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平治理
『壹』 十万平方的基建用水是多少
东西湖区
地理位置:
东西湖区地处长江左岸,武汉市的西北近郊,汉江、汉北河及府环河汇合之处。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113°53′--114°30′之间,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境域自姑嫂树向西沿张公堤至舵落口接汉江干堤至新沟,再接旧府河堤至辛安渡,东北沿沦河、府河(又名捷泾河)经北泾嘴、黄花涝、大李家墩至戴家山,全境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总面积499.71平方公里(勘界后的幅员面积)。
全境三面环水,一面紧靠张公堤。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汉江(又名襄河)从新沟镇入境,流经西南侧,在境内全长35.3公里,年平均过境水量557亿立方米(湖北省水文总站1984年资料),盛涨时每年由新沟倒灌经辛安渡入湖区。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北麓的府河(又名?水)1959年改道前,其主流向南流至辛安渡后分两支,一支向东北流,称沦河,一支向南流仍称府河,至新沟入汉江转注长江。?水俗称县河,与沦河相会后入捷泾河,经东西湖境由谌家矶入长江。府河改道后流经区境东北侧,过境长度38.5公里。经谌家矶流入长江,年平均过境水量为47.1亿立方米。起自天门万家台的汉北河(1969--1970年原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一条人工河),流域总面积为6304平方公里,在新沟镇过境,长7公里,通过新沟闸入汉江。其支流流经汉川民乐闸,经过区境15公里,通过东山头大闸下泄府河,泄洪量分别是1200m3/s、800m3/s,共2000m3/s。
1957年东西湖围垦前,长江在五月份高涨时,由谌家矶沿捷泾河倒灌入东西湖,其顶托的范围可达朱湖和?水的李家窑,倒灌止于十月或十一月。??二水,山洪下注受长江顶托,宣泄不畅,亦停蓄湖区,故每年高水位时除部分丘陵、高地、吴家山(海拔71.1米),柏泉山(海拔67.6米)、睡虎山(海拔56米)及原汉宜公路(现汉渝铁路)以南至汉江干堤52.8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以外,其余446平方公里的地区全是一片汪洋泽国,并与东北部之杨马湖、朱湖、野猪湖及东部之童家湖连成汪洋一片,面积约达570平方公里。
1958年围垦工程,在三面围以大堤,全长94公里(其中新修围堤53.57公里,加高培40.43公里),改变了原来的地理状况,形成了独立的内湖水系。区境内原来较多湖泊和纵横沟渠,经过多年改造治理,西湖已不复见,东湖大部分老河旧港也已先后改造为精养鱼池。
历史沿革:
22东西湖地区在历史上是古云萝泽的一部分,北距黄陂区滠口?龙湖至今有3500多年的商代方国城址--盘龙城近约5公里。南与东晋建兴元年(313年)荆州刺史兼江夏太守陶侃,修筑在今蔡甸区城头山作为郡县治所的临嶂城仅一河之隔。据三店、柏泉、径河地区的马投潭、钥匙墩、龙王台、余家嘴、曹房墩、下湾、凤凰岭、张家墩、塔尔头、北赛湖等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商、周的文化遗址,发掘数量可观的文化标本,及陆续挖掘出上自汉、唐,下至宋、元、明的古墓,证明迄今五千年之前就有人群聚居,从事渔猎和耕耘。
据《汉阳县志》和《夏口县志》记载,东西湖地区在殷周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后期属安?石阳县。战国时秦昭襄王29年(公元前278年)置南郡,东西湖地区属南郡。西汉时高帝6年(公元前201年)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沌阳县,东汉末复为安?县,均属荆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先属沙羡,后属沌阳县。三国时置石阳县,前属吴,后入魏,东西湖地区属石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石阳为曲阳县,复置沌阳县。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沌阳县迁治临嶂山(今蔡甸区城头山),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属沌阳县。南朝宋、齐、梁、陈割据时期,沌阳迭为藩封。废藩封后,并入后周,县名依旧。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沌阳县属沔州(后更名为复州)。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据《汉阳县志》批露隋代汉津即汉津县,系汉阳县前身,东西湖地区在辖境内。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汉津为汉阳。此后县名一直沿用。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据《汉阳县志》记载,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汉阳县管辖。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县属沔州汉阳郡,县治郡治州治由蔡甸临嶂山迁到鲁山(今汉阳区龟山西头南侧)。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沔州改称汉阳郡,仍治汉阳。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沔州。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沔州一度撤废,建中四年恢复。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废沔州,汉阳县改隶鄂州,东西湖大部分地区仍属汉阳县。
五代十国时,汉阳县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汉阳县属汉阳军,军治汉阳城。
宋初,汉阳县属荆湖北路汉阳军。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汉阳军,汉阳县属荆湖北路鄂州。哲宗元右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汉阳军。元代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洪武十三年恢复汉阳府,汉阳县改归汉阳府管辖,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之。
光绪廿五年(公元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庭,将汉口镇与汉阳县分治,改汉口镇为夏口厅,与县地位相等,且属汉阳府,并拨出原汉阳县所辖汉水以北,北到滠口(今黄陂区),西到?口(今新沟镇)横约一百二十余里,纵约卅里的地方,划归夏口厅管辖,准奏后改旧制。东西湖地区南自?口北自巨龙以下属夏口厅所辖。辛安渡的20多个村湾分属孝感县的广阳乡。县河口曾为汉川县下设区的治所、县河口、港口、潘家垴、沙湖港等地区属之。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夏口厅改称夏口县,辖区仍旧。据《夏口县志》记载,是时东西湖一带属夏口县管辖的有三个区,即五区,七区,九区。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汉口改市,原夏口县所辖之张公堤以西汉水以北的地区,又全部划归汉阳县管辖。东西湖地区又隶属汉阳县。
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十月,汉阳、汉川、孝感等县沦陷,原县政府流亡。民国廿九年(1940年)恢复县治,属伪湖北省政府,是时东西湖地区,除新沟镇驻有日军,辛安渡驻有黄卫军直接统治外,所有乡村都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汉(汉川与汉阳),孝(孝感),陂(黄陂)边区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伪政府在本地区所设置的区、乡及保、甲等政权组织,只不过是虚设而已。
民国卅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东西湖地区分属汉阳县之新沟乡、安乐乡、巨泉乡;孝感县之辛安渡乡;汉川县之县河乡(后改为灵河乡)黄陂县捷泾乡管辖。
1949年5月,武汉及周边地区解放,东西湖地区仍分属汉阳、汉川、孝感、黄陂管辖。1951年7月,东西湖地区之巨龙岗、柏泉、三店、李家墩、汉水北岸胡家台以下地带,划入武汉市三店区公所管辖。1952年7月,武汉市三店区撤消,原地区除李家墩交黄陂外,全部交归汉阳县。
1958年3月,经过省和国务院批准,湖北省编制委员会正式行文批准成立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9月22日,根据(1958年)鄂农林字第548号电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迅即办理接交东西湖新扩展区域的决定,将汉阳县的柏泉、三店、巨龙三个乡及鸦渡乡的东风、先锋、前锋三个农业社,以及黄陂、孝感、汉川三县在东西湖农场垦区内的一些土地、农民归划市区建制,9月办妥接交手续。1958年10月,武汉市增设东西湖区行政建制,实行区局合一体制,对外挂两块牌子。1959年3月26日,经中央、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批准,东西湖垦区内和长丰南北垸境内,全部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东西湖区。计有7个乡,90个农业合作社,15426户,66564人,22422个正副劳动力。
从此东西湖全境,东西长38.65公里,南北宽22.6公里,辐员面积499.7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单独建制的行政区隶属武汉市管辖。
行政区划:
据明朝嘉靖25年(1546年)编纂的《汉阳府志》记载:汉阳县古设乡村20个,其中在东西湖地区有3个,(凤栖、北丰乐、巨龙),嘉靖25年改为19个乡里,东西湖地区设有2个乡里(凤栖乡、丰乐乡)及河泊管理机构??桑台湖河泊所,管辖东西湖地区的渔门泾、马池口、白马泾、东流港、南畈、北畈等19个河、湖、港与码头。
清末汉阳县沿用旧制在东西湖地区设丰乐乡,含柏泉、巨龙、新沟等39村,风栖乡含舵落口、戚家山、长乐畈(现三店及径河地区)等8村,清光绪25年1月(1899年)改汉口镇为夏口抚民同知厅,简称夏口厅,原汉阳县管辖的北乡,即在东西湖的部分地区,划归夏口厅管辖。孝感县在东西湖地区内设置广阳乡、尚文会、务本会与阳合会管辖辛安渡20多个村湾。宣统2年(1910年)县河口曾为汉川县县河区的治所,以管辖旧府河沿线各湾村,其中含东西湖地区的县河口、港口、潘家垴,沙湖港袁刘家台。
民国元年(1912年)夏口厅改为夏口县,设在东西湖地区管辖范围内划分为第五、七、九区。第五区东以马池墩,西北以东流港,西南以渡头嘴、湖盖山,东北以白马泾、塔尔头为界,辖区有居民7433户54137人。第七区东以鱼门径,西以文家台,?口护国寺,南以襄河,北以西湖边为界,辖区有居民10786户78289人。第九区东以河东畈湖边,西北以巨龙湖殷家嘴,南以东流港,北以石头埠为界,辖区有居民11925户,74900人。民国15年(1926年)10月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原夏口县管辖的东西湖地区划归汉阳县。民国23年(1934年)汉阳县将原设置的3个区合成为新沟区,不久又改为三区,治所设新沟。民国22年(1933年)辛安渡乡属孝感县一区,县河口一带地区属汉川县刘隔区(后改为四区)神灵乡。
1938年10月27日,日军侵占汉阳县,即派舰艇进攻汉川,进驻新沟镇及汉川县城,国民党县政府流亡。抗日战争期间,汪伪县政府撤销区的建制,原汉阳县的三区改为新沟乡,治所设新沟,安乐乡,治所设长乐畈和巨泉乡,治所设柏泉。县河、港口及沙湖港地区改为县河乡,沿所设县河口,辛安渡未变,沿所设辛安渡集。
1941年5月,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旅长周志坚率一部分部队逼近武汉北郊,在汉(汉川、汉阳)孝(孝感)陂(黄陂)边区三角地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初,成立汉孝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初名汉孝陂县军政联合办事处,后改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属中共政权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及鄂中行政办事处,鄂中专署管辖。驻孝感东山头。1943年初,将全县划为六个区,至成立了区抗日民主政府。东西湖地区除新沟镇、辛安渡集由日军及皇卫军直接控制外,其他所有地区均组建有区、乡级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政权与汪伪政权兼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元月,汉川县的县河乡曾和神灵乡合并为灵河乡。1947年改设兴利乡辖县河口、刘家台、袁家台、潘家垴、张家台、李家台等。汉阳县仍沿袭旧制设3个乡,乡名及治所不变。孝感县辛渡乡设置不变。
1949年4月,汉川、新沟、县河口一带解放,天汉县设城东区,辖新沟镇(不久即回属汉阳县),县河乡(不久即回属汉川县)。同年7月孝感县辛安渡与塘口合并设置联村,下辖辛安渡集、郭家台、四汊河,代家台等村级机构,1950年元月暂立乡政并沿用民治乡名。同年汉阳县废乡设区,原汉阳县属汉江以北地区统归五区管辖,治所设新沟镇。1951年三店、巨龙、柏泉划归武汉市三店区,五区其余地区改归第十区,区治所设在新沟不变。孝感县改民治乡为辛渡乡,属卧龙区管辖。汉川县设第十区,区治所驻县河口。1952年7月,武汉市撤消三店区,所属地区仍划归汉阳县,为第十一区,后改为九区。1953年孝感县辛渡乡分为辛渡与会龙两个乡。1954年汉川县县河乡改建为辛安、高阁、民乐、新乐、港口、县河6个小乡。汉阳县合九区、十区为二区,管辖胜利、新联、苗湖、联合、六合、鸦渡、江毛、渔门、巨龙、日丰、茅庙、庆丰、三店、渡头等乡及新沟镇。孝感县辛渡与会龙乡属卧龙区管辖。1955年6月又合并仍为辛渡乡。10月全乡成立4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4月,撤区并乡,原县河口等几个小乡改属高阁乡,治所在高阁。汉阳县将二区撤消后,合并为巨龙乡、柏泉乡、三店乡、鸦渡乡、胜利乡和新沟镇。
东西湖围垦工程动工后,1957年成立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是武汉市政府下属的垦区内国营农场群的管理机构。1958年3月,东西湖地区根据省政府的规划,分别在垦区组建了6个畜牧场、5个棉粮场、2个蔬菜场和1个农牧试验场。同年10月,武汉市增设东西湖区行政建制,实行区、局合一的体制。汉川县在府河东北的小汪家台、郭家湾、戚家嘴、姚家台、陶家台、蒋杨家台、杭马湾、张家台、县河口、袁家台、潘家垴、额头湾等湾村及其土地,划归东西湖农场。黄陂县捷径河(现府河)南岸的张家墩及李家墩一带地区;孝感县卧龙区的辛渡乡及龙店区在东西湖围垦堤内的土地;汉阳县鸦渡区的巨龙、柏泉三店3个乡及鸦渡乡的东风、先锋、前锦3个农业社等划归市区建制,市郊长丰乡划归农管局管理。同时农管局将原场级范围进行了调整:6个畜牧场合并为3个单位,新建1个蔬菜场,均按序号命名,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1959年3月,汉阳县长虹人民公社在汉江北岸的新沟镇、胜利乡及鸦渡乡的部分地区分别划入东西湖蔬菜二、三场和棉粮二场。5月15日,又将新沟镇从棉粮二场划出恢复镇的建制,属东西湖区人委直接领导。1960年4月,长丰乡划归?口区后,将原蔬一、三场合并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吴家山农场;原棉粮一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走马岭农场;原棉粮二场、蔬菜二场合并,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新沟农场;原棉粮三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辛安渡农场;原棉粮五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东山农场;原畜牧一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禁口畜牧场;原畜牧二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径河畜牧场;原畜牧三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柏泉畜牧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农牧试验场及武汉市国营东西湖水产养殖场按原有名称不变。4月22日,农牧试验场划归省农垦厅作综合试验场,受省厅和农管局双重领导。1961年4月23日,将新沟农场铁路以北的生产队和辛安渡农场的“无人管地区”以及东山农场沙家台生产队划出,新组建荷包湖农场。1962年11月3日,原禁口与径河两畜牧场合并,改为径河农场。1965年3月4日,湖北省农垦厅所属综合试验场划归东西湖农管局,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三店农场。1966年9月在汉阳县邓南区的银莲湖筑堤,围湖垦殖,组建东西湖汉南农场。1967年有耕地34240亩3293人。1978年3月29日汉南农场划出,交新成立的武汉市汉南农场管理局。同年11月成立吴家山新村街道办事处,1984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吴家山街道办事处。1985年3月8日以东风垸为基础成立东风垸渔牧场。同年9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在11个农场设立慈惠墩、走马岭、新沟、辛安渡、荷包湖、东山、柏泉、径河、三店、李家墩、长青等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办事处,其管辖的地域范围与所在的农场相同。1989年3月将新沟农场的新河大队、新沟大队划出,组建新河农场与新沟镇合署。将东山农场的五四大队、五七大队、前进大队和柏泉农场的连通湖一大队划出新组建湖心农场。1991年11月撤销湖心农场,原湖心农场所属各单位以总干沟为界分别划归东山与柏泉农场。1997年3月撤销东风垸农场,所属单位成建制的划归东山与柏泉农场。
区域特点:
地质地貌
东西湖全境三面环水,绕以大堤,自成独立水系。地势是西高东低,间以坡岭、岗地和残丘分成东西两湖。西南沿堤一线,地面高程在26米(吴淞,下同)左右,约以二千分之一的坡度倾向湖区,其高程大都在23米以下,西湖底高约19.5-20.5米,东湖底约17-19米,湖底最深处高程为15.5米。坡地岭岗大都在25-35米,东北部为陇岗平原,中间低,形若“盆碟”。其地形沿西南--东北方向作一断面,绝大部分地面标高在19.5--27.5米之间,只有占总面积1%左右的低丘,地面标高在30--73米之间。地面形态,东西部差明显,以昌家河、蔬干沟为界,东部为残丘、岗地、河湖相间分布;西部是湖泊与滩地共存的地貌,西南部是与汉江呈平行带状的冲积高亢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地槽凹陷的西部,自中生代以来,基底逐渐稳定。从第三纪初期,直到第四纪处于相对下沉中。根据地形与地势的变化及成土母质的差别,可划分为四种地貌类型组合。
沿江冲积平原区
本区位于东西湖区西南部,在地貌形态上表现为与汉江呈平行带状分布的高河漫滩,亦称高亢冲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24--21.5公尺,沿人工堤向内逐渐倾斜,纵坡一千五至二千分之一左右,地势平坦开阔,群众譬之“高田善美”,本地貌区土地面积25790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4.7%。
成土母质为近代石灰性的冲积物。据调查,自一九三一年以来,曾遭受过5-6次洪水泛滥的淹没与淤积,最后一次是在围垦前的一九五四年。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因受江水沉积规律的影响而有所不同。由于流水的分选作用,靠近河床或泛滥主流的地方,则沉积物的颗粒粗、质地轻;远离河床或泛滥主流的地方,沉积物的颗粒细、质地重。因此,冲积母质的分布从砂质-壤质-粘质呈明显带状性的特点。由于成土母质富石灰性,因此,土壤呈碱性反应(Ph7.5-8.3)。
在同一地区,由于沉积的年代、季节不同,各次洪水的大小及洪水的停滞时间的长短不同,则沉积物的质地组成,砂、粘间层的厚薄及其肥力状况有较大的差异。从沉积物的季节来看,群众有所谓“五金、六银、七铜、八铁”之说。即头河水的沉积物肥力高,末河水沉积物的肥力低。从洪水量的大小来看,则有所谓“急出砂、慢出淤、不急不慢出两合”之说。从沉积物组成来看,则有“清水泛砂,混水泛泥”之说。从洪水持续的时间来看,则有“长淤厚,短淤薄”之说。为此,这些不同泛滥条件下的沉积物对土壤形成和理化性状、利用与改良、栽培与管理影响颇大。
同一土体内出现不同的砂、粘间隔层,这是由于各次泛滥沉积在时间上、空间上、微域地貌上的差异条件所形成的。所以,冲积母质又具成层性的特点,一般分布的规律,是靠近河床近、缓急交错的地段则砂、粘间层出现的多,离河床远,水流平缓的地段则砂、粘间层出现的少。这些不均质的组合层次,对土壤的肥力状况、理化性质及生产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中部湖积平原区
本地貌区过渡于冲积平原与垅岗平原之间。在地质构造上属河间洼地湖类型。在地貌形态上表现为碟形低地,开阔平缓,群众形容说“平地一尺水,到处不见田”。地面高程一般在21.5-18.0公尺之间。土壤面积199801.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6.9%。
成土母质为近代无石灰性的湖相静水沉积物,与冲积平原交接地段多为河、湖迭合沉积物。其特点是土体深厚,质地粘重均一,地下水位较高,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潜在肥力高。在围垦前,原为荒湖泽国,土壤向沼泽化、潜育化过程发育。围垦后,随着大规模农田建设的实施,土壤处于脱沼、脱潜过程,逐步向良水型水稻土方向发展。
东北部垅岗平原区
本地貌区为汉水下游河谷地貌的第一级低阶地,地面高程21.5-26公尺,亦称剥蚀残余平原(准平原)。一般地势起伏不大,相对高差1?5米。个别地区如巨龙、群力、红卫、红光及南湖大队等地,垅岗发育较明显,相对高差3-5米。土地面积278071.3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7.4%。
本区地貌原为汉水河谷地貌的第二级阶地,由于第四纪时期地壳的沉降,地面高程与高河漫一致。所以又称沉降的低垅岗。由于新构造运动具有振荡性和节凑性的特点,在沉降中又有断续的上升,如柏泉山、陈家山、吴家山等地隆起形成了丘陵,地面高程60-72.04公尺,当新构造运动相对上升时期,则剥蚀作用加强,当相对沉降时期,则堆积作用加强。经长期的侵蚀切割,造成沉积物表土层剥离,心土沉积层残余裸露。这就是本地貌区基座阶地形成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结果。
垅岗平原的成土母质为晚更新世(Q3)黄褐色亚粘土,亦称下蜀粘土。在个别高地如柏泉山附近,由于下蜀粘土被剥蚀,可见中更新世网纹红土(Q2)出露地表。其母质属性表现为粘重、滞水、板结、养分贫乏,因而所形成的土壤粘重板结,肥力较低,生产性能差。但发育于下蜀粘土坡积物上的白散土则质地疏松,结构性好,适种性广,肥力水平高,是本区当家的高产土壤类型。
北部低丘陵区
本区为汉水河谷地貌的第二级阶地,地面高程60-69.1公尺。成土母质为上泥盆纪(D3)石英砂岩、砾岩组成。由于成土作用和地质层流侵蚀作用的交替进行,则形成土层薄、质地粗、年龄轻、肥力低的幼年粗骨性黄棕壤。土地面积7484.6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
1958年围垦建场前除汉渝铁路的南地区外,原为一片湖荒沼泽。建场后,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排涝和围湖造田等主体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沼泽化、潜育化、沼泽草甸化的成土过程,使之向移潜、脱沼的良水型水稻土方向发展。
辖区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查勘后,根据地形图量计:东西湖垦殖区湖泊高程在21.5米以下的有160平方公里(折合240000亩,占总面积的42.3%;平原高程在21.5-26.00米之间有198.8平方公里,(折合298200亩)占总面积的52.5%;丘陵高程在26.00米以上的有19.3平方公里(折合28950亩)占总面积的5.2%,合计378.1平方公里(折合567150亩)。原汉宜公路(现汉渝铁路)以南至汉江干堤之间有耕地64116亩在般比较好的年景可收两季,以北地区各县农民已种的土地面积为110571亩,一般年景只能收一季五月,产量很低。
全区幅员面积为499.71平方公里(勘界面积),折合749565亩,其中汉渝铁路以南地区有52.8平方公里(不含河滩面积),折合79200亩(耕地面积64116亩,湾村占地15084亩)。从1958年开始至1962年先后开垦荒地24万亩(其中1958年开垦6万亩,1959?1960年开垦15万亩,1961-1962年开垦3万亩)。在垦区内海拔20米以上的可耕地按垦荒建场的总体规划已开垦完成。耕地面积已达34.9万亩(其中包括原各县农民已耕种的熟地),高程在20米以下原设计为蓄水区域与养殖面积约7万余亩,后经1963-1966年围垸开荒4.5万亩,及1967--1970年结合灭螺开垦低洼湖滩3万亩,累计开荒31.5万亩,实际上养殖与蓄水区域剩54787亩。
根据1980?1982年全区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详测及量算,全区土地总面积为743262.4万亩,折合49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27%。(注:大堤以内,原航测面积)
利用现状的构成:
1、农用地43897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1%。其中:水田256775.8亩,占农用地58.5%;水浇地125813.3亩,占农用地28.6%;蔬菜地36291.9亩,占农用地8.3%;田埂占地11253亩,占农用地2.6%;外单位占地8844.5亩,占农用地2.0%;
2、园地19331.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
果园18107.4亩,占园地的93.6%;茶园1224.5亩,占园地的6.4%;
3、林地8610.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6%。其中:林地7086.2亩,占林地的82.3%;苗圃1524亩,占林了的17.7%。
4、水域156658.8亩,占总面积的21%,其中: 河流16779.5亩,占水域面积的10.71%;湖泊10200.1亩,占水域面积的6.51%;堤防23255.5亩,占水域面积的14.81%;沟渠24479.7亩,占水域面积的15.62%;塘堰7321.7亩,占水域面积的4.67%;河湖滩地36361.1亩,占水域面积的23.4%;养殖水面38261.2亩,占水域面积的24.44%;
5、乡居民点占地47820.3亩,占总面积的6.4%。其中:城镇居民点占地1821.3亩,占3.81%;农场居民点占地45999.3亩,占96.19%。
6、交通用地49690.2亩,占总面积的6.7%。其中:铁路占地3996亩,占交通用地的8.04%;公路占地4768.5亩,占交通用地的9.60%;农场道路占地40925.7亩,占交通用地的82.36%;
7、草荒地67998亩,占总面积的0.9%。
8、工矿占地10444.7亩,占总面积的1.4%。
9、国防用地4927.7亩,占总面积的0.74%
土质:
1、土壤类型及分布
由于地貌、水文、成土母质、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本区不同性质的土壤类型,并呈有规律分布。据土壤普查测定,分为潮土、黄棕壤和水稻土等三个土类;八个亚类;十六个土属;五十二个土种。
1、肥力特征
本区耕地土壤营养状况良好,基本肥力较高,占总耕地面积69.1%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总面积的94.8%的水稻土和占旱地总面积29.7%的旱作土壤.),有面质含量高于2%;占总耕地面积88.4%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总面积96.8%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总面积76.4%的旱地土壤),全氮含量大于0.1%;占总耕地面积89.8%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总面积的93.6%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总面积83.7%的旱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00毫升以上;而占总耕地面积90.4%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总面积的92.2%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总面积87.4%的旱作土壤),速效磷含量小于10毫升,可见,耕地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中偏高,而速效磷含量严重缺乏。
2、土壤酸碱性
全区酸性土壤(PH5.6-6.5)65334.7亩,占耕地面积的14.1%,主要发育于第四纪黄褐色粘土母质上的黄棕壤(黄土、乌枚子土)及黄棕壤性第四纪粘土泥田(浅黄土田,黄泥田,马肝泥田),适宜水稻、果、茶生长。;
中性土壤(PH6.6-7.5)7.9亩,上耕地面积的45.1%,主要发育于湖积物母质上的潮土及潮泥田、青泥田、烂泥田,适宜水稻、麦类、油菜等作物生长;
碱性土壤(PH7.6-8.5)188165.3亩,占耕
『贰』 国家开始整治“天价彩礼”,哪些地方最该治理
我们知道,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我们都避免不了婚姻与成家,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物质化,许多地方都流行彩礼,彩礼也逐渐从一种重视与尊敬变成了攀比,让很多人面对自己的爱人或者婚姻都束手无策,而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整顿“天价彩礼”这一现象了,那么对此,哪些地方最该整治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总而言之,彩礼天价确实不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现象,婚姻本来是一种爱得表达与升级,如果过于掺杂物质化的东西不仅会破坏双方之间的关系,也会让对方的压力过大,严重了,还会导致分手。所以,对于彩礼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谨慎地考虑和协商,现在我们都处在开放的社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是我们能够拥有一个良好家庭的基础,学护为他人着想也是对自己的宽恕。
『叁』 秦朝灭亡之际,难道真的有数十万秦军滞留岭南未归吗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国,数百年遗留下来的战争创伤尚未抚平,各国百姓还心怀故国,没有对大秦心悦诚服的时候,他的目光便过早的投向边远的南北两线,将国策由“清理疆内”改为“外诛暴彊(强)”,针对南方百越以及北方匈奴,两线作战,先后发动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
因为这两场战争对大秦都至关重要,所以,秦始皇派出去的人马,自然是精锐当中的精锐,总数大约80万,80万还比较笼统,实际数字则只会多不会少。那么,这80万人马对大秦帝国有什么影响呢?
秦统一天下后,全国人口约600余万户,史学家统计人口,往往以“5”为基数,算下来也就3000余万人,大约如今一个半一线城市的人口,这些人放在一座城市显然太多,但分布在广袤的大秦帝国,肯定是非常地广人稀的。
而且依据秦制,17岁以下,56岁以上人口不用服役;女子不用服役;残疾人不用服役;拥有不更以上爵位的人不用服役。
图7 巨鹿之战形势图
匈奴乘势打了过来,让蒙恬十年辛苦毁于一旦,历史上,因内斗而招致外侮的例子还少吗?直到一百余年之后,匈奴才被汉武帝彻底赶走,但这一百余年,又给中原百姓带来多少麻烦啊。
秦朝灭亡后,留在南北两线的80万精锐军团,结局就是如此,南线自立一国,将南方治理的越来越有规模;北线呢,为秦朝殉葬,导致匈奴乘势崛起,到底孰是孰非,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文:斯文卿相
参考文献:《史记》《剑桥秦汉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肆』 国家为什么不整治高利贷
高利贷目前法律的定义是"不保护",你要清楚这个字面的意思,"不保护"并不表示"违法".而很多放贷人在追债过程中使用的违法手段才是法律应该制裁的,也仅仅到这一步而已.
『伍』 历史上最能治理国家的大臣是谁
如果说是历史那么最能治国的只能是皇帝
如果真要评价的话实在是各有千秋
这个是历史上出彩的几位名臣
天下归心周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改革斗士商鞅
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即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年轻时,商鞅在魏国进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应召入秦,进献富国强兵之策,便提出变法重点放在两面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封建领主制,把秦国建成一个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农战政策,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他的变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从秦孝公三年开始,主要内容包括:编造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制度;奖励农耕,制定"垦草"开荒的法令等。第二次变法在秦孝公十二年开始,这次变法比第一次更进一步,主要有"开阡陌封疆",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直属于国君的县一级行政机构;直接征派赋役,按户按人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取消各领主的家量;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等。经过这两次变法,完成了秦国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历史转变,封建领主贵族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兴政权日益巩固;农业劳动力增加,耕地扩大,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工商山泽之利主要集中于封建国家之手,政府的财政收入日益富裕;农战方针具体落实,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些改革揩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商鞅的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存二十四篇。
流芳千古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唐初名相。房玄龄自幼机警聪明,贯通典籍,善于写作,书法擅长草隶。18岁举进士,隋末授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对书籍。隋开皇(581-600)年间,天下统一,房玄龄暗告其父,皇上无功无德,虽居帝位不会长久。李世民巡视渭北时,房玄龄扶杖进谒于军门,两人一见如故,授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秦王每次征战房玄龄必跟随,其他将领争相收取珍异之物,唯独玄龄广收人才致之王府,人人都愿尽死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如邓禹。”当时秦王与太子有怨恨,召房玄龄计议,房玄龄引杜如晦协商判决大计,太子忌恨二人,进谗言于高祖,二人皆被斥逐还第。事平后,秦王被封为皇太子,房玄龄被提拔为右庶子。太子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后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国公。他从政数载,与杜如晦同为唐太宗重要辅佐,历史上的 “贞观之治”与他们的力促执行是分不开的,“房谋杜断”被传为佳话。贞观十七年(643),太宗下令画24功臣像于凌烟阁,画中即有房玄龄。后封为梁国公,受诏与诸遂良重撰《晋书》,修订《唐律》。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高祖实录》20卷,与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200卷。
房玄龄晚年曾多病,太宗见到他的样子便痛哭流涕,命御医临床问候,尚食供膳,并每天上奏起居情况。见他稍有好转,便喜形于色。房玄龄病危时,太宗命令把苑墙凿开以便问候,并亲自握手与他诀别。死后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文昭”,陪葬昭陵(唐太宗之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后因受其儿子所累,至永徽年间,被朝廷认为谋反,房玄龄次子房遗爱被杀,其妻太宗之女高阳公主被赐自尽,公主之诸子流配岭南。
千秋镜鉴魏征
魏征(580-643年),字直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幼年丧父,穷困失意,扔下家产不经营,有远大志向,对于各种书籍、学问能够融会贯通。正如史书所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史书中关于魏征政治生涯的记载,最 早没过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说武阳邵丞元宝藏是魏征的朋友,他在大业十三年起兵响应李密时,让魏征掌管文书。
隋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纷纷而起。尤其以李密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气势最大。大业十三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每次得到元宝藏的书信,总称赞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写的,马上把他召来。自从魏征参加瓦岗农民起义以后,一直积极参与谋划,他上书向李密献策,提出“西取魏郡(今河北临漳),南会话将取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西南)”的主张、李密按照其建议,瓦岗军很快夺取了黎阳仓,连同以前夺取的洛口仓、回洛仓,隋在中原的三大粮仓,已全部被瓦岗军控制。这样,就使隋军陷入缺粮的困境,自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粮食供给问题,加之他们开仓赈济,又扩大了瓦岗军的影响,壮大了起义队伍,河南一带的起义军大多归附了瓦岗军。李密非常欣赏魏征,就召他为行军元帅府的文学参军,主管军中文书。
后来,魏征随李密降唐,自愿去安抚山东地区,被提拔为秘书丞。当时,李?还在为李密守黎阳,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由叛逆者而起兵,振臂大呼,四万响应,有部下数十万,势力所及半个中国,然而,一失败就再也振作不起来,最后终于归附唐朝,因此知道天命已有所属。现今您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自己不及早谋 划,那么大事就会无可挽回!”李劫得到信,终于定计归附唐朝,并开合发粮,赠给唐淮安王的军队。同时,魏征也说服了元宝藏归顺了唐朝,为唐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魏征还没有回到长安,河北的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了魏征,让他担任起居舍人。武德四年,窦建德在武牢关被李世民打败,魏征与裴矩西行人渲关。唐太子李建成欣赏魏征才华,让他担任太子洗马,主管东宫的经籍图书。武德五年,河北刘黑阔再次起兵,十月李元吉出兵河北,被刘军打败。十一月,太子李建成请求平定河北,他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利用人心思安的情绪,释放俘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费多大劲,就平定了河北,使 唐在河北、山东一带的统治稳定下来。魏征在随李建成的河北之行中,表现出超人的才干,从而很受李唐统治者的重视,李世民也不 例外。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曾暗中劝说太子早定对策,但李建成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血染萧墙的“玄武门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秦王责问魏征说:“你让我们兄弟互相斗争,这是为什么呢?”魏征毫不紧张,从容地说:“太子早听魏征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李世民器重魏征敢于直言,并没有怨恨他的意思。秦王即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过去侍奉隐太子、巢王元育的人都自觉不安全,往往成群藏匿思谋作乱,魏征禀告太宗说:“不向天下人显示天子至公无私,灾祸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和开导一下河北的人。”魏征在出使河北途中,遇到太子干牛李志安、齐王元吉府护军李思行被解往京师,他就说:“正好有诏令,前东宫、齐王府的旧人一律免罪,现在又解送志安等人,谁心里不怀疑?我们虽前去传达天子的旨意,人们一定不会相信。”立即赦免志安等人而后上报天子。出使回来后,太宗非常高兴,对魏征日益亲近,拜为侍中,一直留在太宗身边“参与朝政”,成为太宗的重臣之一。贞观七年,魏征由于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积劳成疾,恳求太宗免去他侍中职务,太宗一再挽留,但他坚辞,后被任命为特进,仍旧参与门下省事务,实质转为加官的顾问,直到去世。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史上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
治国奇才刘晏
刘晏(公元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东明县东南),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来到长安以后,京师的王公百官都听说秘书省来了个神童,纷纷前来探寻,找他说话,半讨教半测试,刘晏总是随机应答,不卑不亢,一时间名声大噪,号为“神童”。而刘晏呢,他利用在秘书省当差的绝佳时机,饱读诗书,增长知识,为他以后治理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玄宗天宝年间,刘晏接任了夏县县令(今山西夏县),他并不督促老百姓交纳赋税,这种不苛严的作法却收到了苛严作法也收不到的效果,老百姓反倒感恩戴德,主动按时交纳赋税。他也应“贤良方正”的考试,补上了温县县令(今河南温县)。不论在哪里做官,也不论官职大小,刘晏总是廉洁奉公,体察民情,注意扶持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到处都留下了他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身影。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华北大片国土沦陷,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继位,是为唐肃宗。此时,刘晏避乱逃到襄阳。襄阳的当权者也是玄宗的儿子,名李?,他也乘乱招兵买马,网罗人才,借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刘晏这种人才自然逃不过他的视线。不想刘晏却拒绝了,相反,他接受了李亨的任命,去吴郡(今江苏苏州)任度支郎中,管理江淮一带的租赋。他写信给房绾说:“现在的王子王孙平日生活在深宫之中,如果掌管国家大事,指望他们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建功立业,太不现实了。”刘晏刚到吴郡,李?就以“东巡”为名领兵东下,公开叛乱了。当时的江南采访使兼吴郡太守李希言让刘晏去余杭(今浙江杭州以西)。不久李希言也兵败退到余杭,刘晏向他陈述了防守计划,发动义兵加强防守工事。李?听说刘晏早有准备,便改道晋陵(今安徽灵壁)往西去了,结果兵败身死。这一段经历和功劳,他始终不向别人提及。后来,肃宗调刘晏任彭原(今甘肃宁县)太守,又改官陇(今陕西陇县)、华(今陕西华县)两州刺史,接着调任为河南尹。当时,洛阳为安史乱军史朝义占据,刘晏只得把治所从洛阳迁到长水(今河南卢氏),不久他就升官任御史中丞,度支、盐铁、铸钱等使。原来的京兆尹郑叙清、李齐扬因残暴过度而被免职,刘晏又兼了京兆尹的职务。京兆尹是主管都城长安的行政长官,既是显要职务,又颇为难当。刘晏只是掌握大局,不在琐碎的事情上斤斤计较。即使这样,他也没能躲过官场的险恶。适逢司农卿严庄下狱,审问追究当然是京兆尹分内的事,不想严庄出狱以后记恨刘晏,在皇帝面前告状说刘晏泄露朝廷机密,加上当时的宰相萧华也嫉妒他,这样刘晏就在劫难逃了,他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刘晏在通州干了半年,萧宗就死了,太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代宗又把刘晏调回任京兆尹,兼任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他把户部侍郎一职让给了颜真卿,自己改官国子祭酒,后来又把京兆尹让给严武,他改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宰相之权,度支等使职务照旧。他由于和程元振关系不错,元振垮台后,刘晏也受到牵连,被罢免为太子宾客。不过这次还好,他马上又进官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全面负责河南直到江淮的财政事务,这才真正使他得以全面负责国家的财政,充分显现才能。
改革大师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陆』 请问承包十万平方米的沙漠和治理分别需要多少钱,用作养殖基地,几年能产生效益
看具体地方。来一般是源70年承包期。一亩租金大概50元左右。初见成效以后还给提供贷款。基本上现在塔克拉玛干靠近绿洲的沙漠地带,一千亩的规模,一亩沙漠整理成一亩能收益的土地大概要八千块。主要包括土地平整、道路整理、挖井、滴灌、防风林。那边的沙漠挖十几米就能有水,能省一大笔,有一定基础设施,无需个人投资发电设备,又能省一大笔。
初期建防风林,林间种草固沙,等两三年林子大了,林间的地也肥了,就可以在林间种植经济作物了。需要五、六年左右才可能回本。前期投入大,前期无收益,但回报周期长、利润高。
如果做养殖基地,滴灌只要在树底下就行了。一亩地能省四五百。井也能挖的少一点儿。
『柒』 清朝书吏有多大能耐,为何家产就有数十万两白银
清朝的腐败程度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在清朝三年清知府,最少也能捞十万雪花银。这还是说一些为官清廉的官员,要不要说一些敛财高手了。其实从清朝的官风就能看出清朝的弊政还是不少的。在这样的情况作为京官的书吏,利用合法的是的手段赚个十万八万的银两根本不是事。
简单来说清朝官场的腐败基本上已经成为朝廷治理的一部分了,例如户部书吏利用每次销核账目之记,明目张胆的索取贿赂。工部书吏更是在工程项目动手脚,礼部书吏就利用每次的考试敛财。这些作为官场文化在官员之间公开讨论,你说清朝的书吏想连点财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同流合污到难了。
『捌』 国家为什么要治理“认筹金”
认筹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在辞海里你也找不到这个词条,它类似一个预约金,就是购房者交一定的钱给开发商或开发商指定的第三方,约定在将来开盘的时候买房可以折抵房款,并且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这个钱就是认筹金。最典型的认筹方式就是「存一万,抵X万」。
玄机一:九成以上的搞「认筹」的楼盘,暂时还没有取得预售许可证
玄机二:取得预售证的开发商,「认筹」就是「锁筹」
玄机三:有变相占用消费者资金的嫌疑
如果仅仅收点小钱意思一下,人数多也构不成这个嫌疑;但是,很多楼盘收的动辄几万。行情火爆的时候,随便收收,可能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个就不仅仅是认筹金的问题了。说的严重一点,如果认筹总金额超过100万元或者认筹人数超过150人,就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要坐牢滴。
玄机四: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如果通过正常的预售,那么所有的房子是明码标价的,而且消费者通过透明售房网,是能看到哪些房子已经卖了,还剩下多少房子。但是这个认筹就完全是一个单边游戏,开发商知道有多少人交了钱,交了多少钱,消费者除了知道自己的事情,对于其他的事情一无所知。而且消费者在交钱的时候,连房子的价格都没有,全由开发商来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还哪里有公平交易可言。
玄机五、认筹合同很难能得到法律的保障
认筹合同里面的条款有很多很多,除了能证明你付了多少钱之外,其他的所谓的VIP权利其实没什么用。比如说存一万,抵十万,你以为你赚了九万?本来卖100万的房子,到时候卖120万,你赚了么?比如说,认筹的VIP客户,可以享受97折,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优惠的钱在最终销售的价格上,都算进了,你VIP了没有?
玄机六:选用第三方,规避法律风险
『玖』 在历史上,为何满清十万人可以打败明朝的百万人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朝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朝立国的一个根本制度。
以至于,在这种制度的巨大诱惑下,八旗各旗主自然打的十分卖力。他们也知道了这一道理:谁在战场上的功劳大,谁就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汉民则不一样,究其根本,还是早已形成的固定的统治理念,就连继承人也是提前被册立的,就算底下有能兵强将也没用,是抵不过候选人势力的。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八旗军比较残忍,而且,显得有些“粗俗”,但是,结果却是很理想的。在这样的制度下,对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起着积极的作用,相信这也是清军最后能入主中原的一个重要原因。
『拾』 十万大明军队为什么用了三年才平定一个女子发动的叛乱
米鲁之乱。主要是明朝当时对西南的统治还是沿用土司制度,当地的土司势力和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还挺抱团的。而且西南地处偏远,用兵劳民伤财,又人生地不熟的,各个卫所也互不配合,真挺难的。