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治理项目
Ⅰ 黄河流经哪些省份流域有什么特点黄河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如何治理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Ⅱ 如果你是一位水利工程师,你将会怎样治理现在的水患
张浩?是高一七班的?我兔儿
黄河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运行过程不协调。黄河65%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而90%的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但二者在时间上常不相适应,当中游来沙多,上游来水少时,就造成河道的严重淤积,洪水位不断抬高,威胁堤防安全。目前,上游兴建了一系列梯级电站及控制性水库,减少了汛期输沙水量,使水沙运行过程更加不协调,泥沙更容易淤积,沿黄两岸工农业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输沙水量相应减少,影响下游河势的恶化。
四十年来,加固加高了两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实测花园口站22000m3/s设防);建成了三门峡、陆洋(伊河上游)、故县(洛河上游)和东平湖等水库;兴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滞洪区及沿河护岸护滩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中间分滞”的防洪体系。但是,河底不断加高,大堤质量不均,潜在危险很大;三门峡、东平湖水库因淤积影响和库区移民等原因,蓄洪运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滞洪区(在北金堤与临黄河大堤之间)内有人口150万,耕地16.7万公顷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区,使用时也很困难。因此,黄河的防洪问题仍十分严重。
黄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强和改善现有防洪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郑州铁桥一高村间宽浅游荡性河段的治理,通过控导主流、稳定河势的工程措施,变游荡性河道为流路固定的弯曲河道,是防止产生横河、斜河,确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位于三门峡以下130千米处,是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水库,兴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缓解三门峡拦蓄洪水的压力,控制三门峡与小浪底间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积65万平方千米,按设计计算,小浪底工程可拦沙100亿吨,相应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7亿吨(相当于20年的总淤积量),可长期保持有效库容50亿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还可以担负20亿立方米的防凌任务。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水电站总装机156万千瓦,保证电力24—30万千瓦。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综台利用为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可减轻大堤和三门峡水库的压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减少滞洪区的运用。
通过多种途径减缓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逐步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是治黄的长远目标。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库拦沙、蓄水调节水沙运行过程及增水冲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淤为冲,从而实现根治的目标。
相继兴建小浪底、龙门、碛口三个库容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估计可使黄河下游河床40—50年内不增加淤积。配合温孟滩、龙门至潼关间的滩地积淤,减淤年限还可延长。
在研究黄河治理对策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应在黄河下游进行人工改道,另辟新河。这种方案并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塑造新河初期很难确保安全,20年后又变为一条地上河,而且该方案影响人口250—300万,难以妥善解决。
Ⅲ 有关于黄河的治理方案吗
根据黄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彻底治理。上游坡陡回流急,以修水库答、发电、养鱼为主,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中游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以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为主,大力发展林木果品和畜牧业。中上游大量退耕还林还草,所需粮食和生活用品及用电、鱼、肉、畜产品、果品,计划伐木向下游交易。下游地上河越垒越高,威胁最为严重,最难治理。必须重新开掘两条规范的、多功能的人造黄河,甲乙两条河轮换通水、通航、轮换掏淤,掏淤后不需再建设就能及时种植养殖。遇到特大洪水,两条黄河同时排洪,确保下游安全。把地上河改造成灌溉渠,渠高地低便于灌溉,灌溉渠还可分洪。彻底治理好的黄河永不泛滥,造福千秋万代,好处说不完。
Ⅳ 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 5464 公里,水面落差 4480 米。流域总面积 79.5 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 115 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 105 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 10 万至 1 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4)伊河治理项目扩展阅读:
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 。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心。
Ⅳ 伊河的河道治理
伊川县境内,伊河沿岸多山,河床落差大,河道极不稳定;下游支流多,汇水面广,一到汛期,洪水暴涨,泛滥成灾。建国前,沿河群众为了生活,也曾自发组织起来,搞些零星治理,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冬春筑堤修石垛,夏季即被洪水冲毁,劳民伤财,所以,人们称伊河为“瞎龙河”。20世纪60年代起,沿河群众开始修复何堤,初步治理出2万余亩新老滩地。但由子缺乏全面规划和组织,在治理方法上各行其事,上下游、左右岸之间你挤我顶,出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争滩造地纠纷。在工程措施上,随河就势,修堤围滩造地,且工程质母差,无论顺堤横堤,全部为沙石料堆筑而成,均系临时性措施,工程修建位置不当,结果造成堤坝常被冲垮。由于工程修建位置不当,加剧了河道纵横向变形,群众称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严重威胁村庄和群众的安全。自20世纪70年代起,伊河干流治理才逐步开始以加强堤防为主的治理方式。到1985年底,伊河两岸已有堤防77公里,改滩淤地2.97万亩。
嵩县境内,伊河河床落差大且宽窄不一,汛期水势凶猛,主流左右滚动,危害两岸村庄、农田。崖口以下,河道展宽,水流渐缓,泥沙沉积,河床逐年抬高,汛期洪水泛滥成灾。1954年和1963年,河南省水利厅技术人员曾两次对崖口至樊店、崖口至高都河口进行系统治理规划。1964年,洛阳地区对陆浑以下河段做了治理规划,本照“除害为主、结合兴利”的方针,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到1986年底,除陆浑水库和青沟水库外,在伊河一、二级支流上建小型水库16座,沿河改滩23处,修坝42公里,造地283公顷,保护村庄10个1.6万人,保护耕地900公顷。1987年后,河道治理速度加快,规模加大。陆浑水库以上的旧县、大章、德亭、何村、纸房、城关和水库以下的田湖临河乡镇先后在伊河沿岸建成石料浆砌堤坝。1995年10月28日,城区伊河北大堤整治工程开工。土地局、萤石矿、高都川沙金矿、祁雨沟金矿、店房金矿、前河金矿、水利工程队7个单位运用机械化施工,堆筑土石方22.35万立方米。1996年3月20日始,何村、纸房、城关、库区、大坪、阎庄6乡镇万余名劳力对堤坝迎水坡进行护砌,当年10月完工。新筑伊河大堤从伊河桥至北店街贾寨川口,长1430米,坝高6.12米,顶宽12米,迎水坡比1:1.3,背水坡比1:1.5,分设4道涵洞。2000年底,伊河堤坝建设总长108公里,保护人口5万余人。 陆浑水库,位于伊河中游的嵩县境内陆浑卡口处,1959年12月动工兴建,1965年8月竣工,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灌溉、发电、养殖、城市供水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库。修建陆浑水库,由嵩县、伊川、汝阳、偃师、临汝、巩县、孟津、宜阳、新安9县的8万民工参战,历时6年,斥资1.38亿元。水库建成后,库容达到13.2亿立方米,淹没嵩县伊河川区3348公顷肥沃良田。嵩县人民为陆浑水库的修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保障了伊河下游城市、村庄、耕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黄河安澜。陆浑水库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2000年底,利用水库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仅防洪减灾、灌溉发电、城市与工业供水5项累计达60.9%亿元,是水库建设成本的60倍。同时也使嵩县获益匪浅,1986年-2000年,嵩县利用水库水域进行水产养殖,累计收益近亿元;依靠水库景区进行旅游开发,收益超过4000万元。陆浑水库已成为嵩县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的亮点。
青沟水库,位于伊河支流焦涧川九峪河上,为中型水库,库容1035万立方米。 伊河干流穿过嵩县境,入境处海拔365米,出境处降为150米,落差215米,平均比降5.9%,境内水力蕴藏量4.12万千瓦,可开发量26752千瓦,已开发17488千瓦。伊河电站梯级开发规划干流水电资源共分16级,其中栗川境内10级,嵩县境内6级7站,分别是:前河电站、(3000千瓦,已建),任岭电站(2000千瓦,规划),山峡电站(4100千瓦,规划),栗子坪电站(1600千瓦,已建),新城电站(320千瓦,已建),陆浑水库电站(10650千瓦,已建),铺沟电站(1600千瓦,已建)。陆浑电站为调节式,其余均为径流式电站。
明白河属伊河支流,发源于车村镇铜河村,穿架川县合峪镇再人篙境,干流长35公里,总落差1100米,流域面积353平方公里,分四级开发,童子庄水库为该河控制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5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7411万立方米,电站装机1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64.9万千瓦时,水库上游规划有三级电站,均在栾川县境内。
前河电站,位于旧县镇伊河干流,是洛阳市中小水电规划伊河干流梯级开发第八级电站。1993年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委托洛阳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可行性报告,经黄委会和省水利厅审查通过,列入水利部1994年全国水电开发计划。1994年8月16日,县委、县政府在旧县召开前河水电站建设现场办公会议,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日旭出席,成立以县长李占朝为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刘湖镜为政委,有关乡镇及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前河电站建设指挥部。10月23日,前河水电站开工。采取分段承包的施工形式,厂房枢纽由省水电工程二局承建;渠首坝由洛阳市水利工程处承建;渠道和隧洞开挖以民工建勤形式,由旧县、大章、德亭3个乡组织民工专业队施工。1997年10月竣工发电,实际完成投资3670万元。电站采用径流式引水,在明白河汇入伊河处下游筑坝,引水渠全长1900米,总装机3x1000千瓦。电站由拦河枢纽、引水渠道、电站枢纽三大部分组成。渠首枢纽由渠首坝、冲沙闸和进水闸三部分组成。渠首坝为砌石连拱坝,坝顶高程436米,最大坝高19.3米,坝顶长131.5米,共设八跨连拱,中心跨度14.5米,坝顶以上调蓄采用插钢板控制,进水闸和冲沙闸均布置在坝左端。引水渠全长1936米,全线隧洞4座总长1146米,渡槽2座82米。电站枢纽由压力前池、压力管道、厂房、升压站、尾水渠等组成。前池长17米、底宽20米、容积2390立方米,设计水位434.91米。三条压力管道用现浇钢筋碱管。主厂房长27.07米,高19.34米,布设3台单梁吊车。
山峡电站,1994年7月,完成勘测设计,委托省水电公司编制《山峡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装机容量4800千瓦,总投资4000万元。1995年11月10日,在洛阳市水利局召开山峡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1997年10月,举行山峡电站开工典礼,因资金不到位,2000年尚未动工。
大清沟电站,为伊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工程之一,是20世纪末栾川县内最大的水电站。筑拦河坝引水,流量7.5立方米/秒,渠长2.27公里,水头27米,装机3x500千瓦。1975年11月动工,1980年8月建成,运行正常。年发电量630万度。1983年大清沟至县城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竣工,并入电网。 陆浑灌区,总灌溉面积89333公顷。1986年,总干渠自陆浑至汝阳县内埠,全长45公里。东一干渠自内埠起经伊川、偃师、巩县至荣阳汜水河,全长138公里;东二干渠自汝阳县内埠至汝州市安沟水库,全长52公里。1994年修建西干渠,自梁圪垱至伊川县鸦岭,全长64.7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2立方米,灌溉面积11180公顷。
青沟灌区,建于1962年。1986年,灌区辖阎庄、大坪、库区3乡19个村,干、支渠全长34.53公里。总干渠自青沟水库至大坪乡三圪垱,长5.52公里、断面宽1.5米、高1.8米。一干渠从三圪垱分水闸至库区乡常店,长10.27公里;二干渠自三圪垱分水至大坪乡宋岭,长8.14公里;三干渠从主干渠大坪乡乱石扒至阎庄乡党湾,长10.6公里。1987年3月,三干渠渠首以下护砌500米。1988年4月,一、二干渠共2500米渠段扩宽加固(1米宽x0.8米高),其中一干渠扩宽1500米,二干渠扩宽1000米。1995年3月,县拨款5万元,对渠道全线清淤。2000年,以工代赈投资20万元,对总干渠和一、二干渠进行硬化,共硬化渠道1150米。2000年底,青沟灌区干支渠全长102.9公里,其中总干渠5.52公里,支干渠36.8公里,灌溉面积1487公顷。
伊北渠灌区,位于伊河北岸的何村、城关、库区3乡镇,建于1958年3月,原名“跃进渠”,由香炉石伊河北岸引水过箭口河、蛤蟆崖、小河沟、于沟河、县城、高都河、吴村河等,终点为陆浑岭,全长2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747公顷,后因陆浑水库蓄水,部分渠道被淹,1986年实际灌溉面积280公顷。1988年,山城输水洞塌方堵死,伊北渠仅剩山城洞以上部分,长约8公里。1990年,投资10万元,对箭口河倒虹吸设施进行修复改建。1993年,城区内渠道因城区建设被加盖占用。为保证渠道畅通,县政府本着“以水养水,以渠养渠”的原则,下发《关于加强伊北渠县城段开发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规定谁利用渠面建房,谁负责缴纳每年每平方米6元的清淤费,因种种原因,此项费用历年难以收取。至2000年,伊北渠的实际灌溉面积147公顷。
伊南渠灌区,位于伊河南岸,其前身为“乐丰渠”,流经纸房、库区两乡,渠道自香炉石至库区乡岗上村,全长10.8公里,有效灌溉面积320公顷。1986年11月,修复纸房村渠段小水电站,装机26千瓦。1987年渠首引水渠沿坡向上延伸1428米。1992年后因连年干旱,渠水减少,旱时上游拦蓄浇地,渠水难以流到下游,加之渠道老化,下游村因不能浇地而拒缴水费,造成渠管所收不抵支,职工被迫轮流放假。1998年2月,伊南、伊北二所合并,改称伊南、伊北渠道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