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系治理
⑴ 长江洪水成因及其治理方案有哪些
1.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曲折.
2.流域面积广 汇水面积大,处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
3.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陡坡开荒,围湖造田.造成湖泊消失、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1、整治荆江河段,疏浚河道,加固江堤,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2、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涵养水源,截留径流
3、兴建水利工程,拦蓄洪水,调节洪峰
⑵ 关于治理长江流域的好故事
关于治理长江流域的好故事。从古到今流传的这方面的故事有多多种种的好几方面的,大家可以了解,仔细看一下。
⑶ 治理长江水患的措施
1.防护林
2.疏浚长江/兴修河道/保护湖泊 堤坝
⑷ 长江流域湖泊面临什么问题 该如何治理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显示,由于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重大开发工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湖泊正面临物种丧失、生态系统退化、水体富营养化、洪水调蓄能力降低和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少数湖泊甚至面临萎缩消亡的威胁。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被称为长江的体检报告,这次发布的是第三部报告。报告指出,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长江源头和上游区冰川融水增多,多数湖泊面积短期内呈扩大趋势,但随着时间推移冰川面积将大幅度减少,冰川融水将逐步减少,最终可能导致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萎缩甚至消亡。
中游地区湖泊因不合理围垦而导致面积急剧缩小,2/3以上的湖泊因围垦而消失,湖泊蓄水容积随之大幅减少,近6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围垦减少的湖泊容积相当于五大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1.3倍,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江湖洪水水位的不断升高,导致小水大灾现象频发。
中下游地区湖泊因流域和周边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湖泊过度围网和围堤养殖等,污染物不断增加,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加重。
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在发布会上说:“长江源区和上游湖泊来水量剧烈波动,中游通江湖泊受三峡工程蓄水的深刻影响,下游湖泊普遍水体富营养化。湖泊的演变及未来趋势与效应,成为长江保护与发展领域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这本书正是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为有效解决长江流域湖泊所面临的问题,报告提出应明确湖泊功能定位,分类型、分层次保护;实施湖泊-流域综合管理,采取必要的退渔还湖、退田还湖措施,保障湖泊可持续利用;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和湖泊内源污染,切实改善湖泊水环境与水生态;优化河湖格局和功能,实施河湖连通,恢复湖泊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执行官关德辉表示:“长江与流域湖泊群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河湖系统,世界自然基金会希望这本报告能够为长江流域的湖泊利用与管理保护提供一些参考,并引起社会各界对长江流域湖泊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关注。”
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流域资源与环境优势正在下降,统筹保护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报告显示,目前制约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水污染加重和生态不断退化等。
⑸ 长江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1、加快保护长江的立法工作。
2、制定水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3、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4、防止大气污染,控制酸雨的形成。
5、做好防污的治理和宣传工作。
额,我是初二的,下学期就学了,预习写的答案
⑹ 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水资源
上游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中游退耕还湖,增强江湖对长江水量的调节;下游清淤,改善航道,发展滩涂养殖 淡水养殖 内河养殖等
⑺ 长江水系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怎样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据1996年度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及三个湖泊出口共82个代表河段,总河长1017km的全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28.4%,Ⅲ类水占54.4%,Ⅳ和Ⅴ类水占17.2%;丰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39.6%,Ⅲ类水占47.2%,Ⅳ和Ⅴ类水占13.1%。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耗氧、氨氮和挥发酚等。与1991年流域水质比较,枯水期Ⅲ类水体由20.7%增至54.4%,Ⅳ和Ⅴ类水体由11.0%增加到17.2%,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长江下游的河网地区水污染防治措施滞后,骨干河道污染河长占73%,江苏垸内受污染河道为85%,上海达90%,而江南运河已被全程污染,并通过200余条平交河流向两侧扩散。多数城市水源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嘉兴、常熟等城市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源地。区内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已上升为与洪涝灾害同样严重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存环境,危及人民的生活与健康 水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多种致病细菌、病毒及寄生虫通过污染的水体传播,使一些地区已设计控制的传染病又有抬头趋势,甚至造成局部流行。 水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目前城市江段选择一个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地日益困难,普遍呈现质量性缺水危机。据初步统计,长江干流共有取水口近500个,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若都改从江心取水,需比原投资增加数十亿元。 (2)经济损失巨大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频繁,仅1996年不完全统计,干流重大污染事故就达100余起。1997年10月8日,装载460余吨国家一级危险品-工业纯苯的“赣抚油0005号”油轮在长江云阳段触礁,货舱受损,大量纯苯涌入长江,奉节县城被迫全面停止从长江取水,有人从梅溪河运水进城,水价高达每挑4元,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3)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水环境恶化改变了生物原有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重大影响,许多动、植物数量大大减省,一些珍稀品种面临灭绝。 长江天然资产量逐年下降,水质污染是减产原因之一。如南京以下江段盛产的鲥鱼、刀鱼与七十年代相比已减少80%以上。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和渔场规模缩小,一些严重污染的江段甚至鱼虾绝迹。 (4)水体功能失去原有资源价值 水污染影响了水的功能用途,使水的景观,娱乐功能减弱。许多天然浴场消失,一些风景区也因水污染大为逊色。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还影响到水的渔业和农业用途。 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1)无节制地排放废污水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水利部门最新调查资料,长江流域现状废污水年排放量达256亿吨,已超过80年代废污水量一倍以上,这些废污水80%以上未径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是造成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突起,成为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它们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给乡镇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以小造纸、小制革等“十五小”对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3)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加剧了水环境问题 由于用水量加大和流域内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使长江三角洲和部分支流地区,供水日显紧张,再加上水体污染,成为当前污染型缺水地区,水网地区等无水可用的一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4)流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水污染势头不能有效遏制的原因 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早在1986年已编制完成,并纳入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编制配套的区域规划,有些城市在编江段规划时又没有考虑与干流规划的衔接,其制订的原则和标准与总体规划不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流域缺乏能统一管理、监督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的权威机构,也没有一个能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法律地位的法规,因而无法在流域范围内统一实施水资源规划和进行水资源保护管理。导污染从城市上游向下游转移,甚至是“以邻为壑”的现象时有发生,水污染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2、湖库富营养化问题 近年来,由于排入湖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九五”期国家重要点治理的“三湖”,即滇池、巢湖和太湖,全部都在长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目前维持在中营养水平,但磷、氮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阶段;近城郊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较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及武汉东湖等均达富营养化程度。 滇池一直是昆明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但水质一度全部超过Ⅴ类标准,原来占滇地面积3.5%的草海接纳了昆明市一半左右的废污水,使水体黑臭,失去利用价值。 巢湖每年7-10月出现“水华”,湖中藻类大量繁殖,从水面下0.5米发展到1.5米深处,腥臭难闻,影响供水,1989年,刚建成不久的合肥市四水厂因水华被迫停产23天,经济损失亿元。 太湖中营养化面积占全湖70%以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90年代后,每年夏秋季均发生“水华”爆发,藻类数量10年增加了5倍,1981-1994年13年间就上升了一个半~二个营养化级别。太湖TP的全年均值由80年代0.005mg/l上升到0.10 mg/l;TN的平均浓度则由1.94 mg/l上升到2.72 mg/l,说明太湖水污染已十分严重。 湖库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 我国人均含磷洗衣粉的净用量,80年代来为0.3kg/人.年现在已增到2.0 kg/人.年,据初步 测算有的湖泊,洗衣粉带入的磷量,已占到入湖总量的20%左右。太湖流域化肥年施用量200-300万吨,亩均100-200 kg,农药用量5万-8万吨,亩均2.8kg,肥料利用率不足50%,随灌溉水或降水淋溶流入江湖并累积于湖库之中。 水产养殖和畜禽污染也是湖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流域内围网养鱼水面不断扩大,人工投饵量不断增加,而饵料利用率极低,造成NP直接污染,有的湖泊投饵量中的NP已占入湖NP总量的30%;此外,湖库区风景秀丽,旅游业发展很快,宾馆、饭店比比皆是,废弃物和污水直接进入湖库,导致流域内湖库水质急剧恶化。 3、水土流失问题 根据80年代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2,年土壤侵蚀量15.68亿吨。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及重庆至鄂西的三峡库区,上游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5.3亿吨,其中金沙江来沙占45.3%,嘉陵江来沙占27.4%。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坏土地资源,制约可持续发展。长江上游山高坡陡、土层薄、雨量大而且集中,土层抗蚀年短,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可很快造成土层变薄,地力减退,甚至发生“石化”和“砂砾化”,丧失农业利用价值。二是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泥沙淤积,生态环境恶化,洪涝干旱灾害加剧。三是水土流失淤寨河道,湖泊及水库等水利设施,对长江中下游航运,水利工程效益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防汛保安带来危害和不利影响。 从1988年起,通过10年的努力,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万km2,使治理区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初步控制,抢救了部分土地资源,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治理区土地的环境容量。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任务仍相当艰巨,尚有30万km2流失面积亟等治理,而且中游的汉江上游和洞庭湖的“四水”地区,也都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4、三峡工程对水环境影响问题 三峡工程在取得巨大的防洪、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对上下游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通过采取措施,一般能得到消除或减缓。三峡工程对库区水质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位抬高,水流趋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现在排污染条件下的岸边污染范围扩大。水库初期正常蓄水位156米,对水质的不利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坝前至长寿县城附近,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蓄水运行,对水质的不利影响范围将涉及整个库区。为此,三峡工程考虑了对水质不利影响的补偿措施。水库水环境保护仅靠工程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水环境的管理。三峡水库是长江的一部分,其不仅受到来自上游的污染,同时,三峡水库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因此,三峡水库水环境的保护,应从整个流域的层次上来考虑。 尽管目前三峡库区总体水质良好,但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开展的调查,重庆江段有直接入长江排污口79个,另有嘉陵江汇入,据1996年统计,三峡库区年均接纳废污水量超过10亿吨,其中重庆年排废污水量8.50亿吨;涪陵有排污口22个,年排废污水量1.35亿吨,万州有排污口22个,年排废污水量0.81亿吨,宜昌在库区排污口主要集中在巴东,年排废污水量0.06亿吨。大量未径处理的废污水排入库区水域后,使沿江城镇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岸边污染带。建库后,流速减缓,复氧和稀释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三峡库区水体污染。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制订长江水资源保护条例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保护法制在实现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实行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确立了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 应当根据长江水污染的特征和流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制订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0下载券 74人已下载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条例等有关法规,以有效地歇制住长江水污染势头,保证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统一规划,逐步实施,防治长江水污染,保护长江水资源 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流域的跨行政区、跨部门的特点,由任何部门、地区来制定规划都会带有片面性。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应按照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由流域机构牵头,根据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目标、措施和要求,统筹兼顾、综合论证,统一制定流域规划。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再制定配套的区域规划。经批准的流域和区域规划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应纳入流域内各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加强流域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以长江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实现中央、流域、区域三级管理。完善落实双重领导体制,充分发挥现有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作用,且赋予它们必要的管理与监督职权,在流域内行使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能。 加强流域监测管理,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对省界断面、水资源保护纠纷和其它水污染事故,以及城市入江排污口实施统一监测和管理。 4、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减少污水排放 随着水资源目益短缺,开发费用日益昂贵,为缓解水资源矛盾,有效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确定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长江流域经过多年水利建设,目前供水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但预计到本世纪末,长江流域城市和农业灌溉缺水仍将十分严重。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办法,除继续建设新的水源工程外,必须大力开展节水宣传,实行全面节水战略,农业、工业、城市都要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以减少污水排放。 5、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上行控制途径 富营养化湖泊的恢复途径除了采用常规的环境工程技术之外,更应重视和采取生态技术。对于点源污染,通过截污分流,建立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式处理等外部控制手段,湖内污染负荷通过营养物质沉淀,底泥疏浚和引清冲污等内部控制手段得以实施。对于引起湖泊富营养化主要因素的非点污染源,则可以采用加强水陆交错区及生态缓冲带建设的办法,使水陆交错区作为地表径流的主要载体以过滤来自陆地径流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由于水陆交错区的景观界面效应使其中的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大、根系微生物活动强烈,径流中所携带的有机物较多地在这种环境中被降解,吸附、吸收。该方法已广泛在国外应用,美国明尼苏达州Roseville的Mccarrons湖泊上游修建了混合滞留/湿地雨水处理设施和日本 霞浦湖建立的生态缓冲带,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资源。特别是长江流域水资源较丰富而忽略了对水资源的爱惜和保护。因此,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更新观念,提高全民对保护长江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出倡导讲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齐心协力,加快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步伐,为当代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水环境和生存空间。 7、明确经费渠道,保证投入 为促进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保证水资源保护机构经费、正常业务经费和专项经费的开支需要。培训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水资源保护管理队伍,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加强地区间、区域间、国际间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和安排资金,保证投入。 为保证水资源保护管理科学性,有利于制定引导政策,应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科研的投入,为实现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⑻ 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情况是怎样的
长江经济带整体开发不但重视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开放,还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力度,充分利用上、中、下游流域的区位优势条件,因地制宜的重点发展经济。
具体来说,上游利用水能、矿产等自然资源优势,主要发展生态经济,如保持水土植被,发展利用水能的电力、矿产的开发,及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
中游利用劳动力、天然水道等优势,重点发展航运水产和旅游业等;
下游则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商贸、航运、金融等服务业。上游地区:开发任务:水能资源开发。从气候、地势、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三峡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气候:巫峡以上的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
地势: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水系:长江上游有众多源远流长的支流,水系庞大。
长江三峡指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间193千米的河段。是瞿唐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三峡险滩相间,两岸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长江三峡地区和横断山区水能资源都丰富,为什么目前把长江水能资源开发的最大工程放在长江三峡而不在人口相对稀少的横断山区建设?
自然因素:两区域水能资源都很丰富且都处于山区,河谷狭窄,具备筑坝条件。但横断山区地质构造更加复杂,地壳活动更为频繁,而山峡地区地质相对稳定。三峡地区的筑坝条件要优于横断山区。
社会经济因素:(1)水电站建设的条件不同:三峡地区背靠大西南腹地,面对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和华中两大区域,西部和中部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处于我国大陆腹心位置,社会经济条件及交通运输条件较好。而横断山区处于我国经济落后的西南地区,建坝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较差(2)电力市场不同:三峡地区建水电站电力市场广阔,辐射远。而横断山区地处偏僻落后的西南地区,电力市场狭小。(3)水电站的综合效益不同:横断山区建水电站的效益单一。而三峡地区建水电站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
⑼ 长江流域水患为什么几千年都治理不好
历史上长江水患并不严重,为何如今长江洪涝灾害愈演愈烈?
自古以来每次提到水患,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黄河,因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如何治理黄河都非常头疼,早在大禹时期,就已经有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而且在古代一直都是“有河患,无江患”,历史上长江的水患并不严重。
民以食为天,但百姓食不果腹的时候,人们根本就不会在乎生态平衡,尤其是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很低,人们除了围湖造田还烧山开荒,破坏了大量的森林植被,原本植被有很强的贮水能力,但是清朝大规模的砍伐,让河道不断淤积,河床也不断抬高,因此水患自然难以遏制,说白了如今的水患还是因为人祸。
⑽ 关于长江的治理
“中国已因其在长江流域开展流域综合管理而成为公认的典范。无论身处上游还是下游,都因河流而密切相连。”2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长江论坛上,世界自然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点出了长江治理的“流域”特点。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江河,流域面积近全国总面积五分之一,却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粮食,创造了全国三分之一的GDP。长江的“健康”,关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长江水,要进入永续利用的生态轨道。论坛上不论是官员,还是专家学者,都频繁地提及这样几个关键词:跨界治理;统一步调;分步实施。
从地域到流域:“跨”字当头
长江流域涉及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十分复杂。据水利部相关人士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用水量快速增加,2007年已比1998年增加了16%左右。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长江口的入海水量,影响到长江口咸潮入侵的状况。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的逐年增加,将导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质的进一步恶化。长江口入海泥沙量减少,将引致河口海岸侵蚀,对长江口滩涂资源开发和维持湿地平衡带来不利影响。
在长江论坛上,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长江流域的生态综合管理制度要以“完整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既要跨部门又要跨行政区域。环保部门的人士也表示,水污染防治要建立流域责任体系,形成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及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等多重机制,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的防治责任。打破行政区域之“墙”,形成流域的“整体水利”。
据记者了解,长三角地区的跨界水体生态补偿机制正在全力推进之中。根据初步建立的总体框架,一般情况下,在确定跨界断面水质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当上游地区出境水质优于控制目标时,下游地区有受益补偿的责任;当上游地区出境水质劣于控制目标时,上游地区有污染赔偿责任。
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协调
在长江论坛上,水利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长江要以流域为平台,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
据介绍,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内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加,加之南水北调、引江济巢、引江济太等工程的实施,各用水部门及地区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尤其是遇到特枯水年,矛盾更加突出。相关人士表示,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推进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按照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整体与局部利益共赢,近期与长远统筹兼顾的原则,维护流域的防洪、供水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上海市副市长沈骏也建议,进一步强化流域机构的统筹协调职能,统一管理和调度流域水资源,沿江各地要依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协调推进流域治理,充分考虑长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布局;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平台,加强长江口全方位监测,形成协作合力;完善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通报和处理协调机制,在合理开发使用资源和承担相应责任义务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
长江水利:三大战略步骤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在第三届长江论坛上宣布,根据流域实际,长江水利发展将以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这3个时间节点,全面推进3个战略步骤:
第一步:目前至2020年,长江流域总体上处于强化治理与开发、促进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阶段,基本建成人水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50%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超过25%;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城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干流90%的水功能区及主要支流80%的水功能区达标,8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
第二步:2020年至2030年,长江流域全面进入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更加侧重保护的阶段,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60%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超过30%,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所有水功能区达到规划功能目标,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
第三步:2030年至2050年,长江流域全面进入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阶段,全面建成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在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范围内,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修复。
参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