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一隅
⑴ 辛弃疾 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原文及其中用典的寓义
《水龙吟》
宋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
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
为先生寿。
寓意:
连用两典:一见《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率军北征,路经长安市东(古称霸上,即咸阳),“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一见《世说新语·言语篇》:东晋初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可怜依旧”。这就是宋室南迁近六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文征明《满江红》)。任何屈膝叩头的事都做得出来,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还有些作为,后来又走上老路。
连用典故既是表达对韩南涧的期望,更表现出作者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对国事的关怀。
拓展资料:
作品介绍: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是宋代诗人辛弃疾一首祝寿词。虽是为祝寿而作,但因寿翁韩元吉也志在恢复,所以辛弃疾与之英雄相惜,痛感虽为“经纶手”却均遭闲置;同时把韩元吉比作历代名相,期望与之重整乾坤,再度建功立业。在这首词中,有急切报国的热情,也有报国无门的悲愤,构成了悲壮苍凉的风格。
注释:
韩南涧:即韩元吉,辛弃疾居信州,与韩相邻,往来唱和频繁。
渡江天马:原指晋王室南渡,建立东晋,因晋代皇帝姓司马,故云天马,此指南宋王朝的建立。
经纶:原意为整理乱丝,引伸为处理政事,治理国家。
新亭风景:在今南京市南,三国时吴所建。东晋初渡江南来的士大夫,常在新亭饮宴。一次,周于座中感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大家都相视流泪,见《世说新语·言语》。此指南宋人们对河山废异的感慨。
夷甫:西晋宰相王衍的字。他专尚清淡,不论政事,终致亡国。
沉陆:也说陆沉,指中原沦丧。
平戎万里:指平定中原,统一国家。戎,指金兵。
山斗: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曾说韩的文章“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此句赞扬韩元吉的文章。
桐阴:韩元吉京师旧宅多种梧桐树,世称桐木韩家。元吉有《桐阴旧话》记其事。此句写其家世、生活。
绿野:唐宰相裴度退居洛阳,其别墅曰绿野堂。
平泉:唐宰相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名平泉庄。
东山:在今浙江省上虞县。东晋谢安寓居东山,常游赏山水,纵情歌酒。这三句是预想韩元吉将来功成身退后的生活。
译文: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
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你生来就志在四方。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
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韩南涧,即韩元吉,辛弃疾居信州,与韩相邻,往来唱和频繁),致仕后亦侨寓此地。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这时距离宋金“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了此词。
赏析: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晋书》卷六《元帝纪》载:西晋亡,晋元帝司马睿偕西阳、汝南、南顿、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做了皇帝。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此借指宋高宗南渡。“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缕。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
王安石《祭范颍州文》:“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整顿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政腐败。此二句为全篇之冒,后面的议论抒情全由此而发。接“长安父老,新亭风景”,连用两典:一见《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率军北征,路经长安市东(古称霸上,即咸阳),“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
一见《世说新语·言语篇》:东晋初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可怜依旧”。这就是宋室南迁近六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文征明《满江红》)。
任何屈膝叩头的事都做得出来,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还有些作为,后来又走上老路。继指责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谈误国:“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夷甫即王衍,西晋大臣,曾任宰相。“衍将死,顾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附王衍)。
后桓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这里借桓温对王夷甫的批评,斥责南宋当权者使中原沦陷,不思恢复。
通过上述种种有力的议论,于是指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泛称之一。这里指金人。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提出“平戎万里”这样严肃的政治问题,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更表现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对国事的关怀。
这是一首寿词,过片不免要说些祝寿的话。先颂韩的才干和光荣家世。“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黄升《花庵词选》则称韩南涧“政事文章为一代冠冕”。并说他的文才可比美韩愈。韩家为北宋望族。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韩元吉《桐阴旧话》十卷,说“记其家旧事,以京师第门有梧木,故云”。此以庭门梧桐垂阴,满院清幽,赞韩元吉家世显赫。因此说他自在人间诞生到而今的年纪,正可风云际会,在政治上大显身手。继用古代三个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话喻韩寓居上饶的志趣。一、唐文宗时,裴度“治第东都集贤里,沼石树丛,岑缭幽胜。
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不问人间世”(《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三《裴度传》)。二、唐人康骈《剧谈录》:“李德裕东都平泉庄,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远方之人多以异物奉之”。三、《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其时谢安寓居会稽东山。
这里以裴度、李德裕、谢安的闲适潇洒风度来喻韩南涧,虽不无过誉,但文字浏丽自然,清新雅致。而后结以“他年整顿乾坤事了”相共勉,“卒章见志”,与前结爱国情怀,一脉相承,正是“前后贯串,神来气来,而中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致”(沈祥龙《论词随笔》)。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词”的作品,且数用典故,但不觉其板,不觉其滞,条贯缕畅,大气包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沉着而痛快。这一因作者感情沉挚,曲折回荡,或起或伏,始终“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深厚感人。二因“援古以证今”,又“用人若己”,熨贴自然。三则豪情胜概,出之字清句隽(如裴度等三典),使全篇动荡多姿,“岂一味叫嚣者所能望其顶踵”。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⑵ 彷徨 修身 齐家 不知所措 兑现 一隅 磐石 蜕变 赎罪 匿迹
彷徨:徘徊,走来走去,不能决定往哪个方向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版修养。
齐家:使家族成员权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兑现:比喻履行承诺。
一隅:隅:角落,指一个角落,比喻事情的一个方面。
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蜕变:比喻人或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赎罪:抵消所犯的罪过。
匿迹:藏起不再出现。
⑶ “不谋全局者,不可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的意思是:不能够看透全局来内谋划事务的,便容没有谋取(治理)一个地区的才智;不能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是不能够筹划好一时的事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其实就是大局和小局的关系。“一域”要服从“全局”,“小局”要服从大局。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局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从战略的、宏观的、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从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寻找和把握大的机遇,赢得发展。
“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讲的是“一世”与“一时”,也就是长远和眼前的关系。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看“后劲”;既要经得起现在的考核,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总之要谋“一世”,讲长远,而不能只谋“一时”,只顾眼前。竭泽而渔者,眼前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只有着眼长远,才能发展当前。
⑷ 且请问孔明治理经典文言文翻译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政权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的异心,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尽意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种去施暴政。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犯人,即使去,犯人也不会埋怨被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霸主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的部下。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
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邦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虽然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表面上假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如果进军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反。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地方,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军士的军心。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军队,不凭诡诈的手段,不贪图微小的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计谋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
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军用兵进退制宜,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的手法,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
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谈论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
⑸ 姜维传译文
姜维略有文武才能,立志建立功名,然而他轻视部众滥用武力,明察觉断并不周密,最终导致身亡。《老子》中有这样的话:“治理大国如同烹煮小鱼”何况对于小小的一隅之地,怎么能多次扰动呢?
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是什么意思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的意思是:不能够看透全局来谋划事务的,便没有谋取(治理)一个地区的才智;不能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是不能够筹划好眼前的事的。寓意眼光长远,不应只指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说的是大局观,全局意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出自陈澹然[清]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6)治理一隅扩展阅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是“全局”和“一域”的关系,其实就是大局和小局的关系。“一域”要服从“全局”,“小局”要服从大局。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局部,只看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利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域”蔽眼,不见全局,不但要影响大局,就是小局也必然搞不好。
反之,只有从战略的、宏观的、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也才能打开视野,扩展胸襟,从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寻找和把握大的机遇,谋全局者,一域一隅才能因势而上,赢得发展。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是“万世”与“一时”,也就是长远和眼前的关系。我们讲发展,讲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就是“万世”,就是长远。
我们讲政绩,也要讲“万世”,讲全面,讲长远,既要看眼前的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速度,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看“后劲”;既要经得起现在的考核,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总之要谋“万世”,讲长远,而不能只谋“一时”,只顾眼前。事实上,不谋“万世”,竭泽而渔者,眼前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只有着眼长远,才能发展当前。
⑺ 除恶务尽,不容有失。自困一隅难安逸!这几句话的中心大意说明了什么
“除恶务尽,不容有失”是说对危害人类的人、动物、事物等等要斩草除根回,不要留遗憾。否则即便独自答躲进角落也难以过平安享乐生活。这两句话说明对对人类有害处的事物,要彻底铲除或者治理好,很多事情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如环境污染就是“恶”,如果不治理好,恐怕“自困一隅”也难躲过。
⑻ 韦世康传文言文翻译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韦世康,京兆杜陵人,韦家世世代代都是关内的大姓。)幼而沉敏,有器度。(世康小时即沉稳敏捷,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十岁,州里任他为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在北魏,他二十岁左右,即在皇宫值班,封为汉安县公,娶周文帝之女襄乐公主,授为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夫历沔、硖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后仕北周,从任典祠下大夫,历任沔州、硖州刺史。随周武帝平安北齐,授为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那时东夏刚平定,百姓尚未安定下来,韦世康安抚他们,士民都很高兴。)岁馀,入为民部中大夫,进位上开府,转司会中大夫。(一年多后,回京任民部中大夫,升任上开府,转任司会中大夫。)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尉迟迥造反时,担任北周丞相的隋高祖很担忧,对韦世康说:)“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 (“汾州、绛州过去是北周、北齐的分界线,那里发生暴乱,恐怕动摇国家。)今以委公,善为吾守。” (现在我把那里委托给你,请你好好给我守住。”)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因此让他当绛州刺史,凭他的威望镇守,全境安宁。)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他在任几年,有仁政惠风,赋税也连年交得最多,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世康清心寡欲,不慕权贵,未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听说人家有长处,就像自己有那样高兴,也不显示人家的过失,以求取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不久晋爵为上庸郡公,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馀官如故。(这年转任吏部尚书,其他官职依旧。)四年,丁母忧去职。(开皇四年(584),因母丧离职。)未期,起令视事。(不到一年,朝廷要他复职管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世康坚决请求皇上下制让他退休,皇上不同意。)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世康在吏部时,选人任官公平,请求、托人之事行不通。)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开皇七年,将到江南任职,当时朝中议论,要重视方镇,于是授他襄州刺史。)坐事免。(因牵连他事被免官。)未几,授安州总管,寻迁为信州总管。(不久,授他为安州总管,后又迁任信州总管。)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开皇十三年,回京入朝,重授他为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前后十几年间,他多有奖掖后进之事,朝廷称他廉洁、公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他曾在休闲时,对子弟们说:)“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 (“我听说,功成身退,这是古人的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 现在我年龄快到六十,我想辞去官职,回家闲居,你们认为怎样?”)子福嗣答曰:(他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诚,先哲所重。“(大人修身养德,名立官成,防止盈满的告诫,这是先哲所重视的。)欲追踪二疏,伏奉尊命。”( 您想学习二疏,那就按您的意思办吧。”)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后来因侍奉皇上饮宴,韦世康又请求辞职,他说:)“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我无尺寸之功,但地位却仅在宰相之下。)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现在我已年老,对这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什么作用,恐怕先于朝露早早死去,无法对朝廷作交待。)愿乞骸骨,退避贤能。” (我想请求退休,以让贤士出头。”)上曰:(皇上说:)“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我日思夜想,求贤若渴,想和你共治天下,以求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你今天的请求,与我的本意完全不符。即使你筋骨衰老,我仍想委屈你,让你睡着治理一方。”)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于是让他出京任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世康为政清静简单,老百姓很喜欢,全境均无诉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开皇十七年,在荆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皇上听到消息,深感痛惜,赠送了很多财物。)赠大将军,谥曰文。(追赠大将军名号,谥号叫做“文”。)
⑼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求翻译,谢谢
翻译:
如今天下人特别讨厌的人,不是英俄德法日等国吗?日本偏僻处东海,灭琉球、乱朝鲜、割台湾,因为看到闽越。然而不久看其北,拍着他的背,他们几乎很难从长远考虑。法兰东来盘踞在越南是根本,等我滇粤以满足他的计划。
但是英逼腾越通往西江,确实值得阴制他的胳肢窝。德意志狡猾了后起一发,而据我国胶州。然而法律俯瞰裂缝想复仇,而威海已经属于英,而且要坚持动静乘以以后。
只有俄罗斯虎看三洲包括回部,再寻到印度以蚕食蒙疆,而铁路的兴起已达我往东三省,现在占据旅顺以掐我脖子,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吞噬我东西北疆土不停。
英国占据五印度因擅自南洋,所以取缅甸邦兵不血刃,现在打开铁路可以到达藏滇,将与长江为率然’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一定要东迁印度来经营我西南。这两个国家的人已经对峙环绕球推荐吃上国,所以日本联合英,德法联俄,各附强大以争雄。
长然而英疆辽浪漫,主后就衰落,突然有变端势必又难以保护自己。而不久你锐少,地势足以雄制各邦。中国还正在从亲昵在不久就回到他的掌握,这就是胜负就已经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区合之间。
况且新疆外蒙古根本在青海、甘肃、秦国、晋国,但和林、巴尔、朱海、库车、石堡城不建亲藩。关外矿在不多,布隆吉、塔里树木两河不通,蒙疆水师不设,那么廸化、库类呼应不继,而蒙疆危险。东三省内蒙古根本在两京,而兴京、多伦诺不建亲藩。
混同江老师不立,索伦金不是马寇贼不安抚,他们的首领而加重他的权力,就逐渐长期一定是俄用,而东三省内蒙古危险。二是危险而京城没有睡觉的时间了。藏滇根本在巴蜀,卫藏地区六千里没有亲藩驻扎。什伦布不大臣驻宗喀薄宗二城训练兵士,就印缅都容易造成危险而隐藏。
西蜀、宁远不建亲藩,巴塘打箭炉不停提镇,就藏危险而蜀也危险。永昌郡不移交抚部,黑江不设水师,那么腾越临江易动而滇危险。广西不建亲藩,西江水老师不立,广西巡抚部不在得州,那么镇南偏远。广东巡抚部不在雷州,那么琼崖容易做梦。
而广东东西危险,四川藏滇粤危险,就西南大形势走了。那些从东三省围绕内外蒙古理解新疆卫藏滇粤。国家所依靠的是篱笆这样,又何况沿海万里没有篱笆的限制。喜欢人怒兽的伦疾风闪电超越房栊床的内,掐住我喉舌却在我心中,只能希望万一在早晚之间吗?
现在国家的形势不再雍乾财富的丰富,突然对建立微特黎人越来越担心,就不认识的人也徘徊观望,不敢做。只有自古不谋万世的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的不足谋一域。
如果想要延续国家生命危如累卵的去世,整个危险边境以图谋保护自己,就因为权势控制土地的方法固然不能不先振其纲领,而徐注意他的节目的细节,就迁都的主张还了。
原文:
方今天下所尤患苦者,非英俄德法日诸国乎?日本僻处东海,灭琉球、乱朝鲜、割台湾,以窥闽越。然俄窥其北而拊其背,其势殆难远图。法兰西东来踞越南为根本,伺吾滇粤以逞其谋。然英逼腾越通西江,实足阴制其肘腋。
德意志狡焉后起一发,而据我胶州。然法瞰其隙思复其仇,而威海已属诸英,且将持动静以乘其后。惟俄罗斯虎视三洲括囊回部,寖寻及于印度以蚕食蒙疆,而铁路之兴已达吾东三省,今且据旅顺以扼吾吭,此其势非尽噬吾东西北土疆不止。
英吉利据五印度以擅南洋,故取缅邦兵不血刃,今且开铁路以达藏滇,将合长江为率然之势。此其势必将东迁印度以经略吾西南。是二国者固已并峙环球荐食上国,故日本联英而德法联俄,各附强大以争雄。长然英疆辽漫,主后就衰,猝有变端其势且难自保。
而俄君锐少,地势足以雄制诸邦。中国且方自昵于俄而归其掌握,此其胜负固已了然自见于区合之间。且夫新疆外蒙古根本在青海、陇西、秦晋,而和林、巴尔、朱海、库车、石堡城不建亲藩。
关外矿屯未广,布隆吉、塔里木两河不通,蒙疆水师不设,则廸化、库伦呼应不继,而蒙疆危。东三省内蒙古根本在两京,而兴京、多伦诺不建亲藩。混同江水师不立,索伦金匪马贼不抚,其渠帅而重其权,则寖久必为俄用,而东三省内蒙古危。
二者危而京师无安枕之日矣。藏滇根本在巴蜀,卫藏地方六千里无亲藩驻扎。什伦布无大臣驻宗喀薄宗二城以练番兵,则印缅皆易为患而藏危。西蜀、宁远不建亲藩,巴塘打箭炉不驻提镇,则藏危而蜀亦危。永昌不移抚部,黑江不设水师,则腾越临江易动而滇危。
两粤不建亲藩,西江水师不立,粤西抚部不驻浔州,则镇南孤远。粤东抚部不驻雷州,则琼崖易觊。而粤东西危,蜀藏滇粤危,则西南大势去矣。夫自东三省绕内外蒙古达新疆卫藏滇粤。国家所恃为藩篱者如此,又况沿海万里无藩篱之限。
喜人怒兽之伦飙忽电迈于房栊卧榻之内,搤吾喉舌而踞吾腹心,顾可几幸万一于旦夕间哉?方今国势无复雍乾财富之盛,骤语建置微特黎民滋惧,即殊识之士亦徘徊瞻顾而不敢为。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诚欲延国命于累卵之崩,举危疆以图自保,则因势制地之术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纲维,而徐措其节目之细,则迁都之说尚焉。
此文出自清代·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9)治理一隅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陈澹然[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治理好一方地区,也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制定长久的国家政策,一时的聪明也是微不足道的。
陈澹然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朝国势的日衰,他提出“迁都建藩”的建议,还写了篇《迁都建藩议》,呼吁把朝廷搬到荆州,甚至罗列了迁都的十大好处。文中说:“方今国势,无复雍乾财富之盛,骤语建置,微特黎民滋恐,即殊识之士亦非徘徊瞻顾而不敢为。
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诚欲延国命于累卵之巅,举危疆以图自保,则因势制地之术,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纲维而徐措其节目之细,则迁都之说尚焉。”
作者简介:
陈澹然(1859——1930),字剑潭,安徽省安庆(今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仪山乡)人。其家境贫寒,幼时从父读,九岁能操笔为文,聪慧异人,才思横溢。后应试桐城,在数千人中,澹然文压群芳。光绪十九年(1893年)恩科举人。
他好读史书,为文不拘守“桐城派”的家法,人称“野才”、“狂生”。澹然恃才自负,狂放不羁。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独特的见解,在政治上亦不随声附和,而敢于阐发不同观念。他少年时依其叔祖于孔城。
孔城有进士郑大年,偶见澹然代其叔祖所作土地庙联语,奇之;怜其贫困,为其谋一学馆。大年生性鄙吝,武断乡里,澹然深恨之,因忤触大年被驱逐出院。他不得已奔走贵池、青阳一带游学。澹然中举后,应北京会试不中。因上万言,极论富国强兵之术。
清朝宰相李鸿章奇其才,将招入幕,因受阻未成。后南下武昌,上书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南巡抚陈宝箴,论行新政,用新人,期望采纳。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妒忌、毁谤的人多,亦未达到目的。
以后入湖南、江西学幕阅卷,搜集“湘军”史实,写成《江表忠略》,因而与陈立三、陈衍、易鼎顺相识。澹然曾乘火车自北京南下,偶遇山东巡抚袁世凯于车上,因与攀谈国家大事,很合意。袁氏就任临时大总统,曾任澹然为总统府参议。
杨度为袁氏称帝组织“筹安会”时,澹然拒绝参与。辛亥革命前夕,黎元洪任武昌新军混成协统,聘澹然掌书记,他认为黎氏庸懦,不足以成大事,辞不就。赵尔巽任清史馆总裁、桐城马其昶任总纂,马氏素知澹然长于史学,尤精于南朝的史迹,聘为分纂。
澹然入馆,每遇论事,意见多与人相左,赵氏怒其不逊,婉言辞退。后来,寓居南京,卖文为生。不久入江苏督军齐燮元幕,任江苏通志局提调,修成《江苏通志》。
齐下台,澹然移居安庆,就任安徽通志馆馆长。因时局动荡,经费不足,通志馆不久即关闭。澹然后受安徽大学聘请,讲授中国通史。民国十九年(1930),病逝于安庆。
⑽ 南宋为何偏安一隅呢
一直以来,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归咎于皇帝的昏庸无能,以及秦桧等奸臣的祸害忠良。可事实上,当时南宋民众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如一些诗词中描述的那样,强烈地渴望朝廷收复中原,而是更愿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稳。
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文人们一厢情愿的爱国情怀,并不代表当时大多数民众的意愿。
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区自古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但在南宋初期却并非如此。经过宋徽宗20年花石纲的征掠、席卷几百万人口的方腊起义以及宋金战争的动荡,这里人口锐减,满目荒凉,已经变成土匪、盗贼、叛乱者和豺狼出没的地方。南宋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一半多点,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未减。南宋为了应对战争,常备正规军平时大约保持在40万人,战事激烈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是当时南宋民众的沉重负担。
到后来辛弃疾、陈亮倡言北伐的时代,北方百姓虽然日子过得不如南宋子民,但他们对于宋朝的认同却更加淡泊了。因为此时距离北宋亡国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金国占领区的原宋朝遗民中,亲身经受过金人蹂躏痛苦的那批老人已经所剩无己,新出生的两代人并没有尝到被杀、被辱的痛苦。相反,他们在金国皇帝的统治下过着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没有人希望南宋朝廷北伐中原,正像辛弃疾和陈亮在奏折中所反映的那样——“北方被占领区的老百姓已经快忘了自己曾是大宋朝子民这件事了”。
总而言之,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打仗劳民伤财,伤的都是老百姓啊。有个好好的、歌舞升平的南朝,谁又愿意去为了理想前往北方断送性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