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理巴蜀
❶ 恒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
恒温征讨蜀地,遇见了诸葛亮当政时期的小官吏,现在也已经一百多岁了专。恒温问他:“属(你觉得)现在有谁比得上诸葛丞相吗?”(小官吏)回答道:“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自从诸葛亮去世以后,再有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❷ 如果诸葛亮不着急与魏开战,而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会怎么样
我始终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举动。虽然蜀国元气大伤,也只是刚刚恢复,可魏国也仍然处于修养之中,要是等魏国修养完成之后,可能就回到了赤壁之前更加强大的实力,东吴和蜀国是难以抵抗的。而最后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后的胜利者(晋也是魏国的继承人而已),也不是没有道理。
倘若蜀国没有采取北伐的措施,而是选择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话。只能让魏国一步又一步的壮大,蜀国灭亡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而且可能是首先亡于内乱。
刘备死后,蜀国内部矛盾重重。
首先,是人民对诸葛亮是不满的。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个时候刘禅已经是当上了皇帝,可是却没有什么任何权力,所有的事情都是被诸葛亮掌握,想一想刘禅会开心吗?在《出师表》这一文里面全都是教导刘禅应该要怎样去做的,可惜的是刘禅并不是一个能够接受诸葛亮教诲的人,后来他重用宦官黄皓,完全违背了诸葛亮说的亲贤臣远小人的愿望。
蜀国旧臣李密都曾经说过:“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很难整合内部的力量,倘若矛盾彻底爆发,必然会导致蜀国四分五裂。
❸ 读完六十五回,刘备平定西川之后,诸葛亮治理蜀地,但是诸葛亮所定的治国条例非常严格,量刑也很重
说白了,四川当时也算蛮荒之地,久未教化,加之刘璋虽然被软禁,但别个统治那么多内年,肯定还是有余威的,容且不乏其死党。攘外必先安内,别你和东吴,北魏打战时,却发现老家都没了岂不是很悲剧?同时诸葛亮应该是法家的,治国能力强,所以想构建法治社会吧。
❹ 历史上哪位名人将蜀地治理的特别繁荣
三国时期抄的诸葛亮,将袭蜀地治理得路不拾遗,特别繁荣,沃野千里。
蜀国建立以后,诸葛亮下令予以打击,大地主、大官僚、地主豪强.诸葛亮赏罚分明,宽严并用,政治才能清明。结果,不法官僚、豪强遭到严厉打击,当地有才能的人被敬若上宾,蜀国的局势很快稳定了下来。
诸葛亮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4)诸葛亮治理巴蜀扩展阅读: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❺ 三国演义中 诸葛亮说过巴蜀多俊杰吗
没有说过,诸葛亮作为荆州系的代表人物,一直不肯重用益州系的人才(如李严等),一力扶持自己派系人才(如马谡,姜维),导致诸葛亮执政后期人才凋零,为蜀国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❻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呢
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就是他的北伐事业。由于他矢志不渝,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扬。他那“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铿锵话语,让后世的人们传颂至今。南宋的陆游就在他的诗中赞叹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结语: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有两次因为缺乏粮草而撤军。这两次撤军,一次是第二次北伐中,因为出兵仓促,粮草准备不足。另一次是由于天气的原因,不可抗拒力使得粮食运不上去。其他的几次北伐,诸葛亮都没有遭到缺粮的困扰。
这是因为诸葛亮合理的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难题。他大力发展生产,为每一次北伐都准备好足够的粮草。然后精心挑选北伐路线,采取以战养战的办法,或者就地补充,或者收割对方的粮食,或者战地屯田,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而在粮草的运输上,诸葛亮尽量采取水运的办法,借助自然的力量。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改进了运输方式。这一切,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诸葛亮的粮草供给。这样,使得诸葛亮最大可能的摆脱了粮草缺乏的困扰,有力的推动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❼ 历史上哪个名人将蜀地治理得很好
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蜀郡太守李冰以及他的儿子,担任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后人的治理,都是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础之上的,也才有了后来的天府之国。
将蜀地治理的最好的名人莫过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将蜀地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沃野千里。
(7)诸葛亮治理巴蜀扩展阅读
相关事件
叠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
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
汶川大地震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经受住2008年5月12日8级的汶川地震。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重灾地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地中心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截止2010年,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
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基本无恙,虽然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❽ 诸葛亮如果深耕巴蜀、养精蓄锐,结局会怎么样
对于北伐六出祁山,频繁与曹魏开战,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出师表》中,做出的解释是: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而当初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隆中对》里,对益州的看法又是: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甚至拿出了当年刘邦由汉中夺天下的成功战例,来激励刘备割据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前头“沃野千里”,后头又“益州疲弊”,同是出自诸葛亮的口,前后不矛盾吗?
到了诸葛亮执政阶段,他的手法则是给三大集团树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口号下的北伐曹魏。
诸葛亮时代,南平孟获、六出祁山,战争一直是蜀汉政权的主流。尽管连年的战争几乎耗尽了蜀汉的国力,但政权内部除李严被废事件外,几乎没有其它内斗的情形。这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精神文明建设。
❾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什么不重用蜀地官员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反问一句,诸葛亮重用过任何人吗?
你们能举得出的例子,无非就姜维一个。但是姜维是诸葛亮留着接班的。在诸葛亮死之前,姜维也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所以我的观点是,诸葛亮太过于揽权,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管去做,不能放手别人去干,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从他的出发点来看,他是想把蜀国治理好,但是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断绝了人才培养的途径,最后导致蜀国人才匮乏。而且蜀国人才匮乏的弊端在诸葛亮生前还不容易暴露出来,因为方方面面都有诸葛亮撑着,等到诸葛亮撒手归去,蜀国突然发现到处缺人手,人才荒爆发。
所以蜀国的问题,不是诸葛亮有没有重用蜀地官员的问题,而是诸葛亮有没有放手放权的问题。诸葛亮压根就不放手,不放权,无论汉族官员还是蜀地官员,都无法得到重用,根本就没有重用的空间嘛。曹操发布过三道求贤令,而诸葛亮只写过前后出师表,这是否可以构建出这样的画面:曹操说,你们快来帮我吧。诸葛亮说,闪开闪开,让我来。
李严是蜀地士族的代表人物,但是李严是刘备为了平衡蜀国朝廷和蜀地士族的势力平衡而特意提拔的。李严的职位很高,但是其实也没什么实权,只是一块安慰蜀地士族的挡箭牌罢了。就是这个李严,最后也因为和诸葛亮不和,最后被贬为庶民。当然李严被贬,主要原因在于他自己犯了错误。
蜀国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诸葛亮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诸葛亮啊。所谓人无完人,一个国家那么大,总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一起为国效力。所以曹操在发布求贤令的时候就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曹操在这方面就很开明,懂得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很难想想盗嫂受金的人,怎么能够入得诸葛亮的法眼?
❿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呢
这个问题恐怕误解了很多人。
第一,秦灭蜀当年。减蜀王为蜀侯。 基于此,秦并没有事事如意,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治理蜀国。这样他们才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正好诸葛亮只从巴蜀带粮食到关中西部,也就是汉中附近一带,他已经喊黄了。诸葛亮失败的原因是粮食供应不有效。我们不得不思考,巴蜀离汉中前线有多远?而巴蜀离秦统一六国的习俗还有多远?通过比较两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事实上,秦国统一六国战争所需的粮食在巴蜀地区是太少了。不是巴蜀不产粮不产料,而是运输太困难。
综上所述,称古巴蜀为“天府之国”可能并不准确。生产出来的粮食可能够自己吃了,秦不给他们吃的,给他们穿的,就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