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治理黄河
Ⅰ 汉朝时期汉武帝和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而专此之前,黄河成属灾,已经泛滥了二十余年。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现存记载相当简略。他配合王吴疏浚浚仪渠(可能是汴渠的开封段)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墕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
Ⅱ 汉朝时期主要对黄河进行了哪些治理
两汉来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源两次
第一次:西汉初期,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县遭受洪灾,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
影响: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第二次: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次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影响: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Ⅲ 汉朝时期主要对黄河进行了哪些治理
两汉时大规模治来理黄河有自两次
第一次:西汉初期,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县遭受洪灾,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
影响: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第二次: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次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影响: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Ⅳ 中国古代对黄河的治理
一、东汉王景治河
据《后汉书.王景传》的记载:永平十二年(69 年)“夏,遂发卒数十
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
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
注,无复遗漏之患。”
从以上记载看,“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是“治河”;“凿
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是“理渠”,也就是整理
引黄入泗的汴渠;“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则是在汴渠受河处设立
水门,以控制水量。可见王景治河是河、汴兼顾,而以治河为主。其治河的
主要措施是修筑大堤,把黄河重新置于两岸大堤的约束之中,并顺着自然地
势而采取一条下游远比西汉大河为径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线。由于河流比
降大,水流挟沙能力强,再加上他建立汴口水门和整修汴渠的成功,使汴渠
成为黄河下游理想的分洪道,对黄河也起了分流分沙减少主河床淤积抬升速
度的作用,成为东汉以后河床能得到较长时期稳定的原因之一。
⑥《淮南子.原道训》。
⑦《孟子.告子下》。
①②《汉书》卷二九《沟洫志》。
二、元代贾鲁治河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 年),“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贾)鲁
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
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
其功数倍。……丞相(脱脱)取其后策”①。十一年(1351 年)四月,命鲁
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同年十一月,治河完成。
贾鲁治河采取“疏、塞并举”的方针。即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
他挽河使南流,大致上系循金明昌五年(1194 年)“灌封丘而东”的旧道,
而把白茅(黄陵冈附近)至归德府哈只口九十余公里作为施工的重点,使黄
河合于归德故道,由徐州入泗,至清口会淮而东入于海。在“疏”的这一方
面,贾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堙塞北河(指白茅决口)后不久,从至正
十四年到二十六年(1354—1366 年),连续五次河决入单州、济州、东平、
东阿,向北突入清河。当时贾鲁如保留北河,以收分杀水势之效,这几次河
决还是可以避免的。这不能不算是他的一个失策。
贾鲁的同伴欧阳玄所写的《至正河防记》(1360 年),详细而全面地叙
述了筑堤、修埽、开渠等方法,为我国第一本有系统的水利工程著作。
三、明代潘季驯治河
明嘉靖、万历年间(约在 1565—1592 年),潘季驯四任总河,前后十余
年间,在领导治黄的实践中,创立了“塞旁决以挽正流”,“筑堤束水,以
水攻沙”的理论。在其所著《河防一览》一书中总结说:“水分则势缓,势
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
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
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
以愈于分也。”
潘季驯进一步发挥了王莽时张戎所提出的水流快自能刮除淤积的见解,
强调合流以增强冲刷力量,从而达到“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目的。他的
办法主要是筑堤。堤分缕堤、月堤、遥堤、格堤四种:缕堤近河,用以约束
水流,意在束水攻沙;缕堤以内又筑月堤,作为前卫,以免水流直冲缕堤,
起保护缕堤的作用;缕堤之外,另筑遥堤,作为第二道防线;遥堤和缕堤之
间又筑格堤(即横堤),万一缕堤发生事故,横流遇格而止,防止水流顺遥
堤而下,另成河道。潘季驯还在沿河低洼的地方,建造减水石坝(相当于现
在的溢洪堰),使洪水涨到一定的高度时,通过减水坝适当宣泄到分洪区,
以杀水势。他还制定了缜密的防堤制度和修守方法。
潘季驯所创造的这一套“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方法,是合乎当时的
实际需要,也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把筑堤束水
奉为唯一的治河策略,而反对“分流以杀水势”,则又不免有片面性。如他
合黄于淮,即不顾黄强淮弱的自然条件,筑堤障淮,逼淮敌黄,造成淮水倒
灌为患,就是违反河水自然之性的错误。
①《元史》卷一八七《贾鲁传》。
四、清代靳辅与陈潢的治河
清代靳辅治河十余年,大体上沿袭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遗
策,而比潘季驯有所发展。如潘季驯认为黄河入海口因潮汐往来,“无可浚
之理”,靳辅在他的治河第一疏中却说:“治水者必先从下流治起;下流疏
通,则上流自不饱胀”①。他在黄淮入海水道的清江浦、云梯关之间挑“川字
河”,以浚淤筑堤。并在云梯关外筑束水堤,堤土也系挑诸河身,把浚口、
筑堤二者统一起来。他并把施工范围扩展到潘季驯所没有达到的黄河中游河
南境内,在考城、仪封及封丘县荆隆口筑堤,其治河的成效远过于潘季驯。
当时协助靳辅治河的陈潢,并在实践中认识到在黄河下游束水攻沙只是治
标,提出了必须从上游设法阻止泥沙的下行,但他的这一卓越见解未为当时
人所重视。
Ⅳ 西汉与东汉时期,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当时在位的皇帝分别是( ) A.汉文
西汉与东汉时期,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当时在位的皇帝分别是汉武帝、汉明帝。
正确答案 C
Ⅵ 东汉谁治理黄河
东汉的一次治理?应该是王景,其余三人都不在这个历史段
Ⅶ 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是谁
王景
汉平抄帝时,黄河决口,在洋渠一带泛滥了60余年,究(今山
东金乡东北)豫(今安徽毫县)多被水患。
69年(水平十二年)汉明帝擢用王景,发民卒数十万治河。
王景测量地势,开凿山阜,建立水门,自莱阳五千乘口筑堤长千
余里,使河、汴分流,黄河由东北入海,沐渠由东南入泅水。河
水侵注。
70年5月3日(汉水平十三年四局初二日)河渠成,从此洋渠
得安流运漕,资河受南北两堤约束,水势是以冲击沙上通流入
海,幽冀究豫四州,得免较大的河患。王景治河成功是东汉人民
与自然界作斗争的一次大胜利。
Ⅷ 东汉时期的一次治理黄河的行动使得黄河在以后八百多年里没有改道,这次治理是在谁的 主持下进行的( )
选A
王景主持治理黄河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诏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内和黄河的综容合治理活动。王景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总的来讲,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由此,黄河决溢灾害明显减少,出现了一个相对安流时期。自此,黄河800年不曾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