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

发布时间: 2021-02-12 23:59:34

①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谁说的

全句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②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体现了中国传统什么样的政治理

以德服人、以文化人

③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什么意思

  • 释义

    远方的人还不来归服,便发扬文治自教化招致他们。

  • 原句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原句释义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 出处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 简介

    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人以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政治主张。

④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何意

意思是: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原文选段: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译文: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

(4)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

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⑤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

全句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⑥ 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穷兵

政治和科学不同。任何政策都有适用的条件。孔子的理论大多数是在国专家基本太平,社会缺少属快速发展,自然扩张已经完成的时候,追求长治久安用的。

这种情况下一来没有紧急事件。如果敌国正在侵略自己,自己还修什么文德,那就是不分轻重缓急了。周文王修仁义得天下,徐偃王修仁义而丧国,就是这个道理。

二来因为社会发展缓慢,任何穷兵黩武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如果一直把军事力量用到极限,遇到突发事件就无法应付了。相反如早期的苏联,因为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所以军事力量也一直在增加。即使今天穷兵了,明天还会有新的兵出现。

三来如果自然扩张已经完成,那么进一步的扩张就不能带来收益了,也就变成了纯粹的负担。相反如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或者早期的罗马,占领的每一个殖民地都能带来大量收入。因此对他们来说,去占领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这三个条件都满足,自然不能穷兵黩武。否则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

⑦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解释: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出自战国 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孔子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孔子说:“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7)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臾寻找合适的理由,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严厉斥责道了冉有,孔子明确知道,季氏想要对颛臾动武,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揭穿了季氏讨伐颛臾的真相,孔子没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开始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一席话道尽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彰显了他所主张的礼义制度。

⑧ 孔子的政治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就是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也是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
当时的鲁国大夫季氏想攻打鲁国的属国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在季氏手下当官,在动手之前,向孔子汇报了这个情况。
孔子认为,这种讨伐毫无道理,应该制止。冉有推说是季氏的主张,孔子说这是你没有尽到做臣子的责任。
冉有为辩解季氏说:颛臾这个地方,离季氏的封地很近,现在不攻取,将来子孙后代可能出事遭殃。
于是就引出了孔子这段训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简单地说就是:一国之君和一家之主,不是为国家和家庭的前途(“西化左派”称之为“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着想,而是成天为个人享乐(“西化左派”称之为“个人利益”)考虑,由此而造成“不均”和“不安”。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很少人注意到:他是把对居上位的“君”和“父”的要求放在首位的。
“君君臣臣”是说君要守君的本分,臣要守臣的本分。
臣的本分,自然是为治国安邦而出谋划策和办事情了。
有人说,孔子把民众视为愚弄对象;也有人说,孔子认为民众是可以教育得好的。
他只是要求“民”遵守那由九个“X臣X”组成的等级制度就行了。
有人希望借鉴孔子的上述主张,这是可以的。
但是,肯定不能搞成要求普通百姓们“克己复礼”而官员们“高薪养廉”。
因为,这种“严以律民,宽以待官”的做法,显然是与孔子的主张相反的。
当然,孔子主张的等级制度,如果不进行较大的改造,显然也是不适合在现代社会宣扬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描述的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当然,这是很难实现的,孔子自己也知道。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百姓们都自家顾自家了,“大同”暂时是实现不了的,“兵由此起”,免不了要打斗一番。
不过,如果上台的君主能够像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那样“谨于礼”,按照“礼”的精神,治理国家,还是能够实现“小康”的。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一句古代诗歌:“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⑨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谢了

全句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⑩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什么意思呢

个是“季氏将伐颛臾”里的

原文 :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 “所以远方的人不臣服,就修养自己的文采和德行,来使他们来归附”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