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地面塌陷治理

地面塌陷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2-13 21:49:19

⑴ 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

(一)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预防

(1)查明洞穴分布。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来考虑,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主要与地表浅部存在着天然岩溶洞穴有关,因此,查明洞穴的分布情况是防治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岩溶地区建造各种人工建筑物之前必须进行的常规工作。

调查工作应在查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运用钻探和物探手段确定浅表洞穴的分布情况,并从危险性的角度进行分区。对松散堆积物厚度不大,且直接覆盖在溶洞和隙宽较大溶隙开口处的那些地段,要予以高度重视,不应布设任何建筑物。

(2)对已出现地面变形,但尚未塌陷的地点,要圈围出警戒区,及时撤离人员,以防酿成人身安全事故。

(3)拟建的以岩溶水为开采对象的供水源地布设地点,场地选择时,应事先进行致塌危险性的充分论证,并尽可能远离村镇和人口密集区。

(4)对分散开采的农村井机,应强调小流量小降深逐渐过渡到预定开采量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洞穴负压的形成。此外,分散的农用井的布设必须在水文地质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井群干扰、降深过大问题的出现。

(5)在可能出现塌陷的地段,要防止地表水的进入,对严重漏水的河溪、库塘进行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6)加强对岩溶水位,尤其是地面变形的监测,要注意宣传,加强群测群报的工作。

(二)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

(1)充填塌坑,填坑时首先应清除表土,先填块石和粗大骨料堵塞洞体,再填细料使之形成反滤层。

(2)跨越塌陷区的公路、铁路应修建桥梁,桥梁基础应坐落在厚度较大的基岩上。

⑵ 地表塌陷怎么治理

随着塌陷地治理经验的积累,针对传统治理模式的不足,迎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发挥塌陷区最大效益为根本目的,目前,淮北市开拓性探索出新型治理模式——预治理。 根据采煤塌陷和治理工程安排的时间与空间顺序,可分为前置式治理、同步治理和后置式治理三种模式。传统治理模式一般是后置式,而预治理包括前置式或同步治理模式,即将土地与矿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采前的统一规划,使得采煤与土地治理一体化,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或其他煤层二次开采之前就对土地进行治理。其实质是变塌陷后治理为塌陷前的“预治理”或“同步治理”(边采矿边治理),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预治理模式与塌陷后治理模式相比,打了一个时间差,减去了稳沉期,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用土地资源效益,实现了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预治理优越性表现在一是可以大规模地机械化作业,施工效率高;二是耕作层可以有效保护;三是土地治理后可以及时有效利用,有效保护了耕地,且耕种期长;四是治理的成本较传统模式低。 预治理模式的主要思路 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经科学勘测论证,确定塌陷面积,在进行地下煤矿开采的同时,对即将塌陷区和稳沉区实施无缝对接,对地面即将塌陷的土壤资源进行抢救式开挖利用,实施土地再造工程,做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 坚持集中高效统一管理。首先对即将塌陷土地资源和已稳沉塌陷区所需土地资源进行科学测算;其次是按照塌陷区治理规划要求,对即将塌陷区域位置进行对接测算;三是要成立一个专门工作班子,制定计划,严格管理,科学实施。 坚持以点带面逐步展开。据不完全统计,淮北市目前已塌陷面积为24万亩,其中已稳沉待治理面积约16万亩,每年新增塌陷面积约0.8万亩。若采取果断措施对即将塌陷的土地资源进行抢救利用,无论是新增耕地保证占补平衡,或新增建设用地保值增值,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市政府从今年开始将对南湖及周边水面进行综合整治,如果把抢救利用土地资源和综合整治城市塌陷湖面结合起来,将使淮北市的城市面貌在短期发生质的变化。经过试点和全面实施,也将逐步实现淮北市耕地数量和建设用地数量基本平衡,真正实现土地管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最高境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城市规划区内和规划区外采用不同的治理目标。 ——城市规划区内。深水区提前治理,增加水面深度,可建设矿山公园与湿地保护区,提高城市蓄水能力。已稳沉的浅水区治理后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由政府收储整理,择机出让,经营城市,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城市规划区外。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拉坡地以复垦造地、补充耕地为主,实施占补平衡,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已征转用的稳沉塌陷区域,可根据村镇建设规划整理后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压煤村庄搬迁等村镇建设;空心村与废弃窑场等建设用地,可由政府投入或企业交纳土地复垦费进行治理,治理后的土地通过建设用地置换盘活存量土地。 预治理模式的基本技术要求 确定两个标高,确保塌陷后治理目的实现。一是回填标高,回填标高等于塌陷深度加回填土松散系数。二是水域底板标高,水域底板标高等于设计标高减塌陷深度减开挖深度。 采用熟土剥离技术,加强耕作层保护,保障耕地质量。淮北市首次采用熟土剥离技术治理杜集区朔里镇朔南村土地整理复垦项目2009年已通过验收。方法有三:一是异地复垦,将熟土运送到已稳沉后的塌陷区(复垦区),摊铺在地表,即可交付当地群众耕种,不需要地力恢复期,其农作物当季收益就能达到同等区域水平;二是原地复垦,先将熟土取走堆放,然后挖深填浅,将塌陷较深的地块规划成坑塘,深挖塘内的生土填到塌陷较浅的地块内,再将熟土覆盖上面进行深犁翻晒。也可深挖塘内生土用来烧砖瓦。 根据平原地区地下煤层的赋存厚度,科学预测出某一地块各个部位的塌陷深度,然后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或其他煤层二次开采之前,就根据预塌陷深度垫高治理区域,塌陷标高多少就垫高多少。 实施预治理的建议 超前规划,有机统一。树立大规划的理念,使治理区的水域与周边水系有效沟通;紧密结合衔接城市规划、城镇规划、新农村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用途、水面用途得到实现。 地矿统筹,共谋发展。预治理需要地方利益和矿山企业利益相互兼顾,地方和矿山企业步伐才能协调一致。地方要做好规划和土地使用者的协调工作,矿山企业要明确开采计划和塌陷时序。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积极探索塌陷地治理模式,加快治理现已形成的塌陷区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超前治理模式,地面刚开始塌陷时,就要着手进行取土等前期治理工作,如等塌陷形成水面后,再想治理则成本昂贵,困难重重。

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土地塌陷的不同情况,神火集团积极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平原地区采矿塌陷地治理的新技术。 ——原地复垦法。原地复垦法就是对塌陷区进行整体规划,在适当位置挖沟排水,建造涵洞,保证讯期无积水;保持整个塌陷区海拔标高基本一致,对因塌陷造成的高低不平地面进行挖补平整;对塌陷区内不规则地形以及小坑塘、小壕沟进行统一规整,重新规划改造。为保证复垦后尽早恢复地力,便于农民耕种,复垦前先将地表30厘米厚的熟土取走堆放,然后挖取坑塘内的生土覆盖在上面,再回填熟土。这样复垦后的土壤在得到彻底的混和翻晒后,土质松软,有的地块恢复耕种当年就达到甚至超过了塌陷前的产量。此外,迁入新居的村民利用复垦形成的鱼塘进行养殖,年获利可达五六万元。 ——固体废物充填法。固体废物充填法是将塌陷地内1米厚的表土层取走存放,再用煤矸石或灰渣等废弃物充填到一定高度,再把取走的地表土覆盖在上面,平整深犁后,还田于民。神火集团的几座矸石发电厂产生的大量、灰渣,为复垦提供了充足的充填原料,既降低了复垦成本,又减少了废渣堆放,保护了生态环境。 ——超前复垦和二次复垦法。超前复垦是指对一定范围内有一层或两层煤尚未开采,或采动影响区尚未稳定的土地进行复垦;二次复垦,就是对同一地块在不同时间受两次采动影响后,先后进行两次复垦。其好处是超前复垦与二次复垦之间农民可以耕种,减轻了企业补偿负担,同时可以提前对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及早产生效益。

⑶ 如何治理塌陷区

随着塌陷地治理经验的积累,针对传统治理模式的不足,迎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发挥塌陷区最大效益为根本目的,目前,淮北市开拓性探索出新型治理模式——预治理。 根据采煤塌陷和治理工程安排的时间与空间顺序,可分为前置式治理、同步治理和后置式治理三种模式。传统治理模式一般是后置式,而预治理包括前置式或同步治理模式,即将土地与矿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采前的统一规划,使得采煤与土地治理一体化,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或其他煤层二次开采之前就对土地进行治理。其实质是变塌陷后治理为塌陷前的“预治理”或“同步治理”(边采矿边治理),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预治理模式与塌陷后治理模式相比,打了一个时间差,减去了稳沉期,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用土地资源效益,实现了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预治理优越性表现在一是可以大规模地机械化作业,施工效率高;二是耕作层可以有效保护;三是土地治理后可以及时有效利用,有效保护了耕地,且耕种期长;四是治理的成本较传统模式低。 预治理模式的主要思路 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经科学勘测论证,确定塌陷面积,在进行地下煤矿开采的同时,对即将塌陷区和稳沉区实施无缝对接,对地面即将塌陷的土壤资源进行抢救式开挖利用,实施土地再造工程,做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 坚持集中高效统一管理。首先对即将塌陷土地资源和已稳沉塌陷区所需土地资源进行科学测算;其次是按照塌陷区治理规划要求,对即将塌陷区域位置进行对接测算;三是要成立一个专门工作班子,制定计划,严格管理,科学实施。 坚持以点带面逐步展开。据不完全统计,淮北市目前已塌陷面积为24万亩,其中已稳沉待治理面积约16万亩,每年新增塌陷面积约0.8万亩。若采取果断措施对即将塌陷的土地资源进行抢救利用,无论是新增耕地保证占补平衡,或新增建设用地保值增值,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市政府从今年开始将对南湖及周边水面进行综合整治,如果把抢救利用土地资源和综合整治城市塌陷湖面结合起来,将使淮北市的城市面貌在短期发生质的变化。经过试点和全面实施,也将逐步实现淮北市耕地数量和建设用地数量基本平衡,真正实现土地管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最高境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城市规划区内和规划区外采用不同的治理目标。 ——城市规划区内。深水区提前治理,增加水面深度,可建设矿山公园与湿地保护区,提高城市蓄水能力。已稳沉的浅水区治理后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由政府收储整理,择机出让,经营城市,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城市规划区外。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拉坡地以复垦造地、补充耕地为主,实施占补平衡,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已征转用的稳沉塌陷区域,可根据村镇建设规划整理后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压煤村庄搬迁等村镇建设;空心村与废弃窑场等建设用地,可由政府投入或企业交纳土地复垦费进行治理,治理后的土地通过建设用地置换盘活存量土地。 预治理模式的基本技术要求 确定两个标高,确保塌陷后治理目的实现。一是回填标高,回填标高等于塌陷深度加回填土松散系数。二是水域底板标高,水域底板标高等于设计标高减塌陷深度减开挖深度。 采用熟土剥离技术,加强耕作层保护,保障耕地质量。淮北市首次采用熟土剥离技术治理杜集区朔里镇朔南村土地整理复垦项目2009年已通过验收。方法有三:一是异地复垦,将熟土运送到已稳沉后的塌陷区(复垦区),摊铺在地表,即可交付当地群众耕种,不需要地力恢复期,其农作物当季收益就能达到同等区域水平;二是原地复垦,先将熟土取走堆放,然后挖深填浅,将塌陷较深的地块规划成坑塘,深挖塘内的生土填到塌陷较浅的地块内,再将熟土覆盖上面进行深犁翻晒。也可深挖塘内生土用来烧砖瓦。 根据平原地区地下煤层的赋存厚度,科学预测出某一地块各个部位的塌陷深度,然后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或其他煤层二次开采之前,就根据预塌陷深度垫高治理区域,塌陷标高多少就垫高多少。 实施预治理的建议 超前规划,有机统一。树立大规划的理念,使治理区的水域与周边水系有效沟通;紧密结合衔接城市规划、城镇规划、新农村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用途、水面用途得到实现。 地矿统筹,共谋发展。预治理需要地方利益和矿山企业利益相互兼顾,地方和矿山企业步伐才能协调一致。地方要做好规划和土地使用者的协调工作,矿山企业要明确开采计划和塌陷时序。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积极探索塌陷地治理模式,加快治理现已形成的塌陷区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超前治理模式,地面刚开始塌陷时,就要着手进行取土等前期治理工作,如等塌陷形成水面后,再想治理则成本昂贵,困难重重。 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土地塌陷的不同情况,神火集团积极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平原地区采矿塌陷地治理的新技术。 ——原地复垦法。原地复垦法就是对塌陷区进行整体规划,在适当位置挖沟排水,建造涵洞,保证讯期无积水;保持整个塌陷区海拔标高基本一致,对因塌陷造成的高低不平地面进行挖补平整;对塌陷区内不规则地形以及小坑塘、小壕沟进行统一规整,重新规划改造。为保证复垦后尽早恢复地力,便于农民耕种,复垦前先将地表30厘米厚的熟土取走堆放,然后挖取坑塘内的生土覆盖在上面,再回填熟土。这样复垦后的土壤在得到彻底的混和翻晒后,土质松软,有的地块恢复耕种当年就达到甚至超过了塌陷前的产量。此外,迁入新居的村民利用复垦形成的鱼塘进行养殖,年获利可达五六万元。 ——固体废物充填法。固体废物充填法是将塌陷地内1米厚的表土层取走存放,再用煤矸石或灰渣等废弃物充填到一定高度,再把取走的地表土覆盖在上面,平整深犁后,还田于民。神火集团的几座矸石发电厂产生的大量、灰渣,为复垦提供了充足的充填原料,既降低了复垦成本,又减少了废渣堆放,保护了生态环境。 ——超前复垦和二次复垦法。超前复垦是指对一定范围内有一层或两层煤尚未开采,或采动影响区尚未稳定的土地进行复垦;二次复垦,就是对同一地块在不同时间受两次采动影响后,先后进行两次复垦。其好处是超前复垦与二次复垦之间农民可以耕种,减轻了企业补偿负担,同时可以提前对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及早产生效益。
满意请采纳

⑷  地面塌陷的定义及分类

4.1.1定义

地面塌陷(surface collapse)是指地表岩、土体及赋存其中的水、气所组成的综合体系,内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容产生各种破坏其稳定平衡状态的力学效应,导致岩土体覆盖层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有的塌陷作用隐蔽于地下,尚未达到地表,称为地下塌陷。地下塌陷若为柱状岩(土)体向下陷落,称为陷落柱。在土层中发育的空洞称为土洞。

4.1.2分类

地面塌陷可根据其成因、规模等特征指标分为不同的种类,常用的分类方法列于表4-1。

表4-1地下塌陷分类简表

⑸ 路面塌陷怎么解决

针对路面塌陷产生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塌陷区域的分布位置和规模范围,从安全、经济、施工难易程度出发,本着“彻底治理、安全稳定进行综合治理”的理念,确保该段道路的安全畅通。塌陷主要存在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目前部分塌陷的路面已挖开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发现空洞后继续向下和向四周开挖,再未发现漏斗型的空洞。从而排除了地下管道内水上返搬运土体形成空洞的可能性。鉴于路基空洞位置较浅,主要采取开挖后进行修复,同时加强治水措施,疏导和完善排水系统。
一、局部塌陷路面处理方法
1)拆除塌陷区域的路面、基层,自原路床顶面向下挖80cm后,若土质坚硬停止下挖,若土质仍湿软,继续向下开挖至坚实土层,同时通知技术人员。
2)遇检查井时,检查井周边1m范围内,挖至路床顶面以下1.2米处。
3)回填之前必须通知技术、质检人员到现场查看并同意回填后,方可进行回填。
4)回填均采用二八灰土进行回填,每层虚填厚度不大于25cm。夯实至设计灰土顶面标高后,检测压实度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为止。
5)原设计中的水稳基层采用C25混凝土代替。
6)待混凝土养生完毕,恢复沥青混凝土面层。
二、站前路大面积路面整体塌陷处理方法
因污水管道与下游未接通,K0+250-K0+360段污水管道及井室内长期存水,为保证后期路面无塌陷、下沉,将此段整体开挖对雨水口、雨水检查井进行加强处理。
1)分井段对塌陷路面进行处理,避免大面积开挖后雨水泡槽。
2)拆除污水井两井间路缘石,路面及道路基层,拆除雨水口、雨水支管,开挖至雨、污水管管底原状土。
3)将挖出的含水量过大的土体外弃,将含水量适中的土体掺和白灰现场拌合,随挖随拌合。
4)挖至管底原状土后,经质检、技术人员检测合格后进行回填。
5)回填均采用二八灰土进行回填,每层虚填厚度不大于25cm。夯实至设计灰土顶面标高后,检测压实度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为止。
6)路床以上结构层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7)待水稳基层养生完毕,恢复沥青混凝土面层。
8)在修复过程中,雨水口和雨水支管需重新砌筑和安装,严格安装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雨水支管按要求进行360度C25混凝土包封。同时雨水管与雨水口、检查井相接处要做好防水,防止雨水通过此处渗入路基。
9)在修复过程中,按设计要求安装立缘石、平石,保证立缘石间、平石间、平石与立缘石间砂浆饱满且强度符合规范要求,不被雨水冲刷造成空洞。
三、学苑路路面整体塌陷的处理方法
1)利用相关仪器,先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体进行检测,如土体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采用铣刨机将沥青面层处理掉一层后,根据设计标高重新摊铺沥青面层。
2)经检测,路面结构层以下土体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仍继续下沉的,采用站前路大面积路面整体塌陷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四、人行道及路缘石的处理方法
1)严格对人行道路面、人行道砖与树池挡板、人行道砖与立缘石相接处进行检查,若人行道砖、树池挡板、立缘石底部有空洞的进行标注并记录,然后空洞部位的砖拆除,修复空洞后重新安装。然后采用细砂掺10%水泥填充人行道砖与砖之间,砖与树池挡板、立缘石间的缝隙,保证其密实。
2)道路沿线所有立缘石间存在缝隙的,均采用勾缝砂浆掺胶进行勾缝,必须保证勾缝饱满防止雨水冲刷;所有平缘石间、平缘石与立缘石间的缝隙均采用砂浆掺防水粉进行勾缝,并砂浆饱满不被雨水冲刷形成空洞。
3)根据现场情况,对中间隔离带的立缘石由于后戗砼的缺陷,造成雨水从立缘石后渗入路基。对此段路缘石的后戗砼进行修补,凿除原有后戗砼,增加后戗砼深度至立缘石底面以下20cm,从而起到阻水的作用。

⑹ 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和解决办法有哪些

地面塌陷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动力地质作用或现象。那么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和解决办法有哪些呢?

一、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
根据造成地面塌陷的直接原因可把地面塌陷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类:
1、人为塌陷
其中人为塌陷又可进一步分为抽水塌陷、排水塌陷、蓄水塌陷、渗水塌陷、振动塌陷、荷载塌陷、岩溶塌陷、采矿塌陷等。在各类塌陷中,以发生在碳酸盐岩发育区的岩溶塌陷和矿区的采矿塌陷最为常见。

2、自然塌陷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
a、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b、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二:地面塌陷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地面塌陷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房屋、铁路、公路、矿山、水库、堤防等工程设施,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水库漏水、大坝和堤防陷落开裂等.此外,地面塌陷还破坏土地资源,使大量耕地被毁,一些城市和矿区环境恶化.
地面塌陷灾害程度除了与塌陷规模、数量密切相关外,主要取决于发生塌陷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发生在城市、矿区和交通干线附近的地面塌陷造成的破坏损失最严重,是监测和防治的重点.
三、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和解决办法:
虽然地面塌陷具有随机、突发的特点,有些防不胜防,但它的发生是有其内在和外部原因的。我们完全可以针对塌陷的原因,事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灾害的损失。这些预防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采取措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经过对北京西山塌陷区部分塌陷发生年份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50%左右的塌陷发生在雨季。门头沟区门城镇老空区发生的数十起塌陷事件,90%以上发生在居民的厨房,另外不足10%则与地下输水管线跑、冒、渗、漏有关。这足以说明水是塌陷发生不可忽视触发因素之一。因此,首先,应注意雨季前疏通地表排水沟渠,降雨季节时刻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躲避;其次,加强地下输水管线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三,做好地表和地下排水系统的防水工作,特别应加强居民厨房下水道的防水。
2、合理采矿,预留保护煤柱合理科学的采矿方案,可以防止或减少塌陷的发生,特别是小煤窑不能影响国矿的安全和开采规划。采矿单位应向地方规划部门提供采空区位置及有关资料,以便于工程建设单位根据采空区位置进行勘察设计工作。采煤时建筑物下预留保护柱,按等级确定保护带宽度。

3、加强采空区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地面塌陷的不断发生,另一方面原因是采空区上的工程勘察工作做的不够。由于地下空区情况不明,因此只能在塌陷事件突发后再去进行勘察,研究治理办法。我们应未雨绸缪,加强塌陷区地质工程勘察和资料收集分析工作。对勘察工作确定的重点塌陷危险区,应坚决采取搬迁措施。
4、防治结合,加强工程自身防护能力在采空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尽可能绕避最危险的地方。对不能绕避的塌陷区、采空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压力灌浆等工程措施,对已坍塌的地区进行填堵、夯实,条件许可时还可采取直梁、拱梁、伐板等方法跨越塌陷坑。设计时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整体性,并加强工程本身的防护能力,如缩短变形缝、防渗漏等措施。

⑺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防治

(一)采空区地面塌陷危害的预防

(1)矿山开采前应结合开采方式、开采进度,运用采动理论估算不同开采期,以及地面变形的范围和程度,做出风险评估,必要时修改原有开采方式和流程。

(2)要明确禁采区和限采区,对地表重要建筑物、水库和城镇所在地要结合采深采厚和地质条件分析,制订出危害后果最小的开采方案。

(3)开采过程中要对不同区块的地面变形进行监测预报,及时撤离人员。

(4)矿坑排水设计必须考虑地面塌陷的可能地点、规模,避免单纯追求疏干工期的做法。

(5)改进井巷顶板管理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充填法。在一般情况下,为减少地面变形造成的损失,应留有足够数量的保安矿柱,而且禁止对矿柱进行回采。

(二)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治理

(1)对破坏的土地应进行整理、平复,以防滑坡、崩塌的出现。

(2)危房改造必须到位,严重损毁的房屋必须拆除。

(3)对进入充分采动阶段(冒落带发育到地表)的地段,土地整理工作至少应在塌陷后两年进行,由于残余变形将持续很长时间,这些地段短期内一般不宜建造永久性建筑物。对仍处于非充分采动阶段的地段,不宜开展正规的土地整理,以免前功尽弃,或采用钻孔灌注法,填充地下空腔,使之达到稳定状态。

⑻ 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陷回坑的动力地质作用答或现象。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地面塌陷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房屋、铁路、公路、矿山、水库、堤防等工程设施。此外,地面塌陷还破坏土地资源,使大量耕地被毁,一些城市和矿区环境恶化。

⑼ 绿化带地面塌陷应该怎么修复

绿化带地面塌陷,要分析原因。地面塌陷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成因可以分为重力塌陷、振动塌陷、荷载塌陷、潜蚀塌陷和溶蚀塌陷;按照影响因素不同可以划分为自然塌陷、人为塌陷和综合形成塌陷;按照空洞围岩的物质组成。把塌陷划分为岩溶塌陷、土洞塌陷、煤层塌陷。
    一般情况下地面塌陷,是指上覆岩层发生破坏.岩土体下陷或塌落在地下空洞中,并在地表形成不同形态的塌坑。在塌陷区往往伴随有围绕塌坑的若干裂缝,形成大小不等的环形或弧形开裂。由于下陷的不均一性,有时候在塌陷区内形成一些起伏不平的鼓丘或不规则开裂。
    一、绿化带地面塌陷,的形成
1、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喀斯特地区的洼地、谷地与河谷等。往往是断裂构造和喀斯特的发育地带,也是地下水的主要径流排泄带或汇水区,这些地区十分有利于地面塌陷的产生。
2、洞顶自重和外加荷载作用。受化学侵蚀、机械剥蚀及人为挖掘等作用的影响,洞顶支撑力减少或自重力加大.当支撑力无法抵消洞顶岩土体重力作川时.就会引起上覆岩层的塌陷。荷载造成的塌陷常与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有关。
3、震动效应。强烈的地震和人为震动都会引起岩土体的各种破坏效应.如果在震动区分布有地下岩洞或人洞穴.往往会引起地面塌陷或洞室坍塌。
4、降雨和蓄水影响。降雨和蓄水不但直接湿润与饱和岩土体、增加岩土体的容重及降低其强度.而且还抬高地下水位,增强地下水的渗透和侵蚀能力,提高洞内的水压力,故塌陷多出现在雨季或多雨季节。
5、疏干排水。在进行矿床开采和地下工程建设时,往往要大规模地进行地下水的疏干排水.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使得上覆岩体失去了浮托力,增大了渗透压力.潜蚀作用增强.极易造成地面塌陷。
6、冲刷溶蚀作用。在一砦工矿企业和城市,由于地下管道漏水或排放废液,对岩土层具有很强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容易沿着某一通道带走松散和可溶物质,形成空洞导致坍塌。
二、防治方法
    防治地面塌陷的技术措施有控水措施和工程措施。
    1、控水措施包括:在地下水开采区,要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在矿山疏干排水中,对可能出现地面塌陷的地段,采取局部注浆处理;在松散土层进行排水时,要控制井的抽水量,不能大量抽水,以免形成空洞造成坍塌;在喀斯特地遁开采地下水,不能将水位降至岩溶体或溶洞顶层以下。
    2、工程措施包括:①回填,即利用黏土或渣石将坑填平夯实;②封堵,对因疏干排水引起的塌陷,可用帷幕灌浆或截水墙封堵地下水流,对由地表水流引起的塌陷,可通过建筑堤坝、围堰进行隔离.对溶洞引起的塌陷.可用混凝土塞将溶洞口塞堵;③加固,当建筑物基础发生塌陷时,可用桩支撑和地基加固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