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九天湖治理

九天湖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2-12 06:10:54

Ⅰ 云南九湖治理后会有什么意义

昆明5月10日,“不下雨,排水沟就‘下岗’了。”云南大理永兴村如今连蚊蝇都少见,村民段品吉领着记者四处查看,一条白色的PVC管连接起院坝、厨房、卫生间,洗碗水、洗澡水等流进沉淀池,再接进刚修好的排污管网。“现在才叫‘不让一滴污水进洱海’。”

“‘合力治水’就是从部门之治到主要领导挂帅出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管理局负责同志表示。云南省委和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治理任务最重的抚仙湖、洱海的河长;全省六大水系、牛栏江和九大高原湖泊的河长全由省级领导担任;省级环保督察覆盖所有州市。高位推进动真碰硬,许多老大难问题得到破解。抚仙湖展开治理“雷霆行动”,沿湖所有中央省市县企事业单位全部退出。洱海开启“抢救模式”,暂时关停海边近2500家客栈餐饮。滇池流域569个自然村全部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

洱海治理已从近水的客栈、村落,辐射到包括“洱海之源”的全流域。今年6月30日前,洱海周边城镇农村污水将全部收集处理。在著名旅游胜地双廊,密密麻麻的房子“挤成一锅粥”。“旅游聚集区只有0.96平方公里,背后山区则有218平方公里,”双廊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施国东介绍,双廊正“以海为弓、以山为弦、以路为箭”,引导旅游业“从海边上山”,“客栈聚集区是双廊的‘卧室’,放开视野把旅游引入背后的‘客厅’,既带动山区扶贫还减轻洱海压力。”

超常举措要凝心聚力才能最终落实,云南举起生态考核“指挥棒”,把县级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所占权重由5分提到9分,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干部、群众算大账、看长远。昆明市官渡区水务局局长姚启说:“以一个每天3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设施为例,月运行成本约12万元,但若舍不得这投入,污水直排的后果难以估量!”大理喜洲镇桃源村王柏家的客栈至今已关闭近一年,损失不小,他说:“现在少挣点钱不打紧,洱海水质改善,能赚长远钱。”

九湖清,云南兴。截至2017年底,九大高原湖泊“十二五”规划治理项目完工率过九成。“十三五”期间,云南每年安排6亿元资金治理滇池;2017至2021年,每年分别筹措6亿元资金治理洱海、抚仙湖。今年一季度,滇池全湖总体水质企稳向好,已由去年同期的Ⅴ类上升为Ⅳ类。

来自人民网

Ⅱ 近几年,为了提高洞庭湖区的防洪能力,国家在洞庭湖区的治理采取了什么措施

1、工程方面的措施 1.1:在湘、资、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 在湘、资、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拦蓄上游洪水,拦洪错峰,以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现在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上游仅有一座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即澧水上游的江垭水库,在发生如九六、九八年的大洪水时水库调洪削峰力不从心,为了保证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按照湖南省防指“水库在汛期要把防汛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省防指研究决定应适当降低汛前库水位,将库水位在期前严格控制在汛前控制水位以下,保证留有一定的防洪库容,经调整后洞庭湖水系上游的18座大型水库总防洪库容41.76亿M3,(其中:湘江流域10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8万KM2,防洪库容7.53亿M3;资水流域2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27万KM2,防洪库容10.23亿M3;沅水流域4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3万KM2,防洪库容16.4亿M3;澧水流域2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484KM2,防洪库容7.6亿M3)如重现九六、九八年洪水上游防洪库容明显不足,应在四水上游新建综合性利用的大型水库,增加防洪总库容,提高四水尾闾的防洪能力,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1.2:加固堤防,提高抗洪能力 洞庭湖现有一线防洪大堤3500KM,按照重点、一般、蓄洪垸的标准进行加固,提高大堤的抗洪能力,如果一旦堤防溃决,将会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堤防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千里金堤毁于一穴”对于一线防洪大堤的险工险段应加强治理,消除堤防隐患,进一步提高大堤的整体抗洪能力。 1.3:束水攻沙,减少湖床的泥沙淤积 每到汛期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四口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入湖后由于过水断面加大,流速减小,水流携沙能力降低,至使大部分泥沙淤积在洞庭湖。束水攻沙,加大流速提高水流携沙能力,对洞庭湖洪道进行整治,使中小洪水归槽,减少泥沙淤积的速度,尽量减轻泥沙淤积对防洪安全的威害。 1.4:大力整治洪道,确保行洪安全 对于洞庭湖主洪道内的阻洪高秆作物、废堤、残埂应彻底清除,以畅洪水,减少汛期行洪阻力,对具部行洪过水断面太小,不能满足安全行洪的洪道采用挖泥船疏浚与固堤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效果良好,对洪道疏浚一方面可以扩在过水断面,提高安全行洪能力,同时利用疏挖的泥土用于堤防的固堤护脚,又可以加大堤防的抗洪能力,提高防洪标准。 1. 5:继续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返湖 由于历年围湖造田,导至湖区水面锐减,洞庭湖蓄洪量减少,为了防洪安全,洞庭湖将堤垸划分为蓄洪垸和重点垸,在水位过高时,蓄洪垸主动蓄洪,以减低水位,保证重点堤垸的安全。现在湖区共有万亩以上蓄洪垸24个,蓄洪容量163.28亿M3,应继续做好蓄洪垸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蓄洪垸的人民生命安全,对于蓄洪垸的运用应坚持在科学调度的前提下,满足防洪整体要求。 2、非工程措施 2.1:上游加大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大部来自四水及长江四口,在长江、四水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缓和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泥沙淤积对洞庭湖防洪的影响,减缓因泥沙淤积造成湖区蓄洪能力的急剧减少。 2.2:力争早日实现水文气象信息化 水文气象的及时传输已成为决定防汛成败的关键因素,汛期的水文气象资料为防汛指挥者提供重要参考,只有对水文气象实施实时监控,才能保证防汛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同时水文气象信息现代化也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力争早日实现水文气象现代化,为洞庭湖防汛服务,为水利现代化服务。 2.3:健立健全防汛保障制度 洞庭湖共有蓄洪垸24个,总面积436.69万亩 ,耕地231.32万亩,人口149.7万人,在遭遇特大洪水时,蓄洪垸的垸民将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减少蓄洪垸内人民的后顾之忧,建议国家逐步建立与健全蓄洪垸内人民的防汛保障制度,确保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蓄洪时的人为阻力,保证最佳蓄洪时机。 2.4:防汛物资储备要充足到位

Ⅲ 人工湖如何治理

人工湖一般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挖掘出来的一种湖泊,非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因此对于人工湖而言,水质将会出现三类不同性质的污染
(1)由于氮磷营养元素过多而导致的富营养化污染。表现为湖水发绿、出现大量蓝绿藻甚至水华;
(2)有机污染物过多而导致的有机污染。表现为湖水污浊、缺氧、发黑有臭味;
(3)颗粒状尘埃和树叶等固体异物过多而导致的杂质污染。表现为水中杂质过多、透明度低、影响观瞻。
每一种污染都会导致水质的恶化和景观的直接破坏,因此必须对三种类型的污染都采取对症下药式的治理措施,才能全面保护人工湖水不受破坏,水质情况良好。
人工湖水处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对于人工湖水处理而言,最大难处是水量极大,几万吨水的人工湖比比皆是,城市的大型公园和景观河道至少是几十万吨水乃至几百万吨水。如果照搬污水处理或泳池水处理的方法,一般每顿水的治理投资在300元以上,1万吨水就需要300多万,对于人工湖而言成本极大,客户难以承受。
因此,对于人工湖而言,既要解决技术上的大难题,又要大幅度地降低治理成本,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人工湖水处理才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对近年来常用的人工湖水处理技术进行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代,下面将对三个代分别介绍:
第一代:这一代是人工湖水处理的起步代,当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工湖也会发生水质发臭、恶化等现象,严重影响其美观,一些技术人员便逐渐开始探索合适的技术进行治理。常用的技术大致有水泵循环、跌水、沙缸过滤、投撒化学药剂、增氧曝气等简单的方式,这些方法大都比较单一,治理效果甚微,基本无效。
第二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技术的进步,部分公司在第一代技术的基础上适当改进,推出了第二代技术,这一代主要的技术有:全自动精滤机、气浮、生物制剂、人工湿地以及生态基等技术。这些技术相对第一代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处理效果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大多都是从其他水处理技术转型过来,对人工湖水处理并没有针对性,有些时候(水面较小时)治理效果较好,有些时候(特别是水面较大时)处理效果会很差,技术本身存在一些硬伤。
比如全自动精滤机过滤和气浮技术,都是将水体从湖中抽出,在外部的水处理机房净化处理后再注入湖里,都属于间接净化法。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受循环周期瓶颈限制。由于建造成本限制和湖边土地限制,水处理机房不可能面积很大,当水量达到几千立方乃至几万立方时,水处理的循环周期就会很漫长,几天才循环一次。夏季湖水污染快,还没等处理一遍湖水又变脏了,即使处理机房的出水水质再好,与大湖中的水混合以后整个湖水还是较脏。另一方面,将水从湖中抽出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处理机房的建设也需要较多费用。
另外,有些是引入一些时髦单元组合,看似最新技术,但实际上在工艺原理、数量匹配上都存在硬伤,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非技术类的公司通过代理加盟方式进入本行业,简单模仿所致。
第三代:这一代的技术对人工湖的治理效果上比第二代技术又有大幅度提升,对大水面及污染严重水面都有很好的治理效果,能达到三类甚至二类水质标准,是目前国内最新一代治理技术,主要代表技术有:动植物综合调控技术和HDP直接净化技术。
动植物综合调控技术通过对鱼类品种、鱼虫品种、水草品种的精心筛选和调控、以及各种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的应用,最终实现沉水植被的大量健康生长,形成“水下森林”,调控过程非常复杂,调控过程中需要缓慢注水以适应水草光照要求,前后耗时几个月。而且杂草的清除、所培育水草的定期收割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虽然没有电耗,但人力、生物制剂、鱼虫的消耗使得维护成本并不低。
HDP直接净化技术一边营造“流水不腐”的活水环境、一边通过提供载体的方式在水中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大量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和动水的环境下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实现了污水净化。这种技术弥补了其它各种方法的短板,既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速度,又没有土建、管网的烦恼,更没有湖外治理时水泵循环带来的循环周期瓶颈限制。另一方面,以土著微生物为种源,用生物载体促使其大量繁殖,避免了外来生物制剂数量的快速衰减和种源的快速退化难题,而且施工和维护简单方便。
总结
从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新一代的HDP直接净化技术在人工湖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治理效果显著,对人工湖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体流动性差,混浊,色度高,藻类泛滥,池底黑臭等都可较快解决。同时,无土建施工,无机房管网,不影响水面景观,能防止或延缓水面结冰,保护驳岸。后期运行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相比之下,为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Ⅳ 列哪些综合治理措施使洞庭湖"变"大了

1、工程方面的措施
1.1:在湘、资、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
在湘、资、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拦蓄上游洪水,拦洪错峰,以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现在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上游仅有一座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即澧水上游的江垭水库,在发生如九六、九八年的大洪水时水库调洪削峰力不从心,为了保证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按照湖南省防指“水库在汛期要把防汛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省防指研究决定应适当降低汛前库水位,将库水位在期前严格控制在汛前控制水位以下,保证留有一定的防洪库容,经调整后洞庭湖水系上游的18座大型水库总防洪库容41.76亿M3,(其中:湘江流域10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8万KM2,防洪库容7.53亿M3;资水流域2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27万KM2,防洪库容10.23亿M3;沅水流域4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3万KM2,防洪库容16.4亿M3;澧水流域2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484KM2,防洪库容7.6亿M3)如重现九六、九八年洪水上游防洪库容明显不足,应在四水上游新建综合性利用的大型水库,增加防洪总库容,提高四水尾闾的防洪能力,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1.2:加固堤防,提高抗洪能力
洞庭湖现有一线防洪大堤3500KM,按照重点、一般、蓄洪垸的标准进行加固,提高大堤的抗洪能力,如果一旦堤防溃决,将会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堤防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千里金堤毁于一穴”对于一线防洪大堤的险工险段应加强治理,消除堤防隐患,进一步提高大堤的整体抗洪能力.
1.3:束水攻沙,减少湖床的泥沙淤积
每到汛期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四口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入湖后由于过水断面加大,流速减小,水流携沙能力降低,至使大部分泥沙淤积在洞庭湖.束水攻沙,加大流速提高水流携沙能力,对洞庭湖洪道进行整治,使中小洪水归槽,减少泥沙淤积的速度,尽量减轻泥沙淤积对防洪安全的威害.
1.4:大力整治洪道,确保行洪安全
对于洞庭湖主洪道内的阻洪高秆作物、废堤、残埂应彻底清除,以畅洪水,减少汛期行洪阻力,对具部行洪过水断面太小,不能满足安全行洪的洪道采用挖泥船疏浚与固堤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效果良好,对洪道疏浚一方面可以扩在过水断面,提高安全行洪能力,同时利用疏挖的泥土用于堤防的固堤护脚,又可以加大堤防的抗洪能力,提高防洪标准.
1.5:继续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返湖
由于历年围湖造田,导至湖区水面锐减,洞庭湖蓄洪量减少,为了防洪安全,洞庭湖将堤垸划分为蓄洪垸和重点垸,在水位过高时,蓄洪垸主动蓄洪,以减低水位,保证重点堤垸的安全.现在湖区共有万亩以上蓄洪垸24个,蓄洪容量163.28亿M3,应继续做好蓄洪垸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蓄洪垸的人民生命安全,对于蓄洪垸的运用应坚持在科学调度的前提下,满足防洪整体要求.
2、非工程措施
2.1:上游加大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大部来自四水及长江四口,在长江、四水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缓和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泥沙淤积对洞庭湖防洪的影响,减缓因泥沙淤积造成湖区蓄洪能力的急剧减少.
2.2:力争早日实现水文气象信息化
水文气象的及时传输已成为决定防汛成败的关键因素,汛期的水文气象资料为防汛指挥者提供重要参考,只有对水文气象实施实时监控,才能保证防汛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同时水文气象信息现代化也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力争早日实现水文气象现代化,为洞庭湖防汛服务,为水利现代化服务.
2.3:健立健全防汛保障制度
洞庭湖共有蓄洪垸24个,总面积436.69万亩 ,耕地231.32万亩,人口149.7万人,在遭遇特大洪水时,蓄洪垸的垸民将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减少蓄洪垸内人民的后顾之忧,建议国家逐步建立与健全蓄洪垸内人民的防汛保障制度,确保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蓄洪时的人为阻力,保证最佳蓄洪时机.
2.4:防汛物资储备要充足到位

Ⅳ 东湖治理武汉政府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湖北省武汉市治理东湖环境的 3 大污水处理厂之一,日处理 18 万吨城市污水的二廊庙污水处理厂日前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开工。

这是今年武汉市全面治理东湖环境的又一重大措施。入夏以来,武汉市政府组织规划、环保、工商及港监等部东湖水域餐饮船。从 5 月 22 日政府动员到 8 月 20 日,东湖水面的 39 条餐饮船全部拆除完毕。

同时,不属这次拆船范围的两艘南湖餐船也相继拆除。在富营养化明显的水域,夏季疯长的水浮莲已成东湖的一大顽症,在“东湖拆船效应”的带动下,这一难题也被解决了。有人统计:打捞的水浮莲足有数百吨之多。

据东湖风景区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拆船效应”的影响下,东湖周边的违章建筑及占道物资都先后迁走,眼下的东湖周边干净多了。

根据该市政府综合治理东湖的部署,利用世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近 10 亿元的东湖治理多项工程,近几年内将陆续开工。

从1999年起,东湖风景区管理局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大了环境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功能的配套。他们首先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进行环湖整治。搬迁47户,拆除破旧房屋3800平方米,修建了具有楚国风情的楚风园;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武汉惟一的海沙浴场,又建起1300多米的亲水平台,为游人创造了安全、方便、舒适的步行空间;在对环湖18.2公里道路亮化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亮化改造工程,使夜晚的东湖环湖景观别具风情;投资560万元,对“八一”游泳池进行环境整治改造,如今成为市民及游客到东湖消暑的著名泳场;同时对梨园广场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植树木、种花草,加大了环境的美化、绿化程度;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和整治工程,使景区内的200户居民告别了“城中村”,喜迁新居,让往日陈旧不堪的环湖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此外,东湖风景区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对景区及周边生活小区6家宾馆餐厅及主要游览点的污水排放和油烟、噪音进行了达标治理,使污水排进城市管网,避免生活、经营污水对东湖的污染,从源头上清洁了东湖的水质;将困扰东湖的固体垃圾纳入了城市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立起有毒、有害垃圾的收集、存储机制;制定预案,组织演练,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同时,执法部门对违法填湖、破坏水质和自然景观的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环境治理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使“碧水蓝天”的良好环境在东湖景区持久地延续下来。

Ⅵ 东湖湖水是用什么生态学方法治理的

东湖湖水里有什么生态学法治里的网上点击查询,具体的用什么生态学法给是东湖的水一直清澈。

Ⅶ 湖泊治理如何走生态治理之路,与传统环境治理的差别

湖泊 编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网络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回 审核 。
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答盆是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
中文名 湖泊

Ⅷ 太湖有哪些治理工程

太湖流域除了水体污染之外,还有洪涝灾害的威胁。太湖流域有3万平方千米为平原,占流域面积的六分之五,地势十分平坦,因此一遇稍大的降雨,即发生泛滥,极易成灾。在总体上讲,太湖流域虽然水资源量较为丰富,但是流域农业发达,又是水稻高产区,农业用水量特别大。加上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工业用水量也大大增加,这样水资源量已出现供需矛盾,据初步计算,遇到干旱年,需从长江引水100亿~200亿立方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长达27年的讨论研究,于1985年7月出台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方案。这一方案同时考虑防洪、供水、航运和环境保护,按照“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分期实施”的方针,安排各项措施。治理方案的主要措施包括十项骨干工程。

十项骨干工程可以概括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增设抽水”三大类,总计拓浚和新建河道达20条,总长454千米,土方2亿多立方米,加固和新修湖堤、河堤共560千米。在长江沿岸和杭州湾增设抽水站7处。大部分既可排水又可引水。这些工程建成后,能起到丰富水源、改善水质、免除洪涝、控制调度等作用。

综合治理方案在沿长江一线拓浚和新辟河道7条,并增设7座抽水站,这既可把流域洪水和地区涝水排入长江,又可引长江水补充流域水量之不足。据初步计算,最大引江能力达每秒1000立方米。引水沿线经过太湖西部缺水地区,既满足了该地区工农业用水的需要,同时可以将大量的水引入太湖,经太湖调蓄后,供给杭嘉湖地区和黄浦江,解决这些地区的用水需要。从长江引水,并经太湖调蓄,将水送到各用水地区,是太湖流域长期供水计划的主要措施,可以保证流域内今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它将大大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环境。

Ⅸ 1.为治理湖水的污染,引人一条较清洁的河水河水与湖

为了治理洪水对污染的话,正常情况下的话也一条青龙为清洁的河水系,其实这个是并不正确的行为应该去先清洁。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