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的问题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同专中外记者见属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温总理在回答记者关于环保的问题时作上述表示.
温说,确实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
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
温表示,中国今后将至少在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普卫欣美国进口 《天 》猫
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这次
,我们特别提出了两项目标,就是在今后五年,单位GDP的增长,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第二,要严格实行
,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
第三,要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
第四,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Ⅱ 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分布及产生原因和整治措施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
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
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 染、辐射污染等。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Ⅲ 南方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理
南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很多,也很严重。要说主要的是水土流失、水污染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等,不同的地区侧重点不同。
譬如洞庭湖区域主要是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流入、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且对长江上游的洪峰调节能力降低等等,造成各种渔业资源枯竭,人们生活水源受到污染,造成各种疾病等。而且在水流能补充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受到污染。
对于湖南省而言,由于是金属资源比较多,大量采矿和金属加工行业(冶金、化工等)造成大量重金属排放湘江,造成水资源重金属严重超标,由于重金属具有富集效果,会随着食物链逐渐富集到人体,最终损害人类健康。(例如Pb的毒害,胎儿脑损伤、肾脏、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疾病;Cd会使肾脏损伤、致癌等)
治理的话主要是从源头治理,不能边污染边治理。1.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的准入和审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进行产业升级,减少排污 3.加强对环保治理的投入,有投入才会有产出 4.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形成合力。
至于具体措施的话比较专业而且不同的问题可以细化很多的措施,比如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植树造林,对城市垃圾进行发酵、发电处理,对某些火力发电企业安装除尘装置,提高原油质量减少汽车尾气有害气体的排放等等。
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花钱不是赚钱的行业,需要国家政策的强制执行和监督,但却是与普通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业,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
希望能对你有用!
Ⅳ 怎样治理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3.垃圾处理问题;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5.水土流失问题
6.旱灾和水灾问题;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搞环境保护,而且要配套相关法律,以及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切实地执行相关法律,才能管理好,从源头控制好污染问题。进行各种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等,此所谓末端治理。天#猫美国进口普 卫欣提示: 雾 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Ⅳ 景区环境方面的问题和怎么治理措施
一、调查景区污染现状。景区气体、水体、固体污染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景区内的宾馆、茶楼等旅游住宿设施产生的生活废气、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或倒入景区空中、河道,有的景区虽然建有化粪池,但容量小、数量不足或存在跑冒滴漏等问题对水源造成一定污染;二是景区内部的卫生间产生的污水,未加处理便排入河道,导致水源污染;三是景区商户直接在河道洗刷食物或衣物等造成的污染;四是游客在景区游玩时丢弃水里的塑料袋等杂物,未能及时清理而引起的污染。
二、制定景区水污染整治目标。旅游景区要加快水污染治理步伐,推广使用对空气、水源污染控制、治理的先进工艺,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制止乱排现象,有效削减景区水、气污染排放量。
三、提出合理的工作要求。
(一)要抓紧制定景区污水、废气、垃圾治理方案、明确治理任务、限定治理期限;
(二)污染严重的景区必须按要求向当地环保和旅游部门提交治理方案、治理进度,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提交完工报告和具有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编制的水污染排放情况的监测报告、竣工验收申请;
(三)有关县(市)、区要及时组织验收,污染严重的景区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前要取得实效。届时,市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对于未按时完成治理任务的,问题严重的景区依法停业整顿。
四、工作责任有关县(市)、区人民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主管领导为直接监管责任人。市、县有关部门要给予旅游景区积极帮助指导。
五、工作措施
各级要充分认识景区水污染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水污染治理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景区水污染严重的辉县市要立即成立由环保、旅游等部门参加的辉县南太行景区水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水污染治理任务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污染易发景区,要防患于未然,及早制定措施,力避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Ⅵ 长江上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
问题:上游都是说冰雪消融快,水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中游的话水质受到工业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及自然影响,由由中游地区水流较急大多为山区,而树木砍伐过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除了受工业污染外还由于下游水流平缓而造成河道堵塞,河床上升. 治理:
上;植树造林,防止上游的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有利于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
中;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下;加强长江沿岸水污染的管理,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加固下游的堤坝。
Ⅶ 政府在治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很多,简要的描述一下吧。
部分农村污染类型多样、影响面大,极易造成土壤、水体二次污染。污染下乡的垃圾,既有生活垃圾,也有工业垃圾、建筑垃圾。这不仅极易造成河流、土壤、地下水污染,也极大地增加了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然而,多地基层干部反映,与城市治污相比,农村环保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城乡二元、监管力量单薄、环保规划滞后、治污投入欠账大等问题,稀释综合整治成效,使农村垃圾围村易发。
首先,污染下乡不分昼夜、明排暗倒防不胜防,而且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投诉成功概率小。环境违法行为很难取证。
其次,农村环保治理非常薄弱难成合力。一方面,环保治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农村环保“九龙治水”,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垃圾下乡治理比较滞后,仅就农村生活垃圾而言,牵头治理部门有的是住建局,有的是环保局,有的是农业局,有的是城管局,有的则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不清,力度不足。
最后,农村环保设备闲置现象突出,运转困难。近些年来,由于经费紧缺,垃圾清运车停在乡镇政府大院里成了摆设,偶尔搞卫生大扫除时才会用。部分地区由于缺乏专业清洁力量,垃圾装进垃圾箱容易掏出来难,部分农村群众仍将垃圾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坑塘和河渠中。
Ⅷ 如何认识发展同环境治理的问题
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联系、密切相关的统一体。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是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包含经济发展的内容,又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
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把服务发展、优化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取向,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先导、扩容、增效和倒逼作用,推进本地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在服务发展的同时,也要敢于监管、善于监管,对“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要严格把关,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严加整治,对环境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对环境风险要严防死守,这也是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Ⅸ 环境问题的治理原则
(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明确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责任。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两个世纪中追求工业化造成的后果。他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负有不容失掉的主要责任,也理应承担更多的义务。
(3)维护各国资源主权,应遵循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1972年第一次环境做大会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第21条也明确规定,各国对其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是各国的内部事务。
(4)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在国际环境事务中,存在着忽视发展中国家具体困难的倾向,他们的呼声得不到充分反映,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参与国际环境领域中的活动与合作。
(5)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发展中国家还面临一些更为迫切的局部环境问题,既有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和人口增长所造成的诸如土地退化、沙漠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态恶化问题,也有因工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酸沉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Ⅹ 一. 当前中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质量现状
1、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3.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
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过去几年间,我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巨大。
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
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80%的水平。
3、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单位GDP 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4、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大
从总体和全局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的治理缓慢,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和污染的速度,重点环境治理工程成效不明显且容易出现反复。我国环保投入虽然总量上有所增加,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偏低。
我国资深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专家、新中国第一任环保局局长,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先生认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阶段性任务,从来就没有实现过预期目标,他在2006年4月份参加同济蛳汇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开幕论坛上表示“25年间环保计划中定下的指标从未完全完成过”。
环保投入不足造成历史欠账大,有限投入的使用效益又不高,加上环境污染的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污染物总量大、污染类型复杂,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
二、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政绩考核过分注重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长期以来,经济指标已成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使党政领导过分地注重GDP的增长,甚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得短期经济量的增长。
由于在政绩考核中缺乏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明显约束,地方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预算内的环保配套资金都难以到位,加上社会资本投入有限,使得我国环保投入长期不足。
2、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 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当前的国际市场分工中,我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厂,承接了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性高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型经济的产业转移。多年来经济增长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的基础上。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国家,目前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到世界总量的30%以上。据估算,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CO2排放量的70%都来自于煤炭燃烧,燃煤是造成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的重要原因。
(10)环境治理的问题扩展阅读:
造成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主因,是伴随着急速发展而来的一次能源消耗大幅上升,而且当中基本上都是燃煤的。
就像其他东亚国家,中国是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而在注重提升工业生产力的情况下,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拖基本上是没有的。在生物资源方面,中国发展了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以保护受威胁的物种及栖息地。
对于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存在不同的统计数字:国家环保总局指出2004年污染损失达到GDP的3% ; 另有估计认为环境损失达到GDP的5-10% 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的人数达35.8万人。
据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证实,政府不会再公布绿色GDP数据。华尔街日报称,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环境成本估算数据,有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及形象,而备受争议和过于敏感,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