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盐碱地的主要治理措施
⑴ 盐碱地治理如何进行
方法:
1.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2.打井抽走盐水
3 挖掘排水沟
4使用酸性肥料
5种植耐碱作物
⑵ 谁能说说盐碱地的有效治理方法
此地区土壤水盐运动的规律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动机相对稳定.
整治内盐碱地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容心,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的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其关键是脱盐.
方法:
1.引淡淋盐---龈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2.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3.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
4.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国与椿棉间作等
⑶ 华北地区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气候条件。华北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2、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
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4、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5、耕作管理的不当。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3)简述盐碱地的主要治理措施扩展阅读:
治理措施:
1、洗盐。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可深耕深翻盐碱地。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3、适时耙地。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耙地要适时,要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
4、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化肥对改良盐碱的作用也受到人们重视,施用化肥可以改变土壤盐分组成,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当然,盐碱地施用化肥时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而应以中性和酸性肥料为好。
5、非化学手段防治,可以用盐碱地专用土壤调理剂“治碱”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能促进土壤中金属离子交换释放出来,降低盐分含量。
⑷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内另一是地势低洼容,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盐碱影响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防治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⑸ 盐碱地的治理方法
用水冲洗
⑹ 盐碱土的防治措施
改碱绿化课题,是他们盐碱土园林的第一炮。改碱绿化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取材方便,利用双隔离层、隔盐袋等改土绿化技术,提高树木成活率20%以上;提高树木成活率节约苗木费一项就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56万元。
适地适树,适地适花,适地适草,是盐碱地园艺的关键技术;为了试验筛选耐盐园林植物,从全国各地引进106种树木、花卉、草坪进行耐盐碱试验,结果筛选出36种适合栽培的植物,大大丰富了盐碱地园林的植物材料。
多年的研究和绿化实践中证明,改碱肥料是治理盐碱土的最有效的捷径之一。包括园艺盐碱土改良肥、盐碱土改良剂等,广泛应用于花木栽培,草坪建植等领域。
地处中国大西北的盐碱区的银川市在盐碱地苗圃栽培新疆杨,每亩施用100公斤“改良肥”后,当年新疆杨直径比对照增加0.49厘米。天津开发区百里盐滩是不毛之地的“绿色植物禁区”,天津开发区绿化总公司经过多种改碱物料对比试验,确定园艺盐碱土改良肥为专用改碱肥料。
雪松是世界五大著名风景树之一,雪松能否在盐碱地种植是多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山东德州盐碱土绿化研究所进行了九年的艰辛探索,如今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种雪松、排水层、隔盐层、通气管、“改良肥”各显身手。实践证明,在特定的条件下,盐碱地可以种雪松。
⑺ 盐碱地的治理的措施
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因此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治理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是调控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措施);农业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⑻ 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有哪些
盐碱地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气候条件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2、地理条件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
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4、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5、耕作管理的不当
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
盐碱地的改良方法如下:
1、洗盐。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深耕深翻。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
3、适时耙地。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耙地要适时,要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
4、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盐能力。腐殖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抑制返盐。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5、非化学手段防治,可以用盐碱地专用土壤调理剂“治碱”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第一、能促进土壤中金属离子交换释放出来,降低盐分含量;第二、内含一种植物源提取酸性物质,能有效中和土壤中碱性成分,并且对植物和土壤本身不产生任何伤害,符合未来绿色农业发展方向;第三、这种植物源酸性物质本身对植物病毒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能有效防治植物苗期病害的发生。其具体使用方式简介如下:
漫灌:先将准备施用治碱的土地深翻、耙平,然后将定量治碱加水稀释(稀释倍数不限,以省时、省力为宜),均匀喷于地表后再灌水,并且防止跑水、串灌。
滴灌:直接将治碱加入施肥罐中随水滴施。先滴清水3小时左右,再加入治碱随水滴施。
喷灌:有贮水池的,可以将治碱加入其中;没有贮水池的,可以将治碱先喷于地表,再喷灌。喷灌的时间要适当延长,至少湿润耕层30厘米以上,湿润层越深越好。
施用时间:
棉花:冬灌或春灌时施用;滴灌时可以在滴出苗水时施用,增加出苗率,也可以在苗期随水滴施,苗期施用时间越早越好;缺水地区可以穴施。
水稻:水稻育苗时,苗床喷施,促使苗齐、苗壮;插秧前后在水田中喷施,秧苗返青快,分蘖率大大提高,成熟期提前一周左右。
玉米、小麦、大豆等:播种前处理土壤,提高出苗率;苗期浇水时应用。
经济林:树苗栽植后,随水穴施;树苗生长期应用;花期或果实膨大期应用,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⑼ 新疆盐碱地的治理
新疆土壤盐碱化程度比较严重。数据显示,我区灌区现有盐碱地面积版1919万亩,占灌溉面积的32%以上权。盐碱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
治理盐碱地,主要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如从水利措施上完善排水系统和排盐系统,提倡高效节水,同时要采取秸秆还田等措施保持土壤环境。
盐碱地治理后,可种植棉花、水稻、瓜果等。
⑽ 中国治理盐碱地有哪些方法啊
(1)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土壤没有次生盐渍化的地区,要全力预防。已经次生盐渍化的灌区,在当前着重治理的过程中,防治措施同时采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后,还要坚持以防为主,已经取得改良效果才能得到巩固、提高。
(2)水利先行、综合治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既是土壤积盐或碱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脱盐或脱碱的动力。控制和调节土壤中水的运移是改良盐碱土的关键,土壤的水的运动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发所支配的,因而防治土壤盐碱化必须水利先行,通过水利改良措施达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于上行水流,导致土壤脱盐,并为采用其它改良措施开辟道路。
(3)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土壤水的运动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所支配的。要解决好垦区水的问题,必须从流域着手,从建立有利的区域水盐平衡着手,对水土资源进行同意规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
(4)用改结合、脱盐培肥:盐碱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两个方面,二者必须紧密结合。治理盐碱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产稳产,把盐碱地变成良田,为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脱盐去碱,二是培肥土壤。不脱盐去碱,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亦不能保证产量;不培肥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质不能进一步改善,脱盐效果不能巩固,也不能高产。可见两者密切相关,并是建设高产稳产田的必由途径。
(5)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实行总量控制,协同区域灌溉和排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实行灌溉洗盐和地下水位控制相结合,即实行灌溉洗盐,同时控制地下水位过高而引发新的次生盐碱化。
(6)近期和长期相结合: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必须制订统一的规划;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远期可预见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