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太湖综合治理

太湖综合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2-02 21:50:36

㈠ 杜建国的江苏大学教授

杜建国,四川合江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计算实验中心”和“中国区域发展监测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科技论文》和SSCI源刊《Econmic Modelling》评审专家。曾任江苏大学信息系副主任。2002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管理学家盛昭瀚教授,并于2005年8月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1月~2009年6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计算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10月赴泰国ChiangMai大学参加“三国三校”交流。2008年11月随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部分领导赴欧洲学习区域监测方法与应用,2009年9月~2010年2月赴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留学。先后荣获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和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从事管理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企业环境行为分析、风险管理等。先后在《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情报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SCI收录论文2篇,被SCI收录论文4篇,另有多篇论文被EI、ISTP和CSSC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市厅级一、二等奖6项。
主持或参与的项目主要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计算实验方法的企业环境行为分析与引导策略研究》(71171099), 主持, 在研.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科学计算实验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11&ZD169)子课题“计算实验方法在社会组织及企业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 在研.
3.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供应链管理: 协调优化及其计算实现》(70731002) , 子课题负责人, 在研.
4.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重点项目《江苏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目标、内涵和实施重点研究》(10JD006), 主持, 在研.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计算实验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分析及管理政策研究: 以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管理为例), 排名第二, 在研.
6. 江苏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发展系列研究》(JDR2006A01), 排名8/30, 在研.
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演化视角的长三角区域非均衡发展及协调对策研究》(07CJL028), 主持, 结项.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命价值理论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制制度研究》(70773051 ), 排名第三, 结项.
9.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基于博弈学习理论的企业组织治理演化研究》(70571034) , 排名第二, 结项.
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发展演化及其相关政策研究》(20060400918) , 主持, 完成.
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溢出的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研》(20090461080), 主持, 完成.
12.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演化及其相关政策研究》(0601020C), 主持, 结项.
13.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基金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江苏省区域发展演化及制度安排研究》(08SJD6300005), 主持, 结项.
14.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基金项目《构建长三角地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研究》(04SJD630015), 排名第二, 结项.
15. 江苏大学校高级人才基金《基于博弈学习理论的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演化研究》(06JDG025), 主持, 结项.

㈡ 如何综合治理太湖

太湖鱼米香,一直以来是太湖人的骄傲。近来太湖水污染甚为严重,蓝藻频发,居民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个人角度:不能乱扔杂物,不可乱捕杀水生物,也不可随意放生物种入湖,做到人人爱护环境,监督个人行为。

周边厂家:严格控制厂商的排污,进行有效监控,这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力配合。
社会舆论的呼吁,生物专家的科学整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仅仅出自于个人理解,若有失偏颇,请各自斟酌。

㈢ 长江存在的水污染如何保护

上中游多植树造林,中下游减少污水,生活垃圾的 排放,还有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十分重要!!

㈣ 太湖有哪些治理工程

太湖流域除了水体污染之外,还有洪涝灾害的威胁。太湖流域有3万平方千米为平原,占流域面积的六分之五,地势十分平坦,因此一遇稍大的降雨,即发生泛滥,极易成灾。在总体上讲,太湖流域虽然水资源量较为丰富,但是流域农业发达,又是水稻高产区,农业用水量特别大。加上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工业用水量也大大增加,这样水资源量已出现供需矛盾,据初步计算,遇到干旱年,需从长江引水100亿~200亿立方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长达27年的讨论研究,于1985年7月出台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方案。这一方案同时考虑防洪、供水、航运和环境保护,按照“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分期实施”的方针,安排各项措施。治理方案的主要措施包括十项骨干工程。

十项骨干工程可以概括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增设抽水”三大类,总计拓浚和新建河道达20条,总长454千米,土方2亿多立方米,加固和新修湖堤、河堤共560千米。在长江沿岸和杭州湾增设抽水站7处。大部分既可排水又可引水。这些工程建成后,能起到丰富水源、改善水质、免除洪涝、控制调度等作用。

综合治理方案在沿长江一线拓浚和新辟河道7条,并增设7座抽水站,这既可把流域洪水和地区涝水排入长江,又可引长江水补充流域水量之不足。据初步计算,最大引江能力达每秒1000立方米。引水沿线经过太湖西部缺水地区,既满足了该地区工农业用水的需要,同时可以将大量的水引入太湖,经太湖调蓄后,供给杭嘉湖地区和黄浦江,解决这些地区的用水需要。从长江引水,并经太湖调蓄,将水送到各用水地区,是太湖流域长期供水计划的主要措施,可以保证流域内今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它将大大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环境。

㈤ 自然灾害论文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㈥ 太湖县政法委综治办专职副主任是正科吗

1、县直机关,部、委、办、局为正科级。
2、综治办为正科级单位,主任正科级,副主任副科级。
正常情况下,专职副主任应当是副科级,当然,特殊情况下,也有正科级高配的。

㈦ 请问 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湖院)主要从事或者工作重心是哪方面的、

江苏省太湖水利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2004年改制设立江苏省太湖水利规专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属。公司持有水利工程设计(河道整治、灌溉排涝)甲级以及水利工程设计(城市防洪)、工程咨询、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国家乙级资质证书,2001年获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江苏省工程咨询协会颁发的“江苏省AAA级信誉工程咨询单位”(最高级)等级证书。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编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开展工程设计、招标咨询、建设监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等。公司先后承担或参与的国家、江苏省、苏南地区的重点项目: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望虞河河道、太浦河河道和配套建筑物、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环太湖大堤加固、常州新闸防洪控制、常州钟楼防洪控制工程及石梁河水库泄洪闸加固、常州丹金闸枢纽、常州市金坛石桥枢纽工程、常州市城市防洪工程;苏州市重点项目主要有苏州市城市防洪配套闸站工程;正在进行的国家及江苏省重点工程有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等工程的规划设计。

㈧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什么级别

  1. 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一般为副厅级。

  2. 具体依据为: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设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9〕65号),设立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简称省太湖办),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正厅级建制,经省政府授权,统一履行全省范围内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综合监管职责

  3. 综上所述:该办公室副主任为副厅级。

    附参考资料: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来源:江苏省; 出自: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14期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9〕89号 2009年7月3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设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9〕65号),设立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简称省太湖办),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正厅级建制,经省政府授权,统一履行全省范围内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综合监管职责。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决策建议;协调解决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大问题。
(二)参与拟订太湖水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标准和政策;参与拟订太湖水污染防治的中长期规划,组织制订太湖水污染防治的年度工作计划。
(三)组织实施国务院《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草拟太湖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省各有关部门和太湖流域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根据省政府授权,对省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太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拟定和组织实施太湖水环境治理考核奖惩制度;定期报告和通报全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五)协调省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防控太湖蓝藻和“湖泛”大面积暴发的应急工作;协助省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太湖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查处工作。
(六)参与制订省级太湖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计划,参与审核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安排,提出年度专项审计的建议;监督太湖水污染防治项目的落实,提出整改和调整意见。
(七)组织制订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其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作用;会同省有关部门,提出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科研计划。
(八)承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协助联系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承担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省防控太湖蓝藻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省太湖办内设3个机构:

(一)综合处
负责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和机关重要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协调和组织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工作部署以及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宣传报道,编报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简报;联系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负责机关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工作,承办机关日常事务和后勤管理工作。
(二)规划处
参与拟订太湖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制订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各成员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和责任;参与制订省级太湖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计划,参与对申请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审查论证,并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会同省有关部门拟定太湖水污染防治科研计划,协调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攻关;承担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三)督查应急处
对重点地区、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组织检查太湖水污染防治项目的落实情况;定期对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相关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各成员单位完成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的情况;负责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和省领导同志批示件的查办工作,协调指导重大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协调省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太湖蓝藻和“湖泛”大面积暴发的应急工作;编发应急预警信息和应急工作简报,承办应急管理的日常事务工作。
机关党总支。负责机关党群工作。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省太湖办机关行政编制为20名。
领导职数为:主任1名(兼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副主任2名;正副处长7名,其中正处长3名,副处长4名(含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1名)。
四、其他事项
关于省太湖办与省各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关系。省太湖办是组织实施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和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第一责任主体,根据省政府授权,负责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任务分解落实和目标管理,对省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管辖范围,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承担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相应责任。省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和服务,共同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执行实施方案的责任主体,要制订本行政区域太湖水污染防治的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逐级分解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目标、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团结治污”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协同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五、附则
本规定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㈨ 提出水利改革主要发展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内社会进步,历来是容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