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河道治理
Ⅰ 烟台烟航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烟台烟航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7月3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河道版、湖泊、港口、航道疏浚工权程(凭资质经营)等。
法定代表人:王祖逵
成立时间:2010-07-30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63520001986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烟台开发区泰山路87号付1号内11号
Ⅱ (二)大沽夹河水防洪工程
1997年10月,市水利局组织水利设计院、夹河管理处有关技术人员,对大沽夹河河道进行规划,并列入市水利局的议事日程。1998年2月完成老岚至入海口段41km河道治理规划。1999年12月完成内夹河门楼水库溢洪道以下至内外夹河汇合口14.15km河道治理规划。
1998年5月13日,烟台市港务局、市政公司、市公路局、市建公司、市二建公司、市建工集团以及芝罘区、福山区、开发区9个单位,以义务工形式参与疏河清淤,修筑大堤工程。同年9月完成夹河护坡工程。
1998年10月烟台市领导部署了外夹河国防桥以下26km综合治理整治问题,要求3年完成如下工程内容:裁滩清障、护砌河唇岸墙、加高培厚大堤。
截至2002年9月30日完成筑堤修路25.3km,护砌河唇25.7km,修建水工建筑物57座,疏浚河道367万m2,拆迁房屋15000多m2,动迁各种管线4150m,改造电缆4500m,完成土石方1500万m3,完成工程投资2.8亿元。河道行洪能力由原来的不到10年一遇,提高到了20~50年一遇。外夹河右岸玉树庄铁路大桥以下至入海口;左岸自204国道内夹河大桥至入海口河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余河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两岸大堤顶宽10m,路宽8m,形成两条相互平行,上下贯通的河滨路。
Ⅲ (二)夹河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
1.夹河湿地公园的平面布局
根据烟台市夹河开发建设规划,结合烟台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基于夹河湿地已有工作成果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初步选定夹河陌堂橡胶坝至入海口的河道、东珠岩村南侧的沿河洼地、宫家岛西侧的绿岛区及夹河河口为湿地工程建设区,进行湿地修复和水质净化,构建以夹河为主干,以夹河沿线的东珠岩湿地区、绿岛湿地区和夹河河口湿地区为节点的“一廊、三区”河流湿地系统。工程建设总面积9799亩,其中,夹河河道走廊湿地系统长22.83km,占地面积约6845亩、东珠岩湿地区占地面积760亩、绿岛湿地区占地面积994亩、夹河河口湿地区1200亩。
湿地工程包括夹河河道走廊湿地区、东珠岩湿地区、绿岛湿地区和夹河河口湿地区等四部分(图9-4):
(1)夹河河道走廊湿地工程
采用堤岸生态修复+橡胶坝+生态滞留塘的工艺方案建设夹河河道走廊湿地。对陌堂橡胶坝(桩号22+830)至河口段的夹河河道进行改造,该段河道长22.83km,由于部分河段堤坝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进行固化,阻断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系,需要结合夹河防洪规划和河道现状进行生态护坡改造。利用已建的珠岩拦河闸(桩号20+580)、诸嘉橡胶坝(桩号16+800)、玉树庄橡胶坝(桩号12+790)、大沙埠橡胶坝(桩号9+228)和宫家岛橡胶坝(桩号4+070)形成多级河道滞留塘,结合护坡改造对岸边浅水区进行土方调整和植物种植,对河槽与堤坝之间的滩地进行植物修复,进行水土保持,建设河道走廊湿地系统。本工程区占地面积约6845亩。
(2)东珠岩湿地工程
对东珠岩村东侧的夹河东岸滩地、荒地及部分农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通过土方调整、局部疏浚淤积、修复湿地植被等措施,实现东珠岩湿地和夹河水系的贯通,扩大夹河湿地面积,提高夹河湿地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和河流的蓄洪补枯及涵养水源功能。该区占地面积约760亩。
图9-4 夹河流域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平面布置图
(3)绿岛湿地区
绿岛湿地区位于夹河大桥上游,占地面积为994亩。包括夹河西侧的A区和东侧的B区,A区占地788亩,B区占地206亩。对绿岛A区局部进行水力疏浚,将零星分布的水塘打通,实现河道水系的贯通。根据水深和行洪要求配置水生植物,并对岸坡修复湿地植被,提高夹河湿地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同时,在绿岛B区与夹河之间的堤坝建设引水涵洞,实现B区与夹河干流的贯通,对B区滩地进行植物修复和生态护坡建设。
(4)夹河河口湿地区
夹河河口湿地区位于夹河河口东侧,占地面积为1200亩。该区域主要为沼泽和湿洼地,苇草丛生,低潮时露出大片沼泽,沼泽与陆地交接地带较宽,生长着各种盐生与半盐生植物,在沙垅与沙丘上尚可见不少沙生植物。对现存的湿地进行保护,并对湿地东侧的煤灰场进行搬迁,进行湿地恢复。在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局部疏浚淤积湿地,修复湿地植被,加强保护设施建设,提高夹河河口湿地系统的生态稳定性。
2.东珠岩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措施
东珠岩湿地区位于烟台市夹河滨水开发区的上游,东南侧紧邻莱山机场,西南为东珠岩地段,工程区有两条支流汇入夹河,分别为西侧的勤河和南侧的朱岩河。湿地工程规划范围具体如下:南侧以夹河为界,东、北侧均为新修的市政道路,西侧与机场高速相交,规划面积为760亩(不含夹河水面),呈三角形,东西最长为1260m,南北最宽为966m。工程区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11.2~14.90m范围内,而珠岩拦河闸拦水水位为12.00m。
东珠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首先是对水域实施疏浚连通工程,将夹河水体引水湿地区,增加湿地水域面积和湿地蓄水量。其次,对水域土驳岸实施生态护坡和湿地植物栽种工程,主要为生态护坡、栽种湿地植物并兼顾景观开发。夹河东珠岩湿地修复工程具体内容如下。
(1)水域疏浚
遵循现有夹河防洪规划,在不扰动夹河防洪大堤的情况下,对工程区现有涝洼地、耕地进行开挖,在湿地区中心开挖滞洪库塘,兼具滞洪、拦蓄和景观综合功能,滞洪库塘占地面积约190亩,设计底部高程为10.00m,水面高程为12.00m。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处靠近湿地区一侧分别建设引水涵洞,用于控制湿地区的引水和排水。设计建一贯通整片湿地外侧的水道,水道宽度10.0m,水深2.0m,将引水闸门与滞洪库塘连通,本项工程需贯通水道1500m。水系疏浚需开挖土方56.70万m3。同时,需要对部分台田及荒地进行土方调整,以还原湿地本来面貌,在水道沿线开挖引水沟渠,水系涵盖整个湿地区,设计塘、溪、池和湿地洲渚等景观类型。本项工程需调整面积约220亩,开挖土石方约30.0万m3,挖方可用于湿地围堰、步行道和栖息岛的建设。
新建涵洞垂直穿过现有堤坝,该闸单孔胸墙式涵洞,包括进口段、闸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进口段顺水流长度10.0m,采用八字翼墙与底板形成整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顺水流向长度5.0m,闸门为潜孔式平板钢闸门,孔口尺寸为2.0m×2.0m,闸底板顶高程10.50m;洞身段为钢筋混凝土箱涵,横断面2.0m×2.0m,进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长14.0m;出口顺水流长度5.0m,采用八字翼墙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出口消能采用浆砌石护底。
(2)植物修复工程
基于工程区内整治后的地形,根据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时对湿地外侧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种植芦竹、杞柳及耐湿林木;并对湿地区内的道路实施绿化工程,种植紫穗槐、白蜡、垂柳等植物,护坡栽植草坪,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保护东珠岩湿地区的生态环境。
1)挺水、浮叶植物。对工程区内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种植芦竹、杞柳等经济植物;在滩地及浅水处(0~1.2m),可选择具较强净化能力的植物:湿生植物(水葱、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芦苇、茭白);水深较深处(1.0~1.5m),选择具有净化能力和观赏能力的浮叶植物(莲、野菱、睡莲和芡实)。通过构建、修复滩地植被,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及生态稳定性。
种植面积:300亩。
2)沉水植物。在湿地系统内的深水区(滞洪库塘内),选种常见的喜温、且具较强净化能力的金鱼藻、苦草、黑藻、红线草及喜凉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进行种植。
设计参数:覆盖率50%。
种植面积:230亩。
3)涝洼林地改造。在东珠岩湿地区现存部分涝洼地,现被当地农民种植速生杨,经济和景观效益不大;且外围农田面源污染容易进入湿地区,进而污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水质。基于以上现状,在涝洼林地开展生态林业,林地树种主要以湿生杨树、柳树、湿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构建库区滩地稳定生态系统,削减上游农田面源污染。在自然土坡种植草皮,草种选用当地常见草类。常见种类包括耐旱、耐湿灌木和草本:蔷薇、结缕草麦冬、狗牙根、苜蓿等。该区域占地面积230亩。
3.绿岛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措施
绿岛湿地区位于烟台市夹河滨水开发区的中下游,北侧紧邻同三高速路,西侧为永福园路,东至宫家岛村,南至红旗西路、夹河自南向北穿过该湿地,其中绿岛A区位于夹河西侧,B区位于夹河东侧。该区规划面积为994亩(不含夹河水面),A区占地788亩,B区占地206亩。
目前,拟建绿岛湿地区主要由台田、芦苇地、水系和林地组成。绿岛工程区土地布局如图9-4所示。其中A区(夹河西岸)中的水面与夹河干流只有一端相连,中间由半岛状堤坝隔开,水系流通不畅;B区(夹河东岸)主要由鱼塘、水塘、滩地构成,夹河东堤将之与夹河隔开,水体得不到交换,且沿河倾倒垃圾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夹河湿地资源,恶化了夹河湿地的水情,直接减少了对洪水的调蓄的容积。原有的排涝渠、河淤积较为严重,形成小区域死水,不利于湿地系统的稳定性,需对其进行整治。绿岛A区内水塘底部高程在0~1.5m范围内,高地的高程在1.5~4.50m范围内,原夹河大堤堤顶高程为8.0~8.5m;绿岛B的水塘底部高程再0~1.5m范围内。宫家岛橡胶坝的拦水水位为2.50m。
绿岛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首先是对水域实施疏浚连通工程,增加湿地水域面积,增加湿地蓄水量。其次,对水域土驳岸实施生态护坡和湿地植物栽种工程,主要为生态护坡、栽种湿地植物并兼顾景观开发。绿岛湿地修复工程具体内容如下:
(1)水域疏浚
1)绿岛A区。遵循现有夹河防洪规划,在不扰动夹河防洪大堤的情况下,对夹河西侧的绿岛A区内靠近同三高速路南侧的现有涝洼地、土埂进行开挖,疏通水道,将湿地A区水塘和夹河的水系连通,设计建设一贯通整片湿地外侧的水道,水道宽度12.0m,底高程0.50m,水深2.0m。本项工程需贯通水道950m,开挖土石方23000m3,挖方可用于生物岛及步行道的建设。
由于围垦圈圩等无序人类活动的干扰,部分自然湿地已被开发为台田和鱼塘,现存的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生植物也发生了严重退化现象。需要对部分台田及荒地进行土方调整,以还原湿地本来面貌。在水道沿线开挖引水沟渠,水系涵盖整个湿地区,设计塘、溪、池和湿地洲渚等景观类型。本项工程需调整面积约500亩,开挖土石方约50.0万m3,挖方可用于湿地新建防洪大堤、步行道和栖息岛的建设。
在绿岛A区南侧和西侧新建防洪大堤,与现有夹河大堤连接。新建大堤长1338m,设计坝顶高程7.70m,宽6.0m,边坡系数1:3。靠近湿地一侧的迎水坡构建宽体斜坡护岸,堤岸坡角处采用了木桩+植物营养体束的护岸技术。
2)绿岛B区。遵循现有夹河防洪规划,在不扰动夹河防洪大堤的情况下,在夹河东堤靠近湿地B区南、北两端分别建设引水涵洞,将绿岛B区与夹河干流贯通,实现水体交换。绿岛湿地B区库塘兼具滞洪、拦蓄和景观综合功能。绿岛B区占地206亩,库塘水面占地面积约165亩,设计底部高程为0.00m,水面高程为2.50m,拦蓄水量为27.5万m3。
在B区库塘沿线开挖引水沟渠,水系涵盖整个湿地区,设计塘、溪、池和湿地洲渚等景观类型。本项工程需调整面积约41亩,开挖土石方约5.5万m3,挖方可用于湿地围堰、步行道和栖息岛的建设。
(2)植物修复工程
基于工程区内整治后的地形,根据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时对湿地区内的道路及岸坡实施绿化工程,种植紫穗槐、白蜡、垂柳等植物,护坡栽植草坪。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保护夹河湿地的生态环境。
1)挺水、浮叶植物。在滩地及浅水处(0~1.2m),可选择具较强净化能力的植物:湿生植物(菖蒲、黄花鸢尾、水芹和千屈菜)、挺水植物(水葱、香蒲、芦苇、茭白);水深较深处(1.0~2.0m),选择具有净化能力和观赏能力的浮叶植物(莲、野菱、睡莲和芡实)。通过构建、修复水生植被,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及生态稳定性。
种植面积:300亩。
2)沉水植物。在湿地系统内的深水区,选种常见的喜温、且具较强净化能力的金鱼藻、苦草、黑藻、红线草及喜凉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进行种植。
设计参数:覆盖率50%。
种植面积:300亩。
3)绿化植物。在自然土坡种植草皮,草种选用当地常见草类。常见种类包括耐旱、耐湿灌木和草本:蔷薇、结缕草麦冬、狗牙根、苜蓿等。在生产路两侧栽植垂柳、紫穗槐、白蜡、水杉和池杉等植物。
种植面积:394亩。
4.夹河河口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措施
夹河河口湿地区位于夹河河口东侧、幸福南路以北,占地面积为1200亩,呈三角形,东西平均宽为520m,南北长为1540m。工程区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0~2.0m范围内,夹河东堤自南向北贯穿该湿地区。
夹河河口湿地工程区土地布局如图9-4所示。该区域主要为沼泽和湿洼地,苇草丛生,低潮时露出大片沼泽,沼泽与陆地交接地带较宽,生长着各种盐生与半盐生植物,在沙垅与沙丘上尚可见不少沙生植物。
规划夹河湿地工程区内,在夹河东堤东侧、幸福南路以北590m处现有1处煤灰沉淀池,占地面积约205亩。长时间的煤灰堆放将区域内机周围的植被覆盖,对夹河河口湿地造成严重的破坏。
夹河河口湿地以生态保护为主,工程修复措施为:首先全面调查工程区内的湿地资源本底和环境状况,重点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和湿地环境,局部疏浚淤积湿地,修复湿地植被,并对煤灰沉淀池进行搬迁,进行湿地恢复。加强保护设施建设,提高夹河河口湿地系统的生态稳定性。
(1)湿地植被调查结果
该湿地区属于潮间带湿地类型,受河水和潮汐影响,夹河口湿地区内的植被分布的植被种类组成多是温带滨海区盐生、沙生代表植物,很多是盐生指示植物和固沙良好的植被。今将夹河河口可见盐生植物和砂生植物列于下:
蓝雪科(白花丹)。二色补血草(Limonoum bicolor),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倒披针形,茎直立、有棱,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顶生,为碱土指示植物,适应土壤pH值8.0~9.5,广泛生长于河滩湿地。
柽柳科。柽柳(Tamarix chinensis),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枝条密生而下垂,叶片互生,广布于沿海各地,生于盐碱土的草滩海滨沙地、路边等。
伞形科。珊瑚菜(Glehnil littoralis),又名北沙参。当年生草本,主要根细长,圆柱形,长达70cm,叶上生有长柄、茎部鞘状带有紫红色,叶为2~3回羽状深裂,复伞形花序顶立,花茎、花梗、花幅均被白色或灰褐色绒毛,野生的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沙滩上。
旋花科。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alla),又名挟子苗、海地瓜,多年生匍匐草本,地下茎较粗长,地上茎匍匐。单叶肾状圆形、质厚,基部心形,有长柄,花单生于叶腋,花冠漏斗状。分布于沿海各地,沿海沙地上多见。
马鞭草科。单叶蔓荆(Xitex trifoaia var.simplicifolia),又名沙荆。落叶灌木,全株被灰白色微柔毛,主茎伏卧面,不定根,单叶对生,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全缘,圆锥花序顶生。喜生于滨海滩地及海水经常冲击的地方。
紫草科。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多年生草本,有细长的根状茎,茎高10~20cm,有白色长柔毛,叶无柄或近无柄,狭矩圆形至条形,两面密生白色紧贴的长柔毛,聚伞花序伞房装。分布于平原或丘陵碱性土壤的草地上。
豆科。海边香豌豆(Lathyrus maritimus),多年生草本,羽状复生叶互生,顶端具卷须,托叶大,叶状,基部心状,总状花序腋生。沿海盐性砂土的指示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全体被片状黄色腺体,奇数羽状复生互生,小叶5~13个,托叶披针形,有柔毛,总状花序腋生。广布于山东省沿海各地,为盐碱土指示植物。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落叶乔木,树皮褐色,小枝灰褐色,平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成刺,总状花序腋生,根系发达,耐瘠薄,为固沙植物。紫穗槐(Amoroha fruticosa),又名绵槐,丛生灌木,高1.5~4m,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25片,因耐寒耐碱,耐干旱瘠薄。多生河岸海滩及砂质的阳坡上。
蓼科。扁蓄(Polygoaumauicul),又名扁珠菜,一年生草本,高10~40cm,根红褐色,侧根发达,茎自基分枝匍匐或直立,绿色有沟,节明显,单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灰绿色平滑无毛,花1~5多簇生叶腋。生于路旁、水边、沙滩及盐碱地上。
藜科。西伯利亚滨藜(Atriplex sibirica),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枝条上具银灰色粉粒。叶互生,叶片延菱状卵生,边缘通常由波状钝锯齿,中部以上具有两个钝锐的裂片,基部楔形,表面绿色,背面银灰色,密被粉状物。花单性,黄绿色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主要分布于盐碱地,田边、路旁亦有生长。地肤(Kochia scoparia),亦成扫帚草,一年生草本,高达1m以上,茎直立,叶稠密互生,叶片线形或披针形,通常具三条纵脉。花两性或雌性,单生或两朵生于叶脉,多分布于宅旁、田边及海滨荒地。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又称海篷子,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枝对生,肉质有节。叶延化为片状对生。花序穗状,顶生,有短柄,花小,两性,每三朵一簇陷入肉质的花序轴内。分布于沿海地区海滨潮湿地带。猪毛菜(Salsola glauca),又称蓬子菜,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m,茎由基部分枝,小枝坚硬,绿色,有条纹。叶线形内质,基部扩张,下延至茎,先端有小硬刺。花两性,通常于枝端排列成细长穗状花序。分布普遍,耐盐碱。灰绿色碱蓬(Suaeda glauca),又称碱蓬,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茎直立,浅绿色,有条纹,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排列稠密,线形或半圆柱形,肉质,花单性,1至数朵生于短梗上。分布广泛,是盐碱土指示植物,常与翅碱蓬、柽柳混生。赤碱蓬(黄须菜)(Suaed heteroptera),一年生草本,高20~80cm,绿色,晚秋变红紫色。茎直立,有红紫色纹,单叶互生,线形、半圆柱形、肉质、绿色。花簇生,无梗,3~5朵生于枝上部叶腋,花单性。广布于山东省沿海地区,是盐碱土指示植物,常与柽柳、灰绿碱蓬、芦苇等混生于海滨潮湿地。
菊科。匍匐苦荬菜(Lxeris repens),又称窝食,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及茎匍匐,苦菜荬为我国温和气候区沿海沙滩性砂土的指示植物,为好盐性的沙生植物,常与肾叶打碗花伴生。羊角菜(Seoezonera mongolica var.putjatae),为蒙古鸦葱变种,多年生草本,灰褐色,无毛,根垂直,圆柱状,根衣状,褐色或乳黄色,内面有厚或薄的绵毛。茎多数直立或自基部铺散,叶肉质,灰褐色,粗涩,具有不明显的3~5脉;基生叶披针形,柄生叶无柄,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分枝顶端。羊角菜为我国温和气候区盐土的指示植物,碱土上不生长,山东省分布在含盐量较高的盐土上。
百合科。天门冬属(Aspsnagus sp.),直立或攀缘草本,高20~70cm,根梢肉质,叶状枝每1~6枝成簇,与分枝交成锐角,常常雌雄异株。多分布在沙丘、多沙山坡或干燥土丘上。
禾本科。獐毛(Aeluropus littoralis var.sinensi),又称马牙头、马绊草、小叶芦。多年生草本,秆直立或斜升,高15~25cm,有时匍匐地面长达80cm,基部为鳞片状叶鞘所包,节处密生柔毛,叶片硬,披针形,常常折成针状。圆锥花序常成穗状,分布于山东省沿海各地,生于盐滩,为优良的固沙植物。白茅(Imperate cylindrical var.major),亦称茅草,甜根。草本,地下具匍匐伸长根茎,其上生有须根及鳞片,秆直无毛,高50~80cm,也有高达1m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粗糙,主脉于背面明显突出。圆锥花序狭长圆柱形。白茅为常见杂草,能耐轻碱性土壤,在含盐较轻的盐荒地上生长。芦苇(Phragmites communia),多年生高大草本,高大3m,地下茎具有粗壮匍匐根茎,秆粗硬挺直,带上常有白粉,叶片线形,顶上大型圆锥花序。轻度盐碱的土壤上常有分布。
莎草科。砂钻苔草(Carex kobonugi),多年生草本,具长而横生的匍匐茎,全年粗壮,秆直立,三角形,具紫黑色的节,叶广线形,质强,表面具光泽,边缘有锐齿,花穗大而顶生。广布于山东省沿海滩上。
木贼科。节节带(Equisetum ramos issimum),多年生草本,高18~100cm,茎中空,分枝多,有纵脊,表面粗糙,沟中气孔成单行,鞘筒疏松,鞘齿短三角形,先端渐尖,褐色,易脱落。
以上盐生植物与沙生植物组成不同群落,分布在夹河口含盐量不同的土壤。土壤含盐量由少到多逐渐递增依次可见的植物群落如下:
1)芦苇-白茅群落,分布在含盐量较轻(0.3%以下)的土壤上,芦苇生长背景下,白茅生长也多,此外还有肾叶打碗花相伴生。
2)肾叶打碗花-砂钻苔草群落,分布在土壤含盐量0.3%左右的轻盐土上,除肾叶打碗花与砂钻苔草分布较多外,还可见翅碱蓬(黄须菜)少量分布。
3)二色补血草-马绊草群落,分布在土壤含盐量1.1%以上的盐土上,二色补血草与马绊草的耐盐性高于上一群落。
4)翅碱蓬(黄须菜)群落,是最耐盐碱的群落,土壤含盐量在1.5%以上,群落中除黄须菜成纯丛外,有时亦可见到马绊草。
(2)水域疏浚
首先,对湿地工程区内的粉煤灰沉淀池实施搬迁、拆除,并将粉煤灰全部外运,工程量约68.3万m3。对工程区现有水塘、涝洼地进行地形调整,在湿地区原煤灰沉淀池处开挖景观湖,兼具滞洪、拦蓄和景观综合功能,景观湖占地面积约205亩,设计底部高程为-0.50~-1.00m,水面高程为0.00m,开挖土方约10.9万m3。同时,在景观湖沿线开挖引水沟渠,将工程区内的各个水塘串通,水系涵盖整个湿地区,设计塘、溪、池和湿地洲渚等景观类型。本项工程需调整面积约480亩,开挖土石方约32.0万m3,挖方可用于湿地围堰、步行道和栖息岛的建设。
遵循现有夹河防洪规划,在不扰动夹河防潮大堤的情况下,设计在幸福南路北侧、夹河防潮大堤处建设引水口门,开挖一条贯通整片湿地外侧的水道。水道宽度25.0m,水深1.5m,将引水口门与景观湖、海滨连通。本项工程需贯通水道2000m,水系疏浚需开挖土方10.0万m3。
同时,对现有夹河东岸的防潮大堤进行生态护坡改造,采用地理板框介质筛护坡技术堤岸坡角处采用了木桩+抛石的护岸技术,改造护坡段长1285m。
(3)植物修复工程
在保护现有植被资源的前提下,基于工程区内整治后的地形,根据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时对夹河防潮堤外侧的滩地和湿地区内的道路实施防护林工程,种植紫穗槐、白蜡、刺槐、柽柳等耐湿、耐盐林木;护坡栽植碱蓬、芦苇、白茅等耐盐生物种。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保护夹河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
1)挺水、浮叶植物。在滩地及浅水处(0~1.2m),可选择具较强净化能力的植物:湿生植物(菖蒲、黄花鸢尾、水芹和千屈菜)、挺水植物(水葱、香蒲、芦苇、茭白);水深较深处(1.0~2.0m),选择具有净化能力和观赏能力的浮叶植物(莲、野菱、睡莲和芡实)。通过构建、修复水生植被,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及生态稳定性。
种植面积:400亩。
2)沉水植物。在湿地系统内的深水区,选种常见的喜温、且具较强净化能力的金鱼藻、苦草、黑藻、红线草及喜凉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进行种植。
设计参数:覆盖率50%。
种植面积:150亩。
3)湿生、耐盐植物。在自然土坡种植草皮,草种选用当地常见草类。常见种类包括耐旱、耐湿灌木和草本:蔷薇、结缕草麦冬、狗牙根、苜蓿等,及碱蓬、芦苇、白茅等耐盐生物种。在生产路两侧栽植垂柳、紫穗槐、白蜡和池杉等植物。
种植面积:404亩。
4)防护林改造。对夹河河口湿地区的防护林地开展生态林业,林地树种主要以耐盐、耐湿苗木如赤松、刺槐、紫穗槐、柽柳、湿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构建河口滩地生态林。
种植面积:246亩。
夹河生态园规划区位于烟台市中部,芝罘区西南侧,南侧紧邻莱山机场,西侧与福山区及开发区隔河相望。范围包括外夹河、大沽夹河及其东岸地区,具体为:南起东珠岩夹河,北至入海口,东起铁路线、青年南路及芝罘区东界,西至夹河,占地约35.89km2。夹河下游生态湿地公园,是以夹河为主干,以夹河沿线的东珠岩湿地区、绿岛湿地区和夹河河口湿地区为节点,构建“一廊、三区”的夹河河道走廊湿地系统。建设规模11438亩。主要任务是通过建设和恢复夹河沿线湿地系统,恢复和保护夹河自然湿地,逐步恢复夹河湿地的生态功能,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景观与生态服务效益,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修复和水质保障,达到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和涵养水源的目的。
Ⅳ (二)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库工程
1.地下水库建设条件与效益分析
(1)地下水库修建的必要性
山东省淡水资源虽然偏少,若适当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自力更生,解决供水问题是可能的。解决供需矛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增加供水量;节约水资源;减少需水量。发展地下水库,增加供水量。
胶东半岛及莱州湾地区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全年有2/3集中在汛期的2~3个月,而该期的降水又有2/3集中在二十几天内的几场暴雨中;区内河道独流入海,地形坡度大,源短流急,降雨后河水暴涨暴落,拦蓄利用不便,现状平均拦蓄利用率仅40%左右,其中仅胶东半岛平均每年就有约49亿m3河川径流量白白排入大海。与此相对应,该区长期以来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全区逐年增长的工农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局部区域超采严重。
对于胶东半岛这样的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提高地表径流的拦蓄利用率。但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地表拦蓄设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目前区内适于修建地表水库的地方已经很少了,而且随着人类技术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人口密度的增大,修建地表水库造成的土地淹没、居民搬迁、地表设施的拆迁等所需费用将会越来越高。同时地表拦蓄所造成的水面蒸发损耗很大,据淄博市太河水库监测资料,太河水库由于在修建过程中防渗处理较好,坝下没有渗漏条件,当下游入库流量4万m3/d时,库内水位稳定不变,这说明每日水库蒸发消耗量与流入量相等,即水库日蒸发量达4万m3/d,等于一个中型水源地的开采量。修建地下水库,利用地下库容进行水资源的联合调蓄,是提高地表径流拦蓄率的重要手段。
(2)地下水库建库条件分析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滨海平原和山间河谷平原第四系厚度较大,含水层颗粒粗且厚度大,具有较大的调蓄空间,况且这些地区地下水开采强度也较大,并引发了海水入侵灾害,使得已建水源地供水能力受到较大限制,修建地下水库即可以阻止海水入侵的发展,又能提高水源地供水能力。所以滨海平原和河谷平原具备修建地下水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较强的水资源和环境需求。
本次调查在分析了胶东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共选出了18处地下水库库址,其中5处已建成使用,4处已列入规划(表7-2)。这18处地下水库总库容达11.10亿m3,最大调节库容之和为5.93亿m3,最大调节库容占总库容的比例为53%;建库前库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总和为3.27亿m3/a,建库后达到5.02亿m3/a,可开采量增大54%,水资源效益相当明显。另外,18处地下水库中有13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问题,在这些地段修建地下水库,可有效遏制海水入侵灾害,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
表7-2 胶东半岛地下水库基本情况一览表
续表
(3)地下水库库址选取的基本条件
根据胶东半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区内地下水库宜选在山前冲洪积平原、滨海河谷平原地区,在具体确定水库库址时主要考虑以下五个基本条件:
1)理想的地表拦蓄条件。地下水库区首先应具备暂时性的地表蓄水场所,地形较平缓,以便为地表水下渗补给提供足够的场地和时间。所以主要河流的河床及两侧冲洪积平原区是较理想的库址,可以通过在河床上修建拦河闸拦蓄地表水。
工作区已建成的三处地下水库均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面坡降小于2‰,天然河床较开阔,河床与河漫滩宽度一般250~800m,具有建坝后回水距离长、拦蓄能力强的特点,适于修建拦河坝。目前三处已建地下水库建有河道拦河坝15处,总拦蓄库容达1220万m3。
2)良好的地下水调蓄条件。库区含水层储水空间大,渗透性较强,埋藏深度不大;包气带岩性颗粒较粗,且没有大面积分布的弱透水层,有利于降水入渗和地表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产状较平缓,具有相对较封闭的边界条件,基底地层透水性较弱。
以拟建的胶州市洋河地下水库选址为例,洋河下游冷家村以东河谷平原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承压水,主要含水砂层以上有8~10m厚的砂质黏土和海相淤泥盖层,是相对隔水层,不利于地表水和降水入渗,地下水调蓄条件差,该处库址被舍弃,转而选在河流中游、冷家村以西的较强富水地段。该区包气带岩性颗粒较粗,无相对隔水层,调蓄条件较好。
3)优越的补给水源条件。地下水库库区要求控制流域面积较大,以保证汛期有足够多的地表径流量,或者靠近跨流域调水线路,以保证枯水期尤其是连续枯水年出现时有充足的补充水源。补给水源除满足数量要求外,还要满足水质方面的要求,因为补给水会对含水层水质产生重要影响,一旦地下水因此而受到污染,治理起来难度相当大。
以即墨市鳌山卫—温泉地区为例,该区滨海河谷平原从地表拦蓄条件、地下水调蓄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及供水需求方面比较适于修建地下水库,但该区河流长度仅15km,流域面积仅92km2。由于流域面积小,河道即使在汛期也经常断流,况且远离西水东调输水线路,很难获得充足的补给水源,该处库址被否定。
4)良好的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库库区要求地质环境状况良好,人口密度不大,工厂较少,无较大污染源,地下水现状水质较好,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或尽管现状水质较差,但通过地下水库调蓄运行,水质状况有逐步改善的可能。
黄水河地下水库库址选在了胶东半岛人口密集区,区内有原龙口县城,库区的几个乡镇驻地集体私营企业也较发达,这为水库建成后库区地下水质的恶化留下了隐患。结果由于库区污水处理工程不配套,排污河沟密布,在地下水库建成使用后的不到六年的时间内,海水入侵造成的地下水质恶化虽然通过修建地下水库得到控制,但人为排污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却相当严重。目前库区地下水TDS、总硬度、氯离子、“三氮”、硫酸根离子的超标区面积已经占库区总面积的1/2以上。今后该水库地下水环境的修复治理工作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工程。
5)较强的供水需求,良好的供水和环境效益。要求库区及附近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较突出,修建地下水库可以解决当地工农业和生活供水不足,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有利于改善环境,避免产生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山东半岛已建成的三处地下水库区分布有龙口市、青岛市、烟台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建库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对水源地的正常使用构成了极大威胁。地下水库的建成使用后,不但增大了水源地的开采能力,使三处地下水库库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由43.6万m3/d增长到72.5万m3/d,而且有效遏制了海水入侵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供水、环境效益。
(4)地下水库修建的生态环境效益
地下水库工程的修建对于缓解供水危急、改善山东半岛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将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拦蓄地表径流。山东半岛地区降水集中,河流源短流急,汛期大量地表径流弃泄入海,如此大量的地表弃水与该区缺水态势相违背,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部分弃水对解决受水区供水危急意义重大。已有实践经验表明,修建地下水库工程可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入海弃水量。以龙口市黄水河为例,黄水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为9800万m3/a,在地下水库建成后,通过库区的4座河道拦河闸及5000眼河床补源渗井平均每年可夺取地表径流弃水2220万m3/a。
蓄存引调江水。由于西水东调调水工程建成运行后,调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将于受水区需水量不一致,农灌季节需水缺口将由冬季调水量补充,冬季调水量单靠地面水库无法蓄存得下,需要利用地下水库作为蓄水场所。山东半岛23处地下水库的最大调蓄库容总和达25.73亿m3,而作为区内的峡山水库、王屋水库、门楼水库、米山水库、沐浴水库、棘洪滩水库等八个大型骨干蓄水水库的兴利调节库容总和仅为13.5亿m3,仅是这23处地下水库最大调蓄库容的52%,由此可见地下水库巨大的调蓄潜力。
从根本上改善区内生态环境状况。山东半岛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海(咸)水入侵和地下水质持续恶化等,治理上述问题需要从恢复与改善地下水环境状况入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是主要治理的手段之一。以莱州湾南岸山前冲洪积平原为例,由于近年降水偏少,河流上游地区水资源拦蓄利用量增大,使得下游冲洪积平原区地表径流减少、河道干枯,地下水常年入不敷出,已形成大面积区域水位下降漏斗,造成咸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同时由于地下水位埋深加大,降水、地表水入渗补给量减小,又加剧了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库工程建成运行后,可通过回补水源逐渐抬高地下水位,改变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加强地下水循环,增大地表水入渗补给能力,将能够使区内较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得到彻底根除。
保护滨海河谷地区地下水水源地,增大地下水可开采量。山东半岛滨海河谷地区第四系含水层厚度较大,颗粒较粗,为区内富水地段,已建的地下水水源地均处于这些地区。由于靠近海岸,且中、上游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塘坝,将流域内地表径流节节拦蓄,使富水区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出现地下水位负值漏斗,造成海水入侵,水源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遏制。在这些富水地段修建有坝地下水库系统工程,可在阻止海水入侵的同时,增大库区地下水可开采量。
2.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地下水库类型与主要水库特征
胶东半岛自1995年始相继修建了三处地下水库,依次为黄水河地下水库、大沽河地下水库和大沽夹河地下水库,这些地下水库在实际运行中均取得了明显的水资源和环境效益。
(1)黄水河地下水库
1)地下水库基本情况。黄水河地下水库修建于1995年,主坝长5996m,坝体平均深度26.7m,库区面积51.82km2(图7-1),为提高库区入渗能力,黄水河河道开挖了7000多眼人工渗井。
库区南部分布变质岩,为隔水边界;东部丛林寺河以南分布古、新近系砂砾岩、黏土岩,属弱透水层,为良好的隔水边界;西部羊岚—宋家疃一带,地貌上为山前倾斜平原区,据调查为贫水区,地层透水性较弱,应视为隔水边界。库区基底为古、新近系砂砾岩、黏土岩,为良好的隔水底板;隔水底板起伏较大,形成两个低洼区,一个位于地下水库中上游镇沙村附近,一个位于地下水库下游周家村东,其间的涧村—冶基—唐家集一线有一近东西向隆起,上覆第四系明显变薄。
库区包气带岩性分为砂质黏土、黏质砂土和砂,中下游有5.8km的河道表层分布了厚约3~17m,且分布稳定的黏性土层,透水性较差。库区第四系含水层厚度10~30m,主要岩性为砾质粗砂,富水性强。各含水层之间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良好的水力联系(图7-2)。
图7-1 黄水河地下水库库区条件图
2)地下水库调蓄功能分析。地下水库总库容5288.8万m3,死库容1402.4万m3,最大调节库容3886.4万m3。
经多年调算(1960~1990年),建库前库区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562.3万m3/a,河流入渗补给量1270.5万m3/a,地下径流补给量230万m3/a;建库后河流入渗补给量为3518.8万m3/a(图7-3),较建库前增大177%。库区地下水补给量以河流入渗补给量为主,建库前和建库后分别占总补给量的62%和82%。
(2)大沽河地下水库
1)库区水文与地下水开采。大沽河是胶东半半岛主要河流,全长179km,主要支流有小沽河、洙河、五沽河等,流域面积4162km2。据南村水文站资料,1981年以前基本常年有水,断流时间很短;1981~1989年,除1985年外,大部分时间断流,其中1981年、1983年、1984年和1989年全年断流;1997~1999年一般径流时间为7~9月份,以8月份最大,最大年径流量为2.192亿m3/a,最小为0.088亿m3/a,不同降水年份径流量差别较大。
大沽河流域内建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6座,总拦蓄能力3.7亿m3,另外还有众多的小型水库、塘坝,目前大沽河河道有拦河坝7处。
库区农业开采程度较高,在平面上近于均匀开采,但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枯水季节。工业开采采用大面积分散井群相对集中的开采方式,在平面上近于不同强度开采地段内的均匀开采。库区历年地下水开采量为3133万~11323万m3/a(表7-3),开采强度7.43万~26.85万m3/(km3·a)。
图7-2 黄水河地下水库水文地质剖面图
图7-3 黄水河地下水库建库前后补给量组成图
表7-3 大沽河地下水库历年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2)地下水库地质背景条件。地下水库区第四系厚度一般5~17m,主要含水层为冲积—冲洪积砂及砂砾石层,大致沿大沽河现代河床发育的古河谷中,平原形态呈近南北向的狭长带状,宽度一般5~7km。垂向上第四系呈双层结构,上部以黏质砂土为主,厚度一般2~5m,沿现代河床部分河段上部地层缺失,形成所谓“天窗”。黏质砂土之下为砂、砂砾石层,厚度一般4~8m,在纵向上南部最厚,平均5.89m,北部最薄,平均4.93m,中部介于两者之间,平均5.03m。在横向上,古河道中心部位厚度最大,向两侧砂层厚度变薄至尖灭,颗粒变细。
库区基底地层为王氏组黏土岩、砂岩和青山组玄武岩,其中黏土岩占绝大部分面积。
地下水水力性质基本上属于潜水,在“天窗”部位及开采状态下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时呈现典型潜水性质。库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河水补给,三者转化关系明显。由于近年库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不具备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的条件,但十分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尽管河道长期断流,一旦产流随即转化为地下水。
库区地下水开采属于大面积均匀开采,没有形成明显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水力坡度较小。
3)地下水库基本情况。大沽河地下水库建成于1998年,库区面积421.7km2,储水层在库区边缘逐渐尖灭,边界为弱透水的黏性土或直接与不透水的黏土岩接触,东西两侧边界可视为隔水边界。北界的大、小沽河出山口段、西北界辛庄—冷家庄段以及南界,因库区内外储水层连通,可视为透水边界。
地下水库总库容38413.2万m3,平均含水层厚度5.86m;死库容14633.7m3,平均含水层厚度2.00m;最大调蓄库容10236.0万m3。
大沽河地下水库建库后,“四枯一丰”降水周期内地下水库合理运行情况下补给量构成如图7-4所示。
建库前库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万m3/a,建库后增加为30.2万m3/a,可开采量增加51.1%。库区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是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补给(含人工回灌补给),分别占总补给量的61%和36%。
图7-4 地下水库理想运行情况下补给量构成图
(3)大沽夹河地下水库
1)地下水库修建的背景。烟台市是一座缺水型城市,10年一大旱,3年一小旱,特别是从1998年10月起,烟台市遭受了自1887年有资料记载以来降水量最小、持续时间长达32个月的大旱。至2000年年底,全市386座河流和5000多座水库、塘坝全部干涸,市区唯一地表水水源地门楼水库蓄水量仅有700万m3,仅占整库容量的5%。这些水如供市区人口使用,仅够支持40d左右。自来水厂各井群的地下水位已达到极限,55口水源井枯竭关闭。
2000年为延缓门楼水库蓄水量急剧减少的局面,水利部门在门楼水库西支流库底向上挖渗水沟20多km,为防渗漏,用了最原始的土办法,在渗沟底铺了近7.1km塑料薄膜。地表水已经没有挖潜余地了,人们想到了地下水。
10年前就有人提出在夹河下游修建地下水库的想法,但经过论证,专家发现上游河流污染问题如得不到根本治理,修建地下水库无疑会毁掉这片优质地下水源,于是烟台市政府开始加紧治理上游污染源,为日后修建地下水库做好了前期准备。
2000年9月,当烟台市几百万市民面临断水危急时,市政府下决心修建地下水库。
2)库区地质背景条件。夹河地下水库位于大沽夹河河谷平原,大沽夹河在库区分两支,西支称内夹河,发源于栖霞小灵山,东支称外夹河,发源于海阳牧牛山。内夹河中游建有门楼水库,该水库控制了上游来水的80%以上,总库容1.97亿m3,设计兴利库容1.33亿m3。夹河河道有6处拦河坝,夹河入海口1处,内夹河2处,外夹河3处。大沽夹河入海口附近的夹河橡胶拦水坝,一次可蓄水250万m3,年兴利调节水量达1100万m3,相当于一座中型地表水库的调节水量。
库区现有地下水集中开采区12个,包括自来水公司5个水厂及5个自备水源地,共有集中开采井100余口,地下水设计开采能力24.4万m3/d。
库区第四系厚度10~80m,分布宽度1000~6000m。外夹河西牟以上,内夹河门楼水库坝下至崇义,第四系厚度一般15~26m,多具二元结构,含水层岩性为砂砾卵石,潜水-浅层微承压水,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外夹河西牟以下,内夹河崇义以下至海边,第四系厚度一般25~60m,呈三元结构,上部为粉细砂、亚砂土及亚黏土,中部为淤泥及淤泥质类砂土类,为相对隔水层,下部为砂砾卵石,自南向北厚度增大,沿海最厚达50m,上部赋存潜水,单井涌水量100~500m3/d,下部赋存承压水,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库区基底地层为古元古界粉子山群变粒岩、片岩、大理岩及花岗岩类(图7-5)。
图7-5 大沽夹河地下水库水文
库区地下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河水渗漏补给和周边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和农灌补给,其中承压水还接受上层潜水的越流补给。地下水排泄主要为人工开采,其次为蒸发,从近年监测资料分析,地下水无径流入海量。
3)地下水库概况。夹河地下水库工程于2001年10月竣工,地下坝建于宫家岛—永福园—朱果山之间,全长3894m。主体工程是深30 余m的地下防渗坝,坝体厚1m左右,长3894m,平均坝高30m左右,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法施工,灌注孔深入基岩1m。2000年11月东坝段一期工程施工,至2001年8月8日完工投入使用。
2001年水利部门进行库区补源工程建设,施工补源渗井1000多眼,开挖补源渗沟38条。建成后的地下水库库区面积63.26km2,总库容20520万m3,最大调节库容6500万m3,建库前库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500万m3/a,建库后可开采量达10930万m3/a;河流入渗补给量(含人工回灌补给量)由建库前占库区总补给量的26%增大为建库后的55%(图7-6)。
图7-6 建库前后补给量构成图
地下水库建成后水利部门在大坝两侧的观测井进行了水位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坝内侧地下水位高出外侧水位近1m,而且Cl-含量大大低于坝体外侧监测井。
Ⅳ 烟台河道、水库管养人员。自我介绍和说自己有哪些特长
住在鞍山,就读东北大学,喜欢沱茶。(1)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己的一个重专要手段,自我介绍好不好,属甚至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 (2) 自我介绍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手段,同时,也是认识自我的手段。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Ⅵ 山东烟台属于什么河流域
黄河流域啊,黄河长江是中国两大流域,山东东营市是黄河入海口处,省内很多河流都是黄河的分支,当然是黄河流域了
Ⅶ (二)烟台市主要河流
烟台市域内,河网较发育,中小河流众多,长度在5km以上的河流有121条,其中流城面积2以上的河有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王河、界河、黄水河和辛安河7条。主要河流以绵亘东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大泽山所形成的“胶东屋脊”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黄海的有五龙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黄海的有大沽夹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黄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点,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属季风雨源型河流。
烟台市长5km以上河流3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300km2以上的河有五龙河、大沽夹河、王河、界河、黄水河、辛安河、大沽河7条,分别以半岛屋脊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入海。南流入黄海的有五龙河、大沽河2条;北流入黄海的有大沽夹河、辛安河2条,入渤海的有王河、界河、黄水河3条。
五龙河。五龙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其上游由西向东有自龙河(古称九里河)、蚬河(又称漩河)、清水河(古称漳河)、墨水河、富水河(古称昌水河)五条支流,于莱阳市城南五龙村西五龙口处汇合后称五龙河,南流经丁字湾入黄海。五龙河发源于栖霞市牙山老庙顶(系主干支流清水河的发源地),全长124km。其中上游清水河长73km,下游五龙河长51km。河道宽80~250m,平均坡降0.13%。流经栖霞、海阳、即墨、莱阳四市,总流域面积达2652.5km2(含上游五条支流的流域面积)。五龙河为季节性的山溪河流,流经地大多为丘陵区,河道弯曲,仅大弯就有72个。上游河谷坡度大,水土流失重;下游河谷平,河床有淤高现象,出现沙洲及河漫滩。
大沽夹河。由外夹河和内夹河两条支流组成。东支流为干流,称外夹河,发源于海阳市郭城镇牧牛山,全长75km,平均坡降0.13%;西支流为内夹河(又称白洋河),发源于栖霞市城南小灵山一带,全长65km。两支流在福山区小沙埠村北2km处汇合后称大沽夹河,经福山区胜利村北注入黄海。流经海阳、栖霞、牟平、福山等市区,总流域面积为2220km2。大沽夹河为典型的季节性雨源河流,流经地为低山丘陵区,河道弯曲,冲刷力大,中游侧蚀重,下游沉积多,河床宽浅。
王河。古称万岁河。发源于莱州市三元乡金石山和鹏鹤顶之间,流经三元、驿道、苗家、平里店、过西等乡镇境内,在三山岛注入渤海,全长31km,流域面积312km2。为山溪性河流,上游为山区,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平原,河床宽50~100m。
界河。发源于招远市道头镇铁夼村西尖尖山南麓,流经道头、招城、张星、辛庄等乡镇境内,于辛庄镇北与胶州交界处注入渤海。全长45km,流域面积589.8km2。
黄水河。发源于栖霞市寺口镇西南幢一带的群山中,向北经栖霞市寺口、苏家店和龙口市丰仪、石良、诸由、羊岚等乡镇,于黄河营东注入渤海。全长53km,流域面积983km2。流经地龙口石良镇以南为丘陵区,以北为平原区。
辛安河。位于牟平区境内,发源于蜡山东麓,流经刘家夼、王格庄、高陵、解甲庄、武宁等乡镇境内,于西谭家泊村北注入黄海。全长41.5km,流域面积315km2。流经地解甲庄以南为丘陵区,以北为平原。河道平均宽150m,平均坡降0.37%。
大沽河。发源于招远市会仙山,流经莱西、平度、即墨市境,于胶州市入海。全长179km,流域面积4631km2。
Ⅷ (一)烟台市主要拦蓄工程
烟台市无客水入境,水资源补充完全依赖于大气降水。因此,最大限度地拦蓄大气降水,是解决烟台市工农业用水的主要途径。
1.修建水库、塘坝等,增加大气降水的直接拦蓄量
根据近40年的水文资料,烟台市大沽夹河、东五龙河等主要河流,年均入海径流总量分别达3亿m3、5亿m3,是烟台市五区缺水量的数倍。大沽夹河老岚水库已立项,工程建成后,大沽夹河径流量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拦蓄,城市水资源危机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东五龙河流域仅观河支流建有沐浴水库,而富水河、清水河支流无大型水利工程,造成了东五龙河水白白流失。因此,应对拦蓄东五龙河水抓紧进行勘察和论证。
2.修建拦河闸,增加河川径流的拦截和入渗
从防洪要求出发,河道去淤清障,裁弯取直,可以减少洪水的滞留时间,使洪水入海更为通畅,从而减少洪水的危害程度。但防汛措施实施后,减少了河床高水历时,相应地降低了河水的入渗。烟台市大沽夹河治理工程中梯级拦河闸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行洪和补源的矛盾,成效显著。因此,在对河道进行防汛治理的同时,修建不同形式的拦河闸、坝,对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烟台市,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3.河流入海口修建人字闸和过水闸,以减少海水浸染的影响
建立河口闸,可增加河水入渗,提高地下水位,并抵挡或减缓海水浸染的影响。
4.修建地下水库,拦截地下潜流
对河口冲积平原区地下潜流进行拦截,可提高库内地下水位,增加水资源可开采量。如龙口市地下水库的建成,库内水位普遍增加,效果显著。大沽夹河冲积平原区地下截水坝的建设,使市区供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状况必将得到较大改观。
5.农业措施
高地堰、深水沟、山顶修水盆、山坡鱼鳞坑、山沟垒石坝的农业措施,在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拦蓄、截留了大气降水,减少了坡面径流量,增加了大气降水的入渗。部分农村实施的地头修建集水窖的方式,也是拦蓄大气降水、减少坡面径流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