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什么
⑴ 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什么
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⑵ 什么是未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的发力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进未来社会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管理,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够对将来的发展方向制定目标,沿着目标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才能够有发展的方向。
(2)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再一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只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放到这一艰辛历程中,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才能坚定对这条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始终做到坚定不移。
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什么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⑷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容
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使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风险有效化解、社会生态得到优化,确保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更加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紧迫任务。
(4)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新境界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重大创新性要求。
并在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治理形势和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⑸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什么社会治理现代化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⑹ 社会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关系吗
国家现代化是指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而经历的变迁过程及其状态,这包括,从经济层面看,工业化和科技化水平曾度高,第三产业发达,城乡建设程度高,人民生活水平高等;从政治层面看,,民主法治程度高,政治透明等;从社会层面看,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体系,居民就业率高,收入高等;从文化层面看,建设起国家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素质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对全社会整治和管理的现代化过程或现代化方式,其中前最重要的是现代法社会治理念和原则的建立,这就是:合宪意识、道德自律、人民主权、公民自治、政治民主、权力受限、司法独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法治中国、中国梦的实现的过程。
从实践中看,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不是某个智慧者单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由构成市民社会的各个人群聚合体之间的冲突、协调、妥协及其所产生的合力作用的产物。市民社会的存在是西方法治社会存在的前提。
市民社会的出现与城市的形成不无关系,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源自希腊罗马文明,以及罗马社会中那种建立在公民权利基础上的传统的法权理念和自然法观念,而17、18世纪的世界大变动对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商品化所推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科学实验和地理环境方面大量新发现的提出,以及由英国、北美和欧洲大陆的革命所导致的社会秩序危机和既成秩序观念范式的瓦解,动摇了在此之前将上帝、君主或传统规范和行为本身认作社会秩序的基础或渊源的信念,促使人们从社会自身来寻求秩序存在的原因和道德统一的新原则。[33]市民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正是适应了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代西方的法治理论及其实践便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理论及其实践上。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由此形成了现代西方法治社会的基本特点:
(1)宪法至上。即宪法在社会中居于至上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以宪法及其精神为核心的法律规范成为制约政府行为,及指导和协调其他社会成员行为的主要规范;一切政党和各级政府的行为被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运行轨道,其决策或政策的制定唯有通过法律才能获得其正当性的理由(合法性)。
(2)原则主导。即依此精神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且互相支持的法治原则,渗透于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动中,主导着权力者的行为。现代法治社会对于传统法治原则(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正义原则等)的继承,及对现代法治原则(如宪法至上原则、公民自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形式优先原则等)的确立,是市民社会日趋成熟的表现。
(3)司法独立,即在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冲突及其纠纷的过程中,法院享有不受任何个人、党派、组织、社会团体、经济财团,或权力、政见、舆论等因素的左右,而独立审判和解决各种法律争议的权力及终局权力,司法判决具有最高的权威。
(4)公民自治。即凡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人员任用,交由公民通过民主的程序决定。极权主义遭到普遍的否定,国家权力的有限、政治多元、社会中的多重价值和多重联合在法律上得到承认,不同政治见解和学术观点的争论及自由表达的权利被视为最重要的人权;民主被看成是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政治、持与政府合作态度的前提,民主程序成为社会资源分配和作出重大抉择前的必要环节,民主制度的有效运作通过法律及由此而生的一系列机构保证;价值观和联合方式的多样化,及各类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
法治观念和市民社会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治理念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同财富(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无法为我们所继承,而是表明,中国的法治之路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西方。
二、法治社会的建设
现代中国实践着独特的法治之路。
法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理论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如顾准所言)中国从来没有产生过,也不可能出现以商业为本位的政治实体,我们也不曾出现过如西方历史上曾有过的那种由朝廷出卖特许状,由此建立一个个“独立王国”式的城市自治体的可能,从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生长不出市民社会及资本主义。[35]有学者曾指出,中国从来就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和国家。这本不是缺点,但因此中国传统制度对商业化、技术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的适应能力不如西方的制度,其演进改良的适应性也较差。历史上的儒生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中,对维护统一和避免战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现代社会要继续维持其变异形式,就极易与世界公认的以一般人权为基础的民主制度相矛盾。
⑺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总目标之一,是立足于中国实践与国情而提出的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7)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明确的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增强国家统一性、推进国家均等化、提高国家创新性、促进国家法治化和基层社会自治等多项重点任务。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实践,集中体现为整合条块、化解失衡、供给动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
一是加强国家整合。
强有力的国家整合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整合,既包括实现、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统一的市场体系、统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标准统一的规则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这些领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设一支稳定的军事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增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促进均衡发展。
从社会层面而言,国家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成员提供均衡普惠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引导和协调更多的资源、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要素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去,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实质性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推动法治建设。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体现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实施效果好的特点。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现代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会整体法治意识,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四是释放社会活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其本质在于政府向社会放权,释放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活力。在社会基层,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涌现,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区、社会联动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创造多种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完善发展,权力监督与制约实效明显增强,地方被赋予更多的立法权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平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提高各个界别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实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团结进步、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广泛参与全球治理。
习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为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国家治理的持续有效,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础;而参与全球治理所带来的红利,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不断改善的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