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土流失治理
❶ 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措施主要是() A.大力推广桑基鱼塘生产模式 B.种植水稻,栽培柑橘 C.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治理黄土高原的关键是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近几十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这里的生态环境逐渐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少地方已满目青翠,林茂粮丰,摆脱了昔日的贫困局面. 故选:C. |
❷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危害和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地貌差异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❸ 有山西省 朔州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模数的资料
据在山西省右玉县测定,凡是被沙棘覆盖的坡地,可减少地表径流80%,减少表土水蚀75%,减少风蚀85%。生长在河谷地带茂密的沙棘林起到显著的拦洪落淤和护岸作用。3年生沙棘林内落叶厚可达0.5厘米左右,落叶重每公顷达10500千克,每立方米土壤中含有根瘤100~140个。沙棘具有根瘤和大量的枯落物,能有效地改良土壤。此外,汁棘为鸟兽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沙棘也是集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珍贵树种。
山西省右玉生态修复造就塞上绿洲
山西省林业厅
曾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生态健身旅游节的右玉县,让每一位游客都着实享受到了蓊郁的绿色带给自己的愉悦。8月20日,记者来到了水保治理大户王占锋在封育区内购买的“四荒”地进行采访。勤劳的老王已经打坝淤地260亩,发展果园200多亩,栽植用材林3000亩。他还修建了池塘,计划大力发展自己的“田园旅游”,让游客既能采摘,又能垂钓。他说,生态修复得这么好,咱不利用对不住老天爷。
右玉县属长城沿线水蚀、风蚀交错区,风蚀尤为严重,曾经是个“平沙莽莽黄入天”的不毛之地。据当地水利部门的测算,年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4400吨,年侵蚀量达631万吨。
为有效改善全县的生态,右玉从2000年就开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首先要求封山禁牧,县里在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在对生态脆弱的地区禁牧的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鼓励群众种植牧草,对牲畜进行舍饲圈养。近几年,全县共完成退耕面积15万亩,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7万亩;扶持农民购买奶牛800余头;建设标准化舍饲养殖圈1700多套;改良本地绵羊40个村24000多只。由于确保了群众利益,使封禁工作真正做到“封得住、效果好、不反复”。同时为了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县里从2002年开始从生态脆弱区共迁出移民2276户8200人;投资200余万元,在封育区域设置围栏5万多米,设立封育标志碑300余块。还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等项目为依托,对这些地区展开了全面综合治理。
以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封育保护措施,使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多重效益。林草植被面积迅速增加,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47%,登高望去,林草丰茂,满眼郁郁葱葱;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全县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440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3000吨/平方公里,年输沙量由原来的631万吨下降为314万吨,治理度达到了49.6%,实现了“小治理、大保护”的目标。
❹ 求山西05-09年的风沙 水土流失 盐碱化 危害实例和经济损失情况
水土流失危害
一、 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残塬沟壑区,内耕地主要分布在沟沿线以上容的梁峁塬上,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临汾地区西部吉县、大宁、隰县、永和、乡宁、蒲县、汾西7县,本为比较完整的塬面,现已切割得支离破碎,仅剩下残塬耕地9 300多公顷,一部分塬地变成了梁峁坡地。大宁县太德塬,清宣统年间塬面面积860多公顷,现在只有600公顷,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塬面减少30%。平陆县与芮城县之间的闲塬,在北宋时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4公里,现在已被几条深沟分割成几条窄长的梁地,塬的名称虽在,但已名存实亡了。
左云、右玉、平鲁、神池等县,属缓坡风沙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之说,特别是冬春风力更大。强劲的风力能将表土和幼苗刮走,同时又在背风区落沙压埋农田,沙土将黑垆土压埋地下,形成沙盖垆或流动沙丘,每年沙丘南移5~10米。在黄河沿岸和一些土石山区,表土已冲蚀殆尽,岩石裸露,人们丧失了生存条件,只好搬迁他乡谋生。
❺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区有哪些,治理措施是什么
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北纬38以北地区——风力侵蚀位置区 分布地区:新、青、甘肃、蒙侵蚀方式:吹 蚀 形态表现:沙化和沙漠、戈壁北纬38-35——风蚀水蚀类型区分布地区:甘肃、内蒙、陕西、山西侵蚀方式:风蚀为吹蚀,水蚀为面蚀和沟蚀形态表现:局部沙化和鳞片状沙堆,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l北纬35以南——水蚀类型区分布地区:淮河,长江、珠江流域一些省区和海南台湾侵蚀方式:面蚀为主,沟蚀次之一二级地形台阶区的高山及东北寒温带地区——融冻侵蚀类型区侵蚀方式:泥流蠕动重力侵蚀类型区
❻ 晋西北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东,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等地区。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轻度水蚀区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中部,中度水蚀区绝大部 分在中西部、强度及其以上的水蚀区主要在西部地区,风蚀区基本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以预防保护为主,中部地区要防治兼顾、综合治理、综合开发,西部地区治理难度大,应坚持综合防治,当前面上治理的重点应放在55万km^2中度水蚀区和25万km^2中度风蚀区,国家重点治理区是27万km^2强度以上水蚀区 。
虽然一些局部地区的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已得到部分缓解,但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作为京津屏障,治理沙化仍然任重道远。仅大同市应退耕还林的土地就有230万亩,其中的80%已被不同程度地沙化,严重沙化的有30万亩,作为屏障京津风沙水患的第一道防线,大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历史欠账、自然因素的制约,要想根本上遏制风沙的肆虐,山西作为全国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山西省已将风沙治理列为改善生态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坚持“粮下川、树上山”,防风治沙、恢复生态,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❼ 山西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吗还是水土流失
是环境污染
❽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你认为如何避免因煤炭开采而引起的大规模水土流失
植树种草
提高科学技术
提高环保意识
改进挖煤技术
返填泥土
❾ 山西和陕西哪个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理论上说,陕西更严重,原因是降水量会更低。
陕北挨内蒙地区都开始沙化了。黄土高原大部分分部在陕西。一小部分分布在山西。
❿ 山西省水土流失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治理
1.从地质上讲,黄土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极易侵蚀 2.从降水上讲,降水少而不均,属于暴雨集中的地区 3.从绿化上讲,植被覆盖率低,大量的地面裸露 4.从人类影响上讲,毁林(草)开荒、陡坡种地、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原有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难以恢复以上4点导致山西水土流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