峰会”主席戴维·阿贝尔直言:“中国的行动和中美合作是这两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最棒的事情。”
法国外交部长、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比尤斯也表示,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约两个月之际,《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表传递了中美两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信号,有助于调动气候谈判各方的积极性。
中国还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法国等国家和区域组织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通过一系列郑重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增添新动力。
⑥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还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⑦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是全球治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全球范围内没有世界政府这样一个如同民族国家内的政府一样的权力机构。 权力和权威的缺失,现有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制的软弱或不完善,使得全球范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更为突出。 由此,强调多中心、多层次管理的治理理论不仅提供了实现全球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也符合“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治理这一现实需要。 全球在经济领域的治理方式 全球在经济领域的治理方式是一种网络式的共同参与、合作协商的运行机制。
其主要包括参与、协调、谈判、合作、协商、调停、调解、联合行动等。 这种治理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合作,并通过大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规制制约各自的行动,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达到多赢的目的。 其目的是形成全球规制的规则体系,重点不仅是传统的管理,而是建立多主体自治基础上的网络化互动的共治。 全球环境治理 全球化与生态环境 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跨国家”环境问题 “超国家”环境治理制度 环境NGO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全球化与环境问题 “环境全球化”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而建构起来的概念。 “环境主义”(environmentalism)的兴起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危害程度认识的深化致使环境问题进入到了政策领域,被建构成为了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中的重要议题(issue)。 现代环境主义的产生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直接原由是来自欧洲严重的大气污染所形成的酸雨对瑞典的很多湖泊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斯德哥尔摩会议显示跨国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为了解决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全球化加剧环境问题 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全球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消耗更多的资源; 投资自由化条件下的污染转移; 经济竞争导致环境标准的降低。 环境保护抗议全球化 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抗议经济全球化。 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召开会议时,引来了数万人游行抗议全球化。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西方八国(G8)峰会等都会遭到反全球化团体和个人的抗议。 全球化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平衡它所存在着的相互冲突的影响。 全球公民社会团体参与到国际政策过程中,并且把环境问题置于了政策议程的前列。
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国家为组织单位的经济活动、工业化是环境恶化主要原因。 其国家以主权为环境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将环境政策视为完全的国家主权范围之内,不受其他外在力量的干涉。 主权使环境污染能够实现转移,人为分割生态环境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环境问题责任的认定也是以国家为单位的。 “跨国家”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臭氧层的耗损、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的减少和沙漠化、海洋污染、水资源问题等。 “跨国家”环境问题超出了一个国家所能够单独解决的限度。 “超国家”环境治理制度 各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和制定各种有关特定环境问题的国际协定、条约以及由此构成的国际环境法体系,形成“超国家”环境治理机制。
超国家的环境治理既包括环境制度,也包括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对于治理活动的参与以及制度实施的复杂过程。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制度体系,其中有些具有法律效力,有些仅具有“软”约束力。 全球环境治理的弱点 非系统性及其矛盾性; 有效性差异大; 利益博弈。 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提出环境问题,进入国际政策议程; 参与和推动超国家环境制度的谈判、决策和执行; 对国际经济组织施加压力,要求考虑环境问题; 影响各国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⑧ 中国如何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走出瓶颈期政治答题
中国肩负重要的大国责任,提出中国方案,强调各国共同而有区别地责任,推动完善专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属人类命运共同体;
支持联合国的权威,发挥主导作用,以多边主义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中欧气候变化合作,推进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⑨ 中国有哪些气候治理举措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⑩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承诺将于多少年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承诺将于(C)左右使二 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A 2020 年
B 2025 年
C 2030 年
D 203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