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治理
⑴ 卓越治理的从治理(governance)、善治到卓越治理
卓越治理由社会系统工程专家组、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治系统工程中心与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以社会系统工程架构综合集成多种世界化治理资源,于1994年提创,并得到了持续的集成和创新.
治理(governance),亦被译作施政或治道等,是1个涉及社会调控、尤其是世界化时代社会调控的重要政治概念.
◆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对治理的定义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 世界银行认为:治理指行使政治权力来管理1个国家的事务,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可靠的法律制度以及对公众负责的行政当局.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在其1997年政策文件 中确定治理是指“行使经济、政治和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各级的事务.治理包括一些机制、过程和机构,使公民和群体能够借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行使他们的法律权利、履行他们的义务和调解他们之间的分歧”.这个定义获得秘书长的促进综合响应联合国会议和首脑会议机构间工作分队的认可.在过去10年,由联合国系统支助的国家一级治理方案数字已大为扩大.
◆ Jon Pierre认为: “治理是指具有不同宗旨和目标的广泛行为者之间进行持久的协调和取得一致”.这些行为者可以包括政治行为者和机构、利益集团、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和跨国组织.这个定义说明,传统的国家政府虽然必须应付来自上述行为者的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但以前政府独揽的某些职能可能由上述某些当事方取代.
◆ Pierre的治理定义以社会为中心,而Peters和Pierre 提供的治理定义则更倾向于以国家为中心.尽管他们认为“治理是指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断改变的关系和日益依靠强迫性较少的政策手段”,他们坚称“国家仍然是很大的权力中心”,因此他们觉得治理是“国家发挥1项领导作用、制定优先事项和确定目标的过程”.这点符合国家的作用是“指导”社会和经济这个概念.
◆ Hirst 为治理提供了1个较为笼统的定义.他声称:“治理的一般定义可以是指控制或领导1项活动或1批活动的手段,以便能够根据某些既定标准交付可以接受的一系列成果”.
◆ 加拿大的治理研究所(Canada’s Institute of Governance, 2002) 认为:“治理是社会或组织作出重大决策、确定谁为参与者和参与者如何负责的过程”.
◆ 罗伯特·O·基欧汉和约瑟夫·S·奈对治理的定义是:“正式的和非正式地指导并限制1个团体集体行动的程序和机制.”
由于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复合体输出调节价值过程的具有约束力的权威性决策, 所以治理的主体并不限于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政府,政府的“统治”(government)只是治理方式之一.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治理”都比“统治”或政府控制更大.世界化时代的某些社会调控领域,甚至出现了从依靠政府的统治走向不依靠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的趋向.
在有效实现公共管理的社会调控活动中,治理是1种多种主体与多种方式的综合集成,它涉及/包括但不限于:
◆ 治者(如国家)与被治者(如公民)(the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ed)的平衡与协同;
◆ 权力与权威的平衡与协同;
◆ 强制与自愿的平衡与协同;
◆ 政府与非政府的平衡与协同;
◆ 公共机构与私立机构的平衡与协同;
◆ 传统的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包括新公共管理)以及1种新兴的强调网络化、更大的开放性及公民社会和私人部门间合作性的回应治理模型的平衡与协同.
世界化时代治理主体的表现形态,既可以是政府机关,也可以是私立机构,以及作为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或所谓“第3部门”(the third sector).这些治理主体往往通过有效合作而形成进行/参与公共治理(包括地区治理、国内治理甚至世界治理)的复合主体活动.世界化进程使得政府机关、私立机构和“第3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网络化而难分彼此,跨政府关系网络、跨国关系网络变得日益重要.
在《鲍德里奇卓越绩效准则》(Baldrige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中,治理是指在组织的监管(stewardship)中所实行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包括组织的所有者/股东、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的责任划分.公司的章程、议程和方针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划分,阐述了组织应如何导向和控制以确保所有者/股东及其他相关方的责任归属明确、运营活动的透明以及对于所有相关方的公平对待.组织的治理活动包括批准战略方向、监视和评价CEO绩效、继任安排、财务审计、高管薪酬的确定、风险的管理、信息的披露、向股东的报告等.确保有效的治理对于实现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及社会的信任以及组织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治理基础上引申出的“善治”或“善政”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好的治理、好的政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Barber B. Conable指出:“善治”(good governance)是指“有效的公共服务、可信赖的司法系统、对公众负责的行政管理.”
世界银行认为,善治需要健全的公共部门管理(效率、实效和节约)、问责制、信息交流和自由流通(透明性)和有利于发展的法律框架(司法、尊重人权和自由).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前海外开发署(现为国际开发部)似乎同意世界银行的看法,以着重4个主要组成部分来确定善治的意义,被称为——
◆ 合法性(政府应得到被统治者的同意);
◆ 问责制(确保透明性、对行动负责和媒体自由);
◆ 能力(有效的决策、执行和服务供应);
◆ 以及尊重法律和保护人权.
Surendra Munshi认为, 善治“意味到参与性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以负责、问责和透明的方式运作,以效率、合法性和协商一致的原则为基础,目的是促进每个公民的权利和公共利益,从而表示政治意志的行使,以确保社会的物质福利和带来社会正义的可持续发展”.
Hirst为善治提供了1个更为精确的定义. 他提出,善治“是指创造1个有利于私人经济行动的有效政治框架:稳定的政权、法治、配合各国政府能够实际发挥的作用的有效国家行政机构和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强大的公民社会.”
卓越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均远远大于“善治”或“善政”(good governance)概念,其综合集成的领域极其广阔,包括但不限于:
◆ 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框架;
◆ 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s)理论与方法;
◆ 文明演化研究;
◆ 社会系统工程(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SSE);
◆ 东西方哲学及历史文化,尤其是东方的和谐理念;
◆ 人类文明或社会系统的三元结构(the triad struct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or social system);
◆ 治理(governance)及善治(good governance)的思想与理论;
◆ 安全与发展(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S & D) ;
◆ 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 思想、方法与技术规范;
◆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ed, CMMI) ;
◆ 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Peopl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P-CMM) ;
◆ 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SSE-CMM) ;
◆ 指挥与控制研究(C2)及其后续成果 ;
◆ 社会系统博弈模型;
◆ REALIZER愿景(REALIZER Vision) ;
◆ 联合国公共服务奖(United Nations Public Service Award);
◆ 日本戴明质量奖(The Deming Prize);
◆ 美国鲍德里奇国家质量计划(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的《鲍德里奇卓越绩效准则》(Baldrige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 ;
◆ 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EFQM)开发的卓越模型(Excellence Model);
◆ 欧盟公共管理质量大会(Quality Conferenc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s in the EU)发布的《通用评估框架》(Common Assessment Framework, CAF) ;
◆ ISO质量管理标准(ISO 9000 Series+);
◆ ISO/IEC 15288标准《系统工程:系统生命周期过程》(Systems engineering – System life cycle process);
◆ 社会责任(Social Accountability)标准;
◆ 敏捷建模(Agile Modeling)与敏捷管理(Agile Management);
◆ 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
◆ 6σ管理;
◆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与CASE(Computer Assis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与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 KE);
◆ 泛系理论(Pan-systems Theory);
◆ 灰色系统理论(Gray Systems Theory);
◆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PM);
◆ 联合国文件和国际社会治理规范;
◆ 美学与艺术;
◆ 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等.
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于20世纪90年代委托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多期“全国地/市政法委书记暨司法局长轮训班”上,由社会系统工程专家组成员讲授的社会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对卓越治理的理念、准则和理论进行了早期的宣传与推广.
⑵ 卓越绩效的组织治理和社会责任属于哪个条款
卓越绩效准则是建立在一组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核心价值观是为实现卓越的经营绩效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它贯穿于卓越绩效准则的各项要求之中,应体现在全体员工,尤其是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之中。
⑶ 卓越治理的概述
社会系统是1个开放、动态、复杂的有机整体,有其内在的科学结构.组成社会系统的人类具有两大基本需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种需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 人类通过社会系统的物质生产或物质文明建设,来满足其日益增长变化的物质需求;
(2) 通过社会系统的精神生产或精神文明建设,来满足其日益增长变化的精神需求.最有效地满足这两大类日益增长变化的需求,便是人类的利益所在.
(3) 此外,只有对社会系统进行有效的整体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冲突和增强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这便需要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来完成.
所以,基于需要-利益的人类文明或社会系统,便具有典型的三元结构(Triad Structure):“经济-文化-政治”结构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结构.构成人类文明或社会系统的3大主要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其正确的整体目标在于充分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系统的预言:“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1天比1天充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不断实现人类日益增长变化着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不断实现人类更多社会成员的利益,是人类社会系统演化的永恒动力机制.概言之,社会系统的整体需要和整体利益决定社会系统或文明的整体演化方向.人类社会系统或人类文明的演化历史,就是这样的历史.所以,人类文明或社会系统之三元结构,反映了文明演化的基本规律,并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界限.
社会系统工程(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是指在社会系统观的指导下,遵循文明演化规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综合集成地最优设计社会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高度和谐、安全与发展的高度统一,并确保社会系统的持续进化.
社会系统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社会控制论(Social Cybernetic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个涉及社会价值系统、社会发展目标、社会指标系统、社会模型、社会发展战略、综合发展规划、社会系统预测与控制等诸多方面的综合集成领域.社会系统工程的提创者和奠基人是著名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他认为社会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是“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科学”、“改造社会、建设社会和管理社会的科学”.
社会系统工程是人类在充满复杂性的世界化时代面对空前挑战和空前机遇时,实现卓越治理的综合集成的有效架构,其本身并非1门学科,而是1个以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基于统一的系统工程架构(Systems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对所有相关事物和过程所构建的科学的、跨学科的、跨领域的、开放的、持续进化的综合集成,包括主体(组织与个人)、规范(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标准、理论(治安理论与其它理论)、方法、技术(信息技术与其它技术)、设备、设施、程序及实践等.
系统工程的最大特征,是针对特定的问题,在约束条件下,从整体上科学而有效地综合集成一切相关因素,最优地实现特定系统的目标.所以,系统工程被称为“世界化时代综合集成的卓越解决之道”.
在世界化时代的治理方式中,社会成员利益的一致性、社会系统的和谐性以及公共利益的公平实现程度,既是卓越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文明先进性的重要属性.
⑷ 卓越治理的介绍
基于系统工来程框架之诠释卓越治自理(Governance Excellence / Excellent Governance),是指秉承“以世界化的持续集成和持续创新机制推动持续进化”(sustaining evolution driven by the mechanism of sustaining integration 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的理念,以科学而先进的社会系统工程架构持续整合一切治理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认同或可接受的权威/权力来调控社会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系统的和谐以及公平而高效、充分而持续的安全与发展(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S&D),从而增进公共利益的治理过程。
⑸ 朝廷如何评价王太守的政绩
朝廷评价王太瘦的政绩是政绩,这个卓越在地方治理的非常好。
⑹ 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组织治理和社会责任条款属于什么类目
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组织治理和社会责任条款属于“领导”类目。
这属于全国企业员工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管理越来越成为所有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ISO/TC176/SC2/WG15结合ISO9000标准2000年版制订工作的需要,通过广泛的顾客调查制订成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为了能对质量管理原则的定义取得高度的一致,又编制了仅包含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新文件ISO/TC176/SC2/WG15/N130《质量管理原则》。在1997年9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36个投票国以32票赞同4票反对通过了该文件,并由ISO/TC176/SC2/N376号文件予以发布。
(6)卓越治理扩展阅读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原则2领导作用
领导者建立组织相互统一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所创造的环境能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1、努力进取,起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2、了解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并对此作出响应。
3、考虑到包括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和社会等所有受益者的需求。
4、明确地提出组织未来的前景。
5、在组织的各个层次树立价值共享和精神道德的典范。
6、建立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
7、向员工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在履行其职责和义务方面的自由度。
8、鼓舞、激励和承认员工的贡献。
9、进行开放式的和真诚的相互交流。
10、教育、培训并指导员工。
11、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12、推行组织的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1、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使得组织的未来有明确的前景。
2、对于目标的设定,将组织未来的前景转化为可测量的目标。
3、对于运作管理,通过授权和员工的参与,实现组织的目标。
4、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支经充分授权、充满激情、信息灵通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
⑺ 什么是卓越绩效模式
其中,最具影响力是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因其系统的理论框架、全面的评价要求、科学的评价体系而被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而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国际标准,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卓越绩效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Model)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工具。据初步统计,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卓越绩效模式作为本地质量奖的评审标准,同时有更多的组织使用这一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寻找改进机会,通过持续改进,实现卓越绩效。我国于2004年在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的基础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颁布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现已成为全国质量管理奖的评审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卓越绩效模式在我国广大企业及其他各类组织中的学习和实践,将促进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的创新,从而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卓越绩效模式建立在一组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的基础上。核心价值观共有十一条:追求卓越管理;顾客导向的卓越;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灵活性;关注未来;促进创新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观点。这些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也是许多世界级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它贯穿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各项要求之中,应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理念和行为准则。追求卓越管理领导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组织的高层领导应确定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并提出有挑战性的目标。组织的方向、价值观和目标应体现其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用于指导组织所有的活动和决策。高层领导应确保建立组织追求卓越的战略、管理系统、方法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勇于奉献、成长、学习和创新。高层领导应通过治理机构对组织的道德行为、绩效和所有利益相关方负责,并以自己的道德行为、领导力、进取精神发挥其表率作用,将有力地强化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和目标意识,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顾客导向的卓越组织要树立顾客导向的经营理念,认识到质量和绩效是由组织的顾客来评价和决定的。组织必须考虑产品和服务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达到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并由此提高组织绩效。组织既要关注现有顾客的需求,还要预测未来顾客期望和潜在顾客;顾客导向的卓越要体现在组织运作的全过程,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顾客感知的价值和满意,包括组织要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增强顾客对组织的信任、信心和忠诚;在预防缺陷和差错产生的同时,要重视快速、热情、有效地解决顾客的投诉和报怨,留住顾客并驱动改进;在满足顾客基本要求基础上,要努力掌握新技术和竞争对手的发展,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对顾客需求变化和满意度保持敏感性,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组织和个人的学习要应对环境的变化,实现卓越的经营绩效水平,必须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的学习是组织针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持续改进和适应的能力,通过引入新的目标和做法带来系统的改进。学习必须成为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员工的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顾客的意见、最佳实践分享和标杆学习以实现产品、服务的改进,开发新的商机,提高组织的效率,降低质量成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企业实践卓越绩效模式是组织适应当前变革形势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个人的学习是通过新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引起员工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个人的学习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员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使组织获得优秀的员工队伍。要注重学习的有效性和方法,学习不限于课堂培训,可以通过知识分享、标杆学习和在岗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组织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绩效优势。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组织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全体员工及合作伙伴不断增长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和工作动机。企业要让顾客满意,首先要让创造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企业员工满意。重视员工意味着确保员工的满意、发展和权益。为此组织应关注员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优秀者给予奖励;为员工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员工发展与进步;营造一个鼓励员工承担风险和创新的环境。组织与外部的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和协会等机构之间建立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利于组织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或者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增强组织与合作伙伴各自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领先能力。建立良好的外部合作关系,应着眼于共同的长远目标,加强沟通,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为对方创造价值。快速反应和灵活性要在全球化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成功,特别是面对电子商务的出现,“大鱼吃小鱼”变成了“快鱼吃慢鱼”,组织要有应对快速变化的能力和灵活性,以满足全球顾客快速变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为了实现快速反应,组织要不断缩短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周期、生产周期,以及现有产品、服务的改进速度。为此需要简化工作部门和程序,采用具备快速转换能力的柔性生产线;需要培养掌握多种能力的员工,以便胜任工作岗位和任务变化的需要。各方面的时间指标已变得愈来愈重要,开发周期和生产、服务周期已成为关键的过程测量指标,时间的改进必将推动组织的质量、成本和效率方面的改进。关注未来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组织不能满足于眼前绩效水平,要有战略性思维,关注组织未来持续稳定发展,让组织的利益相关方————顾客、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以及股东、公众对组织建立长期信心。追求持续稳定的发展,组织应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分析、预测影响组织发展的诸多因素,例如顾客的期望、新的商机和合作机会、员工的发展和聘用、新的顾客和市场细化、技术的发展和法规的变化,社区和社会的期望,竞争对手的战略等,战略目标和资源配置需要适应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且战略要通过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进行部署,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组织的战略要与员工和供应商沟通,使员工和供应商与组织同步发展。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有效的继续计划,创造新的机会。促进创新的管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创新意味着组织对产品、服务和过程进行有意义的改变,为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创造新的价值,把组织的绩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创新不应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创新对于组织经营的各个方面和所有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应对创新进行引导,使创新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使之融入到组织的各项工作中,进行观念、机构、机制、流程和市场等管理方面的创新。组织应对创新进行管理,使创新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首先需要高层领导积极推动和参与革新活动,有一套针对改进和创新活动的激励制度;其次要有效利用组织和员工积累的知识进行创新,而且要营造勇于承担风险的企业文化,导致更多创新的机会。基于事实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指组织的管理必须依据对其绩效的测量和分析。测量什么取决于组织的战略和经营的需要,通过测量获得关键过程、输出和组织绩效的重要数据和信息。绩效的测量可包括:顾客满意程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运行的有效性、财务和市场结果、人力资源绩效和社会责任结果,反映了利益相关方的平衡。测量得到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变化的趋势,找出重点的问题,识别其中的因果关系,用于组织进行绩效的评价、决策、改进和管理,而且还可以将组织的绩效水平与其竞争对手或标杆的“最佳实践”进行比较,识别自己的优势和弱项,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组织应注重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道德规范,并履行好公民义务。领导应成为组织表率,在组织的经营过程中,以及在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内,要恪守商业道德,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和环境,注重保护资源。组织不应仅满足于达到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还应寻求更进一步的改进的机会。要有发生问题时的应对方案,能做出准确、快速的反应,保护公众安全,提供所需的信息与支持。组织应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建立组织内外部有效的监管体系。履行公民义务是指组织在资源许可的条件下,对社区公益事业的支持。公益事业包括改善社区内的教育和保健、美化环境、保护资源、社区服务、改善商业道德和分享非专利性信息等。组织对于社会责任的管理应采用适当的绩效测量指标,并明确领导的责任。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组织的绩效评价应体现结果导向,关注关键的结果,主要包括有顾客满意程度、产品和服务、财务和市场、人力资源、组织效率、社会责任等六个方面。这些结果能为组织关键的利益相关方————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众及社会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利益。通过为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将培育起忠诚的顾客,实现组织绩效的增长。组织的绩效测量是为了确保其计划与行动能满足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并为组织长短期利益的平衡、绩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改进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系统的观点卓越绩效模式强调以系统的观点来管理整个组织及其关键过程,实现组织的卓越绩效。卓越绩效模式七个方面的要求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和协调机制,强调了组织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整体性”是指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组织整体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一致性”是指卓越绩效标准各条款要求之间,具有计划、实施、测量和改进(PDCA)的一致性关系:“协调性”是指组织运作管理体系的各部门、各环节和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协调的。系统的观点体现了组织所有活动都是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最终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各个条款的目的都是以顾客满意为核心,他们之间是以绩效测量指标为纽带,各项活动均依据战略目标的要求,按照PDCA循环展开,进行系统的管理。很好地理解这十一条核心价值观,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应用卓越绩效模式,在应用中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价值。
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组织治理属于什么类目
共43个着重方面,如:4.1中的:4.1.1.1高层领导的作用4.1.1.2组织的治理4.1.1.3组织绩效的评审4.1.2.1公共责任4.1.2.2道德行为4.1.2.3公益支持
⑼ 卓越治理的世界化时代卓越治理与社会系统工程研究计划
“世界化时代卓越治理与社会系统工程”研究计划(The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Excellent Governance and 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in Worldization Times”),是社会系统工程专家组(Expert Group on 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EGSSE)、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治系统工程中心、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Realizer Beijing Institute of 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RISSE)自1994年开始组织实施的1项跨学科、跨领域的长期研究计划.
部分相关文献:
◆ 社会系统工程专家组、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治系统工程中心、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编:《“社会系统工程与卓越治理”词汇集合》(电子书),1993~持续更新版,(http://60.10.6.113/sseweb/ShowAnnounce.asp?ArticleID=1723).
◆ 周凤婷、谢云、叶涛:《“卓越治理”简介》,(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38).
◆ 江丹(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志愿服务系统工程——世界化时代实施卓越治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载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志愿北京——2005“志愿服务与人文奥运”国际论坛成果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79-292页,(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6).
◆ 社会系统工程专家组·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编印:《社会系统工程与卓越治理建议书》,PSSEGE [2007] 312号,《关于在文化发展框架下考虑各级政务人员名片设计方案的建议》,2007年09月29日,(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00).
⑽ 谁为了治理黄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中
治理黄河,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鲧、禹治河,随后创建了堤防,秦代已统一了下游堤防体系版.西汉贾让、东汉权王景、元代贾鲁、明末潘季驯和清代的靳辅、陈潢等,对防洪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要贡献,其中以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