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治理有情

治理有情

发布时间: 2020-12-03 08:02:10

⑴ 根据本讲应对三级舆情应采取的治理手段是什么

这里用什么手段,我觉得可以根据他的一个实际情况,然后不同的实际情况一个选择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根据当时的一个情节严重,这样才能够实际的选择。

⑵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何有效治理

第一,强化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意识。互联网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热点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如果对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和冲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则会激化矛盾,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导致危机爆发,破坏政府部门的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因此,应该强化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意识,提升舆情应对素养。

第二,提高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多数人对互联网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字办文、浏览舆情信息等对网络的基础操作技能上,还应具备网上舆情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分析能力。要有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舆情信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能力。

第三,学习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突发事件一发生,最快的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舆情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随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意见领袖保持沉默的过程。

第四,增强网络舆情的沟通艺术。一要体现身份的平等,在网上所有的人都是普通的网民,与网民交流必须以理服人,而不应居高临下,以权压人;二要寻求思想的共鸣,要熟悉网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态和想法,准确把握民意,在事件回应时力求找到与公众思想上的共鸣点;三要表达真诚的心态。在与网民的交流中,任何虚情假意、推诿敷衍都逃不过网民眼睛,必须坦率真诚,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过失,也能赢得网民的理解和宽容,绝不可“躲猫猫”;四要具备巨大的承受力。在网上网民相互之间嬉笑怒骂十分正常,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尖锐的、过激的嘲讽和调侃甚至辱骂,对其都应泰然处之,平和交流,冷静对待。

⑶ 农村基层治理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同时,农村基层治理也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战。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群众沟通渠道不畅。一些村干部民主意识薄弱,民主作风欠缺,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发展、惠民为民政策落实上,向群众宣传沟通力度不足,出现“替民做主”现象。部分群众对村务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支持,即使村干部为村民办了好事,也常常被误解,导致干群感情生疏、情绪对立。
(二)村务工作监督不到位。个别村干部仍然存在“家长制”作风,凭主观意志、人情关系办事,在生产和村务管理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不按规定召开党员、群众会议,不按照制度程序办事,提议决策不民主,村务管理执行不透明,过程结果不公开,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部分村的账务不进行公开,有的村公开的帐目不清,数目不明。部分地方低保户评选不公开、不透明,“关系保”、“人情保”时有发生。
(三)村“两委”关系不尽和谐。部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工作仍存在碰到问题互相踢皮球、扯皮现象,造成有些工作重叠,有些工作死角无人管。有的村委会班子成员认为自己是全村群众选举的,而村党支部书记只是由占村民总数一小部分的党员“两推一选”的,于是盲目自大,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尊重党支部的领导;有的村党支部认为,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就是要领导一切,于是就大包大揽,妨碍了村委会班子正常行使应有的权力。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少数群众大局意识不强。当前农村兴办公益事业,既要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更要靠群众自力更生、自主筹资筹劳。但少数有承担能力的群众大局意识、公民意识不强,只想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导致农村发展不快,村级债务增大,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不和谐因素增多。
(二)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大部分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现代基层治理理念有所欠缺。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执行力不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工作上满足于过得去,对工作质量要求缺乏高标准;有的干部在仍习惯于 “一班人”“说了算,定了干”的“为民作主”的领导方式,常采用强迫命令和强制性行政手段,不能正确运用服务群众、民主协商的工作方法。
(三)部分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基层干部有的民主意识较差,决策不民主,听不进群众意见,凭主观想象决策和开展工作;有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存在享乐主义和盲目攀比现象;有的工作不深入,工作怕吃苦、怕担责任、怕吃亏,对群众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有的工作作风粗暴,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群众办事难,未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新时期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设
(一)治理规范化,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农村治理机制,着力强化农村基层自治结构,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因地制宜推广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做法。推进村务、党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项实践。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指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培育民主意识,提高群众自我治理的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当前基层干部的素质与村级治理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培养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行为,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村级干部要在制度框架内管理村中事务,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学会运用示范、引导、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运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的方法处理农村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三)加强培养选拔,完善村级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实行“两推一选”,先由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确定候选人,再进行党内选举,改变村支部选举“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党委会成员的选举实行“两票制”,先由全体村民对本村现有党员投“信任票”,然后从得票超过半数的党员中提名村党委会候选人,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投票”选举村党支部组成人员。完善选民登记和投票程序,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加强对村委会选举的组织和监督,严查舞弊贿选,确保村民有效行使选举权。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返乡务工人员等新生代村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以改变目前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等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
(四)规范村务管理,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成立村民议事机构,由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议事委员会,通过村民议事委员会,把重大村务的决定权交给广大村民,凡村务大事,都要经村民议事委员会充分讨论后再决定,做到村干部、党员、普通村民三者决策的有机统一,使村民能够表达意见并参与决策,真正成为决策议事的“主角”。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扬民主,严格履行程序。对村里的重大问题决策,先由村党支部形成决议,然后提交支委和村委召开的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后提交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凡涉及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村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努力提高村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确保村务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改革财务管理制度,探索每月到镇(街道)做账和每季度在联席会上公开账务和村级财务镇(街道)代管等制度,探索可行有效的村账审计方式,如第三方审计。
(五)深化“阳光村务”,完善村干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议事会制度、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等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制度,听取和征求村民意见,深化民主监督工作。深化“阳光村务”工作,规范村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等“三务”的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和时限,将村事务“晒”在阳光下,“亮”在民心中,真正让村民知情,由群众监督,使村干部清白。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两委”干部执行村务决策、履行村务管理和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等情况进行检查和全程监督,并及时公开。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监督,定期检查村务、村账情况,听取村民意见。在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公示制”,增强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村民民主参政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打通民意反映渠道,让村民的意见顺利“上传”到有关部门,使村民成为村干部的“全天候”监督者。

⑷ 应对二级舆情应采取的治理手段是

一、快速反应,掌握先机: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舆情发生,力争第一时间,专发布准确、详实的信息属,对于突发的舆情信息,掌握舆论引导先机,尽量避免外界媒体的不实报道,网友对事件的揣测及传播。二、权威发声,跟踪舆情:根据事实进行权威发声,敏感事件要仔细查证,了解事件真相,找出核心问题,掌握舆论制高点。实时跟进关注事件的舆情走向,及时发现新问题,回应公众质疑,持续性发布,满足公众知情权。三、找对方法,成立组织:网络舆情突发,风口浪尖之时,单一渠道、账号不足以有效解决问题,要建立发言制度,形成组织。本地网站、论坛、贴吧,官方微信、微博等先后进行发声,密切配合,正确引导舆论。

⑸ 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白泽

白泽是来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自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 传说黄帝巡狩,至海滨而得白泽神兽。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故帝令图写之,以示天下,后用以为章服图案。唐开元有白泽旗,是天子出行仪所用;明有白泽补,为贵戚之服饰。

⑹ 治理pm2.5有什么意义(结合国情,对个人,社会意义

PM2.5对人身体危害很大!严重破坏基本的生活家园.本来污染严重的北京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就专很多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属生活很是艰苦.现在又来个室外空气污染.这样下去对国家长期发展不利!PM2.5污染严重肯定是政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中国自古到今以安家立业为基础.连自己的家园无法立足怎么立足于世界.去和小日本拼去....!“后面可以去掉大概意思你在修改易下”

⑺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治理洪水的情节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的神话中都经常出现大洪水?是否是同一场?史前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在人类学家和神话学家的研究中发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早期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与记忆,也因此产生了各界特色的创世神灵与治洪英雄。

神话是吸引人也是不断变动的,大洪水故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复杂化了,许多洪水故事加进了各种斗争和再造人类的主题。英国著名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家弗雷泽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普遍存在。文字诞生之后,几乎每个文明都在描绘大洪水的可怕。关于大洪水的最早的记载,见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写的泥砖。

公元前3500年前的苏美尔泥版文书中说: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叫着,大家都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在《旧约·创世纪》中如此描绘大洪水: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但是,上帝命令义人诺亚建造一个巨型的方舟,给人类留下活口;

苏美尔文明经典《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说: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阿兹特克文明的《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中: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玛雅文明神圣典籍《波波武经》中也说: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在中国的远古传说里,大洪水的原因是共工怒撞不周山,水神共工和颛顼发生战争,共工败给颛顼后一怒之下,撞折了支撑天的不周山以致于天崩地陷,洪水滔天。中国古代典籍很多都涉及到,如此记载:

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山海经·海内篇》)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横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日鸿水(《孟子·滕文公》)

而现代科学则力求给予解释,认为大洪水的原因可能是五个方面:外来行星撞击说、地球火山爆发说、地球轴线异动说、北纬地质变化说、潮汐锁定作用说。

⑻ 情绪治理理论是谁提出的

为了父母?抄 父母给你的爱袭是不平等的爱,什么养育之恩都是为了自己啊?!而且你有选择出生的权利么?没有!于此同时痛苦你就不可能避免,也不要把爱想得那么伟大,这只是依存关系。

为了爱情? 爱情只是一时,我们只是沉浸在这里,你爱的是一类人,不是那个人,没有什么人不可以替代,真的挺悲凉。

为了功名? 多少年后都不复存在,我们人类没准都不存在,在这个小小地球上有什么意思呢?

为了什么理想? 理想也只是我们小小人类的思想。终究逃不过灭亡,别说什么永久存留在这个永恒的世界上?扯这么老远有现实的意义么?

所以,别说什么心理脆弱,辜负谁的期望。
想活着就活,想死就死,我们只是生物,没有那么高傲。

⑼ 印光大师: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

因果是教育世人的一种方法!也是用来警示世人的!这个是佛法的必然!!

⑽ 在商鞅变法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建立县治由国君直接派官使治理,然后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情解药说说你的理

在此之前官员都是贵族世袭。大贵族当大官,小贵族当小官,平民百姓当不了官。专
商鞅变法的属措施,从短期来看,是加强了君主的权力,使得中央政令通行无阻,建立集权的体制,能够高效发挥国家的力量。所以秦国国力强于六国。
从长期来看,打破世袭制,使社会下层有才干的人可以进入政权体系,实现官僚的新陈代谢,减少阶级对立。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比如察举制、科举制,都是对商鞅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